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與教學中心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29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不同教育階段之資優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的動機與成效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7-06-??) 陳勇祥; 賴翠媛; Yung-Hsiang Chen, Tsuei-Yuan Lai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教育階段資優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的動機與成效,採立意取樣方式,從南部地區之高中、國中、國小,選取曾參與服務學習達20 小時以上者,共12 位,進行訪談。研究發現:各階段資優學生之服務動機為自主意願,且期望能透過服務學習,提升自我概念與培養勇氣,其差異處為國、高中學生較國小學生關注偏鄉、社會服務與重視社會連結。服務成效方面,國小、國中、高中學生多數認為服務學習能培養同理接納態度與促進人際關係和諧,差異處在於國中、高中學生較國小學生能試探生涯目標,培養公民責任,提升問題解決技能與溝通能力。Item 資優學生服務學習課程之設計與實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4-06-??) 陳勇祥; Yung Hsiang Chen本文旨在探討服務學習對資優生的成長、反思、回饋與同理,其課程結合社區資源而規劃為八項主題,以增進學生服務之精神與環境互動能力。實施結果發現:學生能主動服務社區、關懷弱勢、提升自身責任,且能反思與檢視自我,並於過程中展現開闊胸襟與包容之情,提升人際溝通技能與情緒管理能力。Item 探索教育活動融入服務學習計畫對都會心靈弱勢兒童之影響研究(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7-12-??) 鍾啟暘; Chi-Yang Chung研究目的為利服務學習理念根植校園,教育部自2007 年起系統性推動大專校院服務學習,包括鼓勵各大專院校成立服務學習推動單位、規劃服務學習課程等,並自2014 年開始,推動大專校院以其辦理服務學習經驗結合服務學習課程的方式,透過客製化方案輔導鄰近高中職及國中小學,期使服務學習能向下紮根。而研究者即自該年度起連續三年參與相關整合型計畫,並擔任子計畫主持人,以「手牽手牽手」為主軸,由大學師資生的「大手」、帶領高中學生的「小手」、一起服務小學生的「小小手」。由於服務對象身處都會區學校,雖擁有較豐富的物質資源,但心靈上卻因為生活步調緊湊缺乏反思、家庭功能失調缺乏關愛、人際關係疏離缺乏安全感等原因,而產生心靈貧乏的現象,是屬於都會心靈弱勢族群。因而期望藉由本研究了解大學生帶領高中生以「探索教育活動」為服務內容,參與之兒童能否彌補心靈上相關之不足;另外也期望了解服務學生在服務過程中是否滿足被服務者的需求,並能透過反思獲得學習與成長。研究設計/方法/取徑本研究以所有參與的高中、小學教師與學生(包含大學、高中、小學)為研究對象,運用個別訪談、焦點團體訪談、活動中參與式觀察、反思心得之文件分析等研究方法蒐集研究資料,試圖了解都會心靈弱勢兒童透過此服務學習計畫之體驗學習後,其在各方面的影響為何,並以紮根理論的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並形成結論。研究發現或結論研究發現此服務學習計畫透過探索教育活動的實施,對於都會心靈弱勢兒童主要有三個層面的影響,包括對自我的認識、對團隊的認同、以及對生活的體驗。其中對自我的認識涵蓋了「我希望是那樣的人」、「別人是如此看我的」與「原來我是這樣的人」三個部分;而對團隊的認同則包含「有人一起真好」與「我們是一個班」兩個面向;另外對生活的體驗則有「不是只有柴米油鹽」與「原來還有粗茶淡飯」等兩個方面。最後綜合討論上述之影響,並對於相關服務學習計畫的延續及未來研究提供建議。研究原創性/價值本研究首次針對國內之都會心靈弱勢兒童進行研究,透過大學生帶領高中生藉由體驗學習的歷程,使參與之兒童能彌補心靈上相關之不足;另外也了解服務學生在服務過程中,除能滿足被服務者的需求,亦能透過服務學習過程中的反思,達成互惠的結果。Item 資優學生服務學習課程之設計與實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4-06-??) 陳勇祥; Yung Hsiang Chen本文旨在探討服務學習對資優生的成長、反思、回饋與同理,其課程結合社區資源而規劃為八項主題,以增進學生服務之精神與環境互動能力。實施結果發現:學生能主動服務社區、關懷弱勢、提升自身責任,且能反思與檢視自我,並於過程中展現開闊胸襟與包容之情,提升人際溝通技能與情緒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