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4

【沿 革】

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於民國35年6月5日成立時,即設置史地學系。首任系主任由院長李季谷先生兼任,37年由諶亞達先生承接為第二任,38年由沙學浚先生繼為第三任。51年史地學系擴成歷史與地理兩學系,56年7月1日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仍隸屬文學院,仍由文學院院長沙學浚先生兼任系主任。59年8月本系成立地理研究所,由劉衍淮先生出任所長。60年8月沙院長為專心推展院務,系主任一職由賀忠儒先生承接,62年8月劉鴻喜先生接任研究所所長,系所合一後歷任系主任為陳國章先生、石再添先生、陳國彥先生、楊萬先生、蔡文彩先生、徐勝一先生、黃朝恩先生、潘朝陽先生、陳國川先生、丘逸民先生、歐陽鍾玲女士,現為蘇淑娟女士。

本系於民國59年8月成立碩士班,77年8月獲准成立博士班,83年成立「區域研究中心」,94年成立「地理資訊研究中心」,95年成立「地理教育研究中心」、「環境監測與規劃研究中心」、「地理影像實驗室」。地理學系之下,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結構完備,充分發揮本系的師資與設備應有之功能。

為配合各級政府教育政策的需求,本系也開設各種進修課程,如「地理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地理系空間資訊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其他各類不定期舉辦的短期進修班等,提供中學老師、空間資訊人員進修的機會,在該進修管道中則多專注於上述地理思維的教育和教學轉化。

【課 程】

本系的發展早期以培養中學地理師資為主,因應社會發展之需求,本系除了培養地理學研究專門人才,培育中學地理師資,亦訓練環境監測與防災、國土規劃、GIS設計與應用、觀光遊憩理論與實務專業人才。

本系的課程設計,是兼顧理論與實務,從地理學的空間、人地、區域、地球科學的四大傳統出發,涵蓋自然、人文、區域、地理學方法與應用四個面向來規劃。

1.師資培育

培養各級學校地理學師資,其目的在於明瞭地理學的各種理論與實際,使其具備獨立研究與教學的能力。

2.環境監測與防災學程

厚植學生基礎地理學素養及監測環境能力,培訓其對環境經營管理具有整合性發展的競爭力。最終目標在開拓本校理論與技術整合、教學與應用整合、校園與社會整合、學術與產業整合之進階性任務。

3.區域與觀光規劃學程

因應全球化趨勢與台灣發展變遷,以地理學為基礎,整合區域發展與創新及深度化觀光事業發展,培養學生具備回應理論與實踐知識,目的在訓練學生區域研究與觀光規劃的實務能力。

4.空間資訊學程

以空間資訊的理論與技術為訓練之基礎,結合人文社經、健康促進、環境資源及大地工程的應用,為社會培育空間研究、規劃、管理和決策的人才。

【師資陣容】

本系師資陣容完整(專任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助理教授3人、專案助理教授1人),均具有博士學位,學有專精,研究成果豐碩。在教學方面,均能將各種先進的研究成果納入教材,涵蓋各種地理觀念及技術,使一般畢業學生擁有完整的地理知識,有能力利用各種地理觀念與技能,從事研究、教學或其他專業工作。

【圖書與設備】

本系圖書計有地理學專用書籍萬餘冊,中外文期刊三百餘種,大比例尺地形圖兩萬餘張、中外地圖集三百餘冊、航空照片圖三千餘張。「區域研究中心」為配合鄉土地理的研究與教學,先後蒐集甚多台灣、中國大陸、亞洲鄰近國家,乃至於全球各地相關之地理研究成果與地理資訊,包括自然環境與資源、地名、地圖以及各種方志、文獻及公私典藏文書等,並應用地理資訊系統 (GIS)技術,將蒐集到的各項資料加以分類整理、建檔、研究,以充實區域地理學術研究,奠定區域研究基礎。 系裡之實驗室及教室頗具規模,如地形實驗室、水文實驗室、氣候實驗室、人文與區域地理實驗室、空間資訊實驗室、電腦教室等,這些實驗室對教學與研究均具有重大意義及指標。

【教學與研究】

地理學以生活環境空間的現象為研究範疇,研究各種現象的空間分佈、關係及區域特性,並聚焦於如此社會環境空間特性和自然與人文環境如何相互為用。藉由人文和自然地理的理論建構、理論驗證和空間技術的精熟使用,解釋和理解現象的空間與環境面向和意涵,進而從規劃與設計的理念,提供空間環境趨吉避凶的思維與規劃,目的在於促進國家與社會的適切發展,並影響社會大眾守護生活環境。本系自民國59年成立碩士班及民國77年成立博士班以來,即秉承前述宗旨,從事精深的地理研究與教學,培養研究生的獨立研究能力。碩士班一年級,著重地理學各種以論和方法的研討,二、三年級則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博士班一、二年級,著重地理學分科高階領域的專業素養,三、四年級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碩博士班透過專題演講與相關課程安排,提供研究生肥沃的學術養份。學生之修課和論文寫作過程,指導教授和研究生緊密聯繫,形成活躍的學風。為積極促加強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本系安排每週三下午地理學專題演講,促進學術討論氛圍與研究風氣。

本系研究風氣鼎盛,為了鼓勵研究活動,提高地理學術水準,每年均彙編出版各種期刊及叢書,目前已出版「地理學研究」、「地理研究」、「地理研究叢書」、「系友會刊」、「地友」、「地理教育」、「地理教育叢書」、「地理研究專刊」。此外,本系教師更廣泛獲得國科會、教育部、臺電公司、水資會、臺灣省民政廳、文獻委員會等單位的補助或委託,從事多項專門性的學術專題研究,成果豐碩。

