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1

本系設置於民國35年,招收國文系及國文專修科學生各一班。48年國文系增為兩班,50年增為三班,60年增為四班,至今不變。國文專修科則時辦時停,今已停辦。

民國47年,開辦夜間部,招收四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師資專修班1班。50年招收六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系學生。52年又改招五年制國文系學生,逐年增班,至60年每年級各4班,共20班,直至67年全校夜間部奉令停止招收高中畢業生為止。

又自53年起,接受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委託,代辦國文專修科1班,至63年,擴充為4班。64年起改為四年制國文系,招收2班。66年停止招生,69年7月,完全停辦。

研究所設置於民國45年,招收碩士班學生5名,其後名額遞增。46年設置博士班。4年後第一位博士生羅錦堂先生獲文學博士學位。是為國內所培養的第一位文學博士。

80年,國文系與國文研究所合併為一,統由系主任主持全系事務。合併之前,歷任系主任為張同光先生、何容先生、高鴻縉先生、潘重規先生、程發軔先生、李曰剛先生、周何先生、李鍌先生、黃錦鋐先生。歷任所長為高明先生、林尹先生。合併以後歷任系主任為王熙元先生、邱燮友先生、賴明德先生、蔡宗陽先生、傅武光先生、陳麗桂女士、王開府先生、顏瑞芳先生、高秋鳳女士、鍾宗憲先生,現為許俊雅女士。

本系自104學年度起學士班縮減為3班,目前學士班一至四年級各3班,共12班,學生523人。碩士班各年級共112人,博士班各年級共72人。進修部設有國文教學碩士班,分夜間班及暑期班,另有在職國文碩士專班,共177人。總計全系學生共884人。另設國文輔系及雙主修共2班112人,不計在內。

教職員工部分,講師以上專任教師42人(教授29人,副教授9人、助理教授2人、講師2人),助教8人,工友1人。兼任教師9人。

News

系所網址:http://ch.ntnu.edu.tw/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抒情詩人──論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的傳記批評
    (國文系, 2016-09-??) 廖棟樑; Tung-Liang Liao
    西方傳記文學不僅是一種文學創作上的體裁,更是一種進行文學批評的方式,所謂傳記批評是也。替司馬遷撰寫的傳記《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1948)一書亦然,乃是李長之(1910-1978)以傳記之體遂行批評之言說。傳記批評雖以撰寫傳記為歸宿,但不是為傳而傳,研究作家情況的最終目的還有研究作品,通過審視特定情境下的作品價值而確定作家在史學、文學與文化史上的特性和地位。因此,傳記必須傳、評結合,人、文並論。故文學史家總是「將李長之的批評標示為傳記批評,是因為他擅長為作家寫傳,而那傳記又有很濃重的文學批評與文學史研究的特點。李長之的傳記批評並不滿足於一般地描繪介紹作家的創作生活道路,也從不沈潛於史料的蒐羅考證,其功夫是探尋把握作家的人格精神與創作風貌,闡釋人格與風格的統一,領略作家獨特的精神魅力及其在創作中的體現。」《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一書,李長之著力刻畫司馬遷作為「抒情詩人」的「作家肖像」:「他的濃烈的情感,他原是像屈原樣的詩人」。「抒情」標示一種浪漫化的情感主義傾向,推重主體情感的原發性與創造性。從本體論上認定情感才是作品的本質、生命和靈魂;從發生學上確認作品起源於作家的情緒內驅;從作品論上闡明作品的藝術完成就是作家的情感被賦予語言的造「型」過程。這一傑作,其突出意圖顯然是要在民族危機時刻,振興和發揚以浪漫的文化英雄司馬遷為代表這一理想文化人格,俾能在戰後繼五四「啟蒙運動」後,迎接中國的「文藝復興」。
  • Item
    書寫本土與面向世界:論黎紫書小說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6-12-??) 石曉楓; Shih, Hsiao-feng
    黎紫書原名林寶玲,1971年生於馬來西亞怡保,曾於《星洲日報》擔任記者12年,為馬華在地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其小說除了書寫馬共等重要的歷史素材之外,更著重於從人的生命困境出發。本文討論範疇涵蓋其《天國之門》(1999)、《山瘟》(2000)、《出走的樂園》(2005)、《野菩薩》(2011)、《未完‧待續》(2014)諸短篇小說集以及長篇小說《告別的年代》(2010)。論文首先指出黎紫書以文學獎的參賽為創作起點,一方面借鑒中國作家濃烈而流麗的敘事風格,一方面適時加入地方元素,但其實從初入文壇起,便表現出對某些普遍性主題的關注。其次發展、論證作家希望超越本土,以面向世界自詡的創作走向。最後討論在黎紫書的書寫裡,呈現出何種馬華文學的特殊風貌?她又如何以不同的語言表現和意識型態,回應當今的華語語系脈絡?而在此超越的過程裡,還可能存在著何種隱憂?由此提出對其創作的反思。
  • Item
    文學作為「搵學」:陳黎詩中的文字灘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6-12-??) 楊小濱; Yang, Xiao-bin
    本文通過拉岡對於「搵學」及其相關概念的闡述,探討陳黎詩如何通過文字意義上的塗抹、廢棄等策略來建立新的詩學範式。陳黎的許多詩作經由對漢字的創造性或破壞性處理,瓦解了原有的符號構築。可以說,陳黎精妙地體現了拉岡理論中對文字的絕爽意味的揭示,並通過對於創傷性絕爽的鋪展,挑戰了神聖符號的壓迫。
  • Item
    《禮》與柳宗元古文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3-12-01) 王基倫
  • Item
    焦循理堂先生手批「周易兼義」鈔讀記(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00-03-01) 賴貴三
    本文仍為前期的延續,就焦循手批汲古閣本《周易兼義》上經最後十二卦-臨、觀、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鈔釋墨筆、硃筆批案的原本資料,並就《易通釋、易章句、周易補疏》暨惠棟《九經古義.周易古義》、阮元《周易注疏校勘記》等書的相關內容,以案語形式提供對照參考的準據,從而鑒察焦循《易》學以漢魏象數易家暨王弼義理易學融會貫通的根本進路,並發揮乾嘉樸學及其獨創的經傳統整與《易》例鉤貫條達的詮釋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