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社會資本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以新港香藝文化園區為例
    (2021) 陳丹怡; Chen, Tan-I
    社會資本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基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形成的資源,成員之間形成了網絡以及指導行動的規範,而後又衍生出信任等的特徵;這樣的網絡與規範能夠被用來追求集體利益,進而促成彼此之間的互惠與合作。當社區成員之間建立起穩固的網絡以及高度的信任時,便能使社區採取行動處理內部或外部的問題或變化。而社區成員若要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需要社區整合學習資源,提供無所不在與無時無刻的學習環境與機會,強化社區居民的競爭力。地方文化產業的推動除了以文化產業為基礎外,仍需要透過持續不斷的學習方能激發創意,提供居民一個互動與學習的場域。因此本研究以新港香藝文化園區為例,探討香藝文化園區如何建構及提升社會資本並促進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香藝文化園區如何設計社區學習活動並促進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社會資本與社區學習如何相互促進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本研究以個案研究作為研究設計與途徑,運用文本分析以及深度訪談取得初級資料進行探討。根據分析結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香藝文化園區建構並提升多面向的社會資本;社會資本與社區學習之間會相互影響與促進;社會資本與社區學習能夠相互提升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最後提出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參考之用。
  • Item
    桃園市中聖里社區營造推動社區學習之研究
    (2019) 李綺敏; Lee, Chi-Min
    桃園市中聖里自2006年成為新興的里,面積小、人口密度稠密,里內幾乎都是高樓大廈,是一個典型的都市型社區。首任里長連任迄今十餘年,一直以「社區營造」的理念推動社區各項事務與大小活動。本研究旨在了解桃園市中聖里社區營造的目標、作法,並參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學會改變等終身學習五種基本的學習能力及其具體的內涵,分析及提出中聖里民、志工參與社區營造過程獲致的社區學習。 研究採質性研究的個案研究法,經由深度訪談來蒐集資料。研究結果歸納中聖里社區營造三大目標為創造在地記憶、重建人際網絡、落實生態社區,並經由舉辦各項社區活動、推動流浪貓TNVR、開辦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社區團購、環保資源管理等以達成目標。同時也運用理念宣導、動員社區民眾、行動帶領等方式引導社區居民進行學習。參與社區營造使中聖里民與志工經由非正式學習在不知不覺狀態下學習許多事物: 一、在學會求知方面:因應科技進步,時常運用網路資源學習及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習如何學習」的方法。 二、在學會做事方面:運用科技創新工作技能、培養里民合宜的社會行為、從做中學習處理事情的步驟及互助學習。 三、在學會共處方面:培養認識自己及他人的能力、培養同理心,社區居民可以為共同目標而努力。 四、在學會發展方面:自我導向學習以促進自我實現並獲得歸屬感,學習認同社區在地文化、學習審美和欣賞、學習關懷和尊重,無形中豐富了人格特質。 五、在學會改變方面:促進個人及社區接受全球氣候變遷、大自然反撲,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改變居民思考行為模式,培養人與生態環境的友善關係。也希望將中聖里廣受內、外肯定的社區營造經驗,擴展到臺灣其它地方。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社區營造、社區學習
  • Item
