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單位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4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比較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2-06-??) 郭禎祥
    傳統的創作取向藝術教育因過度強調學生的自我表現,未能為藝術教育活動提出有效、合理、又實質的方針。由於缺乏有力的活動指引,藝術教育不易在以智能訓練為主的教育浪潮中引起人們的注意力與重視,因而產生諸多弊端。當今藝術教育取向強調「藝術是一門科學,具有學科之特質,為普通教育之必要科目,應與學校之其他科目同視之」。並主張「藝術教育之目標在於提昇吾人對藝術之瞭解與鑑賞,實兼顧感性與理性能力的培植。課程內容涵蓋藝術創作、藝術史、美學和藝術批評四個藝術領域,而要求嚴謹、具體而形諸於書面的課程;教學活動以藝術品為統合中心、課程之效度和學生之成就可以透過適當的評量方法得到證實」。這種藝術教育取向涉及目標、內容、活動和評量,具有一般教育之特質。葛利爾(Greer, 1984)便把這種藝術教育取向之特質定名為「學科取向的藝術教育(Discipline Based Art Education)」。 DBAE的觀念確立於1965年之賓州會議,許多課程發展計劃和師資在職訓練方案都以此理念為基礎。近七年來更由蓋迪中心的努力推展,成為當今藝術教育思想之主流。然而究竟當今學校藝術教育有多少能反應、實施DBAE之理念教學?基於探究實際與理論的銜接性、本研究以比較文化實徵研究法,有系統的進行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剖析。 本比較文化實徵研究係試圖了解中、美兩國各年齡層學生在學校實施藝術教育後,如何構成一種體系去影響文化力量。因此進行藝術鑑賞領域-藝術史、美學、藝術批評等三層面的學習成效測驗,以驗證是否學校藝術教育能具體提供涵蓋廣泛而完整的藝術教育內容。 本研究之實驗對象為中美兩國國小二、四、六年級,國中二年級,和高中二年級學生共1201名。其中臺灣學生722名,美國學生479名。根據學科之內容及本質設計並配合最適當的教學評量法,而採取筆試與視覺辨識法進行測驗。 中美兩國學生測驗結果顯示: 一、中美兩國學生藝術鑑賞學科綜合總平均分數,在兒童不同的認知發展階段皆有顯著的差異,學生藝術鑑賞之知能隨年齡的增長而日趨增加。 本研究結果提供並驗證皮亞傑學派兒童知覺發展與美感判斷及藝術知能層面發展在比較文化實徵上獲一定而確認的一致性。 二、中美兩國學生藝術鑑賞測驗分數大體上在具體運思期與形式運思期之間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雖基於發展心理學與兒童藝術發展階段發現學生之藝術鑑賞能力於具體運思期與形式運思期之間無顯著差異,然而若能透過美感教育,藉由積極適切完善的教學,亦能促進並提昇學生之審美反應水準。 三、根據統計分析顯示,美國學生在各不同認知發展階段之藝術鑑賞測驗分數皆高於中國學生之分數。 國內藝術鑑賞教學績效不彰與觀念偏差之存在因素可歸納如下: (一)國內缺乏藝術鑑賞教育之理論基礎。 (二)國內中小學階段藝術課幾乎侷限於藝術創作的傾向,不過藝術教育還有其它重要層面。學習鑑賞視覺藝術,學習瞭解藝術在當代和過去文化中如何發揮功能也都很重要。學習從審美觀點來看視覺形式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此需要透過藝術課程的安排教導與學習,始能獲得複雜的審美認知技巧。美國自從蓋迪中心努力推展全國藝術教育八年來已顯現生機與績效。  (三)國內各級學校皆缺乏專業的藝術教師,且職前教育缺乏涵蓋廣泛整體性的藝術鑑賞領域課程,師資進修管理也極其有限。  (四)專業師資在藝術鑑賞領域之教學品質低落。 (五)藝術教育在一般教育中不被重視及不正常化。 依據本文之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下列七項建議,作為落實並改進我國藝術教育之參考。  一、確立並提昇藝術教育在一般學校之地位與品質。 二、正視藝術鑑賞教學在藝術教育中的重要性。 三、根據兒童認知發展過程與藝術學習心理發展之特徵,設計適當的藝術課程。 四、積極改善師資品質及師資職前訓練課程。 五、發展具體的教材資源並改進教學和評鑑的方法。 六、研究並建立適合國情的藝術教育理論。 七、設置藝術教育學術研究中心,以提昇各級學校之藝術教育品質。
  • Item
    Young Children's Philosophy of Art as a Reflection of Culture and Society:A Three Point Perspectiv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7-10-??) 郭禎祥; Dr. Ann Cheng Shiang Kuo
