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服務學習方案規劃之研究—以輔仁大學服務學習課程推動為例
    (2005) 林銘雄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服務學習方案規劃相關理論,瞭解輔仁大學服務學習方案規劃模式之基礎、行政、學習等系統要素,以及方案推動中遭遇之困難及成功策略,提出有效的服務學習方案規劃模式之具體建議。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文件分析、半結構訪談等方式進行。 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 信念:1.服務學習是一種教學方法2.是與社會脈絡連結的實務演練3.是透過服務經驗的反省得到學習4.是一種心靈的陶冶、情意的培養5.重點在學習有別於實習6.大學教育多元化7.促進社會正義8.增進教師彼此間的合作與成長9.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二、 目的與任務:1.服務學習符合天主教大學辦學使命2.讓學習多元化並提升學習成效3.提升公民責任感4.增進師生團體意識5.提升學校社會形象。 三、 組織分析:1.任何課程皆可以結合服務學習2.課程內容要和服務連結3.教會脈絡有利學校與機構合作4.服務資源不宜干擾就業市場。 四、 教師專業及意願:1.教師支持系統有待建立.2服務學習課程與傳統課程設計不同3.教師參與服務學習課程的動機4.教師參與服務學習課程的誘因。 五、 倫理責任:1.參與推動的教師是否給予報酬的兩難2.推動服務學習是積極的道德義務3.服務若犧牲學習是不道德的3.信守對服務對象的承諾4.被強迫的服務容易傷害服務對象5.服務是平等關係,談道德太沈重6.倡導教學、研究、服務並重。 六、 權利關係:1.法管使命特色發展室為主導單位,副校長影響力最大2.執行長為決策重心,按計畫授權執行3.計畫核心人員領導風格傾向成員導向 七、 利益協商:1.服務學習宜由校級單位推動2.依計畫架構妥適配置相關人力3.依計畫架構召開各層級溝通會議。 八、 行政支援:專人協助機構聯繫舉辦核心教師共融活動、提供核心老師觀摩學習機會、安排教師親身服務體驗、加強種子師資培育、劃成立資源中心、行政人員主動與教師溝通。 九、 機構合作:1.服務類型分為直接服務與間接服務2.留意機構參訪服務的人數,確保學習品質3.機構督導與教師引導4.舉辦非營利組織(NPO)幹部訓練有利機構彼此學習4.學校與機構(社區)攜手合作創造雙贏 十、 行銷宣傳:1.善用多元的宣傳媒體和管道2.透過識別標誌與理念行動的連結強化服務學習的認同感.3持續不斷的宣傳活動。 十一、 財務計畫:1.以教育部專案經費為主,校內外補助為輔2.經費堪稱足夠,並無長期財務計畫3.初期經費投入較多而後遞減。 十二、 方案評鑑:計畫書訂有方案評鑑指標(檢核點)以量化為主質化為輔。 十三、 界定並認識學習者:全校學生。 十四、 學習需求評估及供給:1.未進行需求評估2.課程設計包含服務弱勢及反思,即可獲得同意納入服務學習課程3.經費補助審查嚴謹4.服務學習增加課程內涵而非替代原課程內容。 十五、 學習者的支持系統:1.使命特色發展室2.種子志工3.支持系統尚需發展。 十六、 課程評量:並非每位教師都做學習評量,考慮對於學生、機構、教師設計評量工具。 根據結論分析,分別對於「輔仁大學推動服務學習」、「教育主管機關」及「未來研究」提出推動服務學習之建議說明如下: 一、對於輔仁大學推動服務學習的建議 (一) 持續建立服務學習課程相關配套措施與制度: 1. 成立校級「服務學習推展委員會」組織後,應進一步建立校內學術單位與行政單位橫向合作模式。 2. 建議邀請產官學代表參與研擬未來服務學習課程推動方案。 3. 建議學校與機構(社區)規劃簽訂互惠協定或合作契約,以利彼此合作及釐清雙方之權利與義務。 (二) 強化服務學習網站功能,鼓勵師生參與,並增加網站互動功能,建立網路學習社群。 (三) 強化質化評鑑指標 。 二、對於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 立法並獎勵各級學校發展服務學習教學法 (二) 設置服務學習推動之專責單位 (三) 由中央教育主管機關與國內非營利組織合作推廣服務學習理念 三、對於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本研究範圍建議擴大至教會與非教會學校、公立或私立學校等進行服務學習方案推動之比較研究。 (二)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之半結構訪談法,訪談對象以方案推動核心成員為主,若能擴及訪談對象至學生與機構人員,並兼採量化問卷之實施,更能完整呈現推動之現況與成效。
