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1

本系設置於民國35年,招收國文系及國文專修科學生各一班。48年國文系增為兩班,50年增為三班,60年增為四班,至今不變。國文專修科則時辦時停,今已停辦。

民國47年,開辦夜間部,招收四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師資專修班1班。50年招收六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系學生。52年又改招五年制國文系學生,逐年增班,至60年每年級各4班,共20班,直至67年全校夜間部奉令停止招收高中畢業生為止。

又自53年起,接受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委託,代辦國文專修科1班,至63年,擴充為4班。64年起改為四年制國文系,招收2班。66年停止招生,69年7月,完全停辦。

研究所設置於民國45年,招收碩士班學生5名,其後名額遞增。46年設置博士班。4年後第一位博士生羅錦堂先生獲文學博士學位。是為國內所培養的第一位文學博士。

80年,國文系與國文研究所合併為一,統由系主任主持全系事務。合併之前,歷任系主任為張同光先生、何容先生、高鴻縉先生、潘重規先生、程發軔先生、李曰剛先生、周何先生、李鍌先生、黃錦鋐先生。歷任所長為高明先生、林尹先生。合併以後歷任系主任為王熙元先生、邱燮友先生、賴明德先生、蔡宗陽先生、傅武光先生、陳麗桂女士、王開府先生、顏瑞芳先生、高秋鳳女士、鍾宗憲先生,現為許俊雅女士。

本系自104學年度起學士班縮減為3班,目前學士班一至四年級各3班,共12班,學生523人。碩士班各年級共112人,博士班各年級共72人。進修部設有國文教學碩士班,分夜間班及暑期班,另有在職國文碩士專班,共177人。總計全系學生共884人。另設國文輔系及雙主修共2班112人,不計在內。

