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4

【沿 革】

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於民國35年6月5日成立時,即設置史地學系。首任系主任由院長李季谷先生兼任,37年由諶亞達先生承接為第二任,38年由沙學浚先生繼為第三任。51年史地學系擴成歷史與地理兩學系,56年7月1日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仍隸屬文學院,仍由文學院院長沙學浚先生兼任系主任。59年8月本系成立地理研究所,由劉衍淮先生出任所長。60年8月沙院長為專心推展院務,系主任一職由賀忠儒先生承接,62年8月劉鴻喜先生接任研究所所長,系所合一後歷任系主任為陳國章先生、石再添先生、陳國彥先生、楊萬先生、蔡文彩先生、徐勝一先生、黃朝恩先生、潘朝陽先生、陳國川先生、丘逸民先生、歐陽鍾玲女士,現為蘇淑娟女士。

本系於民國59年8月成立碩士班,77年8月獲准成立博士班,83年成立「區域研究中心」,94年成立「地理資訊研究中心」,95年成立「地理教育研究中心」、「環境監測與規劃研究中心」、「地理影像實驗室」。地理學系之下,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結構完備,充分發揮本系的師資與設備應有之功能。

為配合各級政府教育政策的需求,本系也開設各種進修課程,如「地理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地理系空間資訊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其他各類不定期舉辦的短期進修班等,提供中學老師、空間資訊人員進修的機會,在該進修管道中則多專注於上述地理思維的教育和教學轉化。

【課 程】

本系的發展早期以培養中學地理師資為主,因應社會發展之需求,本系除了培養地理學研究專門人才,培育中學地理師資,亦訓練環境監測與防災、國土規劃、GIS設計與應用、觀光遊憩理論與實務專業人才。

本系的課程設計,是兼顧理論與實務,從地理學的空間、人地、區域、地球科學的四大傳統出發,涵蓋自然、人文、區域、地理學方法與應用四個面向來規劃。

1.師資培育

培養各級學校地理學師資,其目的在於明瞭地理學的各種理論與實際,使其具備獨立研究與教學的能力。

2.環境監測與防災學程

厚植學生基礎地理學素養及監測環境能力,培訓其對環境經營管理具有整合性發展的競爭力。最終目標在開拓本校理論與技術整合、教學與應用整合、校園與社會整合、學術與產業整合之進階性任務。

3.區域與觀光規劃學程

因應全球化趨勢與台灣發展變遷,以地理學為基礎,整合區域發展與創新及深度化觀光事業發展,培養學生具備回應理論與實踐知識,目的在訓練學生區域研究與觀光規劃的實務能力。

4.空間資訊學程

以空間資訊的理論與技術為訓練之基礎,結合人文社經、健康促進、環境資源及大地工程的應用,為社會培育空間研究、規劃、管理和決策的人才。

【師資陣容】

本系師資陣容完整(專任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助理教授3人、專案助理教授1人),均具有博士學位,學有專精,研究成果豐碩。在教學方面,均能將各種先進的研究成果納入教材,涵蓋各種地理觀念及技術,使一般畢業學生擁有完整的地理知識,有能力利用各種地理觀念與技能,從事研究、教學或其他專業工作。

【圖書與設備】

本系圖書計有地理學專用書籍萬餘冊,中外文期刊三百餘種,大比例尺地形圖兩萬餘張、中外地圖集三百餘冊、航空照片圖三千餘張。「區域研究中心」為配合鄉土地理的研究與教學,先後蒐集甚多台灣、中國大陸、亞洲鄰近國家,乃至於全球各地相關之地理研究成果與地理資訊,包括自然環境與資源、地名、地圖以及各種方志、文獻及公私典藏文書等,並應用地理資訊系統 (GIS)技術,將蒐集到的各項資料加以分類整理、建檔、研究,以充實區域地理學術研究,奠定區域研究基礎。 系裡之實驗室及教室頗具規模,如地形實驗室、水文實驗室、氣候實驗室、人文與區域地理實驗室、空間資訊實驗室、電腦教室等,這些實驗室對教學與研究均具有重大意義及指標。