    本文旨在探討反映幼童生活經驗的藝術哲學,幼兒受到成長環境中的文化條件及傳統的影響,從小就形成了對藝術的觀念。本文對兒童藝術哲學的討論,乃根據一項跨文化合作研究的結果。這項研究是訪問加拿大、法國及台灣三地的四、五歲兒童,探討他們對於藝術概念以及藝術作品的標準,有什麼樣的理解。我們根據三地社會的文化傳統,分析所得的研究資料,結果也進步顯示,藝術的討論與評量必須謹慎考慮到文化的因素。本研究證明,透過社會的適應和共同價值觀的影響,四歲的兒童已經形成自己的藝術概念,顯示幼年階段就需要良好的藝術教育,以幫助兒童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藝術哲學。
  • Item
    Young Children's Philosophy of Art as a Reflection of Culture and Society:A Three Point Perspectiv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7-10-??) 郭禎祥; Dr. Ann Cheng Shiang Kuo
    本文旨在探討反映幼童生活經驗的藝術哲學,幼兒受到成長環境中的文化條件及傳統的影響,從小就形成了對藝術的觀念。本文對兒童藝術哲學的討論,乃根據一項跨文化合作研究的結果。這項研究是訪問加拿大、法國及台灣三地的四、五歲兒童,探討他們對於藝術概念以及藝術作品的標準,有什麼樣的理解。我們根據三地社會的文化傳統,分析所得的研究資料,結果也進步顯示,藝術的討論與評量必須謹慎考慮到文化的因素。本研究證明,透過社會的適應和共同價值觀的影響,四歲的兒童已經形成自己的藝術概念,顯示幼年階段就需要良好的藝術教育,以幫助兒童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藝術哲學。
  • Item
    談藝術鑑賞教學與評量的某些理論與實務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0-06-??) 郭禎祥
    Dewey once said education is experience, so art education means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 NAEA maintains that education is learning, so art education means acquiring knowledge con-cerning art (NAEA, 1986). As part of an integrated educational curriculum or as a field of learning, art education cannot simply consist of artistic creation providing emotional release, physical and mental relaxation and creative stimulus. It should also incorporate an understand-ing of artistic knowledge, enhance aesthetic sensibility, and lay a foundation for aesthetic judgement. In other words, an integrated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or course of study should properly consist of an active educational approach taking in creativity, knowledge, comprehen-sion, sensibility and critical judgement over the entire field of art. One of the main advocates behind the American movement for aesthetic education, M. Barkan (1955), has declared: "Art education cannot be: limited to work of art, but must regard art as a proc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actions and behaviour." Ten years later, at a conference on art