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1

本系設置於民國35年,招收國文系及國文專修科學生各一班。48年國文系增為兩班,50年增為三班,60年增為四班,至今不變。國文專修科則時辦時停,今已停辦。

民國47年,開辦夜間部,招收四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師資專修班1班。50年招收六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系學生。52年又改招五年制國文系學生,逐年增班,至60年每年級各4班,共20班,直至67年全校夜間部奉令停止招收高中畢業生為止。

又自53年起,接受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委託,代辦國文專修科1班,至63年,擴充為4班。64年起改為四年制國文系,招收2班。66年停止招生,69年7月,完全停辦。

研究所設置於民國45年,招收碩士班學生5名,其後名額遞增。46年設置博士班。4年後第一位博士生羅錦堂先生獲文學博士學位。是為國內所培養的第一位文學博士。

80年,國文系與國文研究所合併為一,統由系主任主持全系事務。合併之前,歷任系主任為張同光先生、何容先生、高鴻縉先生、潘重規先生、程發軔先生、李曰剛先生、周何先生、李鍌先生、黃錦鋐先生。歷任所長為高明先生、林尹先生。合併以後歷任系主任為王熙元先生、邱燮友先生、賴明德先生、蔡宗陽先生、傅武光先生、陳麗桂女士、王開府先生、顏瑞芳先生、高秋鳳女士、鍾宗憲先生,現為許俊雅女士。

本系自104學年度起學士班縮減為3班,目前學士班一至四年級各3班,共12班,學生523人。碩士班各年級共112人,博士班各年級共72人。進修部設有國文教學碩士班,分夜間班及暑期班,另有在職國文碩士專班,共177人。總計全系學生共884人。另設國文輔系及雙主修共2班112人,不計在內。

