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1

本系設置於民國35年,招收國文系及國文專修科學生各一班。48年國文系增為兩班,50年增為三班,60年增為四班,至今不變。國文專修科則時辦時停,今已停辦。

民國47年,開辦夜間部,招收四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師資專修班1班。50年招收六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系學生。52年又改招五年制國文系學生,逐年增班,至60年每年級各4班,共20班,直至67年全校夜間部奉令停止招收高中畢業生為止。

又自53年起,接受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委託,代辦國文專修科1班,至63年,擴充為4班。64年起改為四年制國文系,招收2班。66年停止招生,69年7月,完全停辦。

研究所設置於民國45年,招收碩士班學生5名,其後名額遞增。46年設置博士班。4年後第一位博士生羅錦堂先生獲文學博士學位。是為國內所培養的第一位文學博士。

80年,國文系與國文研究所合併為一,統由系主任主持全系事務。合併之前,歷任系主任為張同光先生、何容先生、高鴻縉先生、潘重規先生、程發軔先生、李曰剛先生、周何先生、李鍌先生、黃錦鋐先生。歷任所長為高明先生、林尹先生。合併以後歷任系主任為王熙元先生、邱燮友先生、賴明德先生、蔡宗陽先生、傅武光先生、陳麗桂女士、王開府先生、顏瑞芳先生、高秋鳳女士、鍾宗憲先生,現為許俊雅女士。

本系自104學年度起學士班縮減為3班,目前學士班一至四年級各3班,共12班,學生523人。碩士班各年級共112人,博士班各年級共72人。進修部設有國文教學碩士班,分夜間班及暑期班,另有在職國文碩士專班,共177人。總計全系學生共884人。另設國文輔系及雙主修共2班112人,不計在內。

教職員工部分,講師以上專任教師42人(教授29人,副教授9人、助理教授2人、講師2人),助教8人,工友1人。兼任教師9人。

News

系所網址:http://ch.ntnu.edu.tw/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瘂弦詩中的戲劇性角色原型
    (2020) 彭心莉; Peng, Hsin-Li
    本文以《瘂弦詩集》中的戲劇性角色為考察對象,結合榮格學派心理學者皮爾森(Carol S. Pearson)之心理原型理論,以及瘂弦的身世經歷與創作意識,針對瘂弦詩中戲劇性角色之心理原型展開分析,藉此挖掘詩人埋藏於詩作深處的人文內涵與個人內在心靈意識。 正文部分,依照皮爾森心理原型理論所述之六種人格原型成長進程作為章節安排,分別為天真者、孤兒、流浪者、鬥士、殉道者以及魔法師,以下為各章節內容。 此前各家所論之瘂弦詩,多見「人物詩」與「戲劇性」之特色歸納,故於首章澄清「戲劇性角色」定義,檢視瘂弦詩中角色之囊括範疇與戲劇性元素,證明瘂弦詩中的戲劇性特色並非空論。接續第貳章分析其詩作中呈現天真者原型人格之詩作角色,歸納此一部分詩作之共同意象,並探討角色之性格傾向、詩作意象,與詩人故鄉、母親意象之關聯。 第參章由詩人離鄉從軍的身世背景論起,分析詩中帶有懷鄉意識的孤兒原型角色;其次進入孤兒原型人格發展的反抗階段,此部分角色多凝聚於底層人物與戰爭母題詩作,故筆者由此二層面析論詩人如何經由書寫,揭露人類生存期間所遭遇到的威脅;第三節則針對近代科學、理性主義至上的社會思維,人文精神遭到貶抑的現象提出抗議,透過詩中所刻畫的「過度孤兒化」角色,揭露人類文明面臨的災難。 第肆章的一、二節首先探究瘂弦詩中流浪者原型角色的心理背景——囚禁意識,接續論述角色的具體流浪情節,其人格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在於突破社會賦予的應然角色之枷鎖,此為其一。另一方面則探討詩人身處新舊時代接壤,如何藉流浪者原型角色呈現詩人追尋、耕耘現代詩藝之心路歷程,為本節探索的第二層切面。最後討論人格傾向為鬥士原型之戲劇性角色,並析理此一原型角色與前述原型角色數量有明顯差異之成因。 第伍章由瘂弦的詩觀與創作意識作為切入角度,探析詩人企圖透過現代詩創作以及戲劇性角色的犧牲情節,展現願為文學藝術與芸芸眾生殉道奉獻的心跡,呼應詩人「搜集不幸」的創作職志與理念。最後,對心理原型理論最終人格階段——魔法師原型——之戲劇性角色展開分析,此一原型的人格特徵為突破二元對立價值觀、積極肯定生命的存在意義,可將之視為瘂弦欲藉由文學探索的「世界終極學」之註解。 綜觀瘂弦詩作中的諸多戲劇性角色,不僅抒發小我之情,更兼傾訴大我之義,縱有心理原型之差異,卻能同時呈現出人類的集體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