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4

【沿 革】

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於民國35年6月5日成立時,即設置史地學系。首任系主任由院長李季谷先生兼任,37年由諶亞達先生承接為第二任,38年由沙學浚先生繼為第三任。51年史地學系擴成歷史與地理兩學系,56年7月1日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仍隸屬文學院,仍由文學院院長沙學浚先生兼任系主任。59年8月本系成立地理研究所,由劉衍淮先生出任所長。60年8月沙院長為專心推展院務,系主任一職由賀忠儒先生承接,62年8月劉鴻喜先生接任研究所所長,系所合一後歷任系主任為陳國章先生、石再添先生、陳國彥先生、楊萬先生、蔡文彩先生、徐勝一先生、黃朝恩先生、潘朝陽先生、陳國川先生、丘逸民先生、歐陽鍾玲女士,現為蘇淑娟女士。

本系於民國59年8月成立碩士班,77年8月獲准成立博士班,83年成立「區域研究中心」,94年成立「地理資訊研究中心」,95年成立「地理教育研究中心」、「環境監測與規劃研究中心」、「地理影像實驗室」。地理學系之下,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結構完備,充分發揮本系的師資與設備應有之功能。

為配合各級政府教育政策的需求,本系也開設各種進修課程,如「地理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地理系空間資訊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其他各類不定期舉辦的短期進修班等,提供中學老師、空間資訊人員進修的機會,在該進修管道中則多專注於上述地理思維的教育和教學轉化。

【課 程】

本系的發展早期以培養中學地理師資為主,因應社會發展之需求,本系除了培養地理學研究專門人才,培育中學地理師資,亦訓練環境監測與防災、國土規劃、GIS設計與應用、觀光遊憩理論與實務專業人才。

本系的課程設計,是兼顧理論與實務,從地理學的空間、人地、區域、地球科學的四大傳統出發,涵蓋自然、人文、區域、地理學方法與應用四個面向來規劃。

1.師資培育

培養各級學校地理學師資,其目的在於明瞭地理學的各種理論與實際,使其具備獨立研究與教學的能力。

2.環境監測與防災學程

厚植學生基礎地理學素養及監測環境能力,培訓其對環境經營管理具有整合性發展的競爭力。最終目標在開拓本校理論與技術整合、教學與應用整合、校園與社會整合、學術與產業整合之進階性任務。

3.區域與觀光規劃學程

因應全球化趨勢與台灣發展變遷,以地理學為基礎,整合區域發展與創新及深度化觀光事業發展,培養學生具備回應理論與實踐知識,目的在訓練學生區域研究與觀光規劃的實務能力。

4.空間資訊學程

以空間資訊的理論與技術為訓練之基礎,結合人文社經、健康促進、環境資源及大地工程的應用,為社會培育空間研究、規劃、管理和決策的人才。

【師資陣容】

本系師資陣容完整(專任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助理教授3人、專案助理教授1人),均具有博士學位,學有專精,研究成果豐碩。在教學方面,均能將各種先進的研究成果納入教材,涵蓋各種地理觀念及技術,使一般畢業學生擁有完整的地理知識,有能力利用各種地理觀念與技能,從事研究、教學或其他專業工作。

【圖書與設備】

本系圖書計有地理學專用書籍萬餘冊,中外文期刊三百餘種,大比例尺地形圖兩萬餘張、中外地圖集三百餘冊、航空照片圖三千餘張。「區域研究中心」為配合鄉土地理的研究與教學,先後蒐集甚多台灣、中國大陸、亞洲鄰近國家,乃至於全球各地相關之地理研究成果與地理資訊,包括自然環境與資源、地名、地圖以及各種方志、文獻及公私典藏文書等,並應用地理資訊系統 (GIS)技術,將蒐集到的各項資料加以分類整理、建檔、研究,以充實區域地理學術研究,奠定區域研究基礎。 系裡之實驗室及教室頗具規模,如地形實驗室、水文實驗室、氣候實驗室、人文與區域地理實驗室、空間資訊實驗室、電腦教室等,這些實驗室對教學與研究均具有重大意義及指標。