  • Item
    故宮‧導覽‧志工-從志工經驗反思故宮導覽願景
    (2008) 陳媛
    本研究試圖從「人本」觀點,就志工在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的服務學習經驗,以成人在博物館學習的理論,探討三代導覽志工如何通過一條「自利而利他」的學習曲線,在博物館場域中追求她/他們認為有意義的學習經驗。同時,本研究以「場論」視野把現在與過去兩相扣連,以見故宮從「樹立傳統」階段,全力配合國家外交政策的需求,提供多國語文的解說服務為接待「國之上賓」的導覽任務。及至八O年代以後,故宮爲因應國家社會教育政策,而於1971年3月開始招待學生團體免費參觀,並由展覽室的管理員提供「學生團體」導覽服務,因而形成一項對應教育政策的「配套」措施。這項措施,雖然較之外語服務員導覽國家上賓有所分別,但可以視為故宮開始對本地觀眾予以較多關注的一項具體作為。 在秦孝儀院長任內(任期1982-2000),基於九O年代社會鼓勵志工服務的風氣已相當成熟,而當時故宮展覽組組長周功鑫女士又為出身故宮的優秀外文導覽,於是以其嫻熟之導覽經驗,自1988~9年以來,故宮開始積極推動導覽志工之培訓,一方面擴大為學生團體解說文物的導覽服務,並一方面招募有志加入故宮服務的成人學習者,開啟她/他們在博物館「自利而利他」的服務學習經驗。本研究對議題所涉有關故宮展覽、故宮發展導覽志工,以及志工在故宮的學習經驗等面向,歸納為四點看法,並以故宮應滿足觀眾的「人本」需求而對於導覽願景提出三項建議。
  • Item
    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
    (2006) 彭敏松; Peng Ming-sung
    本研究旨在瞭解家長志工參與學校志願服務過程中,所經歷的點滴及因服務而觸發個人內在或外在帶來的反思、批判、行動,及其改變等學習歷程。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的動機與參與態度。 二、探討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與學校效能的關係。 三、分析成人參與學校志願服務學習的障礙及其反思。 四、比較個案志工參與學校服務學習的模式。 五、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推展家長參與學校服務學習的相關建議。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針對五位家長服務志工,經過深度訪談、逐字稿整理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家長志願服務動機單純,無不當期待。志願服務能持續首重安家,家人的支持及人際情誼鼓舞愛心光輝延伸。 二、學校志願服務雖然少專業性工作,但仍屬無償付出,學校應提供互惠的資源,透過學習的機制,提升服務品質,並達成終身學習目標。 三、家長志願服務有助於學校教育效能提升,學校應主動排除困難,提供適當參與服務的管道與學習機會,以提升志工素質與學校教育效能。 四、個案志工共同的特質是反思自省、積極樂觀,在服務中同步成長。鼓舞社區型永遠志工,發展學校為愛心的基地,營造良善社會風氣。 五、借鏡Jarvis的成人經驗學習模式,志願服務轉換服務學習並提升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為推理、反思、實務實驗與評鑑。 由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社區民眾生涯發展的建議:鼓勵民眾踴躍參與志願服務,並積極轉化服務學習,以增進生涯成長與發展。 二、對服務學習辦理單位的建議:積極宣導服務學習信念,掌握時空契機,轉型發展社區學習中心。 三、對政府機關行政部門的建議:整合資源,建構社區全方位服務學習的支持體系與措施。 四、對後續研究進一步的建議:透過不同取向與實務行動研究,對服務學習的行政管理與家長志工的生涯發展做更深入的探討。
  • Item
    慈濟醫療志工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
