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單位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4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204
  • Item
    如何開始中學的電腦輔助教學
    (資訊中心, 1983-12-??) 姜宏哲
  • Item
    外國語言教學教材與技術之發展
    (資訊中心, 1968-09-??) 劉海波譯述
  • Item
    教學機(下)
    (資訊中心, 1971-05-??) 林邦傑譯
  • Item
    微電腦繪圖技術
    (資訊中心, 1983-12-??) 施純協
  • Item
    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比較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2-06-??) 郭禎祥
    傳統的創作取向藝術教育因過度強調學生的自我表現,未能為藝術教育活動提出有效、合理、又實質的方針。由於缺乏有力的活動指引,藝術教育不易在以智能訓練為主的教育浪潮中引起人們的注意力與重視,因而產生諸多弊端。當今藝術教育取向強調「藝術是一門科學,具有學科之特質,為普通教育之必要科目,應與學校之其他科目同視之」。並主張「藝術教育之目標在於提昇吾人對藝術之瞭解與鑑賞,實兼顧感性與理性能力的培植。課程內容涵蓋藝術創作、藝術史、美學和藝術批評四個藝術領域,而要求嚴謹、具體而形諸於書面的課程;教學活動以藝術品為統合中心、課程之效度和學生之成就可以透過適當的評量方法得到證實」。這種藝術教育取向涉及目標、內容、活動和評量,具有一般教育之特質。葛利爾(Greer, 1984)便把這種藝術教育取向之特質定名為「學科取向的藝術教育(Discipline Based Art Education)」。 DBAE的觀念確立於1965年之賓州會議,許多課程發展計劃和師資在職訓練方案都以此理念為基礎。近七年來更由蓋迪中心的努力推展,成為當今藝術教育思想之主流。然而究竟當今學校藝術教育有多少能反應、實施DBAE之理念教學?基於探究實際與理論的銜接性、本研究以比較文化實徵研究法,有系統的進行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剖析。 本比較文化實徵研究係試圖了解中、美兩國各年齡層學生在學校實施藝術教育後,如何構成一種體系去影響文化力量。因此進行藝術鑑賞領域-藝術史、美學、藝術批評等三層面的學習成效測驗,以驗證是否學校藝術教育能具體提供涵蓋廣泛而完整的藝術教育內容。 本研究之實驗對象為中美兩國國小二、四、六年級,國中二年級,和高中二年級學生共1201名。其中臺灣學生722名,美國學生479名。根據學科之內容及本質設計並配合最適當的教學評量法,而採取筆試與視覺辨識法進行測驗。 中美兩國學生測驗結果顯示: 一、中美兩國學生藝術鑑賞學科綜合總平均分數,在兒童不同的認知發展階段皆有顯著的差異,學生藝術鑑賞之知能隨年齡的增長而日趨增加。 本研究結果提供並驗證皮亞傑學派兒童知覺發展與美感判斷及藝術知能層面發展在比較文化實徵上獲一定而確認的一致性。 二、中美兩國學生藝術鑑賞測驗分數大體上在具體運思期與形式運思期之間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雖基於發展心理學與兒童藝術發展階段發現學生之藝術鑑賞能力於具體運思期與形式運思期之間無顯著差異,然而若能透過美感教育,藉由積極適切完善的教學,亦能促進並提昇學生之審美反應水準。 三、根據統計分析顯示,美國學生在各不同認知發展階段之藝術鑑賞測驗分數皆高於中國學生之分數。 國內藝術鑑賞教學績效不彰與觀念偏差之存在因素可歸納如下: (一)國內缺乏藝術鑑賞教育之理論基礎。 (二)國內中小學階段藝術課幾乎侷限於藝術創作的傾向,不過藝術教育還有其它重要層面。學習鑑賞視覺藝術,學習瞭解藝術在當代和過去文化中如何發揮功能也都很重要。學習從審美觀點來看視覺形式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此需要透過藝術課程的安排教導與學習,始能獲得複雜的審美認知技巧。美國自從蓋迪中心努力推展全國藝術教育八年來已顯現生機與績效。  (三)國內各級學校皆缺乏專業的藝術教師,且職前教育缺乏涵蓋廣泛整體性的藝術鑑賞領域課程,師資進修管理也極其有限。  (四)專業師資在藝術鑑賞領域之教學品質低落。 (五)藝術教育在一般教育中不被重視及不正常化。 依據本文之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下列七項建議,作為落實並改進我國藝術教育之參考。  一、確立並提昇藝術教育在一般學校之地位與品質。 二、正視藝術鑑賞教學在藝術教育中的重要性。 三、根據兒童認知發展過程與藝術學習心理發展之特徵,設計適當的藝術課程。 四、積極改善師資品質及師資職前訓練課程。 五、發展具體的教材資源並改進教學和評鑑的方法。 六、研究並建立適合國情的藝術教育理論。 七、設置藝術教育學術研究中心,以提昇各級學校之藝術教育品質。
