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1

本系設置於民國35年,招收國文系及國文專修科學生各一班。48年國文系增為兩班,50年增為三班,60年增為四班,至今不變。國文專修科則時辦時停,今已停辦。

民國47年,開辦夜間部,招收四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師資專修班1班。50年招收六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系學生。52年又改招五年制國文系學生,逐年增班,至60年每年級各4班,共20班,直至67年全校夜間部奉令停止招收高中畢業生為止。

又自53年起,接受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委託,代辦國文專修科1班,至63年,擴充為4班。64年起改為四年制國文系,招收2班。66年停止招生,69年7月,完全停辦。

研究所設置於民國45年,招收碩士班學生5名,其後名額遞增。46年設置博士班。4年後第一位博士生羅錦堂先生獲文學博士學位。是為國內所培養的第一位文學博士。

80年,國文系與國文研究所合併為一,統由系主任主持全系事務。合併之前,歷任系主任為張同光先生、何容先生、高鴻縉先生、潘重規先生、程發軔先生、李曰剛先生、周何先生、李鍌先生、黃錦鋐先生。歷任所長為高明先生、林尹先生。合併以後歷任系主任為王熙元先生、邱燮友先生、賴明德先生、蔡宗陽先生、傅武光先生、陳麗桂女士、王開府先生、顏瑞芳先生、高秋鳳女士、鍾宗憲先生,現為許俊雅女士。

本系自104學年度起學士班縮減為3班,目前學士班一至四年級各3班,共12班,學生523人。碩士班各年級共112人,博士班各年級共72人。進修部設有國文教學碩士班,分夜間班及暑期班,另有在職國文碩士專班,共177人。總計全系學生共884人。另設國文輔系及雙主修共2班112人,不計在內。

