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生命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8

本系學士班之教育目標為「培育優良之生物科教師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雙軌並行。

因應少子化的衝擊,本系調整相關員額及教學資源之分配,在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上,特別注重學生基礎學識、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可依個人志趣作學習規劃,畢業後有更寬廣的出路。

本系碩、博士班之教育目標則以「培養生命科學研究人才」為主,並兼顧師資培育,故課程設計及學習活動以培養獨立研究能力為主要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是否為資源擁有者之狀態上的差異如何影響紅樹林鱂魚的打鬥策略
    (2014) 黃暐霖; Wei-Lin Huang
    動物經常為了競爭有限的資源而打鬥,許多研究發現,當擁有資源之個體與未擁有資源的入侵者打鬥時,資源擁有者的攻擊傾向以及獲勝機率往往高於入侵者。這些結果可能是(1)擁有資源使個體的攻擊性提高,(2)入侵者在面對資源擁有者時攻擊性下降,或是(3)兩者同時發生所造成。本研究利用紅樹林鱂魚(Kryptolebias marmoratus)喜好躲藏於遮蔽物中且具有高攻擊性的特性,探討資源(遮蔽物)如何影響打鬥雙方的行為。實驗分為三個處理組:(1)單方資源組-提供遮蔽物給打鬥雙方其中一方,(2)雙方無資源組-不提供遮蔽物給打鬥任一方,(3)雙方資源組-分別提供遮蔽物給打鬥雙方。實驗結果顯示,打鬥雙方攻擊性的差異會因為資源擁有者於打鬥開始時是否在遮蔽物內而有所不同。只提供遮蔽物給打鬥雙方其中一方時(單方資源組),若打鬥開始時擁有者在遮蔽物內,則其攻擊性與獲勝機率皆較無資源的入侵對手來的高;但若擁有者在遮蔽物外,擁有者與入侵者之行為差異則不顯著。進一步分析顯示,在遮蔽物內與在遮蔽物外的擁有者之攻擊性無顯著差異;然而,入侵者在面對遮蔽物內之擁有者時,攻擊性顯著較低。這些結果顯示擁有者的攻擊性與其打鬥開始時所在的位置無關,但是其所在位置卻會影響對手的攻擊性。此外,比較單方資源組與雙方無資源組則發現,(1)不論是否於打鬥開始時剛好在遮蔽物內,資源擁有者的攻擊性皆顯著上升;(2)入侵者只有在面對在遮蔽物內的資源擁有者時,攻擊性才會顯著下降。而雙方資源組之打鬥顯示,當打鬥雙方皆為資源擁有者時,雙方之攻擊性不受對手是否在遮蔽物內的影響。此研究之結果顯示遮蔽物會提升資源擁有者的攻擊性,而且在特定的狀況(打鬥開始時擁有者正好在遮蔽物內)並會降低入侵者對手的攻擊性。這些結果顯示紅樹林鱂魚可能藉由觀察對手是否由遮蔽物游出來判斷其是否真為遮蔽物擁有者,以決定打鬥決策。
  • Item
    四黃斑蛾之生活史與其切葉行為研究
    (2018) 張宸睿; Chang, Chen-Jui
    四黃斑蛾Artona flavipuncta Hampson 1900在臺灣被視為稀有種的蛾類,因此本種的相關資訊如生活史及生態方面的資料也相當不足。根據調查,本種幼蟲的數量實際上不少,孵化後的小齡幼蟲會群聚刮食葉片。另外,幼蟲有一切葉的特殊行為,葉片主脈被切斷後因水分阻斷而乾枯捲曲,幼蟲則會利用這種乾枯葉片做為躲藏的棲所。本研究探討三個部分:(1) 四黃斑蛾之生活史、 (2)四黃斑蛾族群概況與其利用寄主植物的行為、(3)切葉行為與其他物種的影響關係。結果顯示四黃斑蛾完整的生活史需要花費74±3天,幼蟲取食多種薑科Zingiberaceae植物。而本種幼蟲發現可以取食萎凋的葉片,而其切葉行為可能導致同樣取食薑科植物的鱗翅目物種出現競爭關係。2015至2017年間的觀察也發現薑科植物上的物種族群數量會受本種影響。而導致四黃斑蛾成為稀有種的原因可能來自於面臨較高的寄生性天敵壓力。另一方面,切葉之後所形成的蟲巢成為其他生物的棲所,四黃斑蛾的行為也增加了棲地環境的多樣性,因此在薑科植物群落中可能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