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3

隨時代推演至今,社會結構與需求的轉變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同的風貌,社會大眾對運動休閒與觀光餐旅需求與重視程度大幅提升,使得休閒觀光服務產業於近年蓬勃發展,甚至可說是扮演臺灣經濟永續發展的重要角色。對此經濟趨勢提出回應,由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以及餐旅管理研究所兩所進行整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應運而生。

本所前身之一為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於1998年成立籌備處,並於1999年2月通過設立國內第一個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88學年度開始招生,91學年度起設置「運動與休閒管理在職專班」。師大運休所致力於培育學生運動與休閒領域專業,提供運動與休閒產業所需之課程教學,發展與實務結合之學術課程。

本所前身另一單位為餐旅管理研究所,原隸屬於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人發系於2001年設立營養與餐飲組之碩士與博士班,於2005年餐飲獨立設組,更名為「餐旅管理與教育組」。2008年8月正式於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下成立「餐旅管理與教育研究所」,99學年度由教育學院改隸管理學院,100學年度更名為「餐旅管理研究所」。師大餐旅所以培育傑出餐旅管理人才為目標,課程設計與規劃及發展著重「實務、理論、研究」的全方位餐旅管理教育。

為順應世界經濟趨勢以及產業潮流、並配合校方院所政策,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餐旅管理研究所兩所自101學年度起完成合併,在結合兩所之教學資源與專業師資之下,以培育未來運動休閒與餐旅產業之專業管理菁英人才為目標,發展多元化、國際化、專業化之課程設計,期許為運動休閒餐旅及觀光領域注入活力,開啟臺灣運動休閒觀光產業全新風貌。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學生棒球運動員生涯轉換歷程研究
    (2022) 趙定群; Chao, Ting-Chun
    本研究以生涯發展、生涯轉換、運動社會化與社會支持等觀點切入探討學生棒球運動員角色轉換之歷程和個人與社會間的相互關係對生涯造成的影響。使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訪談八位具有甲級棒球經驗的人員,希望以此給予運動員們規劃生涯發展的方向研究結果發現八名研究者生涯主要的社會支持來源為家庭與學校 (教練);生涯轉換前學生運動員進入球隊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國小三、四年級,退出球隊的時間則因人而異,生涯轉換後從事的職業以從事與棒球相關工作與否進行討論,八位受訪者之分布為一比一且最終層級愈高的受訪者愈難跳脫運動相關行業,最終層級較低的受訪者則相反;生涯轉換期間所遭遇的生涯阻礙於內在因素為:身材劣勢、受傷風險考量、遭受挫折和投球失憶症等;於外在因素為:環境、家人、進階受阻、缺乏上場空間、能力不足與經濟壓力等。
  • Item
    週末籃球聯賽參賽者持續參與預測模型之研究
    (2021) 吳咏宣; Wu, Yung-Hs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週末籃球聯盟球賽參賽者持續參與球隊之預測,以問卷調查法詢問週末籃球聯盟球賽參賽者之參與動機、團隊氣氛與社會支持與持續參與該球隊之情形,共回收272份網路問卷。根據回收問卷分析參與動機、團隊氣氛、社會支持與持續參與之現況與差異,並以多元迴歸分析變量間之關係,最後以邏輯斯迴歸建構出預測是否持續參與該球隊之模型。研究結果發現在多元迴歸分析中,參與動機 (β = .178,p = .003)、團隊氣氛 (β = .317,p< .001)、社會支持 (β = .232,p <.001) 對持續參與之預測模型R2為.352,且和持續參與有正向關係且達顯著水準。在邏輯斯迴歸分析中,以性別等15項人口統計變量以及參與動機、團隊氣氛、社會支持等三個變量之層面,對是否持續參與球隊之預測模型R2為.467,其中是否缺乏時間 (Wald = 4.400,p = .036,Exp(B) = 1.09)、球隊是否有原本就認識的人 (Wald = 8.422,p = .004,Exp(B) = 34.847)、休閒需求 (Wald = 4.071,p = .044,Exp(B) = 1.69) 等三個變量達到顯著水準,可有效預測是否持續參與球隊。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供實務上的建議,供週末籃球聯賽參賽者與主辦單位作為改善持續參與的參考。
  • Item
