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博物館成人導覽義工參觀展覽之學習歷程與策略個案研究
    (2009) 楊靜怡; Yang, Ching-yi
    摘要 本研究旨從學習歷程的觀點探究博物館內學習活動之本質。研究者以積極利用博物館展覽進行學習的成人導覽義工為研究對象,透過以下幾個問題探討學習的本質:(1)導覽義工展示參與經驗與歷程為何?(2)導覽義工運用何種策略與博物館學習支持系統協助其學習活動?(3)導覽義工之博物館學習模式與特徵為何?(4)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博物館應如何具體提升教育功能?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以立意取樣選擇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導覽義工為研究母群,透過滾雪球法選取高學習動機且參觀經驗豐富之導覽義工共五名,進行個案研究,以深度訪談方式蒐集資料。 研究發現:(1)研究對象循由「醞釀」(Fermentation)、「獲得」(Acquirement)與「實踐」(Practice)三個階段,與「激發」(Arouse)、「有效聚焦」(Focus)、「積極投入」(Engagement)、「省思或統整」(Reflection/Integration)、「延續」(Continuance)與「轉化」(Transformation)等六個步驟,進行參觀學習;(2)受到過去培訓經驗與學習社群力量的影響,本研究對象在各個學習階段主動採取相對應的學習策略,以及運用相關的博物館學習支持系統;(3)此外,基於對博物館意象與學習預期的個別差異,其參觀學習呈現三種不同模式和特徵。 最後,研究者提出成為博物館積極學習者的條件有二,其一,個人需提升博物館素養,其二,博物館應於觀眾博物館學習的每個學習階段提供適當的支援,除滿足學習需求外,尚可進一步提升其學習的潛力。而博物館教育功能的提升即從有效介入參觀學習歷程著手。
  • Item
    以讀書會推展社區成人學習之歷程研究--以苗栗縣的發展為例
    (2009) 蕭宗智; TSUNG CHIH, HSIAO
    讀書會以非正式的成人學習形式,是一種最能表現成人自願、民主和參與本質的學習活動。是由民間自然形成的學習團體,其組成乃源於生活和學習不能被分離的根本原則,具有平權、自主、合作、彈性和可接近性的學習特質。讀書會在台灣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可謂與時俱增。 讀書會可以讓社區成為一個具有文化環境、文化活動、文化參與、文化組織、文化素養的生活空間,這種組織能提供多元的學習活動、和方便社區民眾參與的學習環境,為台灣社區的學習文化奠定良好的起步。本研究的個案是以苗栗縣社區讀書會及讀書會發展協會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參加苗栗縣社區讀書會「帶領人培訓課程」後之帶領人和穩定參與讀書會活動之成員為研究範圍。研究的目的在探討讀書會透過理念和共識相互連結,藉由讀書會團隊學習的機制,增加溝通對話的頻率,凝聚彼此的共識,以形成營造個人或家庭所期待理想社區環境的動力。如何運作出一個有效能的讀書會,如何組織這些「小而美」的讀書會形成營造的動力,目前有那些營造的具體成效,整個營造歷程成功的因素有那些? 本研究由訪談、焦點團體會談及文件分析,發現其三個成功的推動社區成人學習的策略為: 一、以對話作為基本的學習形式,以團隊學習的模式凝聚共識,共同學習成長。 二、團隊學習形成的共同願景,整合學習資源,營造社區的學習文化,非營利組織在推動社區學習環境,需著重資源的整合與運用,成立學習中心,促使居民成為具有公民素養、終身學習的現代公民。 三、營造社區學習文化的行動包括兩項主要計畫:社區學苑的推展及圖書館營運策略。將讀書會、鄉鎮圖書館與相關社教機構結合,共同運作「社區學苑」,並以圖書館為中心達到社區營造的目的。
  • Item
    我國進修學院學生學習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05) 邊佩瑩; pien pei y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進修學院學生學習滿意情形及其相關因素。為達成研究目的,首先透過文獻的整理與分析,建立研究的整體架構,其次,根據文獻分析的結果,編製「我國進修學院學生學習滿意度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此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詳言之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台灣地區93學年度進修學院學生為母群體,以叢集抽樣,有效樣本424名學生。使用的統計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平均數、標準差、平均數差異考驗(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及薛費法(Scheffe ’ method)進行事後比較等。經分析結果,獲致下列主要結論: 一、進修學院學生的學習,整體而言滿意度尚可。 二、進修學院學生學習滿度以教師教學層面為最高。 三、進修學院課程的規劃及內容,仍待改進。 四、進修學院的學習環境,在硬體設施(備)部分有待改善。 五、進修學院的學習資源與支援,尚待改善 。 六、進修學院學生學習滿度以行政服務層面為最低。 七、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職業等背景變項在行政服務、課程內容、教師教學、學習資源與支援、學習環境及學習成果等層面的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謹提下列具體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等相關單位參考: 一、加強行政服務,滿足學生學習需要。  二、妥善規劃課程內容,符合學生學習需求。 三、精進教師成人教育素養,滿足學生學習需要。 四、加強學習資源與支援,解決學生學習障礙。 五、提升學習成果,鼓勵終身學習。 六、改善學校學習環境,因應學生學習所需。 七、參酌學生個人背景變項,積極輔導協助。
  • Item
    有效的成人學習
    (國家文官學院, 2013-06-01) 李瑛
  • Item
    學習對自己好一點:兩位已婚婦女對報紙家庭版的學習經驗初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 2001-12-01) 黃靖惠
    本文旨在探討已婚婦女的學習觀點與經驗,尤其是關於家人照顧者的角色改變,以及報紙家庭版對於這方面的學習所具有的影響力。文章首先分析相關文獻,包括性別角色與成人學習的理論及研究,接著探討臺灣兩大報紙家庭版所呈現的婦女自我意識,並分析訪談女性讀者所獲得的資料。兩位受訪者的陳述顯示,她們以不同的方式閱讀及詮釋這個版面的文章;這些差異經分析後發現,部份係與她們的自我概念及生活經驗不同有關。訪談資料亦呈現出她們目前無法完全改變傳統的性別角色以及相關的影響因素。本文因此指出,家庭版作為角色轉化的學習資源有其限制,儘管閱讀該版是受訪者的一種重要學習方法。本文最後提出相關議題以供後續研究參考。
  • Item
    公共圖書館與成人學習
    (臺北市立圖書館, 1995-12-01) 陳仲彥
  • Item
    成人經驗學習理論之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2000-12-??) 黃明月
  • Item
    從「本體性安全」論「反思性學習」的必要條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2002-12-??) 徐敏雄
  • Item
    「學習對自己好一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2001-12-??) 黃靖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