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台北市非營利組織志工人力資源管理與服務滿意度之研究
    (2007) 朱俊彥; CHU CHUN YEN
    本研究是以台北市非營利組織為對象進行研究,透過立意抽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做為了解志工參與非營利組織志願服務時,機構在實施各項志工人力資源管理策略或方案時,對於志工服務滿意度之影響,希望做為非營利組織志工人力資源管理者與後續研究者參考之用。研究中將志工個人背景分為九項與志工人力資源管理分為六個向度,志工服務滿意度分為五個向度,進行相關因素之探討。並分析不同志工背景變項對志工人力資源管理、志工服務滿意度是否有影響,志工人力資源管理與志工服務滿意度相關情形,做為本研究架構。 本研究發現如下:30歲以下志工在訓練、服務、工作上的尊重與人性化工作環境需求上較年長者強烈;高中(職)以下志工期待的工作、資訊、環境需求上較高。志工服務滿意度的認同上顯示軍公教人員、學生及其他志工對於服務滿意度的認同、支持度與需求上均較高於所有類別的志工。 在志工人力資源管理的各層面上,顯示服務7年以上之受訪者機構認同較高。服務年資愈高,對於機構管理認同感與接受度有愈高的趨勢。曾擔任志工幹部或其他機構經驗的志工,對於機構的人力資源管理與配合的支持度較高,服務滿意度也較高。經由研究結果證明,不同背景志工對於人力資源管理與服務滿意度有非常顯著差異。 依據本研究目的提出十三項建議,提供各有關單位參考如下: 1.志工招募時、採用多管道方式招募多方人才。 2.教育訓練時、規劃共同訓練與資源共享平台。 3.服務的守則、共同訂定管理與標準作業程序。 4.機構的願景、機構成員與志工共同參與規劃。 5.評鑑與獎勵、加強宣導與建立公平公開機制。 6.人性化管理、共同塑造溫暖與接納工作環境。 7.加強志工教育訓練、尤其鼓勵男性參與服務。 8.開發大專生志願服務團隊、培養服務價值觀。 9.鼓勵企業與機構策略合作、建立服務新形象。 10.提升自我學習培訓的能力、設置人才資料庫。 11.資訊化管理平台、提升問題反映處理的能力。 12.如何讓經驗傳承、規劃資深志工之培訓計畫。 13.經驗與智慧結合、規劃常青志工之培訓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