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臺北市公幼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之困境調查研究
    (2022) 呂祐慎; Lu, Yu-S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公幼教師對於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現場的教學信念、教師們個人背景與外在環境變項對運用社區資源方式的差異影響,以及教學信念與個人背景、外在環境變項與教學困境之關聯性。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臺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為研究對象,採紙本與電子問卷並行,總計回收有效問卷318份。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問卷「臺北市公幼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之困境調查研究」,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之結論如下:一、 在「運用社區資源的教學信念」方面,教師對於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有高度的教學信念,對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的態度為正向且支持。二、 在「運用社區資源的方式」方面,不同教師背景變項對於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的方式會受教師年齡與任教年資而有所差異。多數教師皆有運用社區資源帶入教室的相關經驗,且比起「將幼兒園延伸至社區」,更傾向運用「將社區資源帶入幼兒園」的方式。運用社區資源的教學方式上,會因班級規模數不同而有所差異。在「將社區資源帶入幼兒園」的教學方式上,則不會因教師背景變項而有所差異。三、 在「運用社區資源的困境」方面,教師使用社區資源時所遭遇到的困境,多數教師同意運用社區資源上會受家長影響,且因不同任教園所區域、不同班級規模數而有差異。至於來自於教師與學校的困境,會因教師任教園所區域、班級規模數而有差異;來自於社區的困境會因教師的年齡而有差異。此外,整體教學困境與來自家長、課程規劃、教師與學校的困境之間具顯著相關。最後則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俾供幼教行政決策、師資培育、 教學輔導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臺北市幼稚園教育人員運用社區資源之調查研究
    (2009) 陳美君; Chen, Mei-Chun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臺北市幼稚園教育人員運用社區資源之情形並比較不同背景因素的幼稚園教育人員對社區資源教育價值的認知、在教學中運用社區資源的方式、在教學上運用社區資源的類別、在教學上運用社區資源的困難因素及社區資源之運用的策略之差異情形。本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幼稚園教育人員共計546人為受試對象,有效問卷為446份。研究工具為自編「臺北市幼稚園教育人員運用社區資源之調查研究問卷」。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的百分比同質性考驗進行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一、不同個人背景因素的受試者對社區資源教育價值的認知之差異比較:除不同服務年資受試者對社區資源教育價值認知有顯著差異外,其餘均無顯著差異。 二、不同個人背景因素的受試者在教學中運用社區資源的方式之差異比較:各不同個人背景因素均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個人背景因素的受試者在教學上運用社區資源的類別之差異比較:不同服務年資受試者對利用專業人士及利用商店上有顯著差異;不同班級數受試者對利用商店有顯著差異;不同所在區域受試者利用學生家長會有顯著差異外,其餘均無顯著差異。 四、不同個人背景因素的受試者在教學上運用社區資源的困難因素之差異比較:不同職務受試者在來自於教育人員(教師)方面的困難因素有顯著差異;不同教育程度受試者在來自於幼稚園方面的困難因素有顯著差異;不同班級數受試者來自於幼童方面的困難因素有顯著差異;不同所在區域受試者來自於幼稚園方面的困難因素有顯著差異外,其餘均無顯著差異。 五、不同個人背景因素的受試者運用社區資源可資運用的策略之差異比較:除不同教育程度受試者在教學上運用社區資源的策略有顯著差異外,其餘各不同個人背景因素均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對研究結果之應用及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具體的建議,以供教育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發展之參考。
  • Item
    台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之研究
    (2008) 李雅婷; Ya-ting,Lee.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究台北縣國小教師在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之認知、現況及困難。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提供教育行政機關推展「學校本位課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擬定學校本位課程教學活動及教師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以台北縣15,073位國小教師為母群體,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取得有效樣本615份。利用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卡方檢定、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歸納本研究之研究結果,主要有以下幾項結論與發現: 一、台北縣國小教師對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的認知,大多持以正面及肯定的想法。 二、台北縣國小教師會因性別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而對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的認知上有顯著差異。 三、台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的現況顯示教師運用的頻率有增加的趨勢,但認知和執行情形有落差。 四、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後,台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大多在「正式的上課時間」,且仍以「社會領域」居多。 