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與教學中心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2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5
  • Item
    數理科學的學習動機有性別差異嗎?一個來自後設分析的證據
    (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8-03-??) 余民寧; 翁雅芸; 張靜軒; Min-Ning Yu, Ya-Yun Weng, Ching-Hsuan Chang
    研究目的本研究統整臺灣1993 年到2013 年所發表的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透過後設分析法以釐清臺灣學生在數理科學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等情意層面上,是否存在性別差異。 研究設計/方法/取徑本研究以「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和「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當作檢索工具,搜尋國內的期刊和博碩士論文,最後共採納72 篇論文進行後設分析。 研究發現或結論整體來說,兩性在數理科學學習動機等因素具有顯著性別差異,呈現男學生優於女學生的現象。透過調節變項檢定發現,除樣本大小不會影響其性別差異以外,研究年代、地區、學習階段、數理科學科目、研究變項(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態度)以及變項組成因素等皆會對性別差異產生影響。雖然在國小階段性別差異未達顯著,但隨著年齡增長,性別差異逐漸擴大,到高中職階段則最為明顯;南部地區的性別差異最為顯著,中部地區的性別差異則未達統計顯著。2009 年至2013 年間,臺灣學生在數理科學學習動機等情意層面的性別差異較過去更為明顯,代表目前教育環境與社會環境對於女性學習數理科學或許仍不夠友善,或無法給予適切的支持。 研究原創性/價值本研究整合臺灣長達20 年內所發表的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針對臺灣兩性學生在數理科學學習動機等因素方面提出整合後的研究結果,並反映臺灣學生在數理科學學習動機等因素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別差異,提供此重大警訊,供後續研究與教育輔導參考。
  • Item
    《研究紀要》從評分者間信度與實驗處理忠實度評析日本與臺灣自閉症單一個案研究品質
    (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7-12-??) Ee Rea Hong; 蔡欣玶; 陳佩玉; 龔麗媛; Jennifer B. Ganz; Ee Rea Hong; Shin-Ping Tsai; Pei-Yu Chen; Li-yuan Gong; Jennifer B. Ganz
    近年來國內外皆倡導選擇有實證研究支持其介入成效的策略或方案,目前國外已有數篇文獻聚焦於探討自閉症研究品質,然而這些文獻所分析的研究主要發表於英語系期刊中,故結論無法推論至發表於非英語系期刊的研究品質。為了瞭解非英語系期刊中 自閉症研究的品質,本研究採系統性文獻回顧,分析日本與臺灣主要之特殊教育學術研究導向期刊,以探討其刊登之所有自閉症單一個案研究的評分者間信度與實驗處理忠實度之現況與趨勢。本研究依(1)從日本與臺灣共七份主要特殊教育研究期刊中,搜尋文獻;(2)依預先設定的文獻選取與排除準則,進行研究評估;(3)針對文獻中描述之評分者間信度與實驗處理忠實度,進行資料編碼與分析等三步驟,最後進行194 篇符合選取準則之文獻評析。本研究結果如下:在評分者間信度方面,日本於過去數十年間符合單一個案研究評分者間信度標準的研究數量,整體而言呈現增加的趨勢,臺灣文獻則未呈現同樣的趨勢;在實驗處理忠實度方面,日本尚未有單一個案研究描述研究的實驗處理忠實度,而臺灣則已有數篇研究符合國際間檢視實驗處理忠實度資料的標準。就整體研究品質而論,日本與臺灣的自閉症單一個案研究已逐漸符合評分者信度間的標準,然而對於實驗處理忠實度的敘述仍處於初步發展階段。為了提升自閉症介入方案的研究品質,本研究建議在亞洲地區的相關學術研究論文應依建議的指標與標準說明各研究之評分者間信度與實驗處理忠實度。
  • Item
