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4

【沿 革】

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於民國35年6月5日成立時,即設置史地學系。首任系主任由院長李季谷先生兼任,37年由諶亞達先生承接為第二任,38年由沙學浚先生繼為第三任。51年史地學系擴成歷史與地理兩學系,56年7月1日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仍隸屬文學院,仍由文學院院長沙學浚先生兼任系主任。59年8月本系成立地理研究所,由劉衍淮先生出任所長。60年8月沙院長為專心推展院務,系主任一職由賀忠儒先生承接,62年8月劉鴻喜先生接任研究所所長,系所合一後歷任系主任為陳國章先生、石再添先生、陳國彥先生、楊萬先生、蔡文彩先生、徐勝一先生、黃朝恩先生、潘朝陽先生、陳國川先生、丘逸民先生、歐陽鍾玲女士,現為蘇淑娟女士。

本系於民國59年8月成立碩士班,77年8月獲准成立博士班,83年成立「區域研究中心」,94年成立「地理資訊研究中心」,95年成立「地理教育研究中心」、「環境監測與規劃研究中心」、「地理影像實驗室」。地理學系之下,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結構完備,充分發揮本系的師資與設備應有之功能。

為配合各級政府教育政策的需求,本系也開設各種進修課程,如「地理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地理系空間資訊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其他各類不定期舉辦的短期進修班等,提供中學老師、空間資訊人員進修的機會,在該進修管道中則多專注於上述地理思維的教育和教學轉化。

【課 程】

本系的發展早期以培養中學地理師資為主,因應社會發展之需求,本系除了培養地理學研究專門人才,培育中學地理師資,亦訓練環境監測與防災、國土規劃、GIS設計與應用、觀光遊憩理論與實務專業人才。

本系的課程設計,是兼顧理論與實務,從地理學的空間、人地、區域、地球科學的四大傳統出發,涵蓋自然、人文、區域、地理學方法與應用四個面向來規劃。

1.師資培育

培養各級學校地理學師資,其目的在於明瞭地理學的各種理論與實際,使其具備獨立研究與教學的能力。

2.環境監測與防災學程

厚植學生基礎地理學素養及監測環境能力,培訓其對環境經營管理具有整合性發展的競爭力。最終目標在開拓本校理論與技術整合、教學與應用整合、校園與社會整合、學術與產業整合之進階性任務。

3.區域與觀光規劃學程

因應全球化趨勢與台灣發展變遷,以地理學為基礎,整合區域發展與創新及深度化觀光事業發展,培養學生具備回應理論與實踐知識,目的在訓練學生區域研究與觀光規劃的實務能力。

4.空間資訊學程

以空間資訊的理論與技術為訓練之基礎,結合人文社經、健康促進、環境資源及大地工程的應用,為社會培育空間研究、規劃、管理和決策的人才。

【師資陣容】

本系師資陣容完整(專任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助理教授3人、專案助理教授1人),均具有博士學位,學有專精,研究成果豐碩。在教學方面,均能將各種先進的研究成果納入教材,涵蓋各種地理觀念及技術,使一般畢業學生擁有完整的地理知識,有能力利用各種地理觀念與技能,從事研究、教學或其他專業工作。

【圖書與設備】

本系圖書計有地理學專用書籍萬餘冊,中外文期刊三百餘種,大比例尺地形圖兩萬餘張、中外地圖集三百餘冊、航空照片圖三千餘張。「區域研究中心」為配合鄉土地理的研究與教學,先後蒐集甚多台灣、中國大陸、亞洲鄰近國家,乃至於全球各地相關之地理研究成果與地理資訊,包括自然環境與資源、地名、地圖以及各種方志、文獻及公私典藏文書等,並應用地理資訊系統 (GIS)技術,將蒐集到的各項資料加以分類整理、建檔、研究,以充實區域地理學術研究,奠定區域研究基礎。 系裡之實驗室及教室頗具規模,如地形實驗室、水文實驗室、氣候實驗室、人文與區域地理實驗室、空間資訊實驗室、電腦教室等,這些實驗室對教學與研究均具有重大意義及指標。

【教學與研究】

地理學以生活環境空間的現象為研究範疇,研究各種現象的空間分佈、關係及區域特性,並聚焦於如此社會環境空間特性和自然與人文環境如何相互為用。藉由人文和自然地理的理論建構、理論驗證和空間技術的精熟使用,解釋和理解現象的空間與環境面向和意涵,進而從規劃與設計的理念,提供空間環境趨吉避凶的思維與規劃,目的在於促進國家與社會的適切發展,並影響社會大眾守護生活環境。本系自民國59年成立碩士班及民國77年成立博士班以來,即秉承前述宗旨,從事精深的地理研究與教學,培養研究生的獨立研究能力。碩士班一年級,著重地理學各種以論和方法的研討,二、三年級則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博士班一、二年級,著重地理學分科高階領域的專業素養,三、四年級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碩博士班透過專題演講與相關課程安排,提供研究生肥沃的學術養份。學生之修課和論文寫作過程,指導教授和研究生緊密聯繫,形成活躍的學風。為積極促加強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本系安排每週三下午地理學專題演講,促進學術討論氛圍與研究風氣。