五、台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時,在各類資源的運用中,「人力資源」以「家長」為最常運用者;「事的資源」中,最常運用的是當地歷史事蹟、傳說;「地的資源」中,最常運用的是古蹟,而「物的資源」中,則以農、漁、牧、礦、工等特產為最常運用者。 六、台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時,在運用的教學途徑中,最常以「協請家長參與教學活動」將社區資源帶進學校,而將教室延伸到社區的方式中,則以「利用社區環境進行教學」為最普遍。 七、台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時,在運用的教學程序中,最常以「和同事交換意見」來獲取社區資源訊息,教學前的規畫準備工作以「編製學習單」最普遍,而教學活動設計方式則採以「融入各領域教學式的活動設計」最多,教學時則以「講述法」進行教學工作,並「自行擔任教學者」;學生的學習活動則採「觀察、體驗」方式進行,且以「學習單」作為評量方式者為最多。 八、台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時所遭遇的最大困難和過去的研究並無太大差異,顯示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教學後,教師的困難仍未獲得解決。 九、台北縣國小教師對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時所遭遇的困難中,依序為「教師」、「學校」、「社區」、「家長」、「學生」。 依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提出以下的建議: 一、對於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1.降低班級學生人數。 2.不定期訪視各校實施情形,獎勵辦理成效優良學校。 3.適時提供經費補助。 4.規定每學年教師應至少完成固定時數之社區資源研習。 5.教學成果編輯成冊。 二、對於學校的建議: 1.增加課程發展委員會社區代表名額。 2.利用組織再造引入社區資源教師。 3.行政教師應協助教師辦理相關活動申請事宜。 4.定期召開鄉鎮市內學校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會議。 5.邀請鄉鎮市內教師及社區人士共同編訂融入社區資源的學校本位課程教學活動設計手冊並燒製光碟資料。 6.建立社區人力資源名冊。 7.辦理鄉土踏查活動及相關研習。 三、對於教師的建議: 1.建立班級人力資料庫。 2.主動參與課程設計研習課程。 3.利用學年會議或教師聚會進行對話。 4.與有經驗教師進行協同教學。 四、對於社區的建議: 1.開放社區環境。 2.編印社區資源手冊。 3.主動走入校園辦理活動。 4.地方節慶日邀請教師共同參與。 5.成立社區與學校聯絡的管道。 五、對於後續研究的建議: 1.在研究方法上:可採質性或行動研究,以深入了解教師在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時的完整歷程。 2.在研究對象方面:可將家長及社區人士同時納入研究對象,以全面性了解教育部所推動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在各縣市實際的教學情形及各方人士所抱持的想法。 關鍵字:社區資源、學校本位課程
  • Item
    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社區資源平台之需求研究
    (2008) 劉耿銘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社區資源平台之需求,採用文獻分析及自編「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社區資源平台之需求問卷」為研究工具,調查 臺北縣9大區、39校、390 位教師,經統計各變項層面之平均數、標準差及百分比,並採用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描述統計、t 考驗、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薛費事後多重比較法、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據以分析資料: 本研究所得到的主要結論如下: 一、臺北縣趣學網受到臺北縣國小教師使用者普遍的肯定。 二、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平台之需求,偏遠地區更明顯高於其他地區教師。 三、教師運用社區資源及網路平台具有顯著相關。 四、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因其性別、服務年資、學歷、職務及學校規模、班級人數、地區、任教年級、領域之不同對於運用社區資源的途徑、事物、場地需求有影響。 五、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因其性別、服務年資、學歷、職務及學校規模、班級人數、地區、任教年級、領域之不同對於運用社區資源的領域需求有影響。 六、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因其服務年資、職務及學校規模、班級人數、地區、領域之不同對於運用社區資源情形有影響,而社區資源平台能減緩目前教學運用上的劣勢。 七、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因其服務年資、教育程度及學校規模、班級人數之不同對於運用社區資源平台需求有影響。 八、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於運用臺北縣趣學網之認知與運用後之滿意呈現正相關。 本研究的建議如下: 一、對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強化臺北縣趣學網行銷策略,推展資源多元共享之理念與教學運用。 (二)積極增修平台課程教材內容,符應師生學習需求提升資源運用成效。 (三)照顧偏遠地區深化特色學校,建立臺北縣偏遠學校生存及發展重心。 (四)規劃配套學習的優惠行程誘發學校教師安排實踐體驗課程 (五)強化平台服務並加入RSS及mail功能以提升使用者運用 (六)平台資源搜尋可採用議題式及教學領域知識管理檢索符應使用者需求 二、對學校單位的建議 (一)協助支援教師進行社區資源教學,降低實施層面困境與安全壓力隱憂。 (二)提升校園硬體設備並規劃善用資源分配,活絡平台運用提昇教學效能。 (三)溝通學區家長教學專業信賴認知,鼓勵親師合作對話以增進體驗學習。 (四)建立學校領域教師專業社群,促成各領域間專業分享與精進成長對話。 三、對教師的建議 (一)善用社區資源平台,豐富教學素材及內容,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效能。 (二)整合領域學習指標,善用資源體驗及學習,深化教學與學生學習成效。 (三)運用科技媒體設備,活絡教學方法及環境,改善學生學習的互動關係。