education re-search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he stated even more clearly: "Art education should include art production, art history and art criticism." He firmly believes that the content of art education consists of immersion in experience of the whole field of art, and that art education means learning how to create and appreciate, and reacting to art objects (Barkan, 1955, 1965). Subsequently this ideal was adopted and promoted by the SWRL, CEMREL & GETTY institutions and by the scholars and experts who attended the confer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discipline based art education' (DBAE) has become the new trend in American art education today. The present paper starts out from a discussion of the nature of art, and synthesizes a number of theories of phased development, briefly alluding to K.M. Lansing's five stages of art appreci
  • Item
    多元文化觀與藝術教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4-06-??) 郭禎祥
    杜威(1916)曾指出,民主社會的教育制度,必須能夠培養個人發自內心的關切杜會關係、思想自制和習慣,以促成杜會的轉變但不遵致混亂。多元文化的教育就是這樣的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一、增進個人對自我和自己文化的了解,以及學習如何適應大環境。二、要幫助學生培登對其他文化的接納與尊重。三、鼓勵個人自由約選擇他願意加入的文化群體,選擇地能夠接受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信仰。但在同時,多元文化教育也強調,人人都有責任共同維護該國的文化。藝術教育與多元文化從多元文化的角度來看待藝術,不僅是要涵括不同種族的作品,次文化團體也應該包含在內。據此,對藝術作品的研究與了解,還應考慮創作者的性別、階級、年齡、政治、宗教等因素。
  • Item
    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比較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2-06-??) 郭禎祥
    傳統的創作取向藝術教育因過度強調學生的自我表現,未能為藝術教育活動提出有效、合理、又實質的方針。由於缺乏有力的活動指引,藝術教育不易在以智能訓練為主的教育浪潮中引起人們的注意力與重視,因而產生諸多弊端。當今藝術教育取向強調「藝術是一門科學,具有學科之特質,為普通教育之必要科目,應與學校之其他科目同視之」。並主張「藝術教育之目標在於提昇吾人對藝術之瞭解與鑑賞,實兼顧感性與理性能力的培植。課程內容涵蓋藝術創作、藝術史、美學和藝術批評四個藝術領域,而要求嚴謹、具體而形諸於書面的課程;教學活動以藝術品為統合中心、課程之效度和學生之成就可以透過適當的評量方法得到證實」。這種藝術教育取向涉及目標、內容、活動和評量,具有一般教育之特質。葛利爾(Greer, 1984)便把這種藝術教育取向之特質定名為「學科取向的藝術教育(Discipline Based Art Education)」。 DBAE的觀念確立於1965年之賓州會議,許多課程發展計劃和師資在職訓練方案都以此理念為基礎。近七年來更由蓋迪中心的努力推展,成為當今藝術教育思想之主流。然而究竟當今學校藝術教育有多少能反應、實施DBAE之理念教學?基於探究實際與理論的銜接性、本研究以比較文化實徵研究法,有系統的進行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剖析。 本比較文化實徵研究係試圖了解中、美兩國各年齡層學生在學校實施藝術教育後,如何構成一種體系去影響文化力量。