本系研究風氣鼎盛,為了鼓勵研究活動,提高地理學術水準,每年均彙編出版各種期刊及叢書,目前已出版「地理學研究」、「地理研究」、「地理研究叢書」、「系友會刊」、「地友」、「地理教育」、「地理教育叢書」、「地理研究專刊」。此外,本系教師更廣泛獲得國科會、教育部、臺電公司、水資會、臺灣省民政廳、文獻委員會等單位的補助或委託,從事多項專門性的學術專題研究,成果豐碩。

本系學術活動頻繁,自1997年起每年舉辦「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另外,教師除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外,為更進一步促進師生的研究風氣,並加強大家的研究能力,本系自七十七學年度時,將碩士班的地理論著評讀、博士班的地理學專題討論及老師的學術研討會集中於每週三下午舉行。有關師生將輪流評讀論文或報告研究心得,並作公開討論和意見交流。內容方面,碩一同學以評讀外文地理論著為主,題目自選或由指導教授決定;碩二同學以匯報個人碩士論文進度為主;博士班同學及本系老師,則自行決定內容。

【獲獎與認證】

本系經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95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101年度大學校院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含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暑期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師生交流】

本系設有學生評鑑制度,隨時反映教師的教學情況。為讓學生意見能充分表達,在系所會議設置學生代表二名,可參與議案的討論與表決。此外,本系每學期舉辦師生座談會,建立師生交流的機制。對於凝聚師生對本校、本系的內聚力,效果良好。

