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台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之研究
    (2008) 李雅婷; Ya-ting,Lee.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究台北縣國小教師在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之認知、現況及困難。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提供教育行政機關推展「學校本位課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擬定學校本位課程教學活動及教師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以台北縣15,073位國小教師為母群體,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取得有效樣本615份。利用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卡方檢定、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歸納本研究之研究結果,主要有以下幾項結論與發現: 一、台北縣國小教師對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的認知,大多持以正面及肯定的想法。 二、台北縣國小教師會因性別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而對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的認知上有顯著差異。 三、台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的現況顯示教師運用的頻率有增加的趨勢,但認知和執行情形有落差。 四、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後,台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大多在「正式的上課時間」,且仍以「社會領域」居多。 五、台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時,在各類資源的運用中,「人力資源」以「家長」為最常運用者;「事的資源」中,最常運用的是當地歷史事蹟、傳說;「地的資源」中,最常運用的是古蹟,而「物的資源」中,則以農、漁、牧、礦、工等特產為最常運用者。 六、台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時,在運用的教學途徑中,最常以「協請家長參與教學活動」將社區資源帶進學校,而將教室延伸到社區的方式中,則以「利用社區環境進行教學」為最普遍。 七、台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時,在運用的教學程序中,最常以「和同事交換意見」來獲取社區資源訊息,教學前的規畫準備工作以「編製學習單」最普遍,而教學活動設計方式則採以「融入各領域教學式的活動設計」最多,教學時則以「講述法」進行教學工作,並「自行擔任教學者」;學生的學習活動則採「觀察、體驗」方式進行,且以「學習單」作為評量方式者為最多。 八、台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時所遭遇的最大困難和過去的研究並無太大差異,顯示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教學後,教師的困難仍未獲得解決。 九、台北縣國小教師對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時所遭遇的困難中,依序為「教師」、「學校」、「社區」、「家長」、「學生」。 依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提出以下的建議: 一、對於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1.降低班級學生人數。 2.不定期訪視各校實施情形,獎勵辦理成效優良學校。 3.適時提供經費補助。 4.規定每學年教師應至少完成固定時數之社區資源研習。 5.教學成果編輯成冊。 二、對於學校的建議: 1.增加課程發展委員會社區代表名額。 2.利用組織再造引入社區資源教師。 3.行政教師應協助教師辦理相關活動申請事宜。 4.定期召開鄉鎮市內學校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會議。 5.邀請鄉鎮市內教師及社區人士共同編訂融入社區資源的學校本位課程教學活動設計手冊並燒製光碟資料。 6.建立社區人力資源名冊。 7.辦理鄉土踏查活動及相關研習。 三、對於教師的建議: 1.建立班級人力資料庫。 2.主動參與課程設計研習課程。 3.利用學年會議或教師聚會進行對話。 4.與有經驗教師進行協同教學。 四、對於社區的建議: 1.開放社區環境。 2.編印社區資源手冊。 3.主動走入校園辦理活動。 4.地方節慶日邀請教師共同參與。 5.成立社區與學校聯絡的管道。 五、對於後續研究的建議: 1.在研究方法上:可採質性或行動研究,以深入了解教師在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時的完整歷程。 2.在研究對象方面:可將家長及社區人士同時納入研究對象,以全面性了解教育部所推動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在各縣市實際的教學情形及各方人士所抱持的想法。 關鍵字:社區資源、學校本位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