【教學與研究】

地理學以生活環境空間的現象為研究範疇,研究各種現象的空間分佈、關係及區域特性,並聚焦於如此社會環境空間特性和自然與人文環境如何相互為用。藉由人文和自然地理的理論建構、理論驗證和空間技術的精熟使用,解釋和理解現象的空間與環境面向和意涵,進而從規劃與設計的理念,提供空間環境趨吉避凶的思維與規劃,目的在於促進國家與社會的適切發展,並影響社會大眾守護生活環境。本系自民國59年成立碩士班及民國77年成立博士班以來,即秉承前述宗旨,從事精深的地理研究與教學,培養研究生的獨立研究能力。碩士班一年級,著重地理學各種以論和方法的研討,二、三年級則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博士班一、二年級,著重地理學分科高階領域的專業素養,三、四年級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碩博士班透過專題演講與相關課程安排,提供研究生肥沃的學術養份。學生之修課和論文寫作過程,指導教授和研究生緊密聯繫,形成活躍的學風。為積極促加強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本系安排每週三下午地理學專題演講,促進學術討論氛圍與研究風氣。

本系研究風氣鼎盛,為了鼓勵研究活動,提高地理學術水準,每年均彙編出版各種期刊及叢書,目前已出版「地理學研究」、「地理研究」、「地理研究叢書」、「系友會刊」、「地友」、「地理教育」、「地理教育叢書」、「地理研究專刊」。此外,本系教師更廣泛獲得國科會、教育部、臺電公司、水資會、臺灣省民政廳、文獻委員會等單位的補助或委託,從事多項專門性的學術專題研究,成果豐碩。

本系學術活動頻繁,自1997年起每年舉辦「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另外,教師除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外,為更進一步促進師生的研究風氣,並加強大家的研究能力,本系自七十七學年度時,將碩士班的地理論著評讀、博士班的地理學專題討論及老師的學術研討會集中於每週三下午舉行。有關師生將輪流評讀論文或報告研究心得,並作公開討論和意見交流。內容方面,碩一同學以評讀外文地理論著為主,題目自選或由指導教授決定;碩二同學以匯報個人碩士論文進度為主;博士班同學及本系老師,則自行決定內容。

【獲獎與認證】

本系經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95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101年度大學校院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含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暑期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師生交流】

本系設有學生評鑑制度,隨時反映教師的教學情況。為讓學生意見能充分表達,在系所會議設置學生代表二名,可參與議案的討論與表決。此外,本系每學期舉辦師生座談會,建立師生交流的機制。對於凝聚師生對本校、本系的內聚力,效果良好。

