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組織氣氛對國小教師學校依附與幸福感之研究
    (2020) 詹景文; Chan, Ching-Wen
    學校對教師而言是具有意義及價值的環境,學校的組織氣氛,會影響教師對這環境的情感依附及幸福感。過去的研究主要是探討教師知覺學校組織氣氛與幸福感之關係,缺乏學校依附與幸福感之關係,以及學校依附對組織氣氛與教師幸福感之中介效果的研究。以依附為議題的研究,大多是的地方依附,尚無國小教師學校依附的探討,因此本研究將探討教師面對不同組織氣氛、學校依附、幸福感等三個構面之間的關聯性。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新北市公立國小之教師為施測對象,資料分析採用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迴歸分析及拔靴法等統計方法,研究結果發現: 一、組織氣氛會影響學校依附;二、學校依附會影響教師幸福感;三、組織氣氛會影響幸福感;四、學校依附對組織氣氛與幸福感,產生部分中介效果。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育人員與後續相關研究者參考。
  • Item
    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專業繼續教育課程類型及阻礙因素之研究
    (2006) 謝治平; Hsieh chih ping
    本研究主要在在探討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專業繼續教育課程類型與其阻礙因素之比較分析,以問卷調查法,蒐集研究資料,以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554份,佔樣本數的88%。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教師參與專業繼續教育課程類型及阻礙因素調表表」,問卷的處理採SPSS 10.0 FOR WINDOWS 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卡方考驗、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 主要發現摘述如下: 一、 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專業繼續教育課程類型分為「學位進修」、「學分進修」、「非學分進修」等三種,其中以參與「非學分進修」類型情形最踴躍,「學分進修」類型情形最不踴躍。 二、 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未來一、二年最想參與專業繼續教育課程類型以「學位進修」比率最高,「學分進修」最低。 三、 教師背景變項在參與專業繼續教育課程類型上的差異: (一) 男性教師參與「學位進修」課程類型的比率顯著高於女性教師。 (二) 服務年資6~10年參與「學位進修」方式的比例顯著高於服務年資1~5年教師。 (三) 兼主任之教師參與「學位進修」方式的比例顯著高於級任教師及科任教師。 (四) 女性教師參與「非學分進修」方式的比例顯著高於男性教 師。 (五) 服務年資1~5年參與「非學分進修」方式的比例顯著高於服務年資6~10年及11~15年教師。 四、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與專業繼續教育阻礙因素層面之關係如下: (一)在「意向阻礙」層面的影響程度上,服務年資11-15年教師顯著高於6-10年教師;學校規模7班以下教師顯著低於37-70班及71班以上學校教師。 (二)在「情境阻礙」層面的影響程度上,已婚有小孩教師顯著高於未婚教師;學校規模7班以下教師顯著低於37-70班及71班以上學校教師。 (三)在「機構阻礙」層面的影響程度上,教師兼主任顯著低於級任及科任教師。 (四)在整體阻礙的影響程度上,教師兼主任顯著低於級任及科任教師;學校規模7班以下教師顯著低於37-70班及71班以上學校教師。 最後根據以上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以供參考: 一、 充實學分進修、非學分進修的課程,並增加進修的激勵措施 二、 妥善規劃學位進修課程內容,幫助教師改善教學效能 三、 鼓勵兼主任的教師積極參與非學分進修或學分進修 四、 不同服務年資的教師應有不同的進修課程與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