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3

隨時代推演至今,社會結構與需求的轉變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同的風貌,社會大眾對運動休閒與觀光餐旅需求與重視程度大幅提升,使得休閒觀光服務產業於近年蓬勃發展,甚至可說是扮演臺灣經濟永續發展的重要角色。對此經濟趨勢提出回應,由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以及餐旅管理研究所兩所進行整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應運而生。

本所前身之一為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於1998年成立籌備處,並於1999年2月通過設立國內第一個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88學年度開始招生,91學年度起設置「運動與休閒管理在職專班」。師大運休所致力於培育學生運動與休閒領域專業,提供運動與休閒產業所需之課程教學,發展與實務結合之學術課程。

本所前身另一單位為餐旅管理研究所,原隸屬於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人發系於2001年設立營養與餐飲組之碩士與博士班,於2005年餐飲獨立設組,更名為「餐旅管理與教育組」。2008年8月正式於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下成立「餐旅管理與教育研究所」,99學年度由教育學院改隸管理學院,100學年度更名為「餐旅管理研究所」。師大餐旅所以培育傑出餐旅管理人才為目標,課程設計與規劃及發展著重「實務、理論、研究」的全方位餐旅管理教育。

為順應世界經濟趨勢以及產業潮流、並配合校方院所政策,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餐旅管理研究所兩所自101學年度起完成合併,在結合兩所之教學資源與專業師資之下,以培育未來運動休閒與餐旅產業之專業管理菁英人才為目標,發展多元化、國際化、專業化之課程設計,期許為運動休閒餐旅及觀光領域注入活力,開啟臺灣運動休閒觀光產業全新風貌。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雙手按出生存本事?兩岸SPA產業商業模式現況及未來趨勢研究
    (2023) 廖耿彬; Liao, Keng-Ping
    隨著全球社會經濟結構及生活習慣的轉變,消費者對於康健活動的興趣快速提升,並追求身心靈調適的健康生活方式,SPA成為都會人紓解壓力、追求身心靈調適的良方。SPA 產業快速成長,現有研究觸及SPA產業跨區域商業模式者卻付之厥如,然而臺灣業者欲擴展華人市場,須深入瞭解兩岸SPA重鎮之商業模式,據以作為借鏡進而擬訂前進海外市場的策略。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法之半結構訪談方式訪談兩岸14家個案企業之企業主或專業經理人,轉錄成逐字稿共174,965字,並以內容分析法嚴謹處理分析資料,經過七次資料分析會議,共獲取686個有效分析單位。研究結果發現 SPA商業模式應加強目標客層:鞏固現有客源外,加強年輕女性及銀髮族等客層開發;價值主張:創新的服務與產品以提高療程功效及服務品質;通路:網路媒體、舊客介紹、異業結盟;顧客關係:貼心關懷、持續強化會員活動;收益流:提高產品銷售比重、課程多元化;成本:控管產品成本、提高效率;關鍵資源:人員素質、硬體設備;關鍵活動:人才培育、舊客經營;關鍵合作夥伴:異業結盟、網路平台。本研究詳細比較兩岸四地SPA產業商業模式之異同,研究亦發現在SPA產業中,顧客關係、價值主張、通路三樣要素尤為重要。研究建議為商業模式必須兼顧現在與未來、將資源分配在關鍵要素、跨區學習各地商業模式、掌握後疫情時代發展方向。針對未來研究,將研究場域擴大至SPA重鎮歐美日等地區;深入探討 SPA 商業模式各大要素之重要性排序及其關聯性和互動關係;探究消費行為與商業模式之相關性。
  • Item
    「親」鬆自如 「子」享生活- 兩岸親子旅館商業模式之研究
    (2019) 張汝菁; Chang, Ju-Ching
