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1

本系設置於民國35年,招收國文系及國文專修科學生各一班。48年國文系增為兩班,50年增為三班,60年增為四班,至今不變。國文專修科則時辦時停,今已停辦。

民國47年,開辦夜間部,招收四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師資專修班1班。50年招收六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系學生。52年又改招五年制國文系學生,逐年增班,至60年每年級各4班,共20班,直至67年全校夜間部奉令停止招收高中畢業生為止。

又自53年起,接受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委託,代辦國文專修科1班,至63年,擴充為4班。64年起改為四年制國文系,招收2班。66年停止招生,69年7月,完全停辦。

研究所設置於民國45年,招收碩士班學生5名,其後名額遞增。46年設置博士班。4年後第一位博士生羅錦堂先生獲文學博士學位。是為國內所培養的第一位文學博士。

80年,國文系與國文研究所合併為一,統由系主任主持全系事務。合併之前,歷任系主任為張同光先生、何容先生、高鴻縉先生、潘重規先生、程發軔先生、李曰剛先生、周何先生、李鍌先生、黃錦鋐先生。歷任所長為高明先生、林尹先生。合併以後歷任系主任為王熙元先生、邱燮友先生、賴明德先生、蔡宗陽先生、傅武光先生、陳麗桂女士、王開府先生、顏瑞芳先生、高秋鳳女士、鍾宗憲先生,現為許俊雅女士。

本系自104學年度起學士班縮減為3班,目前學士班一至四年級各3班,共12班,學生523人。碩士班各年級共112人,博士班各年級共72人。進修部設有國文教學碩士班,分夜間班及暑期班,另有在職國文碩士專班,共177人。總計全系學生共884人。另設國文輔系及雙主修共2班112人,不計在內。

