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單位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4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華人地區數學素養教育效率比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8-12-??) 鄭永福; 許瑛玿; 李哲迪; Yung-Fu Cheng, Ying-Shao Hsu, Che-Di Lee
    本研究利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2012年資料比較臺灣(只包括人口數大於100萬的七個大城市)、上海、香港與新加坡等四個華人地區的數學素養教育效率,並從教育效率的角度探討這四個地區數學教育的公平性。資料包絡分析法及效率分解法之分析結果顯示,臺灣與上海的「綜合效率」(含地區、學校與個人教育效率)、「地區與學校效率」與「地區系統效率」都是最高。然而,歸因於個人之無效率以臺灣與上海最高,歸因於學校之無效率在四個地區無顯著差異,歸因於地區之無效率以香港最高。在四個地區教育公平性方面,在高與低綜合教育效率學生之間,個人、學校與地區三個層級的無效率存在差異。具體而言,在個人層級,臺灣的無效率差異最大、上海次之;在學校層級,新加坡的無效率差異最大、臺灣次之;在地區層級,僅上海存在差異。總結而言,臺灣雖是數學素養教育效率最佳的兩個地區之一,然而,歸因於個人之無效率仍有相對較高的數值,且個人與學校之無效率也存在高與低教育效率學生之間差異過大的問題。此結果顯示,臺灣在個人和學校層級的教育效率仍有改進的空間。
  • Item
    OECD國家與臺灣之教育績效比較:以PISA科學素養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7-12-??) 彭開琼; 張佳雯; 李瑞生; Kai-Chiung Peng; Chia-Wen Chang; Jui-Sheng Li
    本研究的焦點在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及臺灣科學素養之比較,研究內容包括彙整科學素養評量結果、進行科學素養成就統計分析、探究影響科學素養成就的相關因素、評估OECD 會員國及臺灣科學素養成就的整體效率值,以提出各項教育績效評估的建議。研究對象為參與PISA 2012評量的學生為主。本研究主要資料來源為OECD之2012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的調查結果,採用的研究方法為三階段包絡分析法:第一階段利用DEA中的CCR、BCC 模式分析各種效率值,第二階段利用Tobit 迴歸去除環境因素所造成的相對無效率,第三階段則把調整後的產出項投到模型,分析調整後的各種效率值。研究結果顯示,經第二階段調整產出項後,第三階段分析結果顯示,各國的平均技術效率值及純技術效率值是提升的,而規模報酬遞減的國家數量明顯增加,且與第一階段的效率值有顯著的差異。所以各國皆面臨不同的經營環境,這些因素會干擾各國的經營效率評估,如果不事先予以消除,將會使各效率值的評估結果產生偏誤。因此,可以發現達到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值為1 的國家數量增加,而規模報酬固定的國家由30 個減至13 個,顯示此報酬狀態為該國在投入與產出的比例上最為恰當,因此無須做任何改善與調整,規模報酬遞減的國家由5個增加至22 個,顯示此報酬狀態為該國在投入與產出的比例上過大,因此各國政府可考慮調整或降低投入產出的比例,避免可能因規模過度擴張導致資源浪費的情形。
  • Item
    二層次結構方程式模型的應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8-12-??) 李仁豪; 余民寧
    本研究目的在介紹並應用多層次結構方程式模型方法學於實際的大樣本資料中。當資料的收集是來自多階段抽樣設計而具有巢套特性時,組內層級的樣本會因為組別 脈絡效果而產生樣本獨立性假設違反的問題,此時應該使用多層次的統計分析技術來避免組內相關所產生的問題。樣本來自PISA 2003 年資料庫中的加拿大948 個學校,包含26,884 位15 歲學生,並選擇其中五個構念共25 個題項或內容領域形成有意義的關係,以作為二層次結構方程式模型的分析範例。經由Mplus 統計軟體分析後,在模型與資料適配度良好的情況下,比較傳統結構方程式模型與二層次結構方程式模型的差異,並對二層次結構方程式模型的組內結構及組間結構 進行解釋。研究結果提出許多新的發現及建議供未來研究參考。
  • Item
    性別、自我效能、工作價值、科學素養及學校層次因素對臺灣青少年學習情緒之影響:個人與情境交互作用之多層次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1-09-??) 巫博瀚; 賴英娟; Po-Han Wu; Ying-Chuan Lai
    本研究以學習情緒的控制價值理論為基礎,探討個人與學校層次變項對學習情緒之影響。研究資料係取自PISA 2006所釋出之階層巢套資料,有效樣本為8,678名(女生4,134名、男生4,544名)來自二百三十六個不同學校的臺灣15歲青少年。本研究採多層次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個人層次變項(性別、自我效能、工作價值及科學素養)與學校層次變項(學校平均科學素養、學校平均工作價值、團體效能)能正向且顯著地解釋學生的正向學習情緒,且自我效能對學習情緒的影響會受到學校平均科學素養與團體效能等脈絡變項所調節。針對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未來研究與學習輔導之相關建議。
  • Item
    Using PISA and TIMSS Mathematics Assessments to Identify the Relative Strengths of Students in Western and Asian Countries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1-03-??) Margaret Wu
    Wu (2009) 的研究曾將2003 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的數學表現,與「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 八年級學生的數學表現做一比較,結果發現,西方國家在PISA 的表現大致上比在TIMSS 的表現為佳。本研究則將TIMSS 公開的題目分為兩組,一組與PISA 的架構相符,另一組則不相符。其中, TIMSS 評比有很多幾何與代數的題目是屬於「純粹的數學」題(即末以真實生活情境作為背景的數學題) ,而這些題目並未出現在PISA 評比之中。本研究檢視六個國家在這兩組題目表現上的差異,藉此反映出西方與亞洲國家的相對強項與弱點,接著再將這些強項與弱點連結到PISA 與TIMSS 評比的內容上。有證據顯示,西方與亞洲國家在PISA 與TIMSS 的差異表現可歸因於兩評比題目種類的不同。
  • Item
    香港中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計畫的閱讀表現對語文課程改革的啟示
    (國立臺灣師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9-06-??) 劉潔玲; Kit-Ling Lau
    國際學生評估計畫(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是目前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性評估之一,PISA 的閱讀能力評估架構同時包含了認知學派和社會學派在閱讀方面的研究取向,重點測量學生運用不同層次閱讀能力,以達至個人發展和參與社會的目的,PISA的結果有助評估和比較各地的教育成效。香港過往已參加了三屆的PISA 測試,其中以PISA2006 的閱讀成績最佳,香港學生在不同的閱讀歷程、文本類型和閱讀情境中的表現均比前兩屆有明顯進步。本文從課程改革的角度,探討香港學生在PISA2006 閱讀測試中取得明顯進步的原因,通過比較香港語文科新舊課程和PISA的評估架構,指出新課程所建議的閱讀教學模式較舊課程更為切合PISA 的理念,以及現今社會對閱讀能力的最新要求。有關的結果和討論有助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反思如何改革中文閱讀教學的模式,以切合現今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