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傳播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3

歷史沿革

民國42年2月

政府遷台後為實施國家建設亟需技術人力,仍將初高中職校改制為單位行業教育,在美國國際合作總署之資助下,由當時的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設立工業教育學系,初設機工、木工、電工、圖文 (印刷) 工廠,聘請顧柏岩先生擔任系主任,自民國四十二年二月,開始招收第一屆新生,為培育印刷職業教育師資,不定額招收高職印刷科畢業學生,施以印刷師資專業教 育及工藝科「圖文工」師資之培育。

民國50年8月

工教系分別招收工職組及工藝組兩個班,工職組招收高工畢業生,專為培育工業職業學校師資,內有一組獨立招收印刷科畢業生一至三名,施以印刷學程專業教育,並為高中工藝科目培育圖文傳播科目之專業能力。

民國67年8月

工教系教學內容整合為:

機械職業教育組

電機、電子職業教育組

傳播設計教育組

其中圖文傳播定額招收學生五名,至民國八十四年增招至十五名。

民國84年

在許瀛鑑教授規劃,提出圖文傳播組獨立設系之申請,經教育部批准成立「圖文傳播教育學系」,隸屬教育學院,籌備於八十五年八月招生授業。 民國八十四年十月份,為預作「師資培育機構」之轉型,並配合本系培育「亞太媒體中心」之印刷出版媒體及影視傳播媒體工程人員政策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奉教育部令,本系更名為「圖文傳播技術學系」。

民國84年10月

為預作「師資培育機構」之轉型,並配合本系培育「亞太媒體中心」之印刷出版媒體及影視傳播媒體工程人員政策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奉教育部令,本系更名為「圖文傳播技術學系」。

民國85年8月

提供

四技二專聯招名額20名,錄取學生屬印刷出版科技組,授予工學士學位。

大學聯招名額20名,錄取學生為影像傳播科技組,授予工學士學位。

民國87年9月

教育部核定師大成立科技學院,本系由教育學院改隸科技學院;並再更名為圖文傳播學系,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至六年,至少應修完128學分。專業必修含 蓋印刷出版、影視傳播、電子傳播等領域。公費生尚須多修習26教育學分,畢業及獲得本科准教師資格 ,並在相關學校試教一年後取得教師資格。

民國88年7月

教育部核准籌備研究所碩士課程,並定於八十九年三月分印刷出版科技組與影像傳播科技組兩組招生,九月正式上課。研究所修業年限二至四年,應修完32學分,並選各組專業學程的必修課程才能撰寫學位論文,畢業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民國89年

千禧年為本系第一屆畢業生完成大學部學業,並為研究所首屆新生入學之雙喜年。

民國89年7月

教育部核准研究所碩士班招收「印刷出版科技」與「影像傳播科技」兩組學生。畢業後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民國94年

教育部核准開設「圖文傳播在職進修專班」。畢業後獲頒工學碩士學位。

現在

本系現有專任教師 10 人, 計教授 6 人;副教授 1 人;助理教授 2 人;講師 1 人。

學士班學生共計約 180 人。

碩士班學生約 176 人 (含碩士在職專班 103 人)。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綠色印刷材料應用於平版印刷適性之研究
    (2010) 柳志仁
    為倡導環保與永續發展的概念,印刷業正逐步往「綠色科技」之路邁進,如在整個印刷程序中,應用「綠色材料」來完成產品印製,而其中最重要的,即油墨與紙張選擇的考量。 本研究利用紫外線黃豆油墨與經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紙張組合做衡量指標。使用平版印刷適性儀進行測試,探討滿版濃度、疊印能力、色相差、灰度值與色域範圍等印刷品質,並將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與討論。獲致結論如下: 一、滿版濃度:紙張光澤度是主要的影響因素;光澤度愈高,滿版濃度愈高,但尚受到紙張基重與嵩度的影響。 二、疊印能力:紙張光澤度是主要的影響因素;光澤度愈高,疊印能力表現愈好,不過會受到紙張基重與嵩度的影響。 三、色相差:紙張光澤度是主要的影響因素;光澤度愈高,色相差表現相對愈好,然而紙張基重與嵩度的影響也很重要。 四、灰度值:紙張光澤度是主要的影響因素;光澤度愈高,灰度值相對的也愈好。 五、色域範圍:紙張光澤度不是主要的影響因素,而與紙張的平滑度有關。 本研究乃提供相關學界與業界在評估平版印刷適性與開發綠色材料之參考。
  • Item
    平版印刷從業人員專業能力需求之探討
    (中華印刷科技學會, 2008-03-01) 廖信; 柳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