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4

【沿 革】

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於民國35年6月5日成立時,即設置史地學系。首任系主任由院長李季谷先生兼任,37年由諶亞達先生承接為第二任,38年由沙學浚先生繼為第三任。51年史地學系擴成歷史與地理兩學系,56年7月1日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仍隸屬文學院,仍由文學院院長沙學浚先生兼任系主任。59年8月本系成立地理研究所,由劉衍淮先生出任所長。60年8月沙院長為專心推展院務,系主任一職由賀忠儒先生承接,62年8月劉鴻喜先生接任研究所所長,系所合一後歷任系主任為陳國章先生、石再添先生、陳國彥先生、楊萬先生、蔡文彩先生、徐勝一先生、黃朝恩先生、潘朝陽先生、陳國川先生、丘逸民先生、歐陽鍾玲女士,現為蘇淑娟女士。

本系於民國59年8月成立碩士班,77年8月獲准成立博士班,83年成立「區域研究中心」,94年成立「地理資訊研究中心」,95年成立「地理教育研究中心」、「環境監測與規劃研究中心」、「地理影像實驗室」。地理學系之下,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結構完備,充分發揮本系的師資與設備應有之功能。

為配合各級政府教育政策的需求,本系也開設各種進修課程,如「地理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地理系空間資訊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其他各類不定期舉辦的短期進修班等,提供中學老師、空間資訊人員進修的機會,在該進修管道中則多專注於上述地理思維的教育和教學轉化。

【課 程】

本系的發展早期以培養中學地理師資為主,因應社會發展之需求,本系除了培養地理學研究專門人才,培育中學地理師資,亦訓練環境監測與防災、國土規劃、GIS設計與應用、觀光遊憩理論與實務專業人才。

本系的課程設計,是兼顧理論與實務,從地理學的空間、人地、區域、地球科學的四大傳統出發,涵蓋自然、人文、區域、地理學方法與應用四個面向來規劃。

1.師資培育

培養各級學校地理學師資,其目的在於明瞭地理學的各種理論與實際,使其具備獨立研究與教學的能力。

2.環境監測與防災學程

厚植學生基礎地理學素養及監測環境能力,培訓其對環境經營管理具有整合性發展的競爭力。最終目標在開拓本校理論與技術整合、教學與應用整合、校園與社會整合、學術與產業整合之進階性任務。

3.區域與觀光規劃學程

因應全球化趨勢與台灣發展變遷,以地理學為基礎,整合區域發展與創新及深度化觀光事業發展,培養學生具備回應理論與實踐知識,目的在訓練學生區域研究與觀光規劃的實務能力。

4.空間資訊學程

以空間資訊的理論與技術為訓練之基礎,結合人文社經、健康促進、環境資源及大地工程的應用,為社會培育空間研究、規劃、管理和決策的人才。

【師資陣容】

本系師資陣容完整(專任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助理教授3人、專案助理教授1人),均具有博士學位,學有專精,研究成果豐碩。在教學方面,均能將各種先進的研究成果納入教材,涵蓋各種地理觀念及技術,使一般畢業學生擁有完整的地理知識,有能力利用各種地理觀念與技能,從事研究、教學或其他專業工作。

【圖書與設備】

本系圖書計有地理學專用書籍萬餘冊,中外文期刊三百餘種,大比例尺地形圖兩萬餘張、中外地圖集三百餘冊、航空照片圖三千餘張。「區域研究中心」為配合鄉土地理的研究與教學,先後蒐集甚多台灣、中國大陸、亞洲鄰近國家,乃至於全球各地相關之地理研究成果與地理資訊,包括自然環境與資源、地名、地圖以及各種方志、文獻及公私典藏文書等,並應用地理資訊系統 (GIS)技術,將蒐集到的各項資料加以分類整理、建檔、研究,以充實區域地理學術研究,奠定區域研究基礎。 系裡之實驗室及教室頗具規模,如地形實驗室、水文實驗室、氣候實驗室、人文與區域地理實驗室、空間資訊實驗室、電腦教室等,這些實驗室對教學與研究均具有重大意義及指標。