【未來展望】

核心課程訓練廣博,讓學習者容易銜接各種專業或轉換跑道;因應就業市場的專業學程,讓你具備紮實的技能與專長。歡迎所有熱愛生命、關懷人類、勇於探索、樂於體驗的青年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在大地上播下地理的種子,讓我們共同營造永續而美麗的家園!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閩南族群之他稱族名「Hoklo∕Hohlo」的漢字名書寫形式與變遷:從歷史文獻與地圖地名的檢索來分析
    (地理學系, 2019-11-??) 韋煙灶; 李易修; Yen-Tsao Wei, Yi-Hsiu Lee
    本文從文獻檢索與地圖地名兩個面向切入,希望發掘指稱閩南族群之他稱族名Hoklo / Hohlo 漢字名(河老、貉獠∕䝤、貉老、鶴老∕佬、學老∕佬、福老∕佬、河洛)用詞的起源、變遷、使用年代與頻率,發掘更有力的論證,以突破過去在這方面議題探討的視野侷限性。研究發現,這些稱呼似乎都是來自以音套字(音名),且很可能來自客家族群對閩南族群的他稱用法。這些「地圖地名」只出現在廣東,不見於臺、閩。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學老」地名;其次為「鶴老」,未見「河老」與「河洛」地名。「Hoklo / Hohlo」的漢字名中,最早出現的是河老與貉獠,貉老與鶴老可能稍晚一些;再來為學老,再次為福老。鶴佬、學佬與福佬出現最晚,廣泛被認知應在19 世紀末到20 世紀初。本文推測新竹地區閩南人的「Hohlo lang」自稱用法,應是受粵東移民裔用法的影響。及至今日,「Hohlo」(音名)與「福佬」(漢字名)已經成為臺灣閩南族群的慣用稱呼了。
  • Item
    桃園地區粵東移民分布的地理意涵解析--以觀音,新屋,楊梅三地調查為例
    (2009/01-2009/12) 韋煙灶
    臺灣清代漢籍移民的祖籍地在閩、客方言區的歸屬上,許多雖可清楚分辨,如來自彰州府的大部分縣份、泉州府全區的移民屬於閩南語區,來自汀州府、嘉應州的移民說客家語。但在閩、客族群的交界地帶(如漳州西陲地區、潮州府饒平、揭陽、普寧與惠州府的海豐與陸豐)常常是閩、客語均通行的雙語區。閩、客族群遷徙到臺灣之後,受移入地優勢族群方言的影響,致使部分人士所使用的母語翻轉的情況所在多有,目前臺灣閩、客方言區的空間分布形態,是長久以來方言競合與族群融合的歷史過程,但並不是一開始就是涇渭分明的。 研究者在先前的研究中提出新屋及新豐兩地在區域開發的歷史過程中,存在一群能通閩客雙語的半福佬客族群,提出半福佬客族群主要來自粵東閩客雙語區的假設。這群半福佬客的閩南語口音呈現偏漳州音的態勢,卻與相鄰閩南語區的泉州口音及客家語有所差異。為了驗證這個假設,本研究採取田野調查與地圖分析並進方式。具體而言,本研究所欲達成的目的如下: 1.利用地圖地名資料繪製粵東與福建地區的閩客歷史方言區分布圖。 2.明瞭研究區各重要世居宗族在研究區及其祖籍地的空間分布形態。 3.確認研究區在拓墾之初的方言群或次方言群的歸屬。 4.比較並解釋研究區在拓墾之初的閩、客方言群及次方言群分布的地理空間意涵。 本研究利用相關文獻、網路資料、粵東實地的訪查,當地人證實了粵東閩、客雙語區存在的可能性,此過渡區的寬度約在5-15公里,取其平均值10公里寬。閩南與閩西由於閩客混居地年代較早,其方言界線則取15公里寬,諸多的討論也指出這個區域是閩客方言犬牙交錯的區域。 其次,利用各種《廣東省地圖冊》及《福建省地圖冊》中的閩、客式地名資料,繪製歷史方言區圖(閩南語區、閩客過渡區、客家語區),進一步比對相關閩客語方言的分區發現,兩圖的閩客界線大致與本研究所繪出的閩客方言區圖可相吻合,但本研究所繪製的方言區圖更為細緻,更能表現方言演變的歷時性影響,可作為本研究所使用的閩客歷史方言分區;其次,將田野訪查到的世居宗族原鄉地名放到此方言區圖中,以繪圖方式還原了研究區在「拓墾之初」,方言群或次方言群移民的區域分佈狀況。 本研究已獲得足夠的證據,來論證研究區在區域開發的過程中,確實存在半福佬客族群。且半福佬客區閩南應當從新竹縣竹北六家,經新埔枋寮、新豐鄉到桃園縣新屋鄉、觀音鄉到中壢,再到八德構成一個帶狀區塊,零星分布於新竹縣湖口鄉與桃園縣楊梅鎮,作為兩側的閩、客族群的緩衝區。但各自構成這群半福佬客的祖籍地也有區域差異,觀音鄉觀音區、新屋、楊梅、新豐、湖口地半福佬客主要來自清代惠州府陸豐縣大安墟(今大安鎮),六家、枋寮、中壢與觀音新坡區以饒平籍為主,八德則為詔安籍,這部分的假設有待後續研究加以釐清。研究區內閩底半福佬客主要原鄉為清代惠州府海、陸豐地區,約在明朝到清初之時,遷徙到海、陸豐地區,其後逐漸與客家人接觸,而發展出閩客雙語能力。 研究區內的福佬人移民在拓墾之初,雖屬於弱勢族群,但由於能通閩、客雙語,與周邊族群能形成和諧的社群關係。其後,基於具備閩、客雙語能力、偏漳州口音,加上省籍意識及祖籍認同等因素影響,新屋地區的能福佬人很快的融入以海陸客為主的客家圈,或者北桃園(以漳州移民優佔)的閩南圈,或作為桃園地區(北)閩、(南)客之間的緩衝帶,使得這個區域在清代很少發生械鬥。 