  • Item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2006) 黃明忠; Ming-Jhong Huang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指導教授:柯正峯 博士 研 究 生:黃明忠 日 期:2006年6月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之現況及其關係。為達研究目的,依據文獻探討分析所得,自編「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問卷」為研究工具,並以桃園縣之公立國民小學現職教育人員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所蒐集的資料運用積差相關、典型相關、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考驗。透過本研究,瞭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對教學效能的影響,並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提供教育行政單位、學校及教師作為提昇教學效能之重要參考。 本研究之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結論 1.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於運用社區資源現況的程度皆屬中上水準。 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於教學效能現況的程度亦屬中上水準。 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的提升有高度相關性。 4.女性、兼任行政、資深的教師在運用社區資源與教學效能間的表現較佳。 5.學校部份背景的不同在運用社區資源部分沒有差異,在教學效能部分以中 型(13-24班)學校有較佳的表現。 二、建議 1.對教育行政單位的建議:透過適當管道建立社區資源資料庫,提供學校利用 與諮詢。 2.對學校的建議:辦理專業進修活動,鼓勵教師於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社區相 關資源投入教學以提升教學效能。 3.對未來研究的建議:擴充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工具上除採用問卷調查外可 輔以深度訪談,以獲取更詳實之研究結果。 關鍵詞:社區資源、教學效能
  • Item
    台北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與學校效能之研究
    (2007) 謝進裕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與學校效能之現況,採用文獻分析及自編「臺北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與學校效能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調查511位教師,經統計各變項層面之平均數、標準差及百分比,並採用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薛費事後多重比較法、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據以分析資料: 本研究所得到的主要結論如下: 一、臺北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達到「資源整合」、「整合學習」的目標,以發展學校整體效能的觀念,已受教育人員普遍的認同。 二、台北縣偏遠地區國民小學之教育人員對於運用社區資源之「教育價值與認知」及「具體策略」分層面及學校效能「學生學習表現」分層面之認知明顯高於其他地區之教育人員 三、台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因其服務年資、學歷、職務及學校規模之不同對於學校運用社區資源的認知有影響 四、台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因其年齡、服務年資、學歷、職務及學校規模之不同對於學校運用社區資源後提昇學校效能之認知有影響 五、台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於學校運用社區資源之認知與運用後提昇學校效能之認知呈現正相關 本研究的建議如下: 一、對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照顧偏遠地區,繼續教育優先區政策,達到城鄉平衡 (二)重視社區總體營造,推動有利於學習的社區環境 (三)定期舉辦有關運用社區資源與學校效能之教育訓練與研習活動 二、對學校單位的建議 (一)適當安排調整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增加教師擔任行政工作的機會 (二)校長應以身做則,建立良好公共關係,引進社區資源,提昇學校效能 (三)善用社區資源,解決學校問題,協助校務發展。 (四)藉由社區參與,促進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 三、對教師的建議 (一)善用社區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師效能 (二)教師應多參與校務經營工作,建立生命共同體的觀念
  • Item
    學校運用社區學習資源態度與現況之研究 -- 以淡水地區學校為例
    (2005) 李永霑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校運用社區學習資源態度與現況之研究-以台北縣淡水區為例」。首先探討有關文獻,以作為研究架構及研究目的依據,本研究目的有四: 一. 瞭解學校教師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的態度。 二. 瞭解學校教師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的現況。 三. 分析學校教師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的態度與現況的關係。 四. 根據研究結果結論,提出建議,以供相關行政機關於制定政策時參考。 本研究工具係採自編問卷,問卷調查以台北縣淡水區學校教師為母群體,針對淡水區二十六校進行分層隨機抽樣,有效樣本為301人。最後依據主要研究發現,作成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得到的結論如下: 一、 淡水區教師能將社區學習資源,融入在教學活動之中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在「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的現況」確有部分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在「運用社區學習資源的態度」上確有差異 四、淡水區教師對「運用社區學習資源」持肯定的態度,有助於推 動社區文化教育工作。 五、淡水區「學校教師運用社區學習資源」實施態度與實施現況的具有相關性與預測力 依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壹、對學校行政單位的建議: 一、訂定獎勵措施,以激發教師及偏遠學校教學團隊善用社區學習資源。 二、學校應加強與社區學習資源單位合作交流,以達到資源共享,活化學習。 三、結合週三進修,參觀社區學習資源,並規劃完整進修計劃。 貳、對教師教學的建議: 一、教師能結合「人文藝術」、「社會科」領域的自編課程,以推廣社區學習資源的文化價值。 二、教師每學期應安排參觀社區古蹟、博物館,以提升學生文化 素養。 參、對家長的建議: 一、能擔任志工,協助學校推動運用社區古蹟教學的相關活動。 二、班級班親會發揮功能。 三、能協助爭取經費,用於社區學習資源之推動。
  • Item
    學校如何運用社區資源推動終生學習
    (臺灣省教育會, 1998-01-01) 林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