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1

本系設置於民國35年,招收國文系及國文專修科學生各一班。48年國文系增為兩班,50年增為三班,60年增為四班,至今不變。國文專修科則時辦時停,今已停辦。

民國47年,開辦夜間部,招收四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師資專修班1班。50年招收六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系學生。52年又改招五年制國文系學生,逐年增班,至60年每年級各4班,共20班,直至67年全校夜間部奉令停止招收高中畢業生為止。

又自53年起,接受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委託,代辦國文專修科1班,至63年,擴充為4班。64年起改為四年制國文系,招收2班。66年停止招生,69年7月,完全停辦。

研究所設置於民國45年,招收碩士班學生5名,其後名額遞增。46年設置博士班。4年後第一位博士生羅錦堂先生獲文學博士學位。是為國內所培養的第一位文學博士。

80年,國文系與國文研究所合併為一,統由系主任主持全系事務。合併之前,歷任系主任為張同光先生、何容先生、高鴻縉先生、潘重規先生、程發軔先生、李曰剛先生、周何先生、李鍌先生、黃錦鋐先生。歷任所長為高明先生、林尹先生。合併以後歷任系主任為王熙元先生、邱燮友先生、賴明德先生、蔡宗陽先生、傅武光先生、陳麗桂女士、王開府先生、顏瑞芳先生、高秋鳳女士、鍾宗憲先生,現為許俊雅女士。

本系自104學年度起學士班縮減為3班,目前學士班一至四年級各3班,共12班,學生523人。碩士班各年級共112人,博士班各年級共72人。進修部設有國文教學碩士班,分夜間班及暑期班,另有在職國文碩士專班,共177人。總計全系學生共884人。另設國文輔系及雙主修共2班112人,不計在內。

