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1

本系設置於民國35年,招收國文系及國文專修科學生各一班。48年國文系增為兩班,50年增為三班,60年增為四班,至今不變。國文專修科則時辦時停,今已停辦。

民國47年,開辦夜間部,招收四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師資專修班1班。50年招收六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系學生。52年又改招五年制國文系學生,逐年增班,至60年每年級各4班,共20班,直至67年全校夜間部奉令停止招收高中畢業生為止。

又自53年起,接受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委託,代辦國文專修科1班,至63年,擴充為4班。64年起改為四年制國文系,招收2班。66年停止招生,69年7月,完全停辦。

研究所設置於民國45年,招收碩士班學生5名,其後名額遞增。46年設置博士班。4年後第一位博士生羅錦堂先生獲文學博士學位。是為國內所培養的第一位文學博士。

80年,國文系與國文研究所合併為一,統由系主任主持全系事務。合併之前,歷任系主任為張同光先生、何容先生、高鴻縉先生、潘重規先生、程發軔先生、李曰剛先生、周何先生、李鍌先生、黃錦鋐先生。歷任所長為高明先生、林尹先生。合併以後歷任系主任為王熙元先生、邱燮友先生、賴明德先生、蔡宗陽先生、傅武光先生、陳麗桂女士、王開府先生、顏瑞芳先生、高秋鳳女士、鍾宗憲先生,現為許俊雅女士。

本系自104學年度起學士班縮減為3班,目前學士班一至四年級各3班,共12班,學生523人。碩士班各年級共112人,博士班各年級共72人。進修部設有國文教學碩士班,分夜間班及暑期班,另有在職國文碩士專班,共177人。總計全系學生共884人。另設國文輔系及雙主修共2班112人,不計在內。