    『非營利組織推動社區學習的策略之研究』
    (2005) 趙海燕
    摘 要 文建會自1994年提出「社區總體營造」,迄今10年的時間,其理念與計畫,係以凝聚社區居民的共同意識,自主性的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在這社造的過程中,非營利組織由於本身的使命及關注的議題,在政府能力不及處,發揮了莫大的力量。 本研究的個案為財團法人北投文化基金會,因著領導者的理念及對家鄉的熱愛,組織一群有著熱情的在地人士,結合產、官、學界,由文化產業的關懷出發,再結合生態、藝術,埋首十年發展「北投憲章」,推動「文化生態學院」,不斷的以社區議題帶動居民社區學習,成功的承辦「北投社區大學」;該會則由「參與者」順利的轉化為「促成者」,使其著力的北投社區成為社區營造、社區學習的範例。 本研究由訪談及文件分析,發現其四個成功的推動社區學習的策略為: 一、 永續經營與組織策略:以社區文史為切入點,凝聚志同道合的熱心人士成立社區組織,建立永續經營的機制。 二、 理念傳播與願景建構的策略:其中領導者的理念及支持對社區學習的倡導,讓社區居民清楚知道共同願景的描繪,為未來宜居宜遊的美好家園而努力。 三、 社區學習與議題結合的策略:激發居民參與及學習的動機,並持續不斷的有學習的動力,以學習需求與社區議題在配合文化產業的營造。 四、 資訊與資源整合的策略:從志工的招募培訓及運用、到學習網絡及平台的建立,最後終至結合產官學的資源成立社區大學。 非營利組織在推動社區學習的發展,除了成功的策略規劃,尚須著重社區中學習環境的塑造、人力資源的發展與運用、學習機構的整合、學習方案的設計與實施,終至成立學習中心,才能帶動永續經營的社區學習,促使地方的居民成為具有公民素養、終身學習的現代化公民。
  • Item
    建構社區學習體系以推展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
    (2006) 蔣玉嬋; Chiang Yu-Chan
    終身學習是當前世界各國的教育發展願景。而社區是人民生活最貼近的場域,若要達到終生學習的理想,必得從社區學習做起。整合學習資源,建立社區學習體系,提供全民充分的學習機會與環境,是提昇國民素質,強化國家競爭力的策略。 地方文化產業是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促使地方再生的策略;強調它是一種學習的產業,在居民互動、討論、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達到生活價值觀的重建,與生活文化品質的提昇。建構社區學習體系,提供居民學習互動的場域,獲得有關地方文化產業的知識與共識,是助益於其發展的最佳方式。 本研究以新竹玻璃產業文化化的過程為研究重點,採取深度訪談及焦點團體座談法進行研究,目的在探討個案社區推動地方文化產業的脈絡及社區學習體系,以及體系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向,做為建構社區學習體系以推展地方文化產業之參考。相關的研究發現、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研究發現 (一)地方文化產業的推動是為了再造傳統產業的生機:傳統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根據買者的需求生產,靠的是價廉質優的勞力,缺乏品牌、行銷與設計。當客觀環境不再,產業便失去競爭力而沒落;在趨向美學消費的當前社會,必得往文化產業的方向轉型,提昇附加價值,才能再造產業的生機。 (二)產業文化化時期與社區學習有密切的連結:傳統產業的發展,是以師徒相授的方式,與社區學習沒有連結;產業文化化時期,為了培育人才,以及推廣的需求,大量的社區學習興起。 (三)產業文化化的社區學習體系豐富多元,但均有待克服的困境:為了產業轉型發展,地方政府結合了產、官、學界,建構社區學習體系推動,但是運作上存在下列問題,必須加以改進。 1、共同的願景並未建立。 2、玻璃工藝博物館未能擔負起社區學習中心的功能。 3、文化產業組織動力薄弱,未能成為推動的主體。 4、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的社區學習功能呈現弱化的現象。 5、正規教育系統並未發揮提供社區學習的功能。 6、社區大學對於玻璃文化產業的投入明顯不足。 7、與企業部門的夥伴關係尚待加強。 8、尚有許多待整合的學習資源。 二、研究結論 (一)社區學習體系的建構是提昇國民素質的策略。 (二)推展地方文化產業是社區再造的良方。 (三)社區學習體系的建構有助於地方文化產業的推展,其具有下列作用力: 1、透過社區學習的策略,建立地方共同願景。 2、以社區學習強化居民對於地方文化產業本質的認知。 3、以社區學習培植文化消費人口。 4、以社區學習激發創意理念。 5、學習資源的充分整合與運用。 (四)建構推展地方文化產業的社區學習體系。 1、以共享願景的建立與概念澄清做為社區學習體系的基礎。 2、以工藝精神的本質做為社區學習體系的價值觀。 3、設置社區學習中心做為社區學習體系的平台。 4、以策略聯盟達到社區學習資源的整合。 三、建議 (一)對於中央政府的建議—建構整合性的平台,使輔導更有成效。 (二)對於地方政府的建議—建立制度性的架構,使各項工作順利運作。 (三)對於文化產業組織的建議—塑造學習型區域,透過不斷的學習再學習,帶來組織體質的改變。 (四)對於教育學術機構的建議—協助培育人才,並將人才導入產業,使社會資源達到可移轉性功能。 (五)對於未來研究的建議 1、在研究對象方面:以抽樣的方式,選取大樣本的普查,獲取更多居民的想法和建議。 2、在研究方法方面:採用行動研究法,藉以獲得事實面的資料。 3、在研究主題方面:可針對如何激發創造力或其它的產業類別探討。 4、在研究工具方面:可以發展評量量表,作為學習前後的比較。
  • Item
    台北保安宮推展社區成人教育之研究
    (2009) 張之榕; Chang, Chih-jung
    論文摘要: 廟宇是臺灣傳統社會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環,也是社區居民的信仰中心。而為 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變遷,寺廟除具有傳統信仰功能外,更應走入社區,關心民眾之生活及教育需求,以期發揮寺廟社會教化功能。因此想瞭解寺廟在歷史中的教育文化功能定位,並藉由台北市保安宮在推展社區成人教育與文化活動的經驗,以及運作過程中的深層結構與意涵,研擬出寺廟辨理社區教育活動的可行途徑與未來發展策略。研究目的為:1.瞭解台北保安宮推展社區成人教育過程要素及實施策略。2.評估分析台北保安宮推展社區成人教育的模式及歷程。3.分析台北保安宮推展社區成人教育的角色、功能與特色。4.研擬寺廟辨理社區成人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提出做為其他寺廟或宗教團體辨理社區成人教育活動之參考。採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個案研究法、文獻資料分析、深度訪談法、參與觀察法。   分析台北保安宮推動社區成人教育文化活動的面向為:.設立社區教育的空間場域、開辨藝文研習班、講座及成長課程、出版刊物及書籍、表演團隊與義工組織、舉辨各項民間文化藝術競賽與展演活動、創辨「保生民間宗教學院」、「保生文化祭」系列中的社區學習等。其實施策略為:1. 重視社區文化特色的學習。2. 結合社區內外各種公私部門以強化競爭力。3. 引進社區外教學資源以強化社區學習機構的吸引力。4. 推動社區生活美學,符合時代潮流與政府文化政策。 綜合研究發現,台北保安宮在推展社區成人教育過程中扮演中介者、資源發展者、文化銜接者、社區參與促進者等角色。台北保安宮推展社區成人育活動之特色為:1.以宗教信仰的傳承為己任。2.融入服務學習的社區學習。3.社交網絡形成的社區學習。而台北保安宮推展社區成人教育的影響包括:1.改善社區及寺廟文化風氣,促進居民身心健康。2.弘揚歷史文化,增進社區認同。3.引起其他民間信仰的宗教團體重視宗教信仰與文化承傳。4.提供文化上的刺激,激發民眾學習動機。5.促進地方發展,致力於社區文化園區的再現。其推展社區成人教育的努力與成果獲得社會各界肯定,並獲致以下結論: 一、 就寺廟推展社區成人教育的整體層面而言:1.寺廟推展社區成人教育是回復到過去傳統寺廟的社會功能2.寺廟推展社區成人教育要能傳承本身的宗教信仰與地方文化3.台北保安宮在寺廟推展社區成人教育中具有帶領的作用。 二、 就台北保安宮推展社區成人教育活動的個案分析而言:1.台北保安宮推展社區成人教育面向,符合西方的社區成人教育模式。2.台北保安宮推展社區成人教育具有多重角色。3.台北保安宮推展社區成人教育對社區民眾的功能包括:(1)服務的功能(2)文化再生的功能(3)引導與發展的功能(4)凝聚社區意識與情感的功能;對整體社會的功能為:(1)建立寺廟推展社區成人教育與文化活動雛型的功能(2)推展寺廟與國際文化交流的功能。4.實施社區成人教育中的師資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5.社區文化建構應以學習者為主體。
  • Item
