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4

【沿 革】

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於民國35年6月5日成立時,即設置史地學系。首任系主任由院長李季谷先生兼任,37年由諶亞達先生承接為第二任,38年由沙學浚先生繼為第三任。51年史地學系擴成歷史與地理兩學系,56年7月1日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仍隸屬文學院,仍由文學院院長沙學浚先生兼任系主任。59年8月本系成立地理研究所,由劉衍淮先生出任所長。60年8月沙院長為專心推展院務,系主任一職由賀忠儒先生承接,62年8月劉鴻喜先生接任研究所所長,系所合一後歷任系主任為陳國章先生、石再添先生、陳國彥先生、楊萬先生、蔡文彩先生、徐勝一先生、黃朝恩先生、潘朝陽先生、陳國川先生、丘逸民先生、歐陽鍾玲女士,現為蘇淑娟女士。

本系於民國59年8月成立碩士班,77年8月獲准成立博士班,83年成立「區域研究中心」,94年成立「地理資訊研究中心」,95年成立「地理教育研究中心」、「環境監測與規劃研究中心」、「地理影像實驗室」。地理學系之下,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結構完備,充分發揮本系的師資與設備應有之功能。

為配合各級政府教育政策的需求,本系也開設各種進修課程,如「地理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地理系空間資訊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其他各類不定期舉辦的短期進修班等,提供中學老師、空間資訊人員進修的機會,在該進修管道中則多專注於上述地理思維的教育和教學轉化。

【課 程】

本系的發展早期以培養中學地理師資為主,因應社會發展之需求,本系除了培養地理學研究專門人才,培育中學地理師資,亦訓練環境監測與防災、國土規劃、GIS設計與應用、觀光遊憩理論與實務專業人才。

本系的課程設計,是兼顧理論與實務,從地理學的空間、人地、區域、地球科學的四大傳統出發,涵蓋自然、人文、區域、地理學方法與應用四個面向來規劃。

1.師資培育

培養各級學校地理學師資,其目的在於明瞭地理學的各種理論與實際,使其具備獨立研究與教學的能力。

2.環境監測與防災學程

厚植學生基礎地理學素養及監測環境能力,培訓其對環境經營管理具有整合性發展的競爭力。最終目標在開拓本校理論與技術整合、教學與應用整合、校園與社會整合、學術與產業整合之進階性任務。

3.區域與觀光規劃學程

因應全球化趨勢與台灣發展變遷,以地理學為基礎,整合區域發展與創新及深度化觀光事業發展,培養學生具備回應理論與實踐知識,目的在訓練學生區域研究與觀光規劃的實務能力。

4.空間資訊學程

以空間資訊的理論與技術為訓練之基礎,結合人文社經、健康促進、環境資源及大地工程的應用,為社會培育空間研究、規劃、管理和決策的人才。

【師資陣容】

本系師資陣容完整(專任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助理教授3人、專案助理教授1人),均具有博士學位,學有專精,研究成果豐碩。在教學方面,均能將各種先進的研究成果納入教材,涵蓋各種地理觀念及技術,使一般畢業學生擁有完整的地理知識,有能力利用各種地理觀念與技能,從事研究、教學或其他專業工作。

【圖書與設備】

本系圖書計有地理學專用書籍萬餘冊,中外文期刊三百餘種,大比例尺地形圖兩萬餘張、中外地圖集三百餘冊、航空照片圖三千餘張。「區域研究中心」為配合鄉土地理的研究與教學,先後蒐集甚多台灣、中國大陸、亞洲鄰近國家,乃至於全球各地相關之地理研究成果與地理資訊,包括自然環境與資源、地名、地圖以及各種方志、文獻及公私典藏文書等,並應用地理資訊系統 (GIS)技術,將蒐集到的各項資料加以分類整理、建檔、研究,以充實區域地理學術研究,奠定區域研究基礎。 系裡之實驗室及教室頗具規模,如地形實驗室、水文實驗室、氣候實驗室、人文與區域地理實驗室、空間資訊實驗室、電腦教室等,這些實驗室對教學與研究均具有重大意義及指標。