    社會支持對在職進修者角色扮演之影響
    (2021) 簡碩傑; CHIEN, SHUO-CHIEH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社會支持對在職進修者 職家學角色扮演之影響。本研究以半結構式 深度 訪談 法 ,訪談 6位在職進修者 建構在職進修後的經驗歷程 中的社會支持及其重要他人的互動,並分析其在 工作、家庭和學校 三個場域中之 衝突內容、社會支持來源及調適因應效果,並以在職進修完成與否來探討其社會支持影響程度。研究發現社會支持需求最多的衝突場域為,工作場域的「工作績效低落」,家庭場域的「 減少陪伴他人 」,學校場域的「 到課率不佳 」。社會支持來源最有效工作場域的「主管分擔」,家庭場域為「重要他人照顧與自理」,學校場域為 「彈性上課時間」。調適因應 部分,在 工作場域 為「建立代理人」,家庭場域為 「時間的彌補」和學校的「 個人策略性選課 」、 「同學間的課業分工」。未能持續進修的個案則是「 工作績效低落 」的經濟問題和「 減少陪伴他人 」的家庭責任所致 。
  • Item
    臺灣電競選手運動生涯發展歷程及社會支持之研究
    (2020) 連育瑩; Lian, Yu-Ying
    本研究目的為從社會支持角度分析臺灣電競選手的運動生涯發展歷程、社會支持的變化及社會支持對於電競選手的影響。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方式訪談七位臺灣電競選手、一位教練及一位隊友。研究結果發現電競選手的運動發展歷程與電競產業的發展脈絡息息相關,隨著電競選手進入不同的運動發展階段社會支持來源隨之改變。啟蒙期以兄弟姊妹、同學為主,精熟期進入職業後則以教練、隊友、父母為主,網際網路的發展也讓網路社群成員成為目前電競選手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到了離開期則以父母和職業隊伍提供的支持為主。本研究結論為,不同的階段社會支持的來源有所不同,對於電競選手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然而並非僅有正面影響,過度提供與時機不恰當時,社會支持有時也會成為電競選手的壓力來源。
  • Item
    臺北市大安區高齡者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2013) 張章淮; Chang-Huai Chamg
    臺灣人口老化現象與日俱增,2007年7月底,臺灣已達到高齡化社會的標準 (內政部社會司,2007) 。而高齡化對個人的重要影響之一,因生理、心理之特性,易使其無法良好的適應生活中的各種狀況,然而獲得社會支持以及參與休閒則能夠提升高齡者的活力及心理慰藉、增進健康 (陳育慧,2002;劉正文,2005) ,提高生活適應能力。因此,本研究之目的為瞭解高齡者其社會支持感受程度與休閒參與行為之相關性,以期提供政府及相關機構高齡政策規劃之參考。本研究之對象為居住在臺北市大安區,且年滿65歲以上之高齡者進行調查。抽樣方法採分層便利取樣,以大安區各個鄰里為區分。調查時間為2012年2月至2012年4月,發放問卷450份,回收有效問卷385份。研究結果顯示高齡者:一、參與最多的三項活動為散步、看電視及報紙、聊天,且參加靜態類的活動較多;最少的三項依次為跑步、下棋或玩牌、蒐集剪貼;二、以每日與配偶相處的時間最多;獲得之社會支持程度偏高,其中最高的支持種類為社會網絡支持;三、不同背景之休閒參與的頻率及類型有顯著差異;四、不同背景之社會支持程度,有達到顯著差異;五、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之關係呈現低度正相關。因此研究建議高齡者:一、從事團體性之活動以增進社會支持,並多參與動態類活動;二、政府能提供高齡者良好的休閒參與環境及維持高齡者經濟安穩,使其能適應老化生活。
  • Item
    活動熱情對青少年社會支持及主觀幸福感之影響
    (2010) 萬礎榮; Chu-Jung Wan
    擁有嗜好與興趣通常可以增進人們與社會的各種關聯,並進一步使生活更為充實與滿足;但若是對活動抱持過於積極的態度,卻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本研究即是以Vallerand (2003) 所提出的二元熱情觀點 (dualistic model of passion) 來探討我國高中職學生及棒球代表隊活動熱情與社會支持及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之調查對象為台灣高中職學生及硬式木棒組棒球選手,於2010年4月期間進行研究資料之蒐集。問卷量表是參考Vallerand (2007) 之活動熱情量表、Dubow與Ullman (1989) 所編製的主觀社會支持量表及施建彬(1994)、陸洛(1996)的精簡版「中國人幸福感量表」製編而成。本研究是以SPSS 17.0進行研究資料的統計分析,根據研究結果有以下結論。首先,調和式熱情與強迫式熱情為一不可分割的概念,在探討活動熱情的影響時,應將兩者同時檢驗。其次,調和式熱情的影響會超過強迫式熱情的影響。另外,調和式熱情是影響青少年社會支持及主觀幸福感之重要因素,強迫式熱情卻不一定對青少年造成負面的影響。活動熱情與社會支持可有效地預測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受,但對於一般高中職學生及棒球員學生有不同的情形。最後,本研究也發現,一般學生的活動熱情與棒球員學生對棒球的熱情有本質上的不同。這本質上的不同造成了一般學生與棒球員學生在參與行為上的不同,進而使得活動熱情對社會支持及主觀幸福感有不同的影響。