    基督教會推動社區學習策略之研究
    (2006) 王良珍; Jane Wang Lee
    基督教會推動社區學習策略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基督教會推動社區學習策略。從探討基督教會推動社區學習活動現況、困難,進而探討推動社區學習相關策略:組織建構策略、人力培育策略、學習資源整合策略,以及激發學習動機策略等。為達此目的,本研究首先探討有關的文獻,了解基督教會的教育內涵、社區學習的理論、策略規劃的理論,和基督教會社區學習推動的方法。 其次,擬定調查設計與實施程序,以自編的「基督教會推動社區學習活動研究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實施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600份,剔除資料不全者,保留有效問卷310份進行統計分析,探討目前基督教會推動社區學習的現況、困難,以及推動社區學習的組織建構、人力培育、學習資源整合,與激發社區居民學習動機等的情況。將本研究結果歸納的結論,提出建議,如下: 壹、對基督教會組織建構與行政的建議 一、設立獨立「社區教育部門專責單位」 運用「組織變革策略」:教會內部組織建構上,設立獨立「社區教育部門專責單位」;透過「行動溝通對話策略」以取得教會信徒支持,與社區居民參與。 二、建立與「公部門資源連結機制」 基督教會宜結合政府的資源,共同合作推動社區學習活動。 三、建立與民間社教機構「組織合作策略」 教會宜與民間社教機構合作,建立人力和物力資源流通的管道。 四、建立「專業人才培訓制度」 教會要釐訂社教專業人才培訓策略與實施計劃。 貳、人力資源的建議 一、建立「做中學(實習)」策略(internship training),及職前訓練,或在職訓練。 二、建立「人才人脈」策略,或建立社區居民人力資源資訊的資料庫,掌握人才人脈並建立資料檔案。 三、建立「長耳朵策略」:打聽掌握社區民眾需求,尋找社區隱居的退休師資人力等一起參與,共同促進社區發展。 四、建立「恩賜才能自我評估策略」:發掘教會信徒的恩賜一起參與。 參、教會推動的社區學習活動資源整合策略 一、建立「社區本位的方案規劃策略」:由教會社區教育部門專責單位負責人,集合社區群眾,相關團體,就物力資源、財力資源、專業人力資源共同合作推動社區學習活動。 二、建立「社會資源整合策略」:連結家庭、學校、社會教育機構、企業機構、文教基金會等管道,統整規劃合辦社區學習活動,避免因活動重疊而浪費有限的資源。 三、建立活動行銷策略,如運用: 1. 網路策略:透過網路作線上服務,提供學習活動資訊及資料。 2. 傳播媒體策略:透過媒體,加強各項活動之宣傳行銷。 3. 口碑策略:辦理活動要注重品質以建立良好口碑,讓民眾樂意參與及推介教會的社區學習活動。 肆、激發社區民眾學習的策略 一、建立「學習認證暨定期獎勵制度策略」:獎勵及吸引民眾參與。 二、建立「需求評估策略」:活動課程規劃要朝向「社區化」,活動內容要符合社區民眾需求。 三、建立口碑策略:以活動品質激發學習的興趣,建立良好口碑。 四、建立舞台策略:辦理學習活動的「成果展」,給學員有一個展示舞台,以激發學習興趣。 五、建立評鑑策略 1. 建立需求評估:透過民調或「長耳朵策略」掌握民眾需求。 2. 建立活動品質評估:確保品質效益以吸引民眾參與。 3. 建立專業師資評估:提昇師資專業素質,提昇學習效果與興趣。
  • Item
    國民小學設置社區多功能學習中心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
    (新北市終身教育資源中心, 2011-12-01) 林振春; 陳淑敏; 曾秀珠; 曾俊凱; 黃馨筠
  • Item
    學習型社區中社區媽媽終身學習的內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1999-06-??) 郭麗玲
    在鼓勵社區成員學習的學習型社區中,社區媽媽向來是各型學習活動的主要參與 人員。筆者概括敘述全球及台灣婦女教育的內容,然後從婦女生命週期理論及Maslow需求 層級理論來剖析我國社區媽媽的學習內容。最後以1996年UNESCO所提「四種基本的學習」 為架構,提出社區媽媽終身學習所應學習的內容。「學習知」包括一般知識、學習如何學 習及有助學習的實用技能;「學習做」包含生計與職業技能、家政指導、身心保健及轉化 應變;「學習活」則涵括優良性格的培養、有效的溝通能力及開闊的胸襟之養成;「學習 發展」則有開發潛能、自我超越及關懷公共事務三項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