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在社區大學的教學實踐探究
    (2024) 陳靜儀; Chen, Ching-I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取向,以女性主義知識論為基礎,以Noddings關懷倫理課程架構藍圖為檢視依據,探究女性主義關懷倫理於社區大學的教學實踐情形。本研究選取北中南各一所社區大學之課程各兩門,共六門課程七位授課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半結構性訪談。經統整分析文本,歸納對應並檢視比對其符應Noddings關懷倫理課程架構情狀,並與文獻理論對應比較,據以提出以下結論與建議。結論: 一、 社區大學教師將女性主義教育學之「動態的知識詮釋」、「鼓勵對話」、「解構教學者與知識的權威」、「協助學員建立流動和多重的認同」與「打破結構壓迫框架看到差異與不同需求」等重要概念,融入課程內容設計與教學,利用生活議題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學員。 二、 社區大學實踐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呈現在課程設計、師生及同儕互動關係、人與社區及自然環境的互動關係中。 三、 社區大學教師的認知與觀點影響其實踐女性主義關懷倫理的策略與強度。 四、 女性主義關懷倫理的教學實踐與社區大學公共性的突顯呈現了相互交融、彼此輝映的樣態。 建議: 一、 對社區大學教師的建議 (一) 關懷行動要感性與理性兼具,遇到阻力要適時抽離,重整再面對。 (二) 可尋求教師社群或專業人員的協助,已成為友伴的資深學員也是良好的資源。 二、 對社區大學承辦組織的建議 (一) 無論學術類、生活藝能類或社團活動課程均能開展關懷行動,社區大學的公共性不僅是依據學術類課程來定義。 (二) 要肯定專業經理人或專員的重要性,支持其角色專業化,以協助師生打開關懷的視野,發展公民素養的課程。 (三) 運用社群的力量支持教師培力,師工學三方協作共治,發揮集體能量。 三、 對社區大學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 重新配置補助資源,讓社區大學自由發展課程,只需針對重點培植課程進行評鑑獎助。 (二) 用關懷支持的方式進行社區大學評鑑工作,而非用二元對立價值比較評價其辦學。
  • Item
    社區大學推動臺北市學習型城市之角色與策略研究
    (2014) 楊惠玲; YANG,HUI-LING
    本研究旨在探究社區大學與社區學習服務中心,在臺北市學習型城市推動中所扮演的角色與策略,為達研究目的,首先依據國內外文獻回顧,分析學習型城市運作要件,歸納研擬出學習型城市運作四大面向:願景目標、推動策略、運作基礎、管理評鑑,做為本研究之基礎架構。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採用文件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進行社區大學與臺北市推動學習型城市之相關資料收集、分析與討論,依據研究結果歸納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臺北市教育局為執行學習型城市之推動,於12所社大設置社區學習服務中心,除萬華社大以專責組織人力運作,其餘社大囿於經費、人力之限制,均以原來社大組織人事兼辦。雖反應學服中心定位困境,但學服中心的成立,讓長年在地經營的社大,參與社區師出有名,也讓社大發展「公民社會」的初衷落實。 二、臺北市學習型城市以智慧城市為基礎,營造人文、生態、水岸、安全、福利與健康六個向度的永續發展為願景,社大雖積極參與,但支持社大堅定而持續運作的力量,卻是對社區願景的承諾,這項願景皆從社區的需求與關懷中產生。換言之,雖然臺北市政府的目標是推動學習型城市,社大的目標卻是發展社區學習共同體。 三、社區大學推動臺北市學習型城市的優勢,來自於社大長年在地發展,擁有豐富的師資、課程及龐大且持續成長的學員數;最大的困境則是缺少人力、經費、空間三項重要條件,而學習型城市推動層級不夠高,更讓發展受限。 四、在社區學習共同體的營造上,社大自我定位為社區陪伴者及協力者的角色。陪伴社區發展,協助社區培力。 五、在運作基礎上,對於學習需求、領導人才培力、學習資訊、學習資源,社大在長年精益求精中累積相當基礎,數位科技的運用與就業能力兩項相對較弱,尚有成長空間。 六、教育局與社大在法制上處於公部門與委辦單位關係,然而在城市治理與發展績效上,又常是生命共同體。社大期待能從層級從屬關係轉為夥伴關係,共同合作。 七、臺北市尚未建立學習型城市評量指標,缺乏績效管理的客觀機制。而公部門對社大的評鑑,又礙於評鑑頻率與項目繁複,導致競爭合流,不利社大特色發展。評鑑的積極意義在促進目標達成與組織成長,參考企業績效管理之關鍵指標概念,並建立學習型城市評量指標,是臺北市學習型城市推動的後續課題。 依據研究目的與結論,本研究提出對於推動學習型城市之市政府主管單位、社區大學以及後續研究者,值得參考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