【教學與研究】

地理學以生活環境空間的現象為研究範疇,研究各種現象的空間分佈、關係及區域特性,並聚焦於如此社會環境空間特性和自然與人文環境如何相互為用。藉由人文和自然地理的理論建構、理論驗證和空間技術的精熟使用,解釋和理解現象的空間與環境面向和意涵,進而從規劃與設計的理念,提供空間環境趨吉避凶的思維與規劃,目的在於促進國家與社會的適切發展,並影響社會大眾守護生活環境。本系自民國59年成立碩士班及民國77年成立博士班以來,即秉承前述宗旨,從事精深的地理研究與教學,培養研究生的獨立研究能力。碩士班一年級,著重地理學各種以論和方法的研討,二、三年級則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博士班一、二年級,著重地理學分科高階領域的專業素養,三、四年級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碩博士班透過專題演講與相關課程安排,提供研究生肥沃的學術養份。學生之修課和論文寫作過程,指導教授和研究生緊密聯繫,形成活躍的學風。為積極促加強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本系安排每週三下午地理學專題演講,促進學術討論氛圍與研究風氣。

本系研究風氣鼎盛,為了鼓勵研究活動,提高地理學術水準,每年均彙編出版各種期刊及叢書,目前已出版「地理學研究」、「地理研究」、「地理研究叢書」、「系友會刊」、「地友」、「地理教育」、「地理教育叢書」、「地理研究專刊」。此外,本系教師更廣泛獲得國科會、教育部、臺電公司、水資會、臺灣省民政廳、文獻委員會等單位的補助或委託,從事多項專門性的學術專題研究,成果豐碩。

本系學術活動頻繁,自1997年起每年舉辦「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另外,教師除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外,為更進一步促進師生的研究風氣,並加強大家的研究能力,本系自七十七學年度時,將碩士班的地理論著評讀、博士班的地理學專題討論及老師的學術研討會集中於每週三下午舉行。有關師生將輪流評讀論文或報告研究心得,並作公開討論和意見交流。內容方面,碩一同學以評讀外文地理論著為主,題目自選或由指導教授決定;碩二同學以匯報個人碩士論文進度為主;博士班同學及本系老師,則自行決定內容。

【獲獎與認證】

本系經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95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101年度大學校院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含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暑期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師生交流】

本系設有學生評鑑制度,隨時反映教師的教學情況。為讓學生意見能充分表達,在系所會議設置學生代表二名,可參與議案的討論與表決。此外,本系每學期舉辦師生座談會,建立師生交流的機制。對於凝聚師生對本校、本系的內聚力,效果良好。

