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單位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4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6
  • Item
    大學生選課後悔與動機干擾研究:檢驗後悔因應策略的中介效果與社會支持的調節效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20-06-??) 陳慧娟; 簡洧晴; Huey-Jiuan Chen, Wei-Ching Chien
    本研究旨在瞭解大學生選課後悔、因應策略、社會支持與已選擇課程動機干擾的關係,並探討後悔因應策略的中介效果,以及社會支持的調節效果。本研究的參與者為516 位就讀臺灣各公私立大學的學生,其中男生241 人,女生275 人,經立意取樣方式邀請其填答問卷。研究工具包括研究者自編之「後悔量表」、「動機干擾量表」、「後悔因應策略量表」與「社會支持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變異數分析、相關與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後悔」與「動機干擾」有顯著正相關;二、「反芻思考」策略可正向中介後悔對動機干擾的影響;三、「聚焦現在」的認知重新評估策略無法中介後悔對動機干擾的影響;四、「聚焦未來」的認知重新評估策略可負向中介後悔對動機干擾的影響;五、社會支持對後悔與動機干擾間的關係沒有顯著調節效果,但較高水平的情感支持可緩解後悔與動機干擾的正向關聯強度。本研究針對以上結果進行討論與研擬具體建議,以提供教育實務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探討大學生空間自我效能、畫地圖能力與地圖素養之相關性與中介效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12-??) 楊登順; 洪瑞兒; Teng-Shun Yang; Zuway-R Ho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畫地圖能力、空間自我效能(方向判斷力、距離估算力、位置記憶力)、地圖素養(使用地圖、估算地圖、畫記地圖)的相關性,以及畫地圖能力對於空間自我效能、地圖素養是否具有中介效果?本研究以便利取樣選取南部某大學182 位學生參與本研究,利用信度與效度良好的「回憶式速寫校園地圖」、「空間自我效能量表」及「地圖素養量表」為研究工具,蒐集大學生畫地圖能力、空間自我效能及地圖素養。本研究以t考驗、相關分析及階層迴歸分析進行資料分析,主要發現如下:一、男大學生的地圖素養顯著優於女大學生;二、大學生空間自我效能、畫地圖能力與地圖素養具有顯著正相關;三、大學生畫地圖能力在方向判斷力影響使用地圖上具有部分的中介效果。最後,針對上述評量結果提出對於提升大學生的畫地圖能力、空間自我效能及地圖素養相關議題,進行討論與建議。
  • Item
    大學生自身技術之研究:研究工具編製與類型建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9-??) 郭丁熒; Ding-Ying Guo
    本研究旨在探討自身技術之意涵、發展評量大學生自身技術之工具,並建構大學生自身技術類型。透過文獻探討、半結構訪談,擬訂大學生自身技術量表,經專家審查,並以452位大學生為預試樣本進行試探性因素分析,再以1,361位大學生為正式樣本,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研究結論有:一、本研究量表之效度、信度頗佳,二階因素分析顯示模式尚稱適配;二、大學生自身技術包含鍛鍊、告解坦白、問題化、自我檢查、對話辯證、說真話、越界體驗、節制、觀察等九類。與Foucault 所提之自身技術相較,臺灣大學生自身技術新增觀察一類,而無傾聽一類,可能與網路世代及文化差異有關。
  • Item
    我如何知道我關心什麼?─不同背景大學生的自身技術之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03-??) 郭丁熒; Ding-Ying Guo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運用自身技術之現況,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的自身技術之差異情形。先根據文獻探討及40 位大學生訪談資料所編製之「大學生自身技術量表」,針對452 位大學生進行預試,再以修訂後之量表調查1,361 位大學生,調查資料經以SPSS forWindows 21.0 版套裝軟體中次數分配、單因子多變項分析、薛費事後多重比較分析法來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大學生的自身技術包括鍛鍊、告解坦白、問題化、自我檢查、對話辯證、說真話、越界體驗、節制、觀察等九類,運用情形大都為中高程度;(二)大學生最常採用的自身技術是鍛鍊,而最不常採用的是告解坦白;(三)大學生採用的自身技術因其背景之不同而呈現多樣性,其中以有宗教信仰者最為多元。本研究反映出大學生可透過自身技術來治理自我之可能性,而最常使用鍛鍊可能與大學生的學習角色有關,最不常使用告解坦白則可能與教育或文化有關。
  • Item
    大學生全球公民素養的自覺評價與結構模型分析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06-??) 陳淑敏; Amy Shumin Chen
    面對全球化社會的劇烈轉變之際,大學校院是培育新一代青年具有全球公民素養的重要機構,基於此趨向,本研究運用文獻和理論論述、深度訪談與焦點會議等方法,建構研究問卷後,以全國大學校院學生為對象,進一步以平均數、多變量考驗分析、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策略,分析大學生之全球公民素養的表現與影響情形。研究發現包括:一、大學生全球公民素養之表現,在不同構面、觀察變項和個別題項上,存在強烈程度不一的情形,當涉及跨國或全球層次者,得分較為偏低;二、大學生的全球公民素養之認知、德性與行動表現,部分受到性別、學校類型、學生年級別等背景變項的影響;三、大學生的全球公民素養之認知、德性與行動表現上,存在影響路徑機制與效果。研究者提供增進大學生全球公民素養和未來研究實施的建議。
  • Item