教職員工部分,講師以上專任教師42人(教授29人,副教授9人、助理教授2人、講師2人),助教8人,工友1人。兼任教師9人。

News

系所網址:http://ch.ntnu.edu.tw/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抒情與敘事的辯證──楊牧「詩史」之探究
    (2024) 黃羽梃; Huang, Yu-Ting
    本研究擬以「詩史」為框架,探究楊牧詩作中的「敘事以抒情」技藝,以及詩人如何以歷史敘事之縫隙開展詩作,又如何以詩呈現其介入社會之思考。「詩史」乃中國文學批評中的詩學文論,最早作為杜甫的稱號,闡釋其詩作對安史之亂及其後的現實之描繪。宋以來的論者針對「詩史」開展論述,辯證詩歌的抒情性與敘事性問題。從楊慎、王夫之的討論裡,可見其人探問「詩史」如何鎔鑄抒情與敘事於詩中。清初錢謙益則因世變論證、實踐「詩史」。「詩史」的意涵反映的是詩人如何以史/事/情回應所處的現實,以文學對抗社會的厄難;文學性方面「詩史」則體現「抒情」與「敘事」如何同時作為詩歌的特質而存在。楊牧的文論中,可見重視詩創作與歷史敘事的連結,詩更必須回應現實,進而以詩作實踐「敘事以抒情」成為其一生志業。本研究第一章爬梳「抒情傳統」、「詩史」、「楊牧詩作研究」三面向之前行研究,以奠定研究基礎。第二章試圖重點式梳理歷來論者對「詩史」 的討論,釐清詩人如何看待詩歌抒情性與敘事性的問題,進一步探悉論者對「詩史」創作手法的建構。並以楊牧的散文、論述為基礎,討論楊牧與「詩史」相似之創作思路,並辨析楊牧詩的「歷史意識」、「社會介入」內涵。本研究認為「詩史」在楊牧詩作中反映為「歷史意識」、「社會介入」兩面向,此二重性非二元對立,而是互相影響的。為更細緻地詮釋楊牧詩作,因此將其詩作中具備「詩史」意涵之詩作分為「歷史意識」、「社會介入」兩類。第三章以其具備「歷史意識」詩作為例,論證楊牧如何以歷史敘事為題材譜寫詩作,並融入詩人的想像於其中以言志。第四章以具備「社會介入」之詩作為例,探賾楊牧如何以詩批判臺灣海內外的戰爭、威權等。本研究既以「抒情與敘事的辯證」為題,三、四章詮釋詩作時亦關注詩人如何敘事以抒情,藉此闡發楊牧的詩美學技藝。第五章則總結並討論楊牧「詩史」之研究成果,以及未來仍能開展之研究可能性。擬藉本研究之初探,以窺楊牧「詩史」之樣貌。
  • Item
    臺灣現代詩中的後神話書寫
    (2022) 江怡瑄; CHIANG, Yi-Hsuan
    「後神話」一詞由神話學者鍾宗憲整合研究成果,提出對於以神話為母題的文學之觀看方法。本文選定此一研究方法作為詮釋現代詩的新角度,系統性地歸納現代詩寫作的神話母題,並梳理其原型,闡述一首神話現代詩如何銜接傳統,發展出具有古典與現代交接的意義。本文首先整理關於「重寫」、「再生」的寫作策略,提出現代詩人已在詩中展現所謂「新古典」。接著溯源神話的初始為證實巫術所創造的奇蹟,論述神話與巫的密切聯繫,並說明詩人與巫師的關係,三者之間的交集為「巫」,因此筆者試圖在現代詩中找出詩人的「巫」性特質。下一章進入神話母題詩作的分析,集中討論英雄、女性、變形等中西神話主題,搜索詩人書寫的神話相關作品,歸納出以后羿、奧德修斯、女媧、精衛、海倫、蚩尤、夸父、納西瑟斯等,詩作數量、品質足以形成討論空間的神話角色。第四章特舉出近年活躍於詩壇的陳育虹,其詩集《閃神》中「古老的神話」一卷頗有現代神曲的企圖。她的特出之處在於,二十二首詩形成一個群體,其間不直指希臘神話角色名稱,而是挪用故事情節,每首皆給予詩題,創造看似不連續實則傳遞同一訊號的詩作。筆者以為,這是陳育虹對於神話的熱衷與特出的見解,故以另闢一章論之。以「後神話」為借鏡,系統性地檢視以神話為底本的現代詩,期能發掘詩人藉由神話意象,傳遞什麼樣的現代意識,咀嚼現代詩作為「新古典」的價值。
  • Item
    席慕蓉《除你之外》詩篇研究──以「知覺分解──感覺還原──透明化」模式解析
    (2021) 胡靖尉; Hu, Ching-Wei
    1981年《七里香》出版迄今近四十載,席慕蓉不拘限於當下的詩潮流派,她的詩不追隨現代主義,也不屬於女性主義,所憑藉的僅是心靈最幽微處,素樸謙卑的一顆初心,為自我、靈魂而書寫。從《七里香》芳香滿園,浪漫溫柔的詩風,到《除你之外》孤獨執筆敘事,不斷自我的超越突破而自成一家。席慕蓉的詩,語言平易親人、意象濃縮簡單,「音樂性」尤為突出,始終受到矚目。評論者評其詩饒富古典韻致,具有「情、韻、事」三個特性。鑒於昔日針對席慕蓉現代詩之評論,以文學角度探析者多,亦有前輩採語言學角度為席慕蓉詩篇做「語言風格」之相關研究且成果豐碩,然此研究方法著力於「音韻」、「詞彙」、「句法」三個向度之微觀層次的解析,而未能進一步,以宏觀角度對整體詩篇進行觀察與說明,故本研究擇定能反應席慕蓉文字圓熟度與技巧性,最近期出版的詩冊《除你之外》,運用周世箴所提出「知覺分解──感覺還原──透明化」解析模式,由微觀層次解析與宏觀層次互動二個角度切入探析,觀察詞彙、聲韻各自與聚合之作用,及詩篇整體意象與韻律聲情相互密切搭配作用關係與效應。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主要在揭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目的、範圍、方法及文獻探討,簡要說明「知覺分解──感覺還原──透明化」模式及解析方法,並探討與本研究之相關研究。第二章席慕蓉生平與著作的說明。第三、四章以「知覺分解──感覺還原──透明化」模式分別對意象及聲情作解析,且依《除你之外》四個篇章區隔小節。第五章結論,成果歸納與建議,總述《除你之外》透過「知覺分解──感覺還原──透明化」解析,顯示之特點與價值。
  • Item
    瘂弦詩中的戲劇性角色原型
    (2020) 彭心莉; Peng, Hsin-Li
    本文以《瘂弦詩集》中的戲劇性角色為考察對象,結合榮格學派心理學者皮爾森(Carol S. Pearson)之心理原型理論,以及瘂弦的身世經歷與創作意識,針對瘂弦詩中戲劇性角色之心理原型展開分析,藉此挖掘詩人埋藏於詩作深處的人文內涵與個人內在心靈意識。 正文部分,依照皮爾森心理原型理論所述之六種人格原型成長進程作為章節安排,分別為天真者、孤兒、流浪者、鬥士、殉道者以及魔法師,以下為各章節內容。 此前各家所論之瘂弦詩,多見「人物詩」與「戲劇性」之特色歸納,故於首章澄清「戲劇性角色」定義,檢視瘂弦詩中角色之囊括範疇與戲劇性元素,證明瘂弦詩中的戲劇性特色並非空論。接續第貳章分析其詩作中呈現天真者原型人格之詩作角色,歸納此一部分詩作之共同意象,並探討角色之性格傾向、詩作意象,與詩人故鄉、母親意象之關聯。 第參章由詩人離鄉從軍的身世背景論起,分析詩中帶有懷鄉意識的孤兒原型角色;其次進入孤兒原型人格發展的反抗階段,此部分角色多凝聚於底層人物與戰爭母題詩作,故筆者由此二層面析論詩人如何經由書寫,揭露人類生存期間所遭遇到的威脅;第三節則針對近代科學、理性主義至上的社會思維,人文精神遭到貶抑的現象提出抗議,透過詩中所刻畫的「過度孤兒化」角色,揭露人類文明面臨的災難。 第肆章的一、二節首先探究瘂弦詩中流浪者原型角色的心理背景——囚禁意識,接續論述角色的具體流浪情節,其人格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在於突破社會賦予的應然角色之枷鎖,此為其一。另一方面則探討詩人身處新舊時代接壤,如何藉流浪者原型角色呈現詩人追尋、耕耘現代詩藝之心路歷程,為本節探索的第二層切面。最後討論人格傾向為鬥士原型之戲劇性角色,並析理此一原型角色與前述原型角色數量有明顯差異之成因。 第伍章由瘂弦的詩觀與創作意識作為切入角度,探析詩人企圖透過現代詩創作以及戲劇性角色的犧牲情節,展現願為文學藝術與芸芸眾生殉道奉獻的心跡,呼應詩人「搜集不幸」的創作職志與理念。最後,對心理原型理論最終人格階段——魔法師原型——之戲劇性角色展開分析,此一原型的人格特徵為突破二元對立價值觀、積極肯定生命的存在意義,可將之視為瘂弦欲藉由文學探索的「世界終極學」之註解。 綜觀瘂弦詩作中的諸多戲劇性角色,不僅抒發小我之情,更兼傾訴大我之義,縱有心理原型之差異,卻能同時呈現出人類的集體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