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1

本系設置於民國35年,招收國文系及國文專修科學生各一班。48年國文系增為兩班,50年增為三班,60年增為四班,至今不變。國文專修科則時辦時停,今已停辦。

民國47年,開辦夜間部,招收四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師資專修班1班。50年招收六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系學生。52年又改招五年制國文系學生,逐年增班,至60年每年級各4班,共20班,直至67年全校夜間部奉令停止招收高中畢業生為止。

又自53年起,接受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委託,代辦國文專修科1班,至63年,擴充為4班。64年起改為四年制國文系,招收2班。66年停止招生,69年7月,完全停辦。

研究所設置於民國45年,招收碩士班學生5名,其後名額遞增。46年設置博士班。4年後第一位博士生羅錦堂先生獲文學博士學位。是為國內所培養的第一位文學博士。

80年,國文系與國文研究所合併為一,統由系主任主持全系事務。合併之前,歷任系主任為張同光先生、何容先生、高鴻縉先生、潘重規先生、程發軔先生、李曰剛先生、周何先生、李鍌先生、黃錦鋐先生。歷任所長為高明先生、林尹先生。合併以後歷任系主任為王熙元先生、邱燮友先生、賴明德先生、蔡宗陽先生、傅武光先生、陳麗桂女士、王開府先生、顏瑞芳先生、高秋鳳女士、鍾宗憲先生,現為許俊雅女士。

本系自104學年度起學士班縮減為3班,目前學士班一至四年級各3班,共12班,學生523人。碩士班各年級共112人,博士班各年級共72人。進修部設有國文教學碩士班,分夜間班及暑期班,另有在職國文碩士專班,共177人。總計全系學生共884人。另設國文輔系及雙主修共2班112人,不計在內。

教職員工部分,講師以上專任教師42人(教授29人,副教授9人、助理教授2人、講師2人),助教8人,工友1人。兼任教師9人。

News

系所網址:http://ch.ntnu.edu.tw/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李漁《風箏誤》研究
    (2022) 陳貞宇; Chen, Chen-Yu
    李漁《風箏誤》問世至今,約莫三百七十餘年,迄今仍在舞台上展現其特出魅力與神采。這位「中國喜劇大師」的作品自有清以來至近代,皆蒙受褒貶不一的訾議,本研究期能從劇作本身出發,佐以《閒情偶寄》之戲曲理論,予其客觀公允之歷史評價。本篇緒論旨在爬梳、搜索李漁及《風箏誤》海內外之相關研究,奠基於前人研究基礎,運用文獻、歷史及音像等研究法,為研究李漁戲曲藝術略盡棉力。本文「李漁其人及其著作」一章,藉由考察李漁生平交遊及為人處世、士商之擺盪與轉化,追溯李漁鼎革易代之心路與作品「務奇」特徵之緣由。至於《風箏誤》之劇本美學,除剖析其創作原委,巧合、錯誤之創作手法,從〈活虎行〉之獨悟興發而生的新奇關目,妥貼排場,雅俗兼備之文詞,及寄託遙深的主題思想等,更進一步探討《風箏誤》之用韻、曲牌聯套等音律內涵。李漁以賣賦為生,曾擔任戲班劇作家,後為家班主人、教習、導演時,觀摩、改編前賢劇作及自己作品實際搬演的寶貴經驗,足以完備《閒情偶寄》〈詞曲部〉及〈演習部〉創發的戲曲理論,本文試以《閒情偶寄》驗證《風箏誤》之結構、詞采、音律、賓白等在劇本中的實踐情形,兩者相互闡發,更能體察李漁曲論與劇作的精妙文心。《風箏誤》之所以舞台性極強,主要來自李漁專為登場而設的「觀眾意識學」。本文據《綴白裘》及《集成曲譜》等舞臺演出本,考辨後世改編劇本在舞台實踐方面出現與李漁原著的差距,並探究李漁《風箏誤》劇作風行之原因及其對後世花部劇種、現代小說、音樂、影視的影響力。結論則概括笠翁一生著作的紛呈面向及特色,李漁以其豐富精彩的個人生命經歷、不流於俗的出處抉擇、獨具匠心的創作風格,使得他佼佼不群、自成一家,表現在其傳奇作品中,常以圓活靈便的詞采及恠奇巧新的結構,寄託哲思妙語。本研究嘗試洞幽察微,貼近李漁創作真意,展現其不凡的思想與見解。關鍵詞:李漁、《風箏誤》、《閒情偶寄》、觀眾意識、〈活虎行〉
  • Item
    明清杭州戲曲的美學品格──以高濂、李漁為例
    (2023) 詹馥嫚; Chan, Fu-Man
    自南曲戲文萌發,歷宋元兩代醞釀,至明清兩代傳奇體製成熟,杭州居戲曲發展史上重要地位,而高濂、李漁正是晚明清初杭州戲曲之代表性人物。本論文探討高濂、李漁的名劇與其美學理論,研究「戲曲美學」與「時代風尚」之間的交映意趣,彰顯晚明清初杭州戲曲所展現的特殊美學品格。高濂《玉簪記》至今常見於崑曲舞臺搬演,該劇留下諸多文人式的生活品賞,這些「物」與「藝」包含了諸多明末文人的審美意識,茶、香、琴、棋、書等文人雅道與生活雅藝被豐厚描寫,加上月、花木、居室院落等「空間」與「景」的搭配,既是晚明追慕宋代的文化符碼,也是明末文人生活藝術上的登峰造極。而《遵生八牋》亦顯示高濂本人正是此文人文化的實踐者,琴、茶、香、書、居室、器物、植栽、旅遊等事皆有涵攝與考證。李漁的劇作置入更多通俗化的文學表現,日常品茶、古玩買賣、品賞女子、清明風俗皆入劇作,更用調笑趣寫的方式記錄科場百態,展現出明清之際更多「生活日常與世情風俗」影響文學的寫作元素。李漁在《閒情偶寄》中對「物質」、「空間」與「戲曲理論」的論點也與劇作連結、呼應,影響劇作與舞臺設計。此外,劇作中的旅遊勝地、宗教場所與園林、青樓等地,亦反映晚明清初具歷史意義的場域。高濂、李漁二人劇作之時代思想意識,如女性特寫、情理辯證等,亦為晚明清初杭州戲曲的時代特色。
  • Item
    蒔花幽賞與生命觀照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0-12-??) 黃培青
    李漁的《閒情偶寄》是晚明閒賞美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書分為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等八部,內容豐富多元。該書內容反映明清文人休閒趣味的轉變,也勾勒出當時閒雅士人生活嶄新的歷史形貌。基於對現實世界的衷情熱愛,李漁消解了原本判然二分的雅、俗之別,以一種積極入世的態度,在俗世間創造、探索美的邊界。今人對於李漁美學的相關研究,已達一定質量,但究其內容,卻多聚焦於戲劇、園林、儀容等範疇,對於文人明覺感應的對象——客觀存在的草木世界,卻乏人探究。實則李漁在《閒情偶寄‧種植部》中,建構出一個幽賞自愜的美學世界,在栽植、賞玩的過程中,提出了一套蒔花幽賞的方法原則,更流觀玩賞間抽繹出對生命、道德的深刻體會。筆者以為李漁在追求感官娛目之好,尚且能兼及美、善的理想追求,係其草木世界觀的重要特色。而這也是晚明士人跨向俚俗之美後向傳統道德價值的回歸,也是李漁身為士人的永恆印記。所以,游離於收放之間、拓逸與收束的二維擺盪,從李漁《閒情偶寄》的草木觀將可照映出明清文人思想世界中的變與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