    (2011) 沈琮閔; Tsung-Min Shen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及科技的日新月異,大大的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準,平均壽命不斷增加,但相對的也有許多疾病悄悄的找上門來,因此醫療事業就相應而生,近幾年來更是蓬勃的發展,但除了治癒身體上之疾患,在醫療院所就診過程當中,心靈上的撫慰亦日趨重要,醫療志工們則是扮演醫院與病患及其家屬間重要的溝通橋樑。在國內醫療志願服務體系當中,其服務品質與成效皆有相當表現者,當推慈濟醫院及其醫療志工最為人所讚譽,因此本研究即針對慈濟醫療志工的服務學習歷程進行一系列的訪談,其中包含有服務學習的動機、服務學習內容、學習阻力與因應之道以及學習後對醫療志工個人的收穫。 本研究透過質性研究法,採用深度訪談方式來了解八位慈濟醫療志工服務學習歷程,並且根據所收集而得資料來進行編碼、分析、整理等方式,獲致以下結果: 一、慈濟醫療志工參與慈濟服務的動機是多元且多重性的,經研究發現可以區分為:個人因素、他人因素、信仰因素等。 二、慈濟醫療志工服務學習訓練課程內容分為:志工經驗分享、基本醫課程、簡單護理技巧等三大類。 三、慈濟醫療志工在執行醫療服務過程當中的阻力因素多樣化,但是都能由志工本身找出自己的方式來化解之。其阻力主要來自四大類:個人的能力不足、個人的生理因素、個人的心理因素、情境因素等。因應方式則為:自我調適及成長、向他人請益等。 四、慈濟醫療志工服務學習的收穫內容豐碩,可分成四大類的轉變:個性改善、家庭生活轉融洽、人際網絡更為拓展、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改觀等。 五、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對慈濟醫療志工、佛教慈濟功德會相關具體之建議,並對後續研究發展提供相關參考方向。
  • Item
    中高齡女性志工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
    (2011) 黃嘉珍; Chia-Chen Hu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高齡女性志工服務學習經驗歷程之研究,以五個中高齡女性志工媽媽為研究對象。為達到研究目的,採用質性研究,及五位來自不同領域的中高齡志工媽媽進行深度訪談,以了解中高齡女性志工志工參與服務學習的動機、阻礙、學習與成長。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參與服務學習動機與社會認同、利他動機、追求個人成長有關 二、服務學習歷程中面臨性別刻板印象、家庭、外界的阻礙 三、中高齡女性志工服務學習持續的因素與家庭、友情和社會支持有關 四、政府與內部缺乏向心力是服務學習策略實施面臨的困境。 五、反思學習滿足自我實現 根據研究的結論,分別就「中高齡女性志工」、「政府與志願服務相關機構」及「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字:中高齡、婦女學習、服務學習
  • Item
    淡水國小故事媽媽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
    (2010) 陳秀嫦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故事媽媽服務學習的歷程,以質性研究取向,立意取樣選取淡水國小四位故事媽媽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欲達成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淡水國小故事媽媽參與服務學習的動機。 二、瞭解淡水國小故事媽媽服務學習的方法與過程。 三、瞭解淡水國小故事媽媽服務學習中的困境與因應策略。 四、瞭解淡水國小故事媽媽從事服務學習的成長經驗。 經整理分析訪談逐字稿、訪談紀錄,做出以下四項結論: 一、故事媽媽參與服務學習的動機是多元的,有利己因素、實現利他理念和情境因素。 二、故事媽媽學習方式多元且交替進行,故事媽媽的服務學習經歷豐富且深刻。 三、故事媽媽面臨來自學校、老師、小朋友給予的挫折,同時也遭遇故事組本身運作不順及環境不利的難題。 四、故事媽媽從事服務學習個人收穫豐盈,得到成就與快樂、成長與改變;增進與家人的良好互動。 最後依據研究的發現與結果,針對教育主管機關、學校、淡水國小故事媽媽及後續研究者提出數項建議。