因此進行藝術鑑賞領域-藝術史、美學、藝術批評等三層面的學習成效測驗,以驗證是否學校藝術教育能具體提供涵蓋廣泛而完整的藝術教育內容。 本研究之實驗對象為中美兩國國小二、四、六年級,國中二年級,和高中二年級學生共1201名。其中臺灣學生722名,美國學生479名。根據學科之內容及本質設計並配合最適當的教學評量法,而採取筆試與視覺辨識法進行測驗。 中美兩國學生測驗結果顯示: 一、中美兩國學生藝術鑑賞學科綜合總平均分數,在兒童不同的認知發展階段皆有顯著的差異,學生藝術鑑賞之知能隨年齡的增長而日趨增加。 本研究結果提供並驗證皮亞傑學派兒童知覺發展與美感判斷及藝術知能層面發展在比較文化實徵上獲一定而確認的一致性。 二、中美兩國學生藝術鑑賞測驗分數大體上在具體運思期與形式運思期之間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雖基於發展心理學與兒童藝術發展階段發現學生之藝術鑑賞能力於具體運思期與形式運思期之間無顯著差異,然而若能透過美感教育,藉由積極適切完善的教學,亦能促進並提昇學生之審美反應水準。 三、根據統計分析顯示,美國學生在各不同認知發展階段之藝術鑑賞測驗分數皆高於中國學生之分數。 國內藝術鑑賞教學績效不彰與觀念偏差之存在因素可歸納如下: (一)國內缺乏藝術鑑賞教育之理論基礎。 (二)國內中小學階段藝術課幾乎侷限於藝術創作的傾向,不過藝術教育還有其它重要層面。學習鑑賞視覺藝術,學習瞭解藝術在當代和過去文化中如何發揮功能也都很重要。學習從審美觀點來看視覺形式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此需要透過藝術課程的安排教導與學習,始能獲得複雜的審美認知技巧。美國自從蓋迪中心努力推展全國藝術教育八年來已顯現生機與績效。  (三)國內各級學校皆缺乏專業的藝術教師,且職前教育缺乏涵蓋廣泛整體性的藝術鑑賞領域課程,師資進修管理也極其有限。  (四)專業師資在藝術鑑賞領域之教學品質低落。 (五)藝術教育在一般教育中不被重視及不正常化。 依據本文之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下列七項建議,作為落實並改進我國藝術教育之參考。  一、確立並提昇藝術教育在一般學校之地位與品質。 二、正視藝術鑑賞教學在藝術教育中的重要性。 三、根據兒童認知發展過程與藝術學習心理發展之特徵,設計適當的藝術課程。 四、積極改善師資品質及師資職前訓練課程。 五、發展具體的教材資源並改進教學和評鑑的方法。 六、研究並建立適合國情的藝術教育理論。 七、設置藝術教育學術研究中心,以提昇各級學校之藝術教育品質。
  • Item
    蓋迪藝術教育中心對於DBAE理論之研究、實驗和推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89-06-??) 郭禎祥 
    "藝術教育應該要更務實、更嚴謹、也更富於知性。在蓋迪藝術教育中心,藝術教育重獲生機,也有新的定義"。(Duke, 1984) 本文有鑑於蓋迪藝術中心對資助並推廣「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理論的研究有所支持與貢獻而影響美加地區當今藝術教育活動發展的趨勢。因此將蓋迪藝術教育中心做一簡介,並探討其對DBAE理論之研究,實驗與推廣的狀況以供我國改革藝術教育之參考與指標。傳統的思想認為藝術教育不是一項有目標而實質的教學課程。藝術教育對一個孩子的完整教育之重要性,從來就不被眾人所接受,而藝術所蘊含的知識和這種知識有助於瞭解人類之價值也受到同樣的忽視。晚近,若干有關國民教育的研究對這個傳統思想產生質疑。其中有好幾個研究承認藝術對教育的貢獻,並建議把藝術列入一般課程裡。J. Paul Getty Trust這個私人經營的信託基金會,認為上述的言論是和學校當局以及藝術團體共同來改善藝術教育品質的好機會。蓋迪中心以下列兩大前提為其活動的主導:一、由於藝術是文化的寶庫,學習藝術是瞭解人類的經驗和傳承文化價值的一個根本基礎;二、個人若沒有學習藝術,他的教育就不算完整。三、如果大眾所知和學校所教的藝術要有重大改變,我們必須對藝術的教學和如何教,有更完整的瞭解。一個有實質意義的藝術課程,應當輔導兒童瞭解產生藝術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也應該輔導他們認識美在自然界,在人為的環境裡,以及在藝術作品中的特質。還應該讓他們有機會創造自己的作品。同時鼓勵他們敘述,分析以及詮釋藝術作品。以上這些層面對於完成一項更完整、嚴謹的藝術課程都是必要的。從過去五年半來蓋迪藝術教育中心在藝術教育所做的研究發展活動,我們可以預期其將來的走向及目標,藝術是我們和他人溝通我們對人生之領悟的方法。我們在藝術作品裡注入、表達我們的希望、恐懼和價值。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和我們彼此的關係都反映在我們的藝術作品裡。我們確定我們需要藝術,因為藝術讓我們分享那些無法言傳,但卻肯定我們人情事故的感知。我們也確定,如果藝術要恢復它的生機,以便在通才教育的主流裡受人敬重,那麼它必須重做界定,要把美感、藝術史、藝術評論、以及藝術創作與表現的活動包括在內。那就是蓋迪藝術教育中心的中心目標。