  • Item
    地籍圖之線條重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9-10-??) 林佑錚; 方瓊瑤; 林水成; 陳世旺; Y.1. Lin, C.Y. Fang, S.C. Lin, and S.W. Chen
    目前地政單位之地籍圖大多繪於紙上,在經過長時間供人查閱使用以來,資料都漸漸有了折痕與污損,使得圖形清晰度與圖形品質愈來愈差。而且,這種紙上資料在其維護與更新上都有相當的難度。本研究嘗試將紙上地籍圖資料以向量化的方式存入電腦。如此將可享受到電腦的快速處理與大量的儲存空間等優點,然而將類比資料轉換成數位資訊必然會造成資料的損失,如何在地籍圖數位化過程中,盡量保留資料的完整,為此研究的主要目的。
  • Item
    樣本半偏差極限分佈的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0-04-??) 呂小娟; 張少同; Hsiao-Chuan Lu and Shao-Tung Chang
    半偏差被廣泛應用於地球統計資料的分析,而樣本半偏差便是分析者最常使用的估計量。因此很多有關於樣本半偏差的統計推論諸如半偏差模型適合度的檢定,與方向相關的對稱性質檢定等等,都須了解樣本半偏差的抽樣分佈方可進行。至今學術上曾證明得到在任一m相依的高斯隨機場上,某一固定位移量的樣本半偏差之邊際極限分佈。然而由於其定理條件太嚴格且由於空間性相關的因素,此結果缺乏實用性。而且只知樣本半偏差的邊際分佈仍無法進行很多統計推論。雖然有些文章曾利用模擬的方法探討樣本半偏差的聯合極限分佈,但仍欠缺理論證明。因此,在本篇文章中,我們提出一個比m相依更為寬鬆且為多數半偏差模型滿足的混合條件,證明在此條件下,樣本半偏差的聯合極限分佈為多變量常態。文中我們先導出在任意隨機場上,樣本半偏差的極限分佈,然後探討在高斯隨機場上,此極限分佈所須之條件及結果都大為簡化且易於應用。
  • Item
    Simple Solutions of the Harmonic Oscillator Integral Equatio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1-10-??) 蘇正義; Jeng-Yih Su
    吾人採用一簡單方法,以解量子力學簡諧振盪器之能量固有態的積分方程式。在此積分方程式解法中,吾人可得到所有得能量固有值與能量固有態。積分方程式的解法有助於探討量力散射理論;與解微分方程式或用算符方法的傳統解法有互補的功能。
  • Item
    The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s of Multinomial Parameters Subject to Stochastic Order with Equality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9-10-??) 張少同; 呂小娟; Shao-Tung Chang and Hsiao-Chuan Lu
    長久以來,有關隨機序的估計問題一直被廣泛的討論與應用,然而在許多實際的應用上,我們發現兩組多項式分配的參數p和q除了隨機之外,可能還有其他的關係,例如相等、相差一個常數,或是成倍數關係。我們對參數了解愈多,愈能夠得到更精確的估計,因而在文章中,我們仿效Barlow及Brunk(1972)的方法推得在隨機序與部分等式條件下,多項式參數的最大概似估計。我們依單樣本和雙樣本分別討論並提供應用實例,此外我們也探討估計的一致性問題。
  • Item
    The Critical Phase Curve of Van Der Pol Equatio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1-10-??) 蔡志強; 左台益; Je-Chiang Tsai and Tai-Yih Tso
    本文探討Van der Pol 方程式在相平面上一條特殊臨界曲線,記為。它是Van der Pol 方程式在相平面上特定區域中對於極限環的漸進解。本研究證明在相平面的上半平面中,Van der Pol 方程式的極限環與臨界曲線之差至多為,當,。更進一步,可以利用這個結果,證明當時,相平面上任一條Van der Pol 方程式的解軌線從y軸出發且在極限環外部時,當第一次與x=1相交於第四象限之後,其與極限環的差至多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