教職員工部分,講師以上專任教師42人(教授29人,副教授9人、助理教授2人、講師2人),助教8人,工友1人。兼任教師9人。

News

系所網址:http://ch.ntnu.edu.tw/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傳承與轉變:南台灣靈寶道壇與福建泉州道法關係研究
    (2012/08-2015/07) 謝聰輝
    十多年來,筆者以台灣道教為主要的研究範疇,深入田野調查台灣道壇現狀,以及 道教文化信仰如何融入台灣常民生活中的歲時節慶、生命禮儀與廟會祭典。除了發表一 定的研究成果之外,也因獲得信任而得拍攝或獲贈相當數量的道壇清代古抄本資料;而 這些珍貴的文獻中,保存了很多台灣道壇堅韌地傳承閩、粵正一派火居道法傳統的證 據,一直是筆者努力追蹤其源流與析論的重點。這兩年來,執行了國科會三年期〈大人 宮翁家道壇源流與影響考述〉專案計畫以來,幾次前往泉州地區拜訪道壇與道廟,考察 其齋醮科儀的實際演行,陸續與泉州道壇道士建立了良好的關係,蒐集到許多第一手的 道壇資料,也初步進行了一些道法比較研究。雖然,閩南與台灣道法的源流關係,歷來 被相關研究學者所重視,但真正的深入比較研究論文仍然有限;因此,以目前掌握較多 資料與持續研究的「南台灣靈寶道壇與福建泉州道法關係」為範圍,繼續提出三年期專 題研究計畫。希望經由經典、歷史、田野調查與文物藝術等全方面切入,再透過兩大區 域現有道壇資料的蒐集、分析與考證,以及實際齋醮科儀闡行的親自紀錄;三年中陸續 以「傳度受籙」、「道壇秘傳知識體系」、「禳災科儀」與「拔度科儀」等等為子題,參加 國際學術會議發表相關論文,以為福建與台灣道壇道法傳承關係與轉變原因研究,累積 具體且紮實的研究成果。
  • Item
    南臺灣和瘟送船儀式的傳承與其道法析論
    (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2014-06-01) 謝聰輝
  • Item
    大人宮翁家族譜與道壇源流考述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09-06-01) 謝聰輝
    目前對於臺灣正一派靈寶道壇的研究成果,大多著重於臺南地區,或與臺南道法有相關傳承者;對於清代所屬臺灣南路鳳山縣靈寶老道壇的傳承與道法的專門研究,仍相對不足。經過筆者多年田野調查發現,此靈寶南路區域的老道壇,大多指稱其祖先曾受教或交往過一大人宮翁姓道壇(今高雄市小港區大人宮已無道壇存在);且核對這些老道壇目前仍保存著部分清雍正、乾隆以降古科儀抄本,的確留有一些翁姓抄手所落款題署的文字、印鈐與壇號等相關資料。終於在持續的追蹤與考察後,筆者找到了翁家道壇後人,以及流落在外的、原本存留於翁家的《翁家族譜》與116 本清初至光復前的科儀抄本:翁姓抄手50 本、非翁姓抄手39 本與尚不知抄手者27 本。以現存的資料中有款識者,最早的是清雍正2 年(1724),抄手署名為翁定獎(1693-?);最晚的是日據昭和庚辰年(1940)9 月翁癸本(1909-1956)。這一批珍貴的老道壇抄本史料,蘊藏著三百年來臺灣正一派靈寶道壇南路道法來源與傳承的豐富資訊,等待著我們加以解開與深入的詮釋。 因此筆者藉助大陸安溪、嘉義義竹與大人宮三份翁姓祖譜,與能找到的相關翁家神主牌、日據時代戶籍,以及所有相關抄本的時間、款識和鈐記的考證;再結合泉州安溪與臺灣的田野調查,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探究,和現在道壇科儀抄本的詳細比對後,希望能重建部分三百年來正一派靈寶道壇南路道法的來源與傳承體系,為臺灣道教史增添新的歷史證據與研究成果。
  • Item
    《玉皇本行集經》出世的背景與因緣研究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9-01-01) 謝聰輝
  • Item
    《正統道藏》本《玉皇本行集經》成書時間考定
    (國立清華大學, 2010-06-01) 謝聰輝
    《正統道藏》中有兩個三卷五品本《玉皇本行集經》,學界對其成書時間討論非常分歧。本文運用了比較與溯源的方法,首先證實張良本 (CT11) 早於白文本 (CT10),且其卷末所附七則〈誦經感應〉,乃改編自《太平廣記》中原先奉誦《金剛經》的感驗故事。接著一一駁斥兩個版本成書於南宋前的所有可能。最後運用明永樂本《玉皇本行集經》的相關記載,論證《正統道藏》所收錄的張良本,可能接近四川蓬邑縣真一壇1221年張良校正後,而尚未科儀化的較純樸版本,後附的〈誦經感應〉亦有可能這個時候添加,即介於1221年至1225年的版本。至於白文本經文因晚於張良本,又完全依照1225年梓潼帝君校正本修改,所以其有可能是從1225年梓潼帝君儀式本抄錄下的經文部分,亦即其成書時間不會早於1225年。
  • Item
    故宮黃綾本《玉皇經》在道教經典史上的價值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09-03-01) 謝聰輝