【教學與研究】

地理學以生活環境空間的現象為研究範疇,研究各種現象的空間分佈、關係及區域特性,並聚焦於如此社會環境空間特性和自然與人文環境如何相互為用。藉由人文和自然地理的理論建構、理論驗證和空間技術的精熟使用,解釋和理解現象的空間與環境面向和意涵,進而從規劃與設計的理念,提供空間環境趨吉避凶的思維與規劃,目的在於促進國家與社會的適切發展,並影響社會大眾守護生活環境。本系自民國59年成立碩士班及民國77年成立博士班以來,即秉承前述宗旨,從事精深的地理研究與教學,培養研究生的獨立研究能力。碩士班一年級,著重地理學各種以論和方法的研討,二、三年級則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博士班一、二年級,著重地理學分科高階領域的專業素養,三、四年級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碩博士班透過專題演講與相關課程安排,提供研究生肥沃的學術養份。學生之修課和論文寫作過程,指導教授和研究生緊密聯繫,形成活躍的學風。為積極促加強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本系安排每週三下午地理學專題演講,促進學術討論氛圍與研究風氣。

本系研究風氣鼎盛,為了鼓勵研究活動,提高地理學術水準,每年均彙編出版各種期刊及叢書,目前已出版「地理學研究」、「地理研究」、「地理研究叢書」、「系友會刊」、「地友」、「地理教育」、「地理教育叢書」、「地理研究專刊」。此外,本系教師更廣泛獲得國科會、教育部、臺電公司、水資會、臺灣省民政廳、文獻委員會等單位的補助或委託,從事多項專門性的學術專題研究,成果豐碩。

本系學術活動頻繁,自1997年起每年舉辦「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另外,教師除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外,為更進一步促進師生的研究風氣,並加強大家的研究能力,本系自七十七學年度時,將碩士班的地理論著評讀、博士班的地理學專題討論及老師的學術研討會集中於每週三下午舉行。有關師生將輪流評讀論文或報告研究心得,並作公開討論和意見交流。內容方面,碩一同學以評讀外文地理論著為主,題目自選或由指導教授決定;碩二同學以匯報個人碩士論文進度為主;博士班同學及本系老師,則自行決定內容。

【獲獎與認證】

本系經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95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101年度大學校院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含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暑期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師生交流】

本系設有學生評鑑制度,隨時反映教師的教學情況。為讓學生意見能充分表達,在系所會議設置學生代表二名,可參與議案的討論與表決。此外,本系每學期舉辦師生座談會,建立師生交流的機制。對於凝聚師生對本校、本系的內聚力,效果良好。