  • Item
    非營利組織志工服務學習之研究--以研華文教基金會志工團為例
    (2009) 陳淑芬; Chen Shu-fen
    本研究旨在瞭解非營利組織志工在從事服務學習過程中所經歷的點滴及因服務學習為個人內在帶來的改變及影響。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志工參與非營利組織服務學習的動機。 二、探討志工參與非營利組織服務學習的方式。 三、研討志工參與非營利組織服務學習的成效。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針對財團法人研華文教基金會「ACT100多元活潑教學故事戲劇志工團」四位服務的志工,經過訪談、逐字稿的編碼、主題的分析詮釋,得到下列結論: 一、志工服務學習動機包括利己因素、實現利他的理念、情境因素等三類,其動機取向和其生活特性有很大的關聯性。 二、志工在服務過程中的學習方式交替使用,並以其學習階段需求選擇其學習目標與學習方式。 三、志工參與服務學習,可以達成家庭、社會及整個國家的三贏局面之成效。 四、服務學習訊息的獲得來自多元管道,可以激發更多人的參與與投入。 五、分享是服務學習的重要方式,可以增進服務學習成效。 由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研華文教基金會提出的建議:規劃多項跨區性服務學習方案,並加強宣導服務學習成效,以提昇志工服務能量及激發更多志工投入。 二、對ACT100多元活潑教學故事戲劇志工的建議:志工在從事志願服務時態度要合宜,各區域學校志工團運用策略聯盟,以擴大服務學習內涵及精神。 三、對志願服務機構的建議:志工招募應重視及協助志工未來的生涯規劃,設計多元並具階段性的服務學習課程,並建立證照制度,使志工持續投入心力及承諾。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擴大各種不同背景志工為研究對象,透過不同取向與實務行動研究,對服務學習的成效與志工的生涯發展做更深入的探討。
  • Item
    臺北市扶輪社員服務動機與服務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2006) 白文正
      服務學習是未來社會發展趨勢,而國際扶輪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且最有名的服務性社團組織,扶輪的精義即為「超我的服務」。本研究欲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及不同服務經驗的扶輪社員,在服務動機與服務學習滿意度之差異情形,並分析服務動機與服務學習滿意度之間的關係,及服務學習滿意度的預測力。最後提出具體建議供相關單位參考,以重視服務學習的重要性。   本研究以「臺北市扶輪社員服務動機與服務學習滿意度問卷」為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為臺北市RI3480地區扶輪社員。採立意抽樣,由研究者參與各社的例會、或聯合例會及授證晚會,來發放問卷與當場回收,共發出521 份問卷,回收有效樣本448份,回收率達86%。並利用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因素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菲法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等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與統計。   依據研究結果,就臺北市扶輪社員之服務動機與服務學習滿意度的情形,研究發現及結論如下: 一、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有無子女、扶輪年資等社員個人背景變項,在服務動機之程度上並無顯著差異。 二、不同年齡、有無子女、扶輪年資等社員個人背景變項,在服務學習滿意度之程度上並無顯著差異。 三、女性扶輪社員,對「學習環境優質性」的服務學習滿意度較男性高。 四、教育程度愈高的扶輪社員,對「學習內容多樣性」的服務學習滿意度愈高。 五、是否曾任領導職,對扶輪社員服務動機的「超越與提昇」與服務學習滿意度的「學習內容多樣性」有顯著差異。 