教職員工部分,講師以上專任教師42人(教授29人,副教授9人、助理教授2人、講師2人),助教8人,工友1人。兼任教師9人。

News

系所網址:http://ch.ntnu.edu.tw/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國風〉之禮教思想新探—以〈詩論〉、《詩序》為討論中心
    (2006/8-2007/7) 林素英
    鄭玄以「禮」箋《詩》,為《詩》三百之詮釋,立下一相當重要之詮釋方法 與進路。然而自歐陽修首先提出「鄭氏長於禮學,其以禮家之說曲為附會。」之 批評,至於姚際恆則激烈地指出「人謂鄭康成長於《禮》,《詩》非其所長,多 以『三禮』釋《詩》,故不得《詩》之意。予謂康成《詩》固非長,《禮》亦何 長之有!茍使真長於《禮》,必不以《禮》釋《詩》矣。」姚氏之說,以《詩》 與《禮》毫不相聯繫,乃嚴重悖離事實。 因此本研究選取與社會生活最密切之十五〈國風〉為素材,透過具體材料之 分析,呈現其中蘊藏之禮教思想。本研究計畫之首要目的,乃具體分析每一首詩 的內容與《禮》之關聯,而確認詩教與禮教的一體兩面性。其次,則一本「詩言 志」之基本立場,回歸詩本於人情之原點,凸顯文學與經學不相悖離之特性。然 後,透過禮書、其他傳世文獻以及戰國簡文資料,以〈詩論〉與《詩序》為討論 中心,系統理解人情、人欲、民情風俗之關係,進而建立通神明、立人倫、正情 性、節萬事,以化民成俗之詩教觀念。同時本研究亦將藉由風之本義、〈詩論〉、 《詩序》詩教觀念之遞變,再探何謂合於時宜的現代詩教觀。 本研究共分兩年,先行分區探究各國風詩之禮教思想,然後追溯風詩之本, 從風之本義,到風體詩的多元呈現,乃至於強調教化作用的禮教思想體系之形 成,梳理其前後一貫的連鎖發展。同時,並對照十五〈國風〉之地理位置、社會 經濟以及政治狀況,系統整理形成各國風詩特性之緣由,為〈國風〉之排序與《詩》 的禮教思想體系提出說明。
  • Item
    荀子禮教思想探微
    (2006-02-19) 林素英
    隆禮重教乃荀學之標誌,論其實,則應包含以禮治為目的,而以禮教為過程之兩大部分。不過歷來學者討論其禮治思想者多,而罕言及其禮教思想,亟待深入探討以明其禮學之真義。因而本文先敘為文之動機與目的;其次,論述其禮教思想之潛在基礎;再其次,則從「禮三本」之概念探討其禮教思想之涵義;然後,進入本文之核心議題,分別從人倫日用中檢視其如何實踐禮教思想;最後,則透過王先謙與荀子弟子之一段解語,再提出荀子禮教思想之限制以作簡單結論。隆禮重教乃荀學之標誌,論其實,則應包含以禮治為目的,而以禮教為過程之兩大部分。不過歷來學者討論其禮治思想者多,而罕言及其禮教思想,亟待深入探討以明其禮學之真義。因而本文先敘為文之動機與目的;其次,論述其禮教思想之潛在基礎;再其次,則從「禮三本」之概念探討其禮教思想之涵義;然後,進入本文之核心議題,分別從人倫日用中檢視其如何實踐禮教思想;最後,則透過王先謙與荀子弟子之一段解語,再提出荀子禮教思想之限制以作簡單結論。
  • Item
    從〈詩論〉探究〈鄭風〉之禮教思想
    (2005-12-03) 林素英
    〈詩論〉乃目前所見最早之論詩專作,然由於斷簡極多,導致編聯方式眾多。其中馮時教授即抓住全文的六次「孔子曰」,將全文分為以「孔子曰」引導之六部分對詩之評論,有助於理解詩教之意義。本文即以馮先生所編綴釋文為主,先討論〈詩論〉中的邦風特色,然後進而探究「風」類詩之本義,再溯源與「鄭風」關係最密切的鄭國風土民情,接著,扼要論述從「放鄭聲」到存〈鄭風〉之價值,而後進入〈鄭風〉21篇之內容討論,計分六類以探討詩中所蘊藏之禮教意義,最後,則強調由於〈鄭風〉為最典型之「風」體詩,因而更須禮教思想為之平衡。
  • Item
    從「修六禮明七教」之角度論荀子禮教思想之限制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 2006-12-01) 林素英
    隆禮重教乃荀學之標誌,論其實,則應該包含以禮治為目的,而以禮教為過程之兩大部分,且必須立本於禮教之貫徹施行,始可成就禮治社會之最終目的。不過,歷來學者討論其禮治以及禮法思想者居多,而罕有言及其根本之禮教思想者,實亟待深入探討,以明其禮學之根本思想。因而本文先敘為文之動機與目的;其次,論述禮儀制度與教化思想之關係;再其次,則進入本文之核心議題,分別從「修六禮,明七教」之角度,一一檢視其在冠、昏、喪、祭、鄉以及相見等「六禮」之修飭中,無法申明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以及賓主等七種人倫關係的相待之道,以呈現荀子禮教思想之限制;最後,則透過王先謙與荀子弟子之一段解語,探源荀子禮教思想限制之所在以作結。
  • Item
    論〈王風〉中的禮教思想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 2009-05-01) 林素英
  • Item
    《周禮》的禮教思想—以大司徒為討論主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4-12-01) 林素英
    雖然撻伐禮教與維護禮教者皆各有其人,但是要徹底釐清其論爭之癥結,則必須回溯到有關禮教本源之討論。因而本文首先論述《周禮》之禮教系統乃分由天官、地官以及春官等共同組成,其中又以大司徒位居該系統之核心;其次,論述「十二教」所顯示之禮教範圍及其預期目標;再其次,則分別從「六藝」、「六德」以及「六行」,論述如何以「鄉三物」落實禮教之施行;然後,則論述如何透過禮教系統之規劃意義以及精神價值作一簡單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