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佛教音樂創作學習者生命轉化之研究
    (2008) 葉瑞伊; Yeh Jui Yi
    論 文 摘 要 研究者從體認佛教音樂對世人身心靈的安定與淨化力量,進一步探討臺灣佛教音樂創作的社會背景,及近代佛教音樂創作的興起與發展脈絡,期望藉由佛教音樂創作學習者做中學及學中做的學習歷程,瞭解佛教音樂的生命美學與生命轉化的內涵。本研究欲達成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參與佛教音樂創作過程的學習經驗與體悟。 二、瞭解參與佛教音樂創作學習之影響因素。 三、瞭解參與佛教音樂創作前後的轉變及對生命的啟發。 四、瞭解參與佛教音樂創作後所發現的生命美學。 本論文採用敘事研究法與個案研究法之融合,以個體為單位,共選擇了四位佛教信仰者做為個案研究的對象。對於個案特性的描述,是從音樂創作行為為類型的研究個體。又研究策略包含深度訪談、情境觀察及音樂鑑賞等。本研究運用敘事研究及個案研究的考量因素有二:其一,生命轉化是一種人性化的生命故事研究議題。其二,個案研究的最終目的在於受訪者真正能提供具有研究價值的訊息。由於佛教音樂創作學習者的學習是在自然情境中發展,除了深度訪談外,學員在不同學習情境中的行為、語言及互動是很重要的實地情境觀察資料來源。又本研究的佛教音樂創作作品,必須透由鑑賞做出品質的評論,來瞭解其優劣的檢測,故音樂鑑賞也是研究方法之一。 本研究發現<實踐力>是活用知識而變成有智慧的行動,可以促成人類生命轉識成智的因素;又人的<意志力>是可以持續長久於定心境界,是自我超越動力的來源;覺性智慧就是體悟在每一個當下存在的意義,是開啟生命意義之鑰;而佛教音樂創作學習者所積極追求的是<空美>生命美學意境。 又生命意義實踐有其時間先後順序,並且每個階段性的目標不同,一旦開始後就會持續下去… 。又人生選擇佛教音樂創作經驗的詮釋,端看個體是否會提出「積極面」問題。對於佛教音樂教學之倡導,是有助於心靈體驗與意義實踐。又佛教教義美、文學美、音樂美是有同工異曲的生命美學,可以齊致謳歌。從佛教音樂創作學習者的生命體驗中,感知佛教音樂<空美>、<有美>之生命意境,重建對於生命美學的認識。 本研究的貢獻:對於中國歷代佛教音樂發展的型態與觀念更加清晰。為了再深入探討與發展,必須重建佛教與佛教音樂發展之相關理論概念。又本研究中瞭解佛教音樂創作也是延續文化發展的方法之一,能有效提供佛教音樂生命美學意境之學習,與體驗生命意義之實踐,故建立佛教音樂學術體系之研究,是未來待突破之處。 本研究對於學術的建議:將佛教音樂創作納入教育課程,培養更多創作專業人才。又為達多元與普遍發展,建置佛教音樂創作比賽平臺,將比賽優質作品製作為佛教音樂藝術文本與有聲教材,並推行佛教音樂合唱比賽,提供教育傳承與文化保存。關於後續研究方法,建議以各種不同團體背景之佛教音樂創作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或許又有新的發現,仍值得再深入探討與研究。 關鍵字:佛教音樂創作、生命轉化、生命意義
  • Item
    老人靈性健康的阻力與助力分析
    (2010-05-01) 洪櫻純; 李明芬; 秦秀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