  • Item
    以艾斯納(E. W. Eisner)「學術本位的美術教育」(DBAE)為理論基礎探討現今我國國民美術教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88-06-??) 郭禎祥; 楊須美
    本文以敘述法探討我國當今國民美術教育課程內容、教學目標、觀念、師資、資源等是否反應或配合當前先進國家的美術教育傾向,「以學術為本位的美術教育」 -- DBAE(Discipinee Based Art Eaucation)等為理念的教學計畫。為了要探討在這方面的發展概念與狀況,本研究主要參照美國、加拿大美術教育文獻-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and Ard Education等歸納的範疇並選擇艾斯納為代表,分析討論他的DBAE理論基礎(DBAE美術教育的四大範疇:1.美術創作、2.美術鑑賞(分析、批評)、3.美術史與文化、4. 美學(審美感))。根據艾斯納之DBAE為理論架構來探討現今我國國民美術教育狀況。目前我國美術教育在各階層學校因師資與設備、資源管道的貧乏,以往大多著重美術創作層面而忽略了其他美術鑑賞(分析、批評)、美術史(文化)和美學(審美能力)等藝術全面性領域的培養。以致廣大社會大眾在高度物質生活中卻能泰然無視於生活環境中處處可見的視覺污染,美術教育的功能似乎仍然未能彰顯。有關「美術教育」的涵義與教學尚待闡明與改進,期盼能藉此為轉型期的國家社會培育出既能為傳統文化傳薪又能開創新文化境界的明日公民。
  • Item
    Young Children's Philosophy of Art as a Reflection of Culture and Society:A Three Point Perspectiv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7-10-??) 郭禎祥; Dr. Ann Cheng Shiang Kuo
    本文旨在探討反映幼童生活經驗的藝術哲學,幼兒受到成長環境中的文化條件及傳統的影響,從小就形成了對藝術的觀念。本文對兒童藝術哲學的討論,乃根據一項跨文化合作研究的結果。這項研究是訪問加拿大、法國及台灣三地的四、五歲兒童,探討他們對於藝術概念以及藝術作品的標準,有什麼樣的理解。我們根據三地社會的文化傳統,分析所得的研究資料,結果也進步顯示,藝術的討論與評量必須謹慎考慮到文化的因素。本研究證明,透過社會的適應和共同價值觀的影響,四歲的兒童已經形成自己的藝術概念,顯示幼年階段就需要良好的藝術教育,以幫助兒童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藝術哲學。
  • Item
    世界主要國家社會(美術館)美術欣賞教育之比較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3-06-??) 郭禎祥
    欲達成全民「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目標,則必須從全民藝術欣賞教育做起,而欲推展我國藝術欣賞教育,以提昇全民欣賞藝術的環境與能力,實應先瞭解世界各主要國家藝術欣賞教育發展情形,藉以截長補短,做為參考與借鏡。限於時間與經費,本研究雖以全體民眾為社會藝術欣賞教育之對象,但所研究之範圍則採狹義的定義,將「社會」視為學校以外之社教機構。又因「藝術」包含之範圍甚廣,本研究則以藝術中之「美術」為探討重點,以世界各主要國家美術館社會美術欣賞教育現況為研究範圍基於研究結果與結論,提出下列各項建議,做為國內推廣社會美術欣賞教育之相關單位參考。一、由館長率先倡導美術教有理念,建立全館所有人員的共識,建立美術館整體活動的政策與計劃。二、美術館與相關機構積極進行美術館社會教有活動規劃研究。三、美術館欲充分發揮美術教育潛能,則必須掌握下列活動規刑要素。(1)美術館內外在環境的分析(2)充分瞭解美術館學習者的體系與需求(3)設定美術館整體與個別的活動目標 (4)訂定週詳的活動計劃,將美術教育的理念與方法應用其中(5)訂定配合活動的成本與行銷推廣等行政計劃(6)訂定週詳有效的評鑑計劃,以改進活動的品質四、提昇美術館美術教育活動規劃內涵必須從人才培訓著手(1)美術館設立教育部門,由專業者負責推動美術館的美術教有(2)美術館有計刮的培訓美術教有活動規劃人才(3)設立專門訓練機構或科系培育美術館教育活動規劃人才五、加強美術館與學校約合作關係六、建立推行美術欣賞教育的整體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