【未來展望】

核心課程訓練廣博,讓學習者容易銜接各種專業或轉換跑道;因應就業市場的專業學程,讓你具備紮實的技能與專長。歡迎所有熱愛生命、關懷人類、勇於探索、樂於體驗的青年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在大地上播下地理的種子,讓我們共同營造永續而美麗的家園!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應用環境足跡指標評估氣候變遷下臺灣農業之環境衝擊及轉作調適策略
    (2023) 林冠州; Lin, Guan-Zhou
    全球於氣候變遷的影響下,面臨糧食安全不足和環境生態惡化的挑戰,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對農業永續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環境足跡的概念可用於協助分析氣候變遷情境下作物生產的資源利用和汙染排放對環境生態造成的壓力,並進一步分析轉作的可行性和效益。本研究利用SWAT模式及TCCIP AR5 RCP8.5 2081-2100統計降尺度的資料,模擬鳳山溪、頭前溪、烏溪和高屏溪等四個流域在現況氣候及氣候變遷下水資源、水質和作物產量的變化,並根據環境足跡的概念進行農業環境足跡指標框架之設計,運用該指標分析氣候變遷情境下各流域的水稻及經濟作物需轉作的面積以及轉作選擇。SWAT模式參數的檢定結果顯示,模式於四個流域模擬日流量、月尺度的營養鹽、輸砂和作物產量上都達到了良好的水準;未來臺灣將發生乾濕季降雨分布不均及農業用水量上升等現象,顯現出氣候變遷將對臺灣流域環境所帶來季節性的影響和衝擊;多數流域的農田於氣候變遷情境下作物產量將顯著減少,顯示出制定轉作策略及評估作物適栽性之必要性;各流域指標變化成果顯示,氣候變遷情境下水稻轉作成地瓜或大豆能以最小的轉作面積達到最大化的指標改善效益;鳳山溪及高屏溪流域另需要考量茶樹或果園之轉作才能減緩氣候變遷之威脅。減少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污染排放和資源消耗為全球永續發展之趨勢,藉由各流域作物轉作面積調整及農業環境足跡之計算,對於臺灣農業環境的永續發展以及達到聯合國於2030年前訂定的永續農業發展的目標將有實質性的幫助。
  • Item
    台灣高中生氣候變遷知識、希望感及氣候變遷減緩行為之研究
    (2020) 吳如雅; WU, Ju-Ya
      氣候變遷已對自然系統與人類社會造成強大衝擊,因應氣候變遷的策略與行動刻不容緩。2015年簽署的《巴黎協定》第12條指出應「加強氣候變遷教育」,因此,氣候變遷教育(Climate Change Education, CCE)被視為提高人們解決環境問題能力的關鍵。然而,我國現有的氣候變遷教育研究多以國小階段的學生與教師作為研究對象,較少關注中學階段的學生,更少有研究以高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因此,本研究專注在高中生上,旨在瞭解台灣高中生的氣候變遷知識、希望感及減緩行為之現況、差異與關聯。   本研究以台灣北部地區一所私立完全中學之高中二年級與三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採取問卷調查,問卷內容由四個部分所組成,第一部分為個人基本資料;第二部分為氣候變遷知識問卷;第三部分為氣候變遷希望感量表;第四部份為氣候變遷減緩行為量表。透過敘述統計、比較平均數法(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來考驗研究假設。   研究結果指出,在現況部分:台灣高中生的氣候變遷知識水準適中;具有中間偏高的氣候變遷希望感;減緩行為表現屬於中等積極程度。在個人背景變項部分:不同年級只有在氣候變遷知識得分達到顯著差異;不同的關心程度在氣候變遷希望感與減緩行為得分均達到顯著差異;不同的擔憂程度在氣候變遷知識、希望感與減緩行為得分均達到顯著差異。在相關性部分:氣候變遷知識與希望感間無顯著相關;氣候變遷知識與減緩行為間無顯著相關;氣候變遷希望感與氣候變遷減緩行為則達到中度顯著正相關。   本研究結果提供氣候變遷教育、學校教師與未來研究之參考基礎使用。
  • Item
    台灣近岸環境觀測、分析與模擬研究-氣候變遷下海岸防禦的非工程治理: 海岸後退帶的試驗規畫研究(I)
    (2014/08-2015/07) 林宗儀