教職員工部分,講師以上專任教師42人(教授29人,副教授9人、助理教授2人、講師2人),助教8人,工友1人。兼任教師9人。

News

系所網址:http://ch.ntnu.edu.tw/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閩中瑜珈法教功曹神譜研究 ――以嵩公道德與吳公太宰為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9-06-??) 謝聰輝; Hsieh, Tsung-hui
    本文利用這三年來,在福建中部尤溪、大田與永孜三縣等地區道法壇靖中,所見到的清初以來瑜珈抄本資料,以及現今田野實際儀式實踐調查記錄,希望能考證出瑜珈法教的功曹神明譜系的實際來源,並分析其表現的內涵特質。除前言與結語外,第一節,指出「瑜珈五院」的名稱組合,應轉化自道教體系內涵而得;而此套瑜珈法教五院傳度道法系統,至少在明嘉靖年間已在尤溪地區實際運用傳授。第二節,考察嵩公道德和吳公太宰二祖師,主要與傳法和繳法職能有關,應是實際的歷史人物北宋明教大師契嵩曾伕明嘉靖太宰的吳默泉;他們除各具條伔而較晚被收編外入瑜珈法教神譜外,更在明中晚期逐漸衰落的佛學或另股復興運動中展現其號召力。第三節,分析其嵩、吳兩位祖師被連請的道法和時代背景,以及到天台山奉請的地緣關係。
  • Item
    台南高屏地區靈寶道壇文檢研究
    (2007/08-2008/07) 謝聰輝
    施博爾與丁煌教授曾撰文指出,臺灣道壇保存了許多明代道藏所未收錄的宋代泉 州、福州一帶庋藏的科儀道書。丁教授更強調透過老道壇資料的調查研究,不僅可以重 建臺灣道壇清代的傳承譜系,瞭解臺灣道教史的發展軌跡;更可以印證這些科儀抄本自 宋代至今的運用變遷情形,以及與道教經派的關係,凸顯臺灣作為「道教活化石」的重 要地位。但自從施氏蒐購臺灣台南高屏地區老道壇經抄本與文物圖像回歐後,幾十年 來,除了在<臺灣之道教文獻>一文開列主要經科舊抄書目外,世人就無緣再看到這批 臺灣道教史的原版珍貴資料文物,其也未有此一主題完整深入的研究發表。筆者有見此 研究問題與責任的寶重,十餘年來,繼踵前輩學者的腳步,除拜入師門,持續深入訪問 各道壇,蒐集或獲贈許多早期道壇抄本資料外,並陸續撰文發表田野調查研究心得。此 次提出專書寫作計畫,準備以二至三年時間,擴大研究的區域至台南高屏地區,整理已 蒐集和持續蒐集中的道教科儀文檢資料,以及改寫相關已發表的文章,希望在台灣道教 史與道教文書學的研究上盡一己之力。本書準備共分九章,其章節重點如下:第一章緒 論:義界、研究動機與重要性、前人研究析論、問題意識、研究理論與方法、預期目標。 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別就科儀的功能與屬性,區分為功德齋儀、慶成祈安、禳災王醮與傳 度授籙等四章,就其義界、科儀與文檢運用關係、重要文檢溯源、詮釋等項深入探討。 第六章文檢文體考論:義界、道教文檢與公文書的關係,文檢的上行、平行與下行歸類 論述。第七章文檢格式考論:義界、章法格式、平闕、用印、花押、批硃等析論。第八 章文檢仙曹考論:義界、神仙譜系、行文系統、官曹名稱詮釋。第九章結論。
  • Item
    台南高屏地區靈寶道壇文檢研究(II)
    (2008/08-2009/07) 謝聰輝
    施博爾與丁煌教授曾撰文指出,臺灣道壇保存了許多明代道藏所未收錄的宋代泉 州、福州一帶庋藏的科儀道書。丁教授更強調透過老道壇資料的調查研究,不僅可以重 建臺灣道壇清代的傳承譜系,了解臺灣道教史的發展軌跡;更可以印證這些科儀抄本自 宋代至今的運用變遷情形,以及與道教經派的關係,凸顯臺灣作為「道教活傳統」的重 要地位。但自從施氏蒐購臺灣台南高屏地區老道壇經抄本與文物圖像後,幾十年來,除 了在<臺灣之道教文獻>一文開列主要經科舊抄書目外,世人就無緣再看到這批臺灣道 教史的原版珍貴資料文物,其也未有此一主題較完整深入的研究發表。筆者有見此研究 問題與責任的寶重,十餘年來,繼踵前輩學者的腳步,除拜入師門,持續深入訪問各道 壇,蒐集或獲贈許多早期道壇抄本資料外,並陸續撰文發表田野調查研究心得。今年度 接續去年提出的專書寫作研究計畫,擴大處理新得到的資料,配合持續的田野實物考察 與道壇溯源,整理已蒐集和繼續蒐集中的道教科儀文檢資料,以及改寫相關已發表的文 章,希望在台灣道教史與道教文書學的研究上盡一己之力。本書準備共分十一章,其章 節重點如下:第一章緒論:義界、研究動機與重要性、前人研究析論、問題意識、研究 理論與方法、預期目標。第二與第三章以經典與文檢文基礎,探討台南與高屏老道壇的 淵源與傳承。第四章至第七章分別就科儀的功能與屬性,區分為功德齋儀、慶成祈安、 禳災王醮與傳度授籙等四章。就其義界、科儀與文檢運用關係、重要文檢溯源、詮釋等 項深入探討。第八章文檢文體考論:義界、道教文檢與公文書的關係,文檢的上行、平 行與下行歸類論述。第九章文檢格式考論:義界、章法格式、平闕、用印、花押、批硃 等析論。第十章文檢仙曹考論:義界、神仙譜系、行文系統、官曹名稱詮釋。第十一章 結論。
  • Item
    臺南地區靈寶道壇〈無上九幽放赦告下真科〉文檢考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06-09-01) 謝聰輝
    本文以臺南地區道教二朝以上齋儀演行的〈無上九幽放赦告下真科〉文檢為例,先闡釋文檢的意涵,即是道教科儀中配合演出所運用的各類書寫公文書資料,包含內文與封套兩部分;並探究其主要功能,乃是道教科儀度生度亡教義的具體呈現與實際憑證。然後說明道教頒赦的內涵,即是對亡者罪的解除與救度;再析論此一科儀的敘述結構,以明白其中文檢運用的時機與宣行的特質。最後分析其中所運用的文檢,其成果就整體形式而言,三件符命與一件赦書均是兼具文字與真符兩大部分,二件關文與一件榜文,則僅為文字內容。就其內容淵源考察,不論從經典、真符、告文與咒語內容,以及紙張規定、書寫格式,都可證明應與南宋初興起的「東華派靈寶法」有密切的傳承關係;而臺灣頒赦三張符命文檢最早的抄錄傳承時間,可能界於南宋宋理宗(1225-1264年)之後,元成宗(1295年)之前這段期間。
  • Item
    臺灣正一道壇獻供儀式與內涵析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4-06-01) 謝聰輝
  • Item
    臺南地區靈寶道壇〈無上九幽放赦告下真科〉文檢的仙曹名稱與文體格式考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6-12-01) 謝聰輝
    本文以台南地區道教二朝以上齋儀演行的〈無上九幽放赦告下真科〉文檢為例,先闡釋文檢中「三天門下」、「泰玄都省」與「風火驛傳」三組詞彙的意涵、來源以及作為仙界公文機關的職能,考論其道經的傳承與轉化六朝至唐代相關政府官署的關係;以具顯道教齋儀放赦文檢得自三天至尊賜赦,三天門下省名義轉頒,泰玄都省負責執行遣發,並召請相關功曹驛吏傳達的程序內涵。其次再探討這七件頒赦文檢的文體意涵,認定三件符命、二份關文與〈赦書〉皆屬下行文,其中「赦書」實質體式應接近「敕牒」功能,而〈放赦九龍榜〉應屬上行「申榜」性質。再者,分析頒赦文檢稱「式」、用印以及批朱、花押與平出的格式特質,以瞭解其與古代公文書的關係,以及正一派靈寶道壇的傳承規矩。
  • Item
    傳統養生箴言選譯與析論
    (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 2006-04-01) 謝聰輝; 陳淑芬
  • Item
    台南地區靈寶道壇《無上九幽放赦告下真科》文檢考源
    (國文學系, 2006-09-??) 謝聰輝
    本文以臺南地區道教二朝以上齋儀演行的〈無上九幽放赦告下真科〉文檢為例,先闡釋文檢的意涵,即是道教科儀中配合演出所運用的各類書寫公文書資料,包含內文與封套兩部分;並探究其主要功能,乃是道教科儀度生度亡教義的具體呈現與實際憑證。然後說明道教頒赦的內涵,即是對亡者罪的解除與救度;再析論此一科儀的敘述結構,以明白其中文檢運用的時機與宣行的特質。最後分析其中所運用的文檢,其成果就整體形式而言,三件符命與一件赦書均是兼具文字與真符兩大部分,二件關文與一件榜文,則僅為文字內容。就其內容淵源考察,不論從經典、真符、告文與咒語內容,以及紙張規定、書寫格式,都可證明應與南宋初興起的「東華派靈寶法」有密切的傳承關係;而臺灣頒赦三張符命文檢最早的抄錄傳承時間,可能界於南宋宋理宗(1225-1264年)之後,元成宗(1295年)之前這段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