教職員工部分,講師以上專任教師42人(教授29人,副教授9人、助理教授2人、講師2人),助教8人,工友1人。兼任教師9人。

News

系所網址:http://ch.ntnu.edu.tw/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禮記•檀弓》喪禮研究
    (2023) 謝維芳; Hsieh, Wei-Fang
    「死」是人生中勢必面對的課題,在面對死亡真正降臨時,難免產生恐懼否認等抗拒心態,即便接受死亡,也會因失去至親之人而產生痛苦。為此,人們設計了一系列漫長又繁複的程序,以反覆提醒自己親友逝去的真相,並藉此時機盡情發洩悲傷的情緒。這樣的程序,便是所謂喪禮。〈檀弓〉除收錄與喪禮有關的禮儀雜鈔,亦記載孔子、孔門子弟以及時人與喪禮相關的事件。相較於《儀禮》僅錄儀式流程,《禮記》他篇大多單純陳述禮義與零碎禮儀規範,〈檀弓〉的時事紀錄使得後世讀者能一窺春秋戰國時期人們辦喪事的實際情形,而非只是通過禮文揣摩,有助於對當時喪葬禮節與時人喪禮觀的理解。但現有先秦喪禮研究中,少有對〈檀弓〉喪禮思想的深入探討,為先秦喪禮研究的一個空缺,因此本研究對〈檀弓〉中的喪禮文本做全面性的分析,了解〈檀弓〉反映的時代背景、〈檀弓〉論述喪禮的特殊之處,以及〈檀弓〉的喪禮核心思想。本文一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分析〈檀弓〉成篇的時代背景,第三至五章將〈檀弓〉的喪禮記載依探討的內容分為喪禮器物、喪禮儀式以及服喪規範三個類別,分析歸納各類別中討論的主題、主題中涉及哪些禮義思想,以及〈檀弓〉解讀喪禮儀節規範的角度,並從生活故事中窺見春秋戰國時期喪禮的樣貌。第六章整合第三至五章的分析成果,探討〈檀弓〉的喪禮思想。第七章為結論。經過分析,〈檀弓〉編成的時間,恰逢東周禮崩樂壞的時期,當時的人重視利益競爭,罔顧人倫親情,促使儒者試圖通過恢復禮制以穩定社會。由於當時人們對倫理親情的漠視,〈檀弓〉在解析喪禮時特別關注喪禮中蘊含的情意與親疏尊卑之義,又因東周政局時動盪不安,〈檀弓〉亦特別關注變禮與非禮。而〈檀弓〉的喪禮核心精神,本文歸結出以下三點:應盡孝心與哀敬之情;當明辨親疏尊卑之義;應有關懷、體恤他人的思想。
  • Item
    曾鞏記體散文研究
    (2021) 楊盈姍; Yang, Ying-Shan
    本論文以三十九篇曾鞏記體散文作品為研究對象,探究其文學價值,從作品內容開展,再細究文章形式,最後分析歷代對曾鞏散文和其記體作品之評價與影響。全文凡分七章,將詳細論述之。第一章說明論文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回顧目前研究現況,並釐清曾鞏記體散文分類界線,確定研究範圍。第二章追溯記體文發展源流,建立對文體基礎認識,並依據歷史慣性探討前朝唐代與宋代記體文之間聯繫,聚焦在本論文討論對象曾鞏有關之連結,瞭解文體發展與創作關聯性。第三章先查考曾鞏之時代背景、家世交遊,窺探對文學創作影響,再從治學淵源、出仕任官、文學主張三個面向,探究曾鞏記體散文之思想與根柢觀點。第四章依書寫主體類分三十九篇曾鞏記體散文,臚列各小節剖析各類型曾鞏記體散文之內容表現。第五章以結構章法、用字修辭、風格三個面向,剖析曾鞏記體散文之寫作藝術,方能洞悉曾鞏記體散文特色所在。第六章探究宋至清各代對曾鞏文學與其記體作品之評價,瞭解歷代對作者和作品之接受情況,以及影響後世與學習效仿情形。第七章將本論文研究成果作一整體性的總結。
  • Item
    董仲舒政治哲學中的儒學精神──以〈天人三策〉為考察起點
    (2019) 范如蘋; Fan, Ju-Pin
    本論文旨在透過〈天人三策〉的策問,以及漢初的社會因素,認識當代思潮與漢武帝所面臨的執政問題。以此時代背景、執政者的關注焦點,作為理解董仲舒建構政治思想的基礎。 武帝對政治意識形態選擇的疑慮,出自漢初以秦為鑒的浪潮,使法家難以再公然地登上政治舞台,而黃老的寬和之治,施用至武帝時期,已不足以滿足武帝積極有為的治國野心。在內外因素的影響下,便給了儒家進入政治場域的契機。武帝的策問,以天人問題為開展,反映了當代天人思潮的盛行,而在實務層面,武帝關注民性仁鄙、法律治安的關聯、官員品質的良窳,以及拓威四方等問題。董仲舒將其統整為「德主刑輔」、「本正末應」的施政理念。在武帝問以天人之際的語境下,董仲舒建構的天論,嘗試調和當代社會因素與個人理念,使其學說能更易於為當代接受。 董仲舒之思想,以天人論為架構,包裝其政治思想。如以「天人災異」之說應對君權,此理路雖遠離儒家理性發展的方向,復返了周初的迷信色彩,但其以《春秋》災異紀錄為媒介,將《春秋》及儒家思想帶入當代盛行的天人思潮中,藉由災異之解讀結果,對君權達到一定的限制。而其賦予陰陽以主從位階,並以之界定君臣關係的論述,則可回應帝制型態下,對尊君的需求。 在政策內容上,董仲舒以「陽尊陰卑」開展出「德主刑輔」之說,延續了黃老道家「治道法天」的理念,為人間政治尋求形上的依據。同時,亦著眼於具體操作策略的提供,參酌了法家理念,如循名責實、分職而治、潛御群臣之術等,使儒家理念更切近於實務。其德主刑輔的理念,具體展現為「先富後教」、「原心定罪」等主張,其中對養民、教民的重視,仍深具儒家重德治、人治的色彩,而對君德修養的重視,亦符合儒家內聖外王的治國理念。 可見董仲舒的思想,在本質上仍持守著儒家的精神,但能參採各家學說,強化為操作策略,並兼顧帝制下尊君的需求、與當代的思潮貼近。雖在天論、君臣關係上,改變了先秦儒家的論點,但這些改變卻是引領儒家進入政治實務的關鍵,使儒學得以成功立足政治之因。
  • Item
    劉卲《人物志》之經學淵源與創發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9-12-??) 梁偉賢; LEONG, WEI-HEAN
    劉卲的《人物志》,向來被視為品鑑人材之書,其歸類則見仁見智,有名家、雜家、儒家等說法。細考其內容,雖雜見各家之說,然貫通全書的主脈,是大量仿寫儒家之經傳,及引用儒學的重要概念以建構其說,其他學派之文相較之下實為少數,故知其終以儒學為要。劉卲是一位人品淳厚、經學淵博之儒者,其政治理念亦是儒家以禮樂治國的思路。《人物志》描述的聖人,是儒家式的聖人,其撰著的目的,是欲以儒家之禮學平治天下;其才性理論,也以儒學為主而建構。過去的研究,罕有將《人物志》納入儒學發展的一環來討論,本文則詴從經學史的角度,探討劉卲的為人與學行,並析解他如何透過經學思想,創造其才性理論,且發展出自成一格之儒學。
  • Item
    論儒家的傳統民間德教及其在現代社會的困難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4-12-??) 潘朝陽; Pan, Chao-yang
    儒家從孔孟起始,就重視在民間傳播德教,至宋明儒家,此傳統振興而弘揚,並成為中國庶民社會的基本教化傳統,甚至清朝的東南海島臺灣,亦無例外,皆以儒家德教為其民間教育之內容。本文從宋明大儒的民間德教之實踐論起,而及於一般民間的德教之透過鄉約、宗祠、書院等宗族和社會教育之組織結構而詮釋儒家傳統民間德教之內容。同時,本文之末也關懷在現代化衝擊之下,傳統民間儒家德教遭逢衰退之危機以及在都市中推行的困難,嘗試提出初步的對應之道。
  • Item
    論儒家的傳統民間德教及其在現代社會的困難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4-12-??) 潘朝陽; Pan, Chao-yang
    儒家從孔孟起始,就重視在民間傳播德教,至宋明儒家,此傳統振興而弘揚,並成為中國庶民社會的基本教化傳統,甚至清朝的東南海島臺灣,亦無例外,皆以儒家德教為其民間教育之內容。本文從宋明大儒的民間德教之實踐論起,而及於一般民間的德教之透過鄉約、宗祠、書院等宗族和社會教育之組織結構而詮釋儒家傳統民間德教之內容。同時,本文之末也關懷在現代化衝擊之下,傳統民間儒家德教遭逢衰退之危機以及在都市中推行的困難,嘗試提出初步的對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