    氣候變遷下對於海岸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全球海水面的上升和極端天氣(風暴、 颱風)事件發生的頻率增加。臺灣對於海岸防禦的策略及方法,從傳統的海堤、護 岸等人工結構物的建造到突堤、離岸堤等之佈設,再到最新的複合式工法,應用岬 灣理論進行人工養灘等,期望在颱風事件中能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減少損 失。但在抵抗颱風巨浪和暴潮的侵襲時,工程結構物常傳出破堤或遭越波造成海水 倒灌、海堤塌陷等災害。再加上硬性結構物的建置,也常因為干擾自然海岸環境系 統,導致引發局部地區的海灘侵蝕問題。因此海岸防護策略在氣候變遷的情境下 的,已不能再固守傳統的硬性防禦工法,必須在海岸防禦工程作為上有所調適,或 是應用非工程的環境治理方式來減輕災害的損傷。以沙岸地區的海岸防禦為例,工 程調適作法是進行人工養灘及沙丘建造等柔性工法,藉以建立起海陸之間的自然屏 障。但人工養灘在國外的經驗常被質疑生命效期不如預期,在沒有其他配套措施 下,導致工程維護費用不斷增高累積,終至超出社會的負擔能力。本研究提出一種 兼顧防災及自然環境生態維護的非工程治理方式,建議劃設海岸後退帶或災害緩衝 帶,可以獨立操作,也可和柔性工法搭配。透過環境規劃與管理方式,限制易致災 區內的新建房舍和土地使用,以達到海岸減災的目的。期望從國外經驗的學習,建 立台灣海岸後退帶劃設的標準作業程序,調查西部沙岸之災害脆弱性,並擇取適當 侵蝕熱點區段進行後退帶試驗劃設,為這項海岸管理新思維,踏出實作的第一步。
  • Item
    臺灣西南海岸沙洲變遷與海岸災害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9-12-01) 林宗儀
  • Item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研究
    (中華民國氣象學會, 2014-12-01) 陳正達; 朱容練; 許晃雄; 盧孟明; 隋中興; 周佳; 翁叔平; 陳昭銘; 林傳堯; 鄭兆尊; 吳宜昭; 卓盈旻; 陳重功; 張雅茹; 林士堯; 林修立; 童裕翔; 楊承道
    本研究以全球氣候模式模擬的結果為基準,運用統計降尺度技術,分析未來臺灣氣候變遷的可能性機率分布範圍。運用機率方式表示是以科學與客觀的方式呈現上述氣候模式差異、自然氣候變動以及降尺度方法所疊加的不確定範圍,同時區域的氣候變遷推估機率分布特徵也可以用以評估我們對未來臺灣氣候變遷推估的信心度。以A1B單一未來發展情境為例,下列是針對21世紀末未來臺灣氣候變遷推估的主要發現:(1)在近地表氣溫季節及區域平均的變化部份,所有氣候模式所推估中位數大約是介於2.1°C至2.4°C之間,北臺灣較南臺灣的增溫幅度略高,而秋季較其他季節略低。約有一半的模式顯示未來變化主要是介於1.8°C至2.9°C之間。90%以上的模式推估區域季節平均變化將在1.3°C以上或小於3.1°C,同樣是北臺灣較南臺灣的增溫幅度略高。(2)在季節及區域平均降水的變化方面,未來冬季雨量有近乎四分之三的模式推估變化都是減少的,約有一半的模式的推估是介於+0%至–23%之間,只有少數(10%)的模式推估區域冬季雨量減少可能在–34%以上或反而可能有+6%的增加。而未來夏季雨量變化方面,則有將近60%的模式推估降水都是增加,約有一半的模式認為未來夏季變化主要是介於+15%至+45%之間,雖然只有少數(10%)的模式推估區域夏季雨量增加可能在+34%以上。這些推估結果對原本就是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的中南部地區而言,如何調配豐枯水期的水資源,在未來將會是更為嚴峻。對於未來臺灣近地面氣溫變遷推估而言,無論是月、季或是年平均的氣候平均氣溫變化,在21世紀末的變化幅度都遠超過模式所估算的氣候自然變動與統計降尺度方法的誤差範圍。不過,對於未來臺灣降雨變遷推估的應用,必須注意其變化幅度往往未必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模式推估分布的可能性機率分布範圍或甚至符號都改變,科學上對相關結果可靠性的信心則相對較為不足。
  • Item
    臺灣地區日較差的百年變化(1901~2008)
    (中華民國氣象學會, 2011-03-01) 翁叔平; 黃燕儀