教職員工部分,講師以上專任教師42人(教授29人,副教授9人、助理教授2人、講師2人),助教8人,工友1人。兼任教師9人。

News

系所網址:http://ch.ntnu.edu.tw/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趙孟頫道教相關書法作品研究
    (2023) 李易勳; Li, Yi-Syun
    本文藉趙孟頫(1254-1322)道院宮觀碑記書法、道教經典的小楷寫卷等道教相關書法作品論述其藝術特色,兼論趙氏與道教的關係,並探究趙孟頫接觸道教對其書法風格的影響。趙孟頫的生活時代為宋末元初,除了與眾多江南士大夫往來之外,也和不少茅山宗、玄教道士有所接觸。趙氏與道教的淵源始於幼年,當時便從茅山宗道士杜道堅學習,曾為其作〈上清傳真圖序〉與〈玄元十子圖〉。隨著時間推移,趙孟頫也結識張留孫、吳全節等玄教人士,並留下相關詩文作品。由此可見趙孟頫與道教的淵源實屬不淺。此外,趙孟頫的詩文中,亦涉及道教的勝景詩與齋醮等道教活動。從中可看出趙孟頫嚮往閒澹自適的生活,也表現出愛民如子、不慕榮利的精神。  趙孟頫的碑銘書法特點在於放大二王小楷,兼用李邕的線條表現,並吸收唐楷結字緊密的特點,使字形得以結密,形塑自我的風格。比較趙孟頫書丹的儒釋道三家建築碑記,可發現儒家碑記多以楷書寫成,結字緊密而無過度欹斜,整體而言中規中矩;佛教建築碑記多以行楷表現,適時將字體中撇、捺的筆畫延長,在視覺上產生延展的效果,表現出自在的精神樣態;道教建築碑記藉於儒、釋之間,雖在線條上略有波磔變化,卻少有過度誇張的筆法,通篇乾淨嚴整,似乎渾然天成。趙孟頫除了書碑之外,在文集中也有道院宮觀的記文,從這些記文中,也能看出趙孟頫對道教的理解。如道教出自黃帝老子、道教分為符籙、齋醮、煉丹等科。又趙氏道院記文興感多元,從這些文章中可見趙孟頫表明再興儒學的志向、對恬靜自適的追求以及對先祖的敬重。  趙孟頫小楷成就為後人稱道,綜觀其儒釋道經典寫卷,可發現其書寫精到,如《法華經》的嚴整、《心經》的流麗等。而後人對於趙孟頫的道教寫經興感最為豐富,觀其所書彷彿得見天際真人,又有輕裘緩帶之風,略顯飄逸。至於趙孟頫對於道教經典亦有自己的理解,如《道德經》為最重要的道家典籍,趙氏的題跋對宋元註解《老子》有所批判,從《金丹四百字》、《玉樞經》等跋語可見趙孟頫以開闊的胸襟接納儒道二家學說,亦展現出奉持經典的功德觀。又趙孟頫曾過眼不少道經寫卷或圖繪,將觀覽後所感以詩文、書法創作表現。而趙孟頫現存的道經墨跡,風格多樣,如飄然潔淨的《常清靜經》、具王獻之書風的《道德經》、渾沉的《高上大洞玉經》等,對於道教經典的藝術化,有著不凡的成就。
  • Item
    唐人小說「知名」敘事及信仰研究
    (2020) 薄東昀; Po, Tung-Yun
    本論文以唐人小說中的「知名信仰」為題,探討唐人小說中主角刻意隱藏,或執意知道、逼問主角姓名等等情節所出現的結構意義與文化現象;以研究對他物、他人之名字的認識與掌握,產生、存在著對人與名字之間的實在聯繫信仰。本文將以唐人小說為主要題材,以「知名」貫通研究為經,以「敘事」和「信仰」兩個面向為緯,合以唐前各式知名信仰之資料,藉由對「名」此一敘事功能類型和揭露敘事模式語法深層結構進行分析,闡述「知名」此一文化心理結構於唐人小說中的淵源傳承與創發。因此首言本題之研究動機與義界,以及根據的重要版本文獻;接著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具顯本計畫之問題意識與可進行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最後則運用相關理論與方法,以及論文結構篇章和預期學術貢獻,希望自己的初步構想與成果落實,有助於此一領域的研究累積。 本文主要從三面向之資料進行探討與爬梳,一是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依循歷代知名信仰之文獻,觀察知名信仰的歷史意義與作用,以了解其傳衍過程;二是從文學敘事之角度,分析各篇知名信仰唐人小說的敘事結構與特色;三是從宗教與政治的競合關係中,探討宗教與政治對於唐人小說中知名信仰敘述之影響。三面向皆以「知名信仰」為核心,為蘊含知名信仰之唐人小說建構出一立體的解讀模式,凸顯此系小說的獨特之處。 在道教史上,六朝至隋唐是教理教義趨於完整嚴備的關鍵階段,呼應於中國文學的演變進程。因知名信仰跨屬宗教與文學兩類領域,因此本論文以唐人小說中「知名信仰」作為一研究取徑,正可上溯探究此一時期知名信仰與道教文學的傳衍意義。「知名」於唐人小說中之敘事作用,以筆者目前所歸納之研究成果有三:一是以「知名」調節敘事距離;二是「知名」作為仙傳的敘事模式;三是以「知名」強調道教的絕情觀。而藉由唐人小說中知名信仰的探究,亦可見之唐代政治、宗教對於知名信仰之運用及影響,顯露唐代濃厚的政治宗教意味。 第一章主述研究動機、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第二章進行「知名」資料的溯源與炭烤,藉由人類學田野資料分析,可知知名信仰奠基於巫術性的思考原則之上。再藉由中國出土文獻、上古典籍資料溯源,發覺中國知名信仰獨特的家族意義。第三章進行唐人小說知名信仰敘事結構分析,藉由敘事功能點的細膩考察,在唐人小說一系知名敘事中,所具有的獨特之處在於敘事者耗費大量篇幅欲傳達給讀者「仙凡殊異,仙界難至」的訊息。第四章筆者剖析多篇知名唐人小說,可歸結出此系唐人小說作家們,於作品中便隱微地指出了其所認為成仙的核心即是心是否為情所牽。 唐人小說的「知名」敘事,即承載著人們對於有限生命的探索,在中國文化中,姓名所蘊含的是生命脈絡的傳承與希冀。著重於人們對於仙界、自我內心及宗族傳統的「認識」,而認識神仙世界的最基本要求,即是認識自己的心:心若安,不為親情所牽動,方可認識神仙世界,成就修仙之道。
  • Item
    閩中瑜珈法教功曹神譜研究 ――以嵩公道德與吳公太宰為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9-06-??) 謝聰輝; Hsieh, Tsung-hui
    本文利用這三年來,在福建中部尤溪、大田與永孜三縣等地區道法壇靖中,所見到的清初以來瑜珈抄本資料,以及現今田野實際儀式實踐調查記錄,希望能考證出瑜珈法教的功曹神明譜系的實際來源,並分析其表現的內涵特質。除前言與結語外,第一節,指出「瑜珈五院」的名稱組合,應轉化自道教體系內涵而得;而此套瑜珈法教五院傳度道法系統,至少在明嘉靖年間已在尤溪地區實際運用傳授。第二節,考察嵩公道德和吳公太宰二祖師,主要與傳法和繳法職能有關,應是實際的歷史人物北宋明教大師契嵩曾伕明嘉靖太宰的吳默泉;他們除各具條伔而較晚被收編外入瑜珈法教神譜外,更在明中晚期逐漸衰落的佛學或另股復興運動中展現其號召力。第三節,分析其嵩、吳兩位祖師被連請的道法和時代背景,以及到天台山奉請的地緣關係。
  • Item
    李榮《道德經注》心性思想研究
    (國文系, 2015-03-??) 謝婉馨; Hsieh, Wan-hsin
    李榮,號任真子,為唐初著名的重玄宗道士,與成玄英齊名,被視作唐代「重玄學」的代表人物。一般認為「談心論性」為初唐重玄學鮮明的學術特色之一,本文以李榮《道德經注》為研究對象,從「心性論」的角度切入,探討李榮的心論、性論以及修養工夫。李氏將「性」分作本性與情性,又剖析心有活動、執取、認知之義,能玄鑑萬物,吾人心念一動使得本性被覆,方於經驗世界中做出一些負面舉措,最後李氏提出持心守心、灰心混心等修養方法,行雙遣工夫,遣之又遣,使本性復歸澄明,重返空靈寂靜的原初自然狀態,便能逍遙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