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單位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4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大學生校園音環境覺知、態度及需求之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4-12-??) 董貞吟; 張家儒; 駱怡安本研究為國內首次探討大學生對於校園音環境的覺知、態度與需求之研究。本計畫以全國53所一般大學為母群體,立意選取北中南東10所不同特色的大學,徵求 各校與聲音環境相關科系或社團之同學參與焦點團體,以收集學生對於校園音環境的覺知、態度及需求之質性資料,共計進行10次焦點團體、參與人數達93人。 訪談時的錄音全數轉為逐字稿後,使用Nvivo軟體輔助編碼及分丁,結果發各除常見的自然聲外,針對該校地理位置、系所、宗教、校內環境規劃、活動特色, 也呈現各校不同的聲音特色。但深究學生對校園音環境概念普遍缺乏,當詮釋音環境時多拆解字面音義,而論及音環境的感受及需求時,因察覺力不足也只能提供部 分音源,鮮少延伸思考,亟待提升學生對於校園音環境的覺察能力及積極態度的養成。 各校普遍較常聽見自然音、交通工具聲及儀器設備聲。喜愛的音源除自祭音源外,也包括熱鬧的活動聲及下課鐘聲,較不喜愛的則以儀器設備聲及交通工具聲為最 多,此外,當提及校園音環境需求時,學生則期望校園能持續保留自然音源,亦有增加學習聲及活動音的渴望。對於校園音環境的建議,多校學生除企盼自然音與校 園環境的適當配合外,也希望舉辦各式校園音環境之體驗活動、熱鬧的音樂會或表演活動,以增添校內更豐富的音源。 研究結果歸納出的反應面向,將可作為未來編製校園音環境問卷的參考,或成為相關實徵研究的基礎,日後彙整各大學校園音環境的現況與特色,亦可作為各建構校 園音環境特色、推展「校園綠色音環境」之參考,以發展學校本位之環境教育內涵。Item 肥胖學童對運動及提升運動的看法(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7-06-??) 李碧霞; 周雨樺; 賴香如本研究旨在了解運動階段為準備期之肥胖學童的運動經驗和觀點,以及其對提升運動的看法。以臺北市某國小六年級學童共441名為研究對象,以運動階段量表及 配合年齡、性別的BMI值,篩選處於準備期的肥胖學童參與焦點團體訪談,共有20名符合條件,最後有17名(男生10人、女生7人)參與兩場焦點團體訪 談。結果發現這群學生能夠從運動中體察一些變化,包括身體反應與改變、心理感受與改變、社會感受與改變、主動關切運動、運動的多元體驗等。可以讓肥胖學童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的策略和方法包括個體自我改變和尋求運動社會支持。建議重視這群學童的運動感受和提升運動的看法,以協助培養規律運動行為。Item 以焦點團體訪談探討大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的影響因素(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6-12-??) 魏米秀; 呂昌明本研究以焦點團體訪談方式進行,目的在深入瞭解大學生攝取蔬果的行為經驗,探討影響蔬果攝取行為的可能因素。研究對象為六所大學校院的53位學生,共進行 六場焦點團體訪談。經編輯式資料分析結果,影響大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的因素為多層面影響力,包括個人層面影響力、人際層面影響力及環境層面影響力。對於促進 大學生的蔬果攝取行為,建議應提高大學生對蔬果攝取的正向結果期望、建立行動能力、提供家庭及同儕的社會支持、提高蔬果可獲性及排除可能的環境障礙。本研 究也針對蔬果攝取議題的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青少年藥物教育需求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0-05-??) 賴香如; 李碧霞; 李景美; 彭如瑩為建立本土化及適用於國內一般青少年的藥物濫用防制教育,本研究採 用質性研究法中的焦點團體訪談法,於八十七年十二月至八十八年一月間,以臺 北市文山區實踐國中一年級學生六十名(男、女各三十名)為對象,進行六場次、 每次一百分鐘的訪談,以了解學生對藥物教育的需求。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1.在校園和社區內,國中生使用的成癮物質以香菸最常 見,酒、檳榔、強力膠和安非他命偶爾見到。使用的原因可分為個人、家庭、學 校、同儕和社會等五類。2.為避免自己或友人染上成癮物質,受訪者會採用澄清 與強化觀念、謹慎擇友、從事正當休閒、擴充個人資訊和資源等方法。3.當友人 邀約使用成癮物質,受訪者的拒絕策略可分為直接(如:勇敢的說不、婉轉推辭等) 和間接(如:轉移或岔開話題、提供替代品、以警車鳴聲或哨音嚇阻等)兩類。4.學 校欲協助學生避免成癮物質,應兼顧硬體和環境、督導與管理、宣導教育、輔導 工作、替代性活動、教師角色模範、與家庭和社區結合等層面。受訪學生認為學 校現有的藥物濫用防制教育具有部分效果,但生活層面的內涵可再加強。5.藥物 教育需求方面:(1)課程內容應涵蓋:藥物濫用資訊(如:藥物的定義、種類、影響、 成份、功用、辨識方法、來源、製造和吸食方法等)、拒絕成癮物質的方法、相 關法律規範等。(2)建議理想授課人選包括:教育人員、政治與專業人士、有相關 經驗者、明星和公益人物等。(3)教學方法以多樣化、提供參與式與互動式的動態 化教學(如:有獎徵答、遊戲、演戲、話劇比賽等),較具教學效果。建議未來在推 動藥物濫用防制教育工作時能結合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力量,強化生活層面相關 技能的傳授;並針對藥物濫用高危險群學生進行藥物教育需求研究。Item 青少女運動行為探討(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5-06-??) 黃淑貞; 洪文綺; 劉翠薇; 李秋娓本研究旨在了解青少女運動行為的現況以及影響因素,以跨理論模式為主要架構,進行焦點團體訪談,並探討跨理論模式中各變項對其運動行為的情形。以臺北地區 兩所國立大學一年級女學生為對象,於民國九十二年十月至十一月間在A校及B校分別進行三場焦點團體訪談,場參與為大學一年級女學生約15名,共計有100 人參與訪談。訪談後,將每場焦點團體對話錄音肉容轉錄成逐字稿,依討論主題訂出分類標題,策此發展分類架構。再依字句意義予以編碼,進行內容分析,歸納出 資料中的概念、主題與類型,藉以整理訪談對象的意見與論述。訪談內容經反覆詳細討論而加以歸類,兩個編碼者的內 容一致性達0.91。青少女運動行為歸納出經驗、知及行為面向。青少女對於有益身體健康的運動行為定義認知,仍有待加強;受訪者是否從事運動與其參與運動 的感覺、過去運動經驗、興趣及學校活動要求有關。造成青少女不運動的主要的障礙因素,可分成生理性、心理性、社會性與跑境等層面,其中又以心理性障礙如: 懶惰、怕曬黑或流汗、擔心形象受損,最令青少女困擾,成為不運動的主因。對於跨理論模式的驗證上,八個階段改變方法在此次焦點團體中有提及,值得再進一步 探討其應用。研究者針對研究發提出多項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並以本研究作為發展介入資料庫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