【教學與研究】

地理學以生活環境空間的現象為研究範疇,研究各種現象的空間分佈、關係及區域特性,並聚焦於如此社會環境空間特性和自然與人文環境如何相互為用。藉由人文和自然地理的理論建構、理論驗證和空間技術的精熟使用,解釋和理解現象的空間與環境面向和意涵,進而從規劃與設計的理念,提供空間環境趨吉避凶的思維與規劃,目的在於促進國家與社會的適切發展,並影響社會大眾守護生活環境。本系自民國59年成立碩士班及民國77年成立博士班以來,即秉承前述宗旨,從事精深的地理研究與教學,培養研究生的獨立研究能力。碩士班一年級,著重地理學各種以論和方法的研討,二、三年級則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博士班一、二年級,著重地理學分科高階領域的專業素養,三、四年級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碩博士班透過專題演講與相關課程安排,提供研究生肥沃的學術養份。學生之修課和論文寫作過程,指導教授和研究生緊密聯繫,形成活躍的學風。為積極促加強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本系安排每週三下午地理學專題演講,促進學術討論氛圍與研究風氣。

本系研究風氣鼎盛,為了鼓勵研究活動,提高地理學術水準,每年均彙編出版各種期刊及叢書,目前已出版「地理學研究」、「地理研究」、「地理研究叢書」、「系友會刊」、「地友」、「地理教育」、「地理教育叢書」、「地理研究專刊」。此外,本系教師更廣泛獲得國科會、教育部、臺電公司、水資會、臺灣省民政廳、文獻委員會等單位的補助或委託,從事多項專門性的學術專題研究,成果豐碩。

本系學術活動頻繁,自1997年起每年舉辦「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另外,教師除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外,為更進一步促進師生的研究風氣,並加強大家的研究能力,本系自七十七學年度時,將碩士班的地理論著評讀、博士班的地理學專題討論及老師的學術研討會集中於每週三下午舉行。有關師生將輪流評讀論文或報告研究心得,並作公開討論和意見交流。內容方面,碩一同學以評讀外文地理論著為主,題目自選或由指導教授決定;碩二同學以匯報個人碩士論文進度為主;博士班同學及本系老師,則自行決定內容。

【獲獎與認證】

本系經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95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101年度大學校院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含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暑期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師生交流】

本系設有學生評鑑制度,隨時反映教師的教學情況。為讓學生意見能充分表達,在系所會議設置學生代表二名,可參與議案的討論與表決。此外,本系每學期舉辦師生座談會,建立師生交流的機制。對於凝聚師生對本校、本系的內聚力,效果良好。