    本研究透過三方向的主成份分析法(STATIS: Structuration des Tableaux A Trios Indices de laStatistique)對臺灣地區日較差(DTR: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的長期變化及其和氣象參數間同時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白天最高溫的上升趨勢小於夜晚最低溫的上升趨勢,此白天和夜晚之間的熱力不對稱,導致DTR自1901年開始呈現逐漸下降趨勢;(2)臺灣地區在長期的平均日照時數的趨勢上都呈明顯下降,然而日平均最高溫卻在增温中,此一矛盾的趨勢推測可能與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氣溶膠增加有關,然而氣溶膠對日照時數的影響,主要在於氣溶膠的成雲機制,但是,根據平均雲量的分析結果顯示近年來的雲量卻在減少中,以ISCCP衛星雲資料檢測顯示,低雲族有顯著的下降趨勢,依據此結果推估,測站的總雲量或有可能顯現在衛星的低雲資料上。由此可推論,人為活動所排放的氣溶膠不是導致日照時數下降的主因。此外,根據STATIS分析百年的平均溫度記錄,本文發現(3)臺灣地區平均溫度呈上升趨勢,以冬季最為明顯,此研究結果有別於前人的分析結果;(4)臺灣地區的春季降雨有減少的現象;(5)水氣壓在夏(冬)季呈現減少(增加)趨勢,而相對濕度皆為下降趨勢。
  • Item
    氣候自然變異與年代際變化
    (中華民國氣象學會, 2012-11-01) 許晃雄; 羅資婷; 洪致文; 洪志誠; 李明營; 陳雲蘭; 黃威凱; 盧孟明; 隋中興
    地球氣候不斷的變化,呈現多重時間尺度的特性。過去一百多年的地球氣候除了有長達百年的暖化趨勢,亦呈現明顯的年代際變化,如20世紀初至1940年代的暖化趨勢,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冷卻趨勢,以及1980年代以後更明顯的暖化趨勢。降雨也呈現明顯的年代際變化,而且區域性強。 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對過去數十年全球暖化加速的看法,忽略了年代際振盪的貢獻。過去30年剛好處於大西洋多年代振盪朝正相位(亦即溫度上升)發展的時期,加上全球溫度上升趨勢,因此顯得暖化速率特別快。無論檢視過去氣候變化或推估未來氣候變遷趨勢,吾人都需考慮年代際的影響,因為年代際振盪造成的是近期影響,人為溫室效應則是遠期影響。年代際振盪的影響不僅不可忽視,甚至可能提供較為準確的近期氣候推估。IPCC 已經將年代預報納為重要的研究方向,並將於第五次評估報告首次提出研究成果。 此項觀察與長期暖化趨勢的存在並不牴觸。年代際振盪以北半球最為明顯,南半球的海溫與全球海面高度皆呈現顯著的長期上升趨勢與微弱的年代際振盪。理論上,如果人為溫室效應確實影響了地球氣候,海水溫度與熱容量是最容易延續該訊息的氣候變數,這是因為海水的熱容量遠大於氣體與土壤,具有較長的「記憶」。南半球的海溫與全球海面高度的顯著長期上升趨勢很可能反應了此一人為影響。 人造溫室氣體是過去數十年氣溫上升的主因之一。最近的觀測顯示,自京都議定書以來,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不但無法抑制,反而加速成長。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溫室效應已經十分明顯,而且大多數氣候模式都顯示人為溫室效應的影響大於其他已知的自然因素,因此過去一百多年來的溫度上升有一部分受到人為溫室效應的影響是極其可能的。依據IPCC的情境推估,在2100年暖化程度為1.1°C至6.4°C。此一暖化幅度遠大於年代際振盪造成的溫度變化,也大於火山爆發帶來的短期冷卻。即使考慮未來如果發生像造成小冰期的Maunder Minimum,其造成的全球冷卻效應約為0.3°C,仍遠小於人為溫室效應造成的暖化。 整體而言,如果溫室氣體的增加無法抑制,全球暖化程度將遠遠超過自然變化的幅度,無任何已知的過去百年來的自然變化可以抵銷。地球史上曾發生過的毀滅性災難如果再次發生,或許可以抑制全球暖化趨勢。但是,這類事件無法預知也非人類所樂見。抑制全球暖化以減緩對地球生態環境的可能衝擊,勢在必行。因此,如何抑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降低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速率,是目前人類面臨的最大的課題與挑戰。
  • Item
    從氣候變遷到林業碳管理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2014-10-01) 廖學誠 
  • Item
    全球氣候變遷對海岸環境之衝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2009-06-01) 廖學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