    近年來,兩岸隨著民眾所得提升及少子化背景讓父母願意花更多的資源在孩子 身上;再者,因應資訊流通與科技的發達,許多家長於網路分享親子旅館,遂而讓 親子旅館蔚為風潮。親子旅館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加上消費者需求與偏好不斷改 變,為了因應消費型態變遷且市場高度競爭的環境,親子旅館必須持續創新,因創 新將使旅館能夠引入優質的新服務,從而既滿足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過往研究多 以親子旅客角度探討選擇旅館的動機,較缺乏以企業經營角度去了解親子旅館如何 獲利,故本研究採用商業模式 9 宮格探討親子旅館的獲利模式,研究對象為兩岸地 區六家親子定位之旅館,以半結構訪談法建構出親子旅館商業模式。根據研究結果 得出親子旅館創新可行性方向,可朝運用科技化及小朋友喜歡的 IP 元素,在每一 季開發新活動或是創造新的硬體設施,並且能讓家長一起體驗活動,留下難忘的回 憶,而這些活動及硬體設施皆可以成為模組,提供親子住宿客以外的親子客。本研 究限制為大陸幅員遼闊,因而僅針對浙江地區的親子旅館進行研究,又個案的受訪 者上,每家企業的階段目標也都不相同,並不能全部邀請到最高主管來進行訪談。 未來的研究方向可從純為親子定位的旅館,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及調查,定能使親子 旅館的定義及經營模組更加完整,並能從消費者導向來更瞭解其對於親子旅館的認 知、需求以及住宿經驗等,讓消費者端與企業端做一個更完整的比較與連結。
  • Item
    合法休閒農場經營模式之研究
    (2007) 陳斐琳; Fanny CHEN Fei Ling
    休閒農業發展至今,農委會於2004年普查發現,國內經營休閒農業有關營業場所共有1102家,然而截至2005年7月只有34家取得合法的休閒農場執照。本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合法休閒農場的經營型態,採用F.L. Fry、C.R. Stoner 與R.E. Hattwick的邁向成功企業模式,分析休閒農場之經營模式,探討不同型態合法休閒農場經營模式的差異。本研究以半開放式的訪談大綱,針對8家合法休閒農場主或經營者進行深度訪談,將訪談內容整理、歸類、分析。本研究有兩項結論:1.將農場經營型態歸納為兩種類型:一類是生產利用型,其農場以精緻農業生產經營為主,同時提供遊客實際的農業生產銷售經營相關體驗活動;另一類是綜合利用型,以投資開發農地本身具有的農業資源,規劃成為具有主題性的休閒農場。2.兩者之間的差異為:生產利用型農場,以配合政府的休閒農業政策,經營農業生產與提供體驗教育為願景,農場設施偏重農業經營體驗規劃,以農場經營之生產資源做為農業經營體驗、自然景觀、生態維護、生態教育之用。綜合利用型農場,以持續投資農地運用差異化策略,設計具有主題性的休閒農場,來維持農場的競爭性。本研究根據兩種農場型態提出建議1.生產利用型農場,在滿足遊客對精緻農產品需求的同時,搭配合作策略,結合農場所在地之鄉鎮內的其他農業經營、觀光業者包裝出多種的套裝行程,滿足不同遊客需求,促進農場、地方鄉鎮上的異業夥伴和遊客三贏;嚐試規劃創新的體驗,利用導覽解說傳遞農業經營價值,讓遊客從體驗中學習,對農場主的願景產生信任感、認同感;家族成員需養成終身學習態度,使農場持續擁有競爭力。2.綜合利用型農場,未來在規劃前應先了解農場的自然資源,從保育自然資源和利用資源特性的原則規劃,避免過度投資,以滿足遊客喜愛到大自然環境中,從事休閒遊憩體驗的需求;加強設計具有創意的體驗活動取代設施;活動指導員帶領體驗活動時,宜導入有趣、新奇、巧妙的互動元素,使遊客能夠經由體驗活動中,詮釋自然環境的永續價值,進而增加重遊率;運用新的環境保育開發技術,規劃在投資的環境與設施中,使農場的營運成本以及維護費用得以掌控甚至降低。
  • Item
    原住民部落接待家庭之商業模式探討- 以卓溪鄉部落接待家庭為例
    (2019) 田羽晨; Tien, Yu-Cheng
    原住民部落擁有豐富的自然與文化資源,卻因為過去外來政權統治的影響,以及對其文化與生活的不理解,使得部落發展面臨多種問題與挑戰。部份原住民部落推動部落接待家庭,期望藉由部落接待家庭發揚原住民文化並促進部落發展。部落接待家庭為一種文化體驗活動,但由於其活動型態運作方式較新,加上相關學術研究與資料較少,基於此,本研究透過商業模式並以花蓮縣卓溪鄉部落接待家庭為例,進一步了解落接待家庭如何創造與傳遞價值。本研究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並以商業模式的九項要素:價值主張、目標客群、通路、顧客關係、收益流、關鍵資源、關鍵活動、關鍵合作夥伴與成本結構建構訪談大綱,至卓溪鄉部落接待家庭進行訪談。研究參與者共有7位,包含持續從事與推動部落接待家庭工作人員,以及輔助部落接待家庭發展之工作者。將訪談資料重複閱讀並加以歸納後進行分類與編碼,最後再以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的分析與詮釋。本研究結果發現卓溪鄉部落接待家庭最重要的部分為價值之傳遞。卓溪鄉部落接待家庭結合布農文化與部落資源,透過人脈關係與媒體傳遞活動資訊,接觸並吸引目標客群,其目標客群為對原住民文化與部落生活感興趣者,藉由體驗活動傳遞文化價值,發揚布農文化進而取得文化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