六、是否曾參與其他相關社團,對扶輪社員的「服務與學習」、「成就與榮譽」、「超越與提昇」此三項服務動機及服務學習滿意度的「學習環境優質性」有顯著差異。 七、扶輪社員的服務動機與服務學習滿意度呈高度相關:最高度正相關者為「服務與學習」及「學習效能正面性」間,而相對較低者為「成就與榮譽」及「學習內容多樣性」間。 八、針對扶輪社員的服務學習滿意度,最有預測力之服務動機為「服務與學習」,對「學習效能正面性」及「學習內容多樣性」皆具預測力;其次為「成就與榮譽」,對「學習環境優質性」具預測力。 根據本研究結論,對扶輪社等從事服務學習之團體提出幾點建議: 一、建立服務與學習機制 二、培養成就與榮譽參與 三、創立超越與提昇機會 四、創造優質學習環境 五、強化正面學習效能 六、豐富多樣學習內容 關鍵字:國際扶輪、扶輪社員、服務學習、服務動機、服務學習滿意度
  • Item
    非營利組織志工服務與學習之研究
    (2007) 王全清
    非營利組織志工服務與學習之研究--以佛教慈濟功德會志工為例 趨勢專家認為,二十一世紀將是志願服務的世紀,國內由於實施週休二日及國人退休年齡的提早,志工運動蓬勃發展,但如何有效推動,成為大家關注的議題,擁有四百多萬會員的佛教慈濟功德會,是推展志工志業非常成功的團體,期能解析其推動的情形與現況,進而探索其深層的相關問題。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一、瞭解慈濟功德會特有的組織、文化和精神內涵。 二、探討慈濟功德會志工從事服務工作的情形。 三、探究慈濟功德會志工學習與成長的狀況。 四、根據研究結果,作為非營利組織推動志工服務與學習之參考。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擬以質性研究取向,希望藉深度訪談的方法,深入瞭解慈濟功德會的組織文化,志工服務與學習的動機、類別、方式、內容、經驗與心得,以提出具體建議,供志願服務者及相關非營利組織參考,並作為未來宣揚志工服務理念,推展志工活動之依據。 本研究得到的結論有以下六項: 一、參與動機是志工服務與學習的原動力。 二、組織文化是志工服務與學習成敗的基石。 三、健全組織是志工服務與學習發展的利器。 四、服務工作是志工實現理想最佳的舞台。 五、學習訓練是志工有效服務最有力的保證。 六、成長改變是志工生涯發展最完美的註解。 最後,研究者結合文獻資料,受訪者的看法與意見,研究分析與討論,研究者的研究結論等內容論述,針對慈濟功德會、其他非營利組織及後續研究者分別提出相關參考建議。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志願服務、志工、服務學習
  • Item
    社教志工實踐品德教育之仁愛思想與利他精神—崇德文教基金會個案研究
    (2016) 林明慧; LIN, Ming-Hui
    本研究針對崇德文教基金會進行個案研究,研究目的是探討社教志工從事品德教育的仁愛思想與個人道德實踐歷程,以及志工團隊文化形塑歷程。以了解社教志工參與及長期投入的原因;仁愛思想的學習與運用;從事品德教育的反思與省悟;以及品德修練與利他行為的關聯性。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設計,運用觀察法、訪問法與文件分析法。訪問資深志工幹部八位、接受服務的單位代表兩位、合作者與服務對象各一位;並針對社教組志工服務、社區親子讀經班與4Q教育成長課程方案進行分析。依據研究發現,獲得以下之結論 : 崇德文教基金會品德教育方案符合我國古代德育教學觀點;推展品德教育之作法符合教育政策;志工的品德修練以儒家仁愛思想為核心,呈現學、思、修、達的道德實踐歷程。志工團隊的特色為志工幹部是學習者、教學者,也是實踐者,形成一種互助共學、見賢思齊、終身學習的文化;志工幹部皆是終身素食,以落實愛護萬物生命、保護生態環境、減少天災、拯救地球之理想,並增進個人身心靈之健康與成長。志工推展品德教育是一種仁愛思想的發揮,也是利他精神的展現,志工團隊利他行為之影響,包括自然、他人、生物與社會四大層面。 依據研究結論,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 一、對學術研究的建議 : (一)探討儒家思想的生命關懷或道德實踐的相關主題。 (一)針對生命教育或靈性學習的主題做後續的研究。 二、對非營利組織的建議 : 品德教育內容豐富化、實施方式多元化,教師以身作則的身教就是典範學習,也是品德教育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