本系學術活動頻繁,自1997年起每年舉辦「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另外,教師除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外,為更進一步促進師生的研究風氣,並加強大家的研究能力,本系自七十七學年度時,將碩士班的地理論著評讀、博士班的地理學專題討論及老師的學術研討會集中於每週三下午舉行。有關師生將輪流評讀論文或報告研究心得,並作公開討論和意見交流。內容方面,碩一同學以評讀外文地理論著為主,題目自選或由指導教授決定;碩二同學以匯報個人碩士論文進度為主;博士班同學及本系老師,則自行決定內容。

【獲獎與認證】

本系經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95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101年度大學校院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含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暑期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師生交流】

本系設有學生評鑑制度,隨時反映教師的教學情況。為讓學生意見能充分表達,在系所會議設置學生代表二名,可參與議案的討論與表決。此外,本系每學期舉辦師生座談會,建立師生交流的機制。對於凝聚師生對本校、本系的內聚力,效果良好。

【未來展望】

核心課程訓練廣博,讓學習者容易銜接各種專業或轉換跑道;因應就業市場的專業學程,讓你具備紮實的技能與專長。歡迎所有熱愛生命、關懷人類、勇於探索、樂於體驗的青年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在大地上播下地理的種子,讓我們共同營造永續而美麗的家園!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臺日高中生食農教育認知對其早餐選擇行為之研究
    (2018) 鄭鈺憓; Cheng, Yu-Hui
      台灣當前的食農教育推廣在高中階段尚未完備,而即將成年的高中階段青少年正處於飲食價值觀發展與建立的關鍵時期,若要提升國人對食農教育相關的意識及正確健康的飲食習慣,高中將會是極為重要的階段。相較之下,日本已實行食農教育及相關活動多年,則台灣高中生和日本高中生之間,對食農教育相關重要議題的認知會有何不同?此外,他們對食農教育的認知及觀點將影響他們的早餐選擇行為。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食農教育認知情形對台灣和日本高中生早餐選擇行為的影響。為了調查台日高中生對食農教育的認知及其早餐選擇行為,本研究採量化研究方法,使用自編問卷為研究工具,問卷內容中包含受試者背景資料、食農教育認知觀點及早餐選擇因素之變量。問卷隨機發放給台灣台北市和嘉義市;以及日本東京都和鹿兒島縣的高中1至3年級學生施測。總計回收有效樣本數為2,156份,並運用SPSS統計軟體對數據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和日本高中生對食農教育認知程度表現皆為「良好」。 此外,台日大多數的學生皆有吃早餐的習慣。台灣高中生早餐無論是家中準備或自行外食,內容皆以「麵食」為主。而日本高中生家中準備之早餐則以「米食」為主,自行外食則以「麵食」為主。此外台日高中生對食農教育認知程度與早餐習慣(有吃早餐、欠食)相關,而與早餐選擇的形式(米、麵食)無顯著相關。
  • Item
    日本地理教育中的災害整備
    (地理學系, 2014-11-??) 井田仁康; Yoshiyasu IDA
    日本地理教育包括國中的社會領域及高中地理課均強調災害整備教育,尤其是在2011 年東日本大地震災害後,日本更加注重災害整備教育,課程內容著重如何判讀災害地圖及製作災害整備圖。當學生遇到重大災難時,他們必需根據地圖及知識去進行判斷、決策及行動,以保護他們自己並幫助其他人們。這些能力必須在中學地理教育中學會,日本地理課程即試圖去提升這些能力。另一方面,有一些災區並未完全復原,部份學生在學習上也遭遇困難,因為他們經歷過海嘯、房舍傾倒、淹水流失及悲慘記憶等,以致於腦海中時常顯現受創場景,在學校中很難教導他們災害這件事。
  • Item
    臺日韓現代詩交流座談會
    (臺灣現代詩人協會, 2008-09-01) 陳千武; 丸地守; 趙天儀; 金尚浩; 蔡秀菊; 林宗儀
  • Item
    海岸環境資源經營管理之探討(7)--日本福岡縣海岸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3-12-01) 廖學誠 
  • Item
    日本茨城縣「森林湖沼環境稅」簡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1-10-01) 廖學誠 
  • Item
    海岸環境資源經營管理之探討(4)--日本茨城縣海岸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2-04-01) 廖學誠 
  • Item
    都會型民眾參與的森林體驗--以日本茨城縣筑波市為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1-04-01) 廖學誠 
  • Item
    日本非營利組織(NPO)參與林業經營之探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05-06-01) 廖學誠; 黃世輝; 陳美惠 
  • Item
    朱舜水的民族志節及其海上漂泊
    (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 2012-06-01) 潘朝陽
    強調民族志節,是儒家的基本信念,或可以說是中國儒者承孔子的春秋筆法之教而有的民族主義。一般人以為儒家的嚴夷夏之防的民族觀,是一種狹隘封閉的意識形態:在邊疆外族入侵華夏的崩毀昏亂之時代,儒者一則必以身家殉道,一則必視外族為夷狄仇虜。然而觀諸南明大儒朱舜水的抉擇,實則不然。他選擇效法微子去國,並且義不臣於女真而乘桴浮於東海,中年之後,在東亞海上漂泊十多年,晚年終能在日本長崎、江戶獲得安棲,並得到日本士子、貴族的尊崇以及師禮。朱舜水甚至以堯舜孔孟之國期待日本。本文先敘朱舜水的民族志節之形態,再以地圖說明其東海之漂泊,同時敘述其海上生涯的際遇和心志。
  • Item
    日本串木野之鮪釣漁業發展
    (地理學系, 2000-05-??) 陳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