【未來展望】

核心課程訓練廣博,讓學習者容易銜接各種專業或轉換跑道;因應就業市場的專業學程,讓你具備紮實的技能與專長。歡迎所有熱愛生命、關懷人類、勇於探索、樂於體驗的青年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在大地上播下地理的種子,讓我們共同營造永續而美麗的家園!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6-9年級學生的世界地理知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7-05-01) 李明燕; 沈淑敏; 林聖欽 
    「國家地理知識大競賽」是國內新興的另一種考試,其目的除培養國內學生世界地理知識的廣度,並甄拔參與國際競賽的選手,考試方式不再僅是靜態的紙筆測驗,尚包涵動態的機智問答,賽事分為初賽、複賽、準決賽、總決賽四個階段,全程長達兩個月;測驗內容非常廣泛,舉凡地理相關的議題皆可入題,測驗範圍不限台灣;且因競賽未依學齡分組,參賽者包括六年級至九年級的學生。本研究之目的主要是分析分析國家地理知識大競賽的試題特色,並探討了不同學習階段學生對世界地理概念的學習成效。研究對象是2006 年11 月參與地理知識大競賽進入複賽的1081 位學生,準決賽的12 位學生與決賽的6 學生。測試結果發現隨著學齡增長,測驗成績有逐漸提高的趨勢;但各年級之間的最大差距,不是小學與國中之別,而是七年級與八年級學生,其因七年級的地理教科書尚未跨出台灣,學生對世界其它區域的認識需自行閱讀課外讀物,即使是得獎者亦不例外;且學生對判斷方位、地圖的使用、簡圖的繪製等地理技能的應用能力,普遍不足。
  • Item
    越南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與臺越的相互作用
    (地理學系, 2013-05-??) 李明燕; Ming-Yen Lee
    越南海岸線長,多沙灘與灣澳,氣溫較臺灣高,是發展水產業的好地方。冷戰期間,南海位於美蘇在東南亞對峙的最前線,兩國各自在菲律賓及越南建立海空基地,越南的漁業受到影響甚鉅,再加上當時國民所得低,漁船和漁真更新缺乏資金,以致漁獲重低。但隨著1986 年開放政策,漁獲量開始增加,但成長緩慢,直到2000 年以後才快速增加,其關鍵是水產養殖漁業的興起。本文以文獻、現場觀察與不同時期衛星影像比對,探討臺商與越南水產業發展的關係。研究發現由於水溫與水質是左右養殖業收獲的關鍵,養殖戶必須瞭解當地的地理環境、市場需求,並擁有專業知識與資金才能順利經營,越南政府為吸引外國資金和技術,在2000年頒布的“越南外國投資法,包括了水產餐殖項目;與此同時,台灣由於經營成本高,很多養殖戶和投資者到越南投資,因此提高了越南的水產養殖生產的數量和質量。
  • Item
    海峽兩岸高中地理課程海洋教育意涵之比較:以龍騰版與人教版為例
    (地理學系, 2013-05-??) 彭佳偉; 李明燕; Jia-Wei Peng; Ming-Yien Lee
    中國政府對於「海洋中國」政策的推動不遺餘力,在高等教育與高中教育階段投入大量研發能量,產出的相關課程多為跨學科、跨領域,加速了中國海洋教育與科技的發展。四面環海、欲宣示海洋主權的臺灣,在高中階段並末規劃類似中國地理科《海洋地理〉的選修課程,而是將概念融入至地理、地科等各學科中:本研究利用內容分析法的類目表擬定描寫方式、表達方式、教育層面與內容性質等四大類目,比較海峽兩岸課程中各單元的海洋教育意涵。研究指出,中國整體內容表現以8.55 分高於臺灣的8.00 分,在表達方式、教育層面與內容性質等三項表現佳,臺灣僅描寫方式表現較佳。而臺灣教科書缺乏的「海洋概述」與「海洋開發」等兩個單元,中國次類目的評比皆達到9.00 分,臺灣則在「海岸地形」、「海水性質」與「聖嬰現象」等三個單元表現佳,應與地理科重視人地傳統的學科本質有關。故若僅計與「地理」、「人地傳統」意涵最為相關的類目,臺灣高中地理課程的評比達12.80 分,高出中國同類目評比11.30% 。由此可知,臺灣高中地理科應有發展海洋教育的基礎優勢與必要條件,建議未來在進行新課綱的課程規劃時,可融入更多的海洋教育意涵。
  • Item
    台灣中小學生地圖繪製能力之探究
    (地理學系, 2010-05-??) 李明燕; 高慶珍
    2008 年台灣「國家地理知識大競賽」增闢「環境觀察能力測驗」,實施方式是提供學生測試區域的衛星影像圖,請學生依據試題給予的情境在測試區域進行現場觀察,再將觀察所得繪製成地圖。由於這些參賽作品是學生獨立作業的表現,也是理解當前中小學生對於環境觀察與地圖表達能力的素材,故本研究以探究「環境觀察能力測驗」的設計理念、測驗內容與測驗過程為主,並於賽後請另一群高中學生進行同樣的測試,以檢測競賽與非競賽之間的差異,進而透過學生所繪製的地圖暸解其空間表達能力。研究結果呈現四個特色:(一)在所有學生所繪製的地圖,國中組作品普遍較國小組作品成熟,也較非競賽高中組為佳;(三)地圖要素的表達,被忽略比例最高者為註記,正確表達比例最高者為方位,錯誤表達比例最高者為比例尺及註記; (三)色彩的使用,植物普遍以綠色,建築物則五彩繽紛;(四)圖例的設計,國小學生多以圖畫式符號表達,國高中學生多運用幾何式符號或文字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