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高齡學習者數位賦能過程及其課程相關因素之研究
    (2012) 盧宸緯; LU, Chen-wei
    本研究以一所樂齡學習中心為研究場域,以7位高齡學習者及2位授課教師為對象,透過深度訪談及書面資料的蒐集,探討高齡學習者的數位賦能過程與此過程的促進因素,並對目前政府為高齡學習者提供的資訊課程之課程與教學進行反思,以提供政策制定者及實務工作者參考。研究結果顯示,首先,高齡學習者的數位賦能過程可分為醞釀期、茁壯期與成熟期三階段,各階段在素養、心理、社會及行動面向上皆呈現持續擴展與提升的情形。其次,此一數位賦能過程,是由七項因素促進,包括:耐心且步調合適的教師教學、實用且貼近需求的課程內容、符合生理與認知發展特性的教材設計、協助克服限制的學習輔助工具、家人的支持與協助、同儕朋友的支持與激勵及高齡學習者本身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第三,目前為高齡學習者提供的資訊課程,出現以下現象:整體學習資源與機會的不足、分級進階課程的缺乏、教師教學偏重賦能的人文價值。這些現象,導致高齡學習者數位賦能的啟動與發展受到限制。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提出以下建議: 一、課程制度方面 (一)政府與民間機構應擴充高齡者資訊課程開設並深入社區據點 (二)政府應會同高齡教育工作者與學術單位,儘速建立分級進階整合規劃的高齡者資訊課程架構 二、課堂教學方面 (一)開課單位及授課教師應建構符合高齡學習者的需求與特性的學習環境 (二)授課教師所規劃的課程內容應與高齡學習者的日常生活結合,並以協助高齡學習者反思並主宰其個體乃至社會結構層次的生活為考量 (三)授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應重視高齡學習者電腦自我效能的提升 三、促進因素方面 (一)授課教師與高齡學習者應共同規劃如何善用社會支持網絡,協助數位賦能開展 (二)政府應會同學術單位及民間機構,落實高齡者資訊課程師資培訓 (三)政府應與學校、企業或民間機構合作,建構資訊設備近用方便的友善社區環境 四、後續研究方面 (一)擴大研究場域與對象,廣泛了解高齡學習者的數位賦能過程 (二)採用多元研究方式,探索高齡學習者數位賦能的完整面貌 (三)開創進一步的研究主題,以更深度了解高齡學習者的數位賦能經驗
  • Item
    社區報與農會推展社區教育模式之研究
    (2006) 謝春波; Chun-Po Hsieh
    本研究旨在探討於台灣最久的社區報--文山報導,如何與台北縣文山地區農會進行策略聯盟,達到發揮社區教育的功能。 本研究以深度訪談為主,搜集文山報導近三年(民國92年至94年)的合訂本,就文山報導與文山區農會合作開闢的「農會通訊版」內容,由研究者與深坑鄉農會農業推廣股農事推廣員張順達先生合作進行新聞分類,並深入訪談文山地區的農會重要幹部,探討社區報在農會推廣教育的過程、成效。 本研究的結論為社區報與農會策略聯盟創造三贏效果,除了達到推廣社區農業教育的功能外,農會可以藉社區報的平面資料留存成為農會上級單位年度考評最直接的證據,而社區報也可藉農會的延伸服務觸角,發揮社區報報導社區全功能的角色。所以提出建議如下: 一、 農會應與社區報合作晉用人才 二、 台灣社區報經營應模仿文山報導建立合作策略聯盟方式 三、 農會通訊版新聞應儘量均衡 四、 社區報與地方上人際溝通應隨時保持暢通 五、 政府應鼓勵農會與社區報結合
  • Item
    社區工安環保教育推動模式之研究-以中國石油公司桃園煉油廠為例
    (2006) 徐世宗; SHIH-TSUNG HSU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煉油廠社區工安環保教育何種推動模式可得到社區居民支持,以促進有效的溝通,而提昇社區居民對桃園煉油廠的瞭解與認同,同時亦探討桃園煉油廠社區工安環保教育何種推動模式較適合協助營造安全環保社區,以盡社會責任及增進社區關係。研究目的為了解社區居民對桃園煉油廠社區工安環保教育推動模式支持度之情形、優缺點之意見、優先順序之情形,再針對前述研究目的,提出對桃園煉油廠社區工安環保教育推動的建議。 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以了解社區居民對桃園煉油廠社區工安環保教育推動模式之支持度、優缺點、優先次序。研究對象包括社區居民、社區意見領袖、社區團體幹部、學校人員、社教機構人員、政府機關人員、環保團體幹部、桃園煉油廠具有社區居民身份之員工等。由於社區居民眾多,研究採立意抽樣方式進行,透過社區發展協會、學校、桃園煉油廠員工等發給研究對象問卷。 研究結論如下: 一、社區工安環保教育推動模式以「桃廠主辦模式」為主。 二、「桃廠主辦模式」優點為「可主導社區有關桃廠工安環保教育之推動」。「社區主辦模式」優點為「由社區主辦,較熟悉社區,推動社區工安環保教育較易」。「社區委員會」統辦模式優點為「可整合及擴大社區資源,有助於推動社區工安環保教育」。 三、社區工安環保教育推動模式之優先順序,如與社區事務有關者以「社區主辦模式」為第一優先,如與需資源、資訊有關者以「桃廠主辦模式」為第一優先。 四、不同背景變項社區居民對不同推動模式之支持度、優缺點、優先順序大多無顯著差異,惟有一些不同背景變項社區居民對不同推動模式之支持度、優缺點、優先順序有顯著差異。 五、部份社區居民對桃廠主辦模式、社區主辦模式、「社區委員會」統辦模式有其他意見如優缺點或其他模式等可作為參考。 具體建議如下: 一、桃園煉油廠未來應多主辦社區工安環保教育;高階管理階層要重視社區工安環保教育;應擴大桃廠安環志工,協助推動社區工安環保教育。 二、如與社區事務有關者,桃園煉油廠可以「社區主辦模式」請社區機構(包括鄉市公所、村里辦公處、學校、社區發展協會、社會教育機構等)協助推動社區工安環保教育,而桃園煉油廠應利用本身擁有較多資源、資訊,進行需資源、資訊方面之社區工安環保教育。 三、桃園煉油廠主辦社區工安環保教育時需針對不同年齡、性別、服務單位之社區居民之需求,提出不同因應作法。 四、桃園煉油廠宜參考部份社區居民對桃廠推動社區工安環保教育模式之意見改進,使推動社區工安環保教育更有成效。 五、社區機構主辦社區工安環保教育時,請多了解社區居民之需求並應針對不同性別、教育程度之社區居民之需求,提出不同因應作法,另請進行過程中評鑑及參與社區居民之滿意度評鑑等。 六、社區委員會統辦社區工安環保教育時,請多對社區居民宣導並對不同職業、教育程度、職位之社區居民之認同,提出不同因應作法。 七、請社區居民多協助推動社區工安環保教育並多參加社區工安環保教育活動。 八、請未來研究者可再提出更多模式進行研究,亦可對部份社區居民提出之其他模式加以研究,另更普遍調查社區居民的意見並對社區意見領袖等,再作深入訪談,使研究更能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