在研究區偏內陸地區的原本能說閩南語的半福佬客,受到周邊的強勢客家語滲透,最初雖能使用閩、客雙語溝通,左右逢源,但相對弱勢的海、陸豐福佬語終究會被優勢語言(海陸客語)所取代,文化認同也轉向客家認同,整體趨向於客家化。新屋及觀音沿海地區的半福佬客及客家族群,則受到臺灣強大環境及鄰近地區閩南語的滲透,閩南語反而有蓋過客家語的趨勢。 其次,利用世居宗族祖籍地的微觀調查與分析可發現,研究區族群的空間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域規律性,從大分類的以同方言群宗族的區域聚集現象,到小分類的來自相鄰及相同鄉鎮祖籍地宗族的區域聚集現象也頗為明顯,這種現象在人文地理上也具有一定的意義。一群來自嘉應州長樂縣安流鎮以南之地的移民,構成了四縣系與海陸系客家移民之間的緩衝地帶。楊梅及新屋地區的長樂籍移民主要分布在富岡附近的村落,呈現小區域移民地緣性聚集的情形。檢視其祖籍地,不僅僅是屬於長樂,而且幾乎均位於安流鎮以南,安流以南這個區域的客語口音,具有海陸腔與四縣腔的過渡色彩,而且較為接近海陸腔。若貿然將其口音歸入四縣系,則無法看出其人文地理區位性。可見微觀配合宏觀的研究途徑,可協助釐清次方言群分布的歷史地理意涵。 本研究所涵蓋的三個鄉鎮在進行微觀田野訪查與宏觀的地圖比對之,均可看出以方言群與類似祖籍地為群聚的地緣性色彩,每個鄉鎮均可分出若人文歷史地理區,如楊梅可分為:海陸客語優佔區、半福佬客與客家話混合區及四縣客話優佔區;新屋可分為:半福佬客優佔區與客家話優佔區;觀音可分為:半福佬客與客家話混合區、閩南語區及閩南語與客家語混合區。 楊梅及新屋地區的世居宗族的祖籍地很一致的屬於粵東地區,但也顯示隨方言群與原鄉的區域分布而居。在臺灣開發史上楊梅鎮與新屋鄉約略分屬於三個墾庄:萃豐庄、大溪墘庄與諸協和墾號。這三個墾庄的創立與發展過程,展現出與世居宗族祖籍地、方言或次方言群的地域性結構緊密呼應的態勢。祖籍海、陸豐籍的移民主要分布在土牛溝以西之地,但又以社子溪為界劃分成兩個方言群,溪北的大溪墘庄定居的墾民主要為具備閩、客雙語溝通能力的半福佬客群,社子溪北岸的高山頂一帶則呈現半福佬客與客家移民混居的現象,具有族群空間分布的過渡性色彩。 溪南的萃豐庄以說海、陸腔客語的墾民為優佔;土牛溝以東的諸協和墾庄則以說四縣腔客語的移民為多。這三個墾庄不僅僅是墾庄而已,實際上也演變成三個歷史地理區域;社子溪與土牛溝是構成這三個區域的地理界線。影響至今,這個區域部分的人文區域結構(如民間信仰系統、方言或次方言群分布),仍一定程度反映著拓墾原初之時的地域性結構格局。再者,楊梅及新屋地區居民使用的方言(次方言)經過二百餘年的競合與重組,海陸腔客語逐漸成為整個楊梅及新屋地區的優勢腔,反映著方言競合過程中眾勝寡消的規律性。 觀音是本研究三個鄉鎮中地緣的雜異性最高的地區,顯示觀音世居宗族祖籍地的地緣性具有過渡性色彩,方言口音隨之具有過渡性色彩。西北部草漯區以漳州籍移民優佔,目前居民口音仍偏漳系。西部觀音區半福佬客所使用的閩南語偏漳系,客家語偏海陸腔。東南部新坡區上大等村居民雖來自潮汕區,但其母語已融入當地偏漳系閩南語中,潮汕話不復被使用,新坡區的客家語逐漸接近四縣腔與饒平腔的趨勢,若聯結楊梅與中壢的世居宗族樣本,也可發現其祖籍地具有地緣性的過渡性色彩。 再者,以現今的角度觀之,研究區內有許多看似錯置現象的閩、客式地名(客家區不應該出現閩南式地名),尤其以屋、厝為代表,經本研究之後發現,雖有少數地名確實是屋、厝錯用,但多數符合區域開發方言群與世居宗族的分佈態勢。地名是語言的活化石,方言競合過程中,新屋、楊梅及觀音這些閩底半福佬客所持的方言逐漸轉換,地名卻保留歷史的遺跡。 一直以來臺灣關於閩、客族群關係研究,由於欠缺祖籍地的實地訪查資訊,又囿於「粵東等同於客家地區」「海、陸豐即是客」、「饒平即是客」的刻板族群論述思維時,以致相關論述無法突破。本研究嘗試透過翔實田野調查與地圖比對、利用網路無遠弗屆的功能,將祖籍地或本地(新屋、楊梅與觀音)的族群互動關係,放到主題地圖上呈現,讓數字說話,以驗證相關假設,本研究已經獲致不錯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所發現的貢獻在學術上的意義,不僅可用於台灣各區域方言演進的解釋上,更重要的是有助於還原臺灣拓墾史上的閩客族群互動關係。然而,此解開一區域現象,必須建立在細緻的田野調查資訊與地圖資訊解析的研究取向上。 最後研究者要再次強調,本研究所得出的方言群或次方言群的地理分布態勢,乃是在還原歷史過程,目前臺灣閩、客方言區的空間分布形態,是長久以來方言競合與族群融合的歷史進程,但並不是一開始就是涇渭分明的,在利用本研究成果來解釋現今方言群或次方言群的區域分布時,不宜作毫無選擇的套用或作以偏蓋全的選擇性援引。
  • Item
    以閩、客式地名來重建臺灣閩、客族群原鄉之歷史方言界線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3-12-01) 韋煙灶; 曹治中 
  • Item
    閩南語之文白異讀、腔調、聲調差異與臺灣閩南語地名的關係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4-06-01) 韋煙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