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與教學中心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2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9
  • Item
    工程創造力與破框思維之系統性初探:以一門工學院創意思維課程為例
    (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22-03-??) 曾正宜; 洪瑞璇; Jeng-Yi Tzeng, Jui-Hsuan Hung
    研究目的本研究系統性的分析一門工學院「創意思維」課程中學生在做專案時,所面臨的環境、行為者以及歷程等三層面的框架,並在歷程層面裡進一步分析四種破框思維(建構思維、辯證思維、對比思維、探索思維)對於學生製做專題的影響,以此分析架構系統性地呈現創意思維之多元對反共構的本質,以作為未來相關課程設計的參考。研究設計/方法/取徑以課程中21 名修課學生為研究對象,針對創意思維手冊、期末報告、期末訪談以及問卷等資料,以理論驅動編碼之主題分析為方法進行質性研究,並以問卷之描述性統計為輔助說明。研究發現或結論外在環境框架的意義乃由個人心智計算結果所賦予。個人解決強結構性問題的經驗在初期可能會侷限他們對解決弱結構性問題的嘗試意願。運用四種破框思維隨時擾動既有認知基模,能產生創造力所需之建設性張力。學生肯定工程教育中推動創意思維的價值。研究原創性/價值以三層面框架與歷程中的四種破框思維,系統性探討創造力多元對反共構思維的本質,為創造力教學相關研究首見的研究角度與分析架構。教育政策建議或實務意涵創造力的發展應以問題解決情境下,系統性思考多元或相對想法為趨動,而非僅靠情境抽離式活動來讓學生體驗想法操弄而已。
  • Item
    美術(視覺藝術)資優方案之規劃與實施示例-以區域性資優教育方案「造形與質感」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8-12-??) 段世珍; Shih-Chen Tuan
    臺北市國中區域性資優教育方案「造形與質感」的課程設計,提升學生們敏銳的觀察、感受能力,以及多元媒材的各種嘗試,是以視覺元素構成美感課程為架構,以及成果導向的充實課程,兼顧技能、認知及情意學習,讓學生能從自己日常生活的視覺經驗開始,透過有相關教學經驗,來自不同美術專長的老師們,共同設計的統整教學活動,學習認識真實世界與內心世界視覺意象的變化,發展視覺的創作技能,感受作品的情感詮釋。希望透過啟發創造力為基礎,以重視獨特產出能力的培養為骨幹,讓學生除了個人繪畫技能的學習之外,也有機會學習對於物體的各種質感、肌理、色彩、造形等視覺元素,能充分解析與欣賞,並刺激學生透過各種觀察與反覆的思考研究及技術操練,來精進自己的視覺藝術作品。從產出的吸管造形構成、公仔創作、數位媒材創作等學習成果看來,的確看見學生們表現心中的想像與美感。
  • Item
    殘障者之創造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2-12-??) 李翠玲
    創造是人類的能力‚殘障者也不例外‚雖然殘障者因外在標記影響‚易使他降低對殘障創造力的期望‚但從一方面來看‚殘障更能激發創造力‚而歷史上也出了不少高創造力殘障者。殘障者的創造力可經適當的訓練和教育增進。在提供殘障創造力的 計畫方案前‚應盡量找出高創造力的殘障者‚而篩選、標準化測驗、診斷性教學及專業判斷是四種較可行的方法。篩選時可採用一些檢核表‚如托倫斯所編製的創造才能的非測驗指標所列舉的特徵。診斷性教學則宜於沒有長期的教學時。早期鑑定及實行有關創造力的教育對殘障者十分重要。
  • Item
    創造力三面模式評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7-09-??) 王振德
    作者從比奈(A.Binet)、奧斯朋(A. F. Osborn)、基爾福(J. P. Guilford)、史登柏格(Sterberg)等人的智力理論討論智力和創造力的關係。其次分別就智力、認知風格、人格/動機,對創造力三面模式作詳細的說明評介。再者,綜合基爾福、布朗(Brown)的觀點,作者認為創造力是一種高層的心智能力,且品質不易捉摸。最後指出史登柏格、高德納(H. Gardner)、馬禮雅、貝克(I. Magyari-Beck)的研究分析及創造力研究的三個焦點:心理歷程分析、創造者個人特質、創造的結果作為未來研究取向的參考。   
  • Item