  • Item
    國小八人制拔河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成績表現之研究
    (2012) 藍升蔚; Sheng-Wei Lan
    在教育部推動多元校園活動中,八人制拔河運動是校園體育政策中最支持的團隊運動項目之一。而學校體育為整體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是養成學生健全發展的重要過程。其中,選手在參與及持續於運動校隊的因素中,選手的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扮演著關鍵性的影響因素。故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國小八人制拔河選手的組成現況,並探討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成績表現之相關情形。 本研究以獲得100年全國體委盃拔河錦標賽前六名之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270份,實得有效樣本為264份,回收有效率為97%。本研究將有效問卷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在獲得前六名的隊伍中,以女生與六年級的選手居多,選手參與拔河年資以一年以上的為多數,每週練習天數平均達四天以上,每次練習為1~2小時。二、選手參與動機以技術需求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健康適能、成就需求及社會需求。三、選手性別、每週練習天數、每次練習時間與參與動機呈顯著差異。四、選手的社會支持以教練支持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隊友支持、導師支持及家人支持。五、選手的拔河年資、每次練習時間、運動成績表現與社會支持呈顯著差異。六、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呈顯著正相關,代表選手參與動機愈高,社會支持也就愈高。其中,在參與動機構面之技術需求,與社會支持構面之隊友支持及教練支持呈高顯著相關。七、當選手在參與動機構面中的技術需求及成就需求愈強烈時,其運動成績表現則就愈好。八、選手在社會支持構面中獲得愈多的導師與教練支持,其運動成績表現也會愈優異。
  • Item
    舞動人生 大臺北地區國小學童運動舞蹈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2014) 吳明燕; Wu, Ming-Yen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學童運動舞蹈社團之參與背景、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之現況,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學童參與運動舞蹈社團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差異情形,並探討國小學童參與運動舞蹈社團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大臺北地區312位國小中高年級參與運動舞蹈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並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所得結論如下: 一、國小學童參與運動舞蹈社團以高年級女性、參加時間一年以上未滿兩年、每周練習時間2~6小時、父母親未參與過運動舞蹈、有參與過比賽及表演為主要群體。 二、國小學童參與運動舞蹈社團參與動機多以成就需求為主,社會支持主要來源為教練支持。 三、國小學童運動舞蹈社團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因年級、性別、參加時間、每周練習時間及是否參與比賽而有所差異。 四、大臺北地區國小學童運動舞蹈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為正相關。 基於上述結果,學校社團教練與相關人員可協助學生參與校內外各項活動,藉由社團教練與家長的力量共同合作,成為學員重要之社會支持。建議進一步增加取樣其他地區之國民小學學童,增加質性的研究,以更深入探討國小學童運動舞蹈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