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與教學中心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29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問題解決模型(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05-06-??) 詹志禹Item 建構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及其在科學教育上的意義(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1996-10-??) 劉宏文認識論是傳統西方哲學對知識的主張及理論,大體上可區分為理性主義及經驗主義兩派。理性主義主張知識的本質及來源是生而具有的,人類有先天自明的知識,經由演繹法的推論而建立知識系統。而經驗主義者認為知識來自經驗與觀察;雖有若干理性知識存在,但理性基本上是一種能力而非知識,經驗主義者主要以歸納法建立了知識系統。 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之後,科學迅速發展,建基於科學方法上的知識大量累積,使人們體認到科學方法才是知識建立的根本。19世紀初,英國哲學家孔德等人提出實證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將科學方法應用到所有經驗的世界,認為觀察、理論、實證是科學及一切知識的本質。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的科學理論不斷的提出與修正,對科學本質的看法也有所改變;以波普爾、拉卡脫斯及庫恩為代表的科學哲學家,從科學的本身及科學發展的歷史對科學的本質提出不同的看法 。認為科學的本質不在實證,而在否認,科學不是最後的真理,而是科學社群共同的理念。 皮亞傑是20世紀對教育理論影響深遠的學者之一,他自認為是一個討論知識來源及成長的發生認識論者,他的心理發展階段論及概念生態的理論成為建構主義認識論的重要組成。 建構主義超越了傳統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認識論觀點,認為知識不是客觀的本有,而是主觀的認定。但理性也有其範圍,只承認個人經驗所能達到的實在。 此外科學哲學的發展也豐富了建構主義的內涵。 基於建構主義對知識本質的看法及主動建構的特質,科學教育就必須注意到學生迷思概念的改變及科學概念的建立。教師只是知識的中介者,對學生認知結構的瞭解及體認知識建構的社會情境也是本文討論的內容。Item 建構主義與科學教學(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1997-09-??) 張世忠建構式的科學與學習觀點日益受到重視,發現它能提供給學生較豐富的認知,這個認知是用來改造在學校教室中教學和學習互動的本質,這個觀點的基本原則就是知識是建構出來的,而不是靠著傳輸得來的。在提供有具體經驗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容易建構他們的知識。然而當他們無法描述或解釋所學習的主題時,知識就不容易被建構出來。來自於研究的結論,更發現當學生與別人從事有關主題的討論或活動時,知識就更容易被彼此互相建構出來。最後,教育學者專家建議了一些革新的教學方法,幫助老師們在日常教學生活環境中,去增進他們的教學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