    有關創造力的幾個基本概念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81-05-??) 鍾聖校; Millcent Poole
    對創造的定義及其呈現方式,一向缺乏一致的見解,本文以問題的方式 探討相關的幾個基本觀念:1.何謂創造力一列舉了拜侖、吉爾福及柏曼等人對 創造力的看法。2.如何確認並衡量創造力一創造力測驗的項目通常包括流暢性 、變通性及獨創性。3.兒童是否皆有創造力。4.創造力能否在學校培養。5.創 造力能否加以培養。6.教師在培養創造力方面扮演的角色。7.教師是否必須具 有創造性。8.為何要確認創造力並鼓勵它生長。本文乃節錄「培養創造力的課 桯」(Creativity across the curriculum)一書。
  • Item
    激發資優學生創造力的教學模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88-12-??) 陳鳳如
    創造力猶如埋藏在人類中的金礦,而且有傑出創造能力的人,更是社會中最寶貴 的財富。根據基爾特研究發表;智力高者有創造力較高的傾向,所以對資優生創造力 之開發,實宜列為重要教育目標之一。目前我們學校的教學多數仍以傳統教學為主,將學校當作灌輸知識的地方,使得 我們的學生被教導聆聽與默想,以致到高中,大學其學業,成就落後於美、日。故作 者認為學校是個讓學生學習如何求知的場所,以創造性教學來培育學生具有創造思考 能力和態度,助其更接近或走向創造發明之路。作者提出啟迪資優學生創造力的創造性教學模式分成兩個系統。教師系統和學生 系統,五個階段:把握問題、推論、設計驗證、歸納解釋、發展推廣,教師在每階段 都有預期目標,在教學時隨機考核,也督促學生自我評量,使目標、教學、評量三者 環環相扣。教師並非萬能,隨時充實自己,並能接納,尊重學生不同的意見,使師生 氣氛能在和諧,自由,安全中
  • Item
    知識外移下的創造力發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1-03-??) 蔡碩穎; 黃珮琇; Shou-Ying Tsai; Pei-Hsiu Huang
    所謂的「知識外移」指的是電腦使我們可以快速獲取所需的資訊,再由個體消化後成為知識,使我們將資訊與知識的記憶得以存放於外界,不再受到生理的限制。本文擬從知識外移的趨勢來探討創造力教育的因應,包括以創造力的4P觀點談教師角色的轉變,以及提出創造力教育的「3C2E」。3C分別為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人文關懷(concerns)、合作學習(cooperation);2E則為建立知識的基地(establish)、尊重智慧財產權(esteem)。期望在如今一個以創造的人腦與儲存的電腦共同肩負起知識建構的時代,提供實務教師ㄧ些做法,也勾勒出創造力教育的未來藍圖。
  • Item
    父母如何培養資賦優異兒童的創造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85-12-??) 蔡秋桃
    教育之起始,在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之成效,則有賴於對發展關鍵期的掌握, 因此,資優兒童的教育,應該越早開始越好,且由家庭著手,然則父母應如何教育資 賦優異的子女呢?作者以創造力的培養為例,於文中列舉了Telford與Sawrey‚Gowan與 Torrance 之主張,同時並詳列了父母協助子女發展創造力的25項一般原則,內容雖簡 短卻很豐富。
  • Item
    Csikszentmihalyi創造力理論在資優教育之應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07-06-??) 郭奕龍; 鄒小蘭; 丁怡
  • Item
    青少年創意奧林匹亞營簡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06-09-??) 劉貞宜
    身處於一個知識快速累積的時代,科技的發展已經拉近了人們的距離,也改變了世界的樣貌,因此,資優教育的推展及國際交流活動也就益形重要。   台北市政府主辦第九屆亞太資優教育會議-兒童與青少年營隊活動,以激發創意、發覺創造、探索創新為主題,除提供資優兒童與青少年參與國際交流活動之機會,拓展其宏觀的國際視野外,並透過創造力相關專題演講、主題課程及活動,以培養資優兒童與青少年創造、問題解決及表達溝通能力。期待各國資優兒童與青少年能在這個營隊中學習愉快,並且收穫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