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中高齡者之寵物互動與幸福感:外向性、神經質、焦慮依附之調節效果
    (2021) 蔡靖涵; Tsai, Ching-Han
    現今臺灣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許多人養寵物取代孩子,中高齡者也常以寵物相伴,然而,從過去研究中卻發現關於中高齡者飼養寵物之幸福感有分歧的結果,部分研究指出中高齡者養寵物能身心健康,卻也有研究反駁此說法,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高齡者飼養不同寵物在寵物互動方式上與幸福感上的差異,並以外向性特質、神經質特質及焦慮依附程度調節中高齡者與寵物互動時間和幸福感的關係。本研究以全台灣飼養狗或貓的45歲以上中高齡者為研究對象,在預試階段抽樣85人(74份有效),旨在透過因素分析確認量表構念,其中女性佔74%,而正式問卷共招募292位受試者(232份有效),旨在進行假設之驗證,其中女性佔84%。本研究工具有研究者自編的寵物互動量表、Ryff(1989)所編製的幸福感量表、Saucer(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特質量表以及Zilcha-Mano等人(2011)之寵物依附問卷,並透過網路google表單發放問卷。本研究透過因素分析將中高齡者與寵物的互動分為互動型照顧、非互動型照顧、互動型陪伴與非互動型陪伴,其中互動型陪伴與非互動型陪伴在與幸福感的關聯上相似,故將兩種陪伴型態合併為「陪伴」。另外,本研究透過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發現中高齡者飼養狗較飼養貓需要提供更多的互動型照顧,但中高齡者飼養狗或貓在幸福感上是沒有差異的。在調節效果方面,本研究以迴歸分析探討變項間的關聯與交互作用,外性向及神經質能部分調節中高齡者和寵物互動時間與幸福感的關聯:外向性高之中高齡者與寵物互動時間增加時,其幸福感提升程度較外向性低者來的大;神經質高之中高齡者與寵物互動時間增加時,其幸福感會下降,但神經質低之中高齡者則幸福感持平。焦慮依附程度能調節中高齡者和寵物互動時間與幸福感的關聯:隨著中高齡者與寵物互動時間增加,焦慮依附程度高之中高齡者的幸福感會降低,而焦慮依附程度低之中高齡者的幸福感會提升。
  • Item
    臺北縣國民小學退休教師社會參與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2010) 吳佳玲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縣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及幸福感的現況及其關係,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其社會參與及幸福感之差異情形。問卷調查以臺北縣國民小學退休教師為母群體,採便利取樣及滾雪球的方式,針對臺北縣47所國小,820位學校教師發放「臺北縣國民小學退休教師社會參與概況調查問卷」,回收率為96.46%,有效問卷為779份,可用率為98.48%。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數變異數分析、斯皮爾曼等級相關、皮爾遜積差相關以及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臺北縣國小教師之社會參與及幸福感皆為良好。 二、臺北縣國小退休教師健康狀況與社會參與程度達顯著正相關;此外離婚或分居、有宗教信仰、有再度就業、家人很支持參與社會活動的退休教師,其社會參與之狀況較佳。 三、臺北縣國小退休教師健康狀況與幸福感達顯著正相關;此外教育程度研究所以上、有再度就業、家人很支持參與社會活動的退休教師,其幸福感較佳。 四、臺北縣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愈高、時間愈長則幸福感愈佳。 五、臺北縣國小退休教師之背景變項與社會參與對幸福感的預測力達顯著水準者共有六個,依序為「進修學習」、「休閒活動」、「健康狀況」、「家人支持」、「志願服務」、「宗教活動」。 六、依據本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退休教師之建議 1.體認社會參與的重要,主動積極參與,提高自我幸福感。 2.規畫進修學習為退休生活的一部份,以發展個人興趣與專長。 3.重視生理健康的需求,加強自我保健觀念,維護身體健康。 (二)對教育機關單位之建議 1. 協助成立退休教師聯誼交流組織,建立經驗分享的機制。 2. 規劃退休前後的教育課程,加強資訊宣傳管道,落實終生學習的理念。 3. 重視退休教師人力市場,發展退休教師人力資源銀行。
  • Item
    台北縣三鶯區高齡者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聯之研究
    (2009) 朱妙芳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瞭解高齡者的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關係,採調查研究法,選取台北縣三鶯區200位65歲以上高齡者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以「高齡者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調查問卷」為主。問卷內容包括個人背景資料、人際關係量表及幸福感量表等三部份。採SPSS統計軟體,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ANOVA、相關及迴歸等統計方法加以印證分析,茲將主要研究發現歸納如下: 一、整體而言,高齡者的人際關係及幸福感狀況不錯。 二、高齡者人際關係方面 (一)女性高齡者在親密朋友數、與朋友聯絡次數及友誼支持度均顯著高於男性高齡者。 (二)「教育程度」、「財務滿意」、「健康狀況」等個人背景變項與人際關係有顯著正相關;此外,閩南高齡者的人際量表分數顯著高於客家高齡者。 (三)人際關係的四個分層面中,「親密朋友數」、「朋友互動頻率」、「朋友親近程度」與「友誼支持度」彼此間的關係皆達顯著正相關。 三、高齡者幸福感方面 (一)高齡者的「年齡」與幸福感達顯著負相關;「教育程度」、「財務滿意」、「健康狀況」等與幸福感則達顯著正相關。 (二)在人際關係層面中,「親密朋友數」、「與朋友互動頻率」(包含互動頻率與互動方式多寡)、「朋友親近程度」、「友誼支持程度」與幸福感均達顯著正相關。 四、個人背景變項與人際關係對整體幸福感之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個人背景變項區組共可解釋幸福感38.3%的變異量,其中「財務滿意」與「健康狀況」兩者的個別解釋力達顯著水準;而加入人際關係區組對於幸福感的解釋力則可以增加24.7%的變異量,其中「友誼支持程度」、與「親密好友數」兩者的個別解釋力達顯著水準。整體模式則共可解釋幸福感變異量的62.9%,個別變項中則以「友誼支持程度 」的預測力最佳。 本文最後則根據文獻及研究結果,對高齡者提出的建議為應如下: ㄧ、對高齡者建議: (一)重視高齡者生理健康的需求,加強自我保健觀念。 (二)調適心態,開闊心胸,自信安排自己生活。 (三)不再僅依賴子女奉養,高齡者理財觀念的調整。 (四)參與多元學習課程。 二、對社政機關建議: (一)加強社區為基礎的照顧網絡。 (二)重視高齡者經濟安全,提供多元福利服務 (三)推廣高齡者多元課程,專長分享。
  • Item
    高齡志工之幸福感研究
    (2008) 賴素燕; Lai Su-Yen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齡者從事志願服務與提升幸福感的相關性,探究促使其幸福感提升的主要影響因素及轉化歷程。 台灣正處於高齡化浪潮之中,高齡人口正急速上升。個人生命延長原是值得欣喜之事,但現代社會變遷快速,致使社會大眾及高齡者皆未能做好相關準備,而衍生出許多問題。高齡者越來越多,卻經常被從「問題」的角度思考,加上與現代社會科技及生活型態有落差,高齡者憂鬱症有上升趨勢。根據許多研究發現,社會參與對高齡者的身心皆有正向影響,其中志願服務更是「助人又樂己」。研究者進行本研究之動機,即試圖為高齡者尋找一條幸福的路徑,並為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化雙重衝擊的台灣社會尋找人力資源。 本研究採建構主義取向的質性研究設計,除透過檢視相關文獻,對本研究理論基礎及現有研究進展進行理解之外,並以研究者編製之訪談大綱,深度訪談5位高齡志工,以得到高齡志工身心特質、投入志工動機、幸福感受,以及投入志願服務對幸福感影響與歷程的原始資料。研究者以逐字稿登錄所蒐集的原始資料,於詳讀文本資料後,進行資料分析與整理,並將研究發現與相關文獻進行綜合性討論。 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ㄧ、高齡志工擁有成功老化與統整的人生。 二、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動機在於「服務他人、成長自己」,高齡者 在利他服務過程中滿足個人內在需求。 三、高齡志工是終身學習的實踐者,擁有清楚的生活目標與方向,且 具有主動關心他人的特質。 四、從自我成長到圓滿幸福的人生,高齡者「當志工,更幸福」。
  • Item
    高齡學習者自我概念、人際親密能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2016) 蘇品名; Su, Pin-Ming
    本研究係以參與北部樂齡學習中心之55歲以上的高齡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高齡學習者的自我概念、人際親密能力與幸福感的關係,以提供高齡學習者、高齡教育工作者和高齡教育機構及政府部門之參考。為達此一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高齡學習者自我概念、人際親密能力與幸福感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採用比例叢集取樣之抽樣方式,共抽取有效樣本563份,再經進行統計分析後,獲得以下九點結論:(1)高齡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情形為中高程度,其中以「生理自我」層面較高;(2)高齡學習者的自我概念與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健康狀況、收入狀況及居住情形有關;(3)高齡學習者人際親密能力的表現屬於中等程度,其中以「主動坦露能力」層面得分較高;(4)高齡學習者的人際親密能力與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健康狀況、收入狀況及居住情形有關;(5)高齡學習者的幸福感為中高程度,其中以「生活滿意度」層面較高;(6)高齡學習者的幸福感和年齡、婚姻狀況、健康狀況、經濟狀況及居住情形有關,與性別無關;(7)高齡學習者自我概念與幸福感具有相關;(8)高齡學習者人際親密能力與幸福感具有相關;(9)高齡學習者個人背景變項、自我概念與人際親密能力對幸福感有預測力。 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對高齡學習者、高齡教育機構及教育工作者,提出幾建議以供參考。對高齡學習者之建議:(1)持續參與學習,提升幸福感感受;(2)積極維護身心健康,增進幸福感感受;(3)增強自我概念與人際親密能力,提高個體幸福感。對高齡教育機構及教育工作者之建議:(1)高齡教育機構應開設自我概念與人際親密能力相關課程,鼓勵參與學習,從而提高其幸福感;(2)高齡教育機構應培訓高齡教育師資具有自我概念與人際親密能力相關知能,來協助高齡者提升幸福感;(3)高齡教育機構宜設置高齡心理輔導人員,輔導高齡者提升自我概念與人際親密能力;(4)政府教育部門應培訓高齡輔導晤談人員,協助高齡學習者增進自我概念與人際親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