    從美國身心障礙者相關法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8-12-??) 林宏熾
  • Item
    臺灣特殊教育的麥當勞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1-09-??) 張嘉文; Chia-Wen Chang
    本文旨在以社會學觀點探討臺灣特殊教育研究與實務的發展。本文首先分析臺灣特殊教育發展的歷史脈絡。次之,應用美國社會學家George Ritzer麥當勞化理論的四大原則(效率、可計算性、可預測性、受非人性科技的控制)來說明臺灣特殊教育發展的麥當勞化現象。最後,本文主張臺灣的特教發展不論在做法或研究典範上皆應更加解放,並融合更多元的聲音。
  • Item
    學障教育在臺灣的第一個三十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06-09-??) 洪儷瑜
    自民國60年代學障課程研究進入臺灣,學習障礙在臺灣的30年可區分為4個階段:萌芽階段(72年以前)、奠基(73-84年)、成長(85-93 年)、精緻與整合(94年-)等4個階段,由此4階段闡述學習障礙在我國過去30年的發展經過,並歸納學習障礙在我國發展的特色:(1)穩定推動的力量持續來自學界;(2)學界、家長合作多方資源共同推動;(3)文章發表隨階段之發展質與量均有明顯進展;(4)由執行上矛盾逐漸建立本土實施模式;(5)對此促進成長之背後重要社會經濟、教育因素也加以說明。
  • Item
    台灣近卅年智能不足研究內涵及趨勢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4-03-??)
  • Item
    三十年來的台灣資優教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03-09-??) 吳武典
    從我國教育的發展來看,傳統上政府重視拔擢人才,但未計畫培養人才,今日情況已有改變,自1973年正式推展資優教育實驗計畫以來,歷經三十載,已有了多元的資優教育方案,與世界同步,並有本土的特色。本文探討我國資優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及影響因素,再就實施現況及面臨的課題進行分析,最後提出大展望:期望資優教育能夠成為智慧教育,促進品質教育以帶動教育的革新,進而促進社會與國家的發展與全人類的福社。
  • Item
    由中美小學資優鑑定方式異同談我國資優教育文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98-06-??) 吳怡萍
    我國的資優教育一直深受美國所影響,例我國的鑑定測驗工具即大多修訂自美國。資優鑑定是資優教育實施的第一要件,欲端正資優教育時弊,應由導正資優教育文化、改善鑑定方式著手。本文是比較我國與美國資優鑑定方式,藉此思考我國資優教育的改革方向。兩國鑑定方式的差異有:1.參與鑑定的人員不同,美國採用教師、家長、同儕與自我提名等方式較我國廣;2.美國鑑定開始的時間較我國早,持續鑑定也多 已制度化;.3美國所用主客觀鑑定工具較多,另還加強蒐集學生作品、成長及軼事資料作參考,而台灣只面對級任導師一標準。造成此種差異的原因有:1.文化 傳統的差異,國內家長對資優的偏好與重視影響到鑑定的本質;2.行政類型的差異,我國行政體制偏向中央集權,因應地方需求不易;3.形成過程的差異,由於我國不同於美國的國情及後天行政運作不良的關係,使得學自美國的資優教育無法有效推行。針對這些因素,作者對我國資優教育的建議:1.改革資優鑑定之方 式:早期及持續鑑定、多元標準鑑定等2.強化資優鑑定之外在支援系統:統整各領域學者研發鑑定工具、成立測驗常設小組等3.調整資優教育生態:端正資優教 育的觀念並加強宣導、加強行政革新、提倡國內研究風氣等。資優鑑定不僅是資優教育實施的第一要件,也反映了一國的資優教育觀。當前國內有許多資優教育問 題,實因國人對資優教育認識偏頗所導致。故若欲端正資優教育時弊,應由導正資優教育文化、改善鑑定方式著手才是正本清源之道。本文比較我國與美國小學資優 鑑定方式,藉由探討我國資優教育文化,並思考改革的方向。
  • Item
    美國馬里蘭州學校實作評量工具在臺灣施測的可行性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1995-04-??) 李虎雄; 黃長司
  • Item
    台灣的黑艷蟲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1989-09-??) 王效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