    問世間「生涯」為何物?臺灣大學生生涯概念原型分析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9-06-??) 王秀槐; 陳珍德; Hsiu-Huai Wang, Jen-De Chen
    如何建構生涯以「安身立命」,是青年時期的重要核心議題,對生活在西方與華人文化脈絡影響下的現代臺灣青年而言,「生涯」究竟有何涵義?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大學生對於「生涯」一詞所抱持的概念。以「原型分析」為手段,透過200 位大學生的參與,經由生涯詞庫建立、擴展、驗證、分類等階段,釐清「生涯」一詞所呈現的概念與範疇。研究結果顯示,臺灣大學生之生涯概原型架構,在水平向度上,可分為「內在」與「外在」兩大體系,「內在」體系包含「定錨」與「修為」、外在體系包含「工作生活」與「家庭生活」,其下又界定出「定向」、「定位」、「選擇」、「信念」、「實力」等基本概念,其下再包含「未來發展」、「個人終極關懷」等15個基本概念與36 個下位概念。在垂直向度上,內在體系為一個五層的概念架構,強調大學生內在的自我探索與知行培養,呈現大學生如何決定生涯方向與如何實踐;外在體系則為一個四層的意義系統,重視個人與外在的社會關係和現實脈絡,代表大學生如何思考自身與社會的關係。研究發現臺灣大學階段青年的生涯概念內外兼具,涵蓋多元,反映出西方個人主義取向、華人傳統儒家思想,以及現代青年生涯處境的交互影響。
  • Item
    大學生自身技術之研究:研究工具編製與類型建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9-??) 郭丁熒; Ding-Ying Guo
    本研究旨在探討自身技術之意涵、發展評量大學生自身技術之工具,並建構大學生自身技術類型。透過文獻探討、半結構訪談,擬訂大學生自身技術量表,經專家審查,並以452位大學生為預試樣本進行試探性因素分析,再以1,361位大學生為正式樣本,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研究結論有:一、本研究量表之效度、信度頗佳,二階因素分析顯示模式尚稱適配;二、大學生自身技術包含鍛鍊、告解坦白、問題化、自我檢查、對話辯證、說真話、越界體驗、節制、觀察等九類。與Foucault 所提之自身技術相較,臺灣大學生自身技術新增觀察一類,而無傾聽一類,可能與網路世代及文化差異有關。
  • Item
    我如何知道我關心什麼?─不同背景大學生的自身技術之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03-??) 郭丁熒; Ding-Ying Guo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運用自身技術之現況,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的自身技術之差異情形。先根據文獻探討及40 位大學生訪談資料所編製之「大學生自身技術量表」,針對452 位大學生進行預試,再以修訂後之量表調查1,361 位大學生,調查資料經以SPSS forWindows 21.0 版套裝軟體中次數分配、單因子多變項分析、薛費事後多重比較分析法來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大學生的自身技術包括鍛鍊、告解坦白、問題化、自我檢查、對話辯證、說真話、越界體驗、節制、觀察等九類,運用情形大都為中高程度;(二)大學生最常採用的自身技術是鍛鍊,而最不常採用的是告解坦白;(三)大學生採用的自身技術因其背景之不同而呈現多樣性,其中以有宗教信仰者最為多元。本研究反映出大學生可透過自身技術來治理自我之可能性,而最常使用鍛鍊可能與大學生的學習角色有關,最不常使用告解坦白則可能與教育或文化有關。
  • Item
    大學生校園音環境覺知、態度及需求之研究
    (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4-12-??) 董貞吟; 張家儒; 駱怡安
    本研究為國內首次探討大學生對於校園音環境的覺知、態度與需求之研究。本計畫以全國53所一般大學為母群體,立意選取北中南東10所不同特色的大學,徵求 各校與聲音環境相關科系或社團之同學參與焦點團體,以收集學生對於校園音環境的覺知、態度及需求之質性資料,共計進行10次焦點團體、參與人數達93人。 訪談時的錄音全數轉為逐字稿後,使用Nvivo軟體輔助編碼及分丁,結果發各除常見的自然聲外,針對該校地理位置、系所、宗教、校內環境規劃、活動特色, 也呈現各校不同的聲音特色。但深究學生對校園音環境概念普遍缺乏,當詮釋音環境時多拆解字面音義,而論及音環境的感受及需求時,因察覺力不足也只能提供部 分音源,鮮少延伸思考,亟待提升學生對於校園音環境的覺察能力及積極態度的養成。 各校普遍較常聽見自然音、交通工具聲及儀器設備聲。喜愛的音源除自祭音源外,也包括熱鬧的活動聲及下課鐘聲,較不喜愛的則以儀器設備聲及交通工具聲為最 多,此外,當提及校園音環境需求時,學生則期望校園能持續保留自然音源,亦有增加學習聲及活動音的渴望。對於校園音環境的建議,多校學生除企盼自然音與校 園環境的適當配合外,也希望舉辦各式校園音環境之體驗活動、熱鬧的音樂會或表演活動,以增添校內更豐富的音源。 研究結果歸納出的反應面向,將可作為未來編製校園音環境問卷的參考,或成為相關實徵研究的基礎,日後彙整各大學校園音環境的現況與特色,亦可作為各建構校 園音環境特色、推展「校園綠色音環境」之參考,以發展學校本位之環境教育內涵。
  • Item
    大學生減輕體重意圖之研究
    (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1-12-??) 呂昌明; 楊昭慧; 王淑芳
    本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為依據,驗證其在減重行為上的適切性。以78位體重過重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收集其對減重行為的信念、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 等資料。研究發現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能共同預測行為意圖(R=.732)。同時也發現某些減重信成與行為意圖間具有顯著相關,並根據研究結果對 體重過重者之減重教育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