  • Item
    一卷本《度人經》及其在臺灣正一派的運用析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08-03-01) 謝聰輝
    本文以《度人經》(CT1)為專題,希望深入探究一卷新舊版本的變化、成書時間,及其經文在今天臺灣正一派齋醮科儀運用中的傳承與運用的梗要,以及背後所呈現的意涵和價值。其最原始的一卷舊本是由東晉末葛巢甫等人所編造,南齋時嚴東首為註解,而不含有「十月長齋」四十一字與「誦經儀禮」部分的〈道君前序〉經文,在嚴東以後、北周《无上秘要》成書之前附加;「誦經儀禮」部分則在隋至唐初添入;有「十月長齋」四十一字經文版本,與《雲篆度人妙經》(CT80)應同一版本,在盛唐、朱法滿(?-720)編撰《要修科儀戒律鈔》(CT463)之前已成立。臺灣正一派所傳承的一卷舊本,少了〈道君前序〉後面的「誦經儀禮」經文,應據此唐本刪去的可能性較高。另南宋後新本所增添新經文的順序,應是先〈元始靈書下篇〉和〈太極真人頌〉,最後才是〈元始靈書上篇〉;考其時間應在南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之後至南宋末、陳椿榮五卷注本這段時間。在臺灣的傳承使用中,一卷本經文中又有不分品與分三品的區別,不分品全誦者用於道法二門道壇《早朝科儀》;分品者則依齋儀規模用於靈寶道壇。運用作為文檢內文者,則見於《無上九幽放赦告下真科》中〈破地獄真符〉與〈拔幽魂真符〉的「告文」部分,且臺灣道壇保留傳承自南宋初年以來《靈寶大法》中〈破地獄真符〉的兩個完整版本。而在醮典科儀闡行方面,主要運用三首〈三界魔王歌章〉於配合「三獻酒」節次唱讚與三朝「伏章」儀節存思;〈元始靈書中篇〉則實際運用於《金籙正醮科儀》「收五方真文」儀節,禮謝諸方天君部分;〈道君後序〉「琳琅振響」一段,則主要作為〈淨壇咒〉與〈化紙咒〉。
  • Item
    六朝道經在臺灣靈寶醮典科儀的運用析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8-06-01) 謝聰輝
    本文以台灣正一派靈寶道壇醮典科儀中所闡行的經文為範圍,上溯其六朝道經的淵源,以找出一組組如「結構」般的模組節次;並考證其對後代科儀的影響,以及連結至今日台灣的實際運用,以印證台灣道教科儀作為「活的傳統」的重要內涵。本文針對台灣靈寶醮典中早、午、晚三朝中:〈入戶咒〉、〈出戶咒〉、〈發爐咒〉、〈復爐咒〉、〈三啟頌〉、〈步虛詞〉和〈三界魔王歌章〉,《宿啟》中〈五方真文赤書玉訣〉、《正醮》中〈元始靈書中篇〉和〈五方衛靈咒〉、《分燈》中〈明燈頌〉和〈正一陽光〉、以及《進表》中〈出官〉等所保存的六朝經文節次析論。經整理多年田野調查所見,並仔細與六朝、唐宋重要道經比對後,除校正今日科儀抄本與文檢的錯失外;從其部分變動損益與傳承差異,可掌握道派歷史發展中運用古來共同資產的不同特質,這在研究臺灣靈寶道壇中不同區域的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
  • Item
    一卷本《度人經》及其在台灣正一派的運用析論
    (國文學系, 2008-03-??) 謝聰輝
    本文以《度人經》(CT1)為專題,希望深入探究一卷新舊版本的變化、成書時間,及其經文在今天臺灣正一派齋醮科儀運用中的傳承與運用的梗要,以及背後所呈現的意涵和價值。其最原始的一卷舊本是由東晉末葛巢甫等人所編造,南齋時嚴東首為註解,而不含有「十月長齋」四十一字與「誦經儀禮」部分的〈道君前序〉經文,在嚴東以後、北周《无上秘要》成書之前附加;「誦經儀禮」部分則在隋至唐初添入;有「十月長齋」四十一字經文版本,與《雲篆度人妙經》(CT80)應同一版本,在盛唐、朱法滿(?-720)編撰《要修科儀戒律鈔》(CT463)之前已成立。臺灣正一派所傳承的一卷舊本,少了〈道君前序〉後面的「誦經儀禮」經文,應據此唐本刪去的可能性較高。另南宋後新本所增添新經文的順序,應是先〈元始靈書下篇〉和〈太極真人頌〉,最後才是〈元始靈書上篇〉;考其時間應在南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之後至南宋末、陳椿榮五卷注本這段時間。在臺灣的傳承使用中,一卷本經文中又有不分品與分三品的區別,不分品全誦者用於道法二門道壇《早朝科儀》;分品者則依齋儀規模用於靈寶道壇。運用作為文檢內文者,則見於《無上九幽放赦告下真科》中〈破地獄真符〉與〈拔幽魂真符〉的「告文」部分,且臺灣道壇保留傳承自南宋初年以來《靈寶大法》中〈破地獄真符〉的兩個完整版本。而在醮典科儀闡行方面,主要運用三首〈三界魔王歌章〉於配合「三獻酒」節次唱讚與三朝「伏章」儀節存思;〈元始靈書中篇〉則實際運用於《金籙正醮科儀》「收五方真文」儀節,禮謝諸方天君部分;〈道君後序〉「琳琅振響」一段,則主要作為〈淨壇咒〉與〈化紙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