【未來展望】

核心課程訓練廣博,讓學習者容易銜接各種專業或轉換跑道;因應就業市場的專業學程,讓你具備紮實的技能與專長。歡迎所有熱愛生命、關懷人類、勇於探索、樂於體驗的青年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在大地上播下地理的種子,讓我們共同營造永續而美麗的家園!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4
  • Item
    從空間符號觀點探討文創園區之行銷策略:以華山文創園區為例
    (地理學系, 2021-08-??) 張峻嘉; 王慧芳; Chun-Chia Chang, Huei-Fang Wang
    本研究試圖從符號學的角度對「華山文創園區」進行詮釋。首先運用皮爾斯的符號理論闡釋空間在面對歷史變化的過程中背後的意涵為何;其次再根據巴特的意義分析系統模式,將研究執行中所觀察到的現象、訪談內容及相關理論文獻逐一分析,歸納出符號建構的空間氛圍,並討論其從純空間使用功能轉換為具符號意義的空間存在價值;最後藉由品牌符號與行銷之理論,來統合園區空間的行銷邏輯策略,且運用新顧客體驗路徑「5A 架構」,進行實地訪察並檢證其成效。綜合以上,具體研究成果如下三點:1. 「台北酒工場」或「臺北酒廠」的符號演進大致由官方力量主導,其所承載的客觀「功能性」符號轉化為具情感投射的主觀「文化性」符號:「華山文創園區」。2. 「華山文創園區」透過逐年積累的文化成果而得到具意義的象徵符號為富含「歷史文化韻味的創意品味空間」。3. 「華山文創園區」的行銷邏輯為借助本身的獨特歷史條件優勢和將舊有建築結合新時代潮流來創造各種新鮮的時下話題。
  • Item
    Terroir意涵之探討
    (地理學系, 2017-11-??) 張峻嘉; 許嘉麟; Chun-chia Chang; Chia-ling Hsu
    「Terroir」一詞為法語的專屬用詞,在轉換為其它語言時,較難找到適當相對應概念的字詞。原先被應用於一地對農業的生產環境,特別是探討法國葡萄酒生產之地,隨後更廣泛被用於界定法國各項AOC(L’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ôlée)的農食品,由此可知Terroir 在農業生產上的重要性及壟斷性。然而,Terroir 的意涵在時間的推演下逐漸轉變及擴大(特別是在法國)。Terroir不僅用於研究農產(食)品的生產環境,在全球飲食形態的轉變下,Terroir 成為食品安全的代名詞,並強烈的與在地連結,進一步成為地方認同的符號。因此此文藉由不同時期Terroir 的各項定義及研究中,分析其在農業、飲食地理研究中的角色,並對其定義和意涵做進一步了解和詮釋,期盼對相關研究提供另一思考及研究取徑。而在分析法文及英文有關Terroir 的相關研究後,本研究發現Terroir 的意涵的多元性,而現今各種的中文譯名均只能指涉某些面向,因此本研究建議Terroir 的中文譯名採用「地話」此一音譯的方式,使在應用上可以符合其複雜性。
  • Item
    臺南東山山村生計活動與景觀之變遷
    (地理學系, 2014-05-??) 林思婷; 張峻嘉; Ssu-Ting Lin; Chun-Chia Chang
    本文主要在探討東山山村地表景觀及生計活動變遷的過程,及其背後的影響因素。一地區原本人地平衡的生計活動,面臨外部環境改變的刺激時,地表景觀及生計活動也會隨之因應調整。除此之外,由於地區內各地原本的自然及人文環境不完全相同,使得外部環境的影響程度亦不同,而讓不同地區生計活動轉型程度有所差異。自日治時期開始,有許多政策及外部因素,如農產品價格的改變、臺灣經濟環境轉變所造成的勞力外移、農業政策的推廣等,影響著東山山村的生計活動,使原本自給自足的多樣化生計活動,漸漸趨向果樹專業區的生產模式。近年來臺灣的第一級產業面對外來農產品的競爭,及觀光休閒產業的興起,紛紛轉型與休閒產業結合,東山亦加入了此一產業轉型的潮流,舉行節慶並配合當地的觀光資源,希望為農業為主的東山帶來觀光遊憩的人潮。東山山村地表景觀及生計活動可依主要農作而分為四期,依序為水稻甘蔗雜糧期、甘蔗果樹栽種期、果樹栽種期及休閒農業萌芽期。整體而言,地表景觀及生計方式都是由多樣化漸漸轉變為專業化。
  • Item
    築夢/逐夢咖啡館:論「溫師康」個性咖啡館的所在意涵
    (地理學系, 2014-11-??) 陳玟璇; 張峻嘉; Wen-Hsuan Chen; Chun-Chia Chang
    咖啡原為舶來品,如今卻逐漸攻佔臺灣城市的大街小巷。雖然面對跨國企業競爭,臺北街頭的「個性咖啡館」依舊如雨後春筍般湧出,藏身在城市的幽靜巷弄間。喝杯咖啡,或許已成為現代城市人的休閒方式之一;然而流連於個性咖啡館中的消費族群,是否單純僅以「喝杯咖啡」做為目的?個性咖啡館的客觀空間,對於經營者和消費者而言,又具何意涵?回顧前人研究,多藉由量化的問卷調查做為研究取徑,並以符號消費做為詮釋方式。本研究試圖以人本主義地理學的角度切入,強調人的主體能動性,並選擇以個性咖啡館較多、且富人文歷史意涵的臺北「溫師康」作為研究區,透過流連此地咖啡館的人群作為訪談對象,了解其至咖啡館消費的行為動機與空間感受。此外,個性咖啡館有別於連鎖咖啡館之處在於店主試圖營造出自我特色,而FB 粉絲團現今逐漸成為論述與行銷的管道,故本研究以個性咖啡館在FB 粉絲團所傳達出的訊息做為分析對象,呈現店主所營造的咖啡館空間。本研究試圖以Yi-Fu Tuan 關於「空間」與「所在」的論述為對話對象,梳理出消費者與經營者如何透過空間的感知與營造,逐漸將客觀的物理性空間轉變為具親切經驗的所在。
  • Item
    臺灣全志卷2土地志境域篇
    (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10-11-01) 張峻嘉
  • Item
    Terroir意涵之探討
    (2012-06-03) 張峻嘉
  • Item
    嘉義縣志‧卷六‧農業志
    (嘉義:嘉義縣政府, 2009-12-01) 張峻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