【未來展望】

核心課程訓練廣博,讓學習者容易銜接各種專業或轉換跑道;因應就業市場的專業學程,讓你具備紮實的技能與專長。歡迎所有熱愛生命、關懷人類、勇於探索、樂於體驗的青年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在大地上播下地理的種子,讓我們共同營造永續而美麗的家園!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民眾對淡水漁人碼頭環境識覺、滿意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
    (2023) 鄭偲妙; Cheng, Ssu-Miao
    隨著經濟發展與觀光政策推動,民眾對休閒遊憩需求度提高,淡水漁人碼頭是轉型為多功能漁港的成功案例,加上附近淡海輕軌站串聯重要點位,將吸引更多觀光人潮,因此本研究透過環境識覺的理論觀點,探討到訪民眾與碼頭的人地關係,討論不同民眾屬性在淡水漁人碼頭的環境識覺、滿意度與行為意向的現況與差異性,以及民眾環境識覺、滿意度及行為意向的相關性。共計回收420份有效問卷,資料分析採用描述性統計、平均數差異檢定及皮爾森相關分析。研究發現民眾在環境識覺、滿意度與行為意向皆為正向評價。在民眾屬性差異比較中,發現不同年齡與職業在環境識覺上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與職業在滿意度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年齡、職業與到訪次數在行為意向上有顯著差異。環境識覺與滿意度為正相關,環境識覺與行為意向為正相關,滿意度與行為意向為正相關。研究建議為可以提供更多元的解說導覽媒材,並且改善交通工具、周邊設施滿意度,強化民眾建議提供管道。研究結果可提供經營管理單位、其他漁港參考,以及後續學術利用。
  • Item
    茶產業體驗經濟模式研究-以遊山茶訪與茶二指觀光茶園為例
    (2022) 林東毅; Lin, Dong-Yi
    臺灣茶產業發展歷史悠久,從清領時期北部地區茶出口,帶動經濟重心漸由南往北移動,也形成特有的產銷供應鏈,從生產端的茶農、銷售端的茶商、茶莊與零售端的消費者,其消費型式也逐漸多元化,從傳統的茶道與現今年輕人人手一杯的手搖茶飲,可以看出茶產業發展的兼容並蓄。隨著時代的演進,現代人的工作壓力與日俱增,也因此更加重視周休二日的休閒活動,加上近年政府大力推展觀光政策與進行觀光行政組織改造,期能為臺灣「觀光立國」之願景,奠下穩固的基礎。本文以體驗經濟(包含教育、娛樂、美感與逃脫現實體驗)、遊憩涉入程度(包括中心性、自我表現與吸引力)、滿意度(包括活動規劃、空間規劃與產品價值滿意度)、忠誠度(包括購買、重遊意願)為主題,並以遊山茶訪觀光工廠與茶二指故事館觀光茶園兩地點為研究範圍,共計發放228份問卷,旨在探討製茶觀光工廠與觀光茶園之差別、遊客體驗經濟模式對遊憩涉入、滿意度與忠誠度之間的關係、遊憩涉入是否為體驗經濟與滿意度之中介變項與遊客背景是否對本研究變項產生差異。本研究以SPSS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並以線性結構進行模式檢定。研究結果顯示:體驗經濟模式對遊憩涉入有正向且顯著影響,徑路係數為0.85;遊憩涉入對滿意度有正向且顯著影響,徑路係數為0.2;滿意度對忠誠度有正向且顯著影響,徑路係數為0.95;遊憩涉入對體驗經濟模式與滿意度的間接效果為0.17,結果顯示產生部分中介效果;不同遊客的背景屬性以獨立樣本t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體驗經濟模式、遊憩涉入、滿意度及忠誠度部分子構面達顯著差異。本研究除了將遊客心理感知具體化外,亦從經營者角度探討觀光工廠法規、經營模式比較,從中瞭解遊山茶訪與茶二指間的異同,並以地理學角度探討在國中教學、產銷邊界與食安議題上能為學習者、經營者與消費者有所啟示。
  • Item
    文化觀光之遊客動機、遊憩涉入與滿意度關連性研究~以鶯歌鎮為例
    (2011) 蘇亞君
    遊憩涉入在的遊憩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一個完整遊憩過程包含動機、涉入、滿意度,而以往休閒、遊憩領域的研究多為分別檢測動機、涉入與滿意度的關係。文化觀光是一種讓遊客透過在地文化的景點、美食、市集、節慶等,實際體驗文化之美,得到休閒娛樂目的的遊憩活動,然而目前鮮有研究提及文化觀光中的動機、遊憩涉入及滿意度的關連性。本研究以遊客動機、遊憩涉入及滿意度為主題,以鶯歌地區的遊客為實證研究對象,採用問卷方式在2010年2~5月間共取得391份有效問卷。研究目的包括:(1)動機、遊憩涉入與滿意度三者之間的關係。(2)涉入是否為動機與滿意度之中介變項。(3)遊客背景是否對動機產生差異。 藉由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本研究中到訪鶯歌的遊客基本資料大多以女性為主、16~25歲者、未婚者居眾、教育程度多為大學、職業多為學生,收入也在10000以下居多,居住地以台北縣為主。遊客的旅遊特性方面,交通工具為汽車、停留時間在1~3小時、消費金額在300元以下、消費項目以餐飲為主。到訪鶯歌的資訊來源為親友相傳,且多到訪超過10次,可見鶯歌是個值得向親友推薦並且一來再來的景點,有相當的觀光發展潛力。(2)經由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動機因素包括:增進陶藝知識、拓展人際關係、欣賞陶藝、抒解壓力、陶藝消費。涉入因素包括:愉悅性、中心性、重要性、自我表現、活動涉入。滿意度因素包括:整體滿意度、軟體服務、硬體環境及空間規劃。(3)以結構方程模式檢驗動機、遊憩涉入、滿意度三者關連性,動機正向影響遊憩涉入,路徑係數為0.71。遊憩涉入正向影響滿意度,路徑係數為0.45。動機正向影響滿意度,路徑係數為0.37。而動機透過遊憩涉入影響滿意度的間接效果為0.32,表示遊憩涉入在本研究中對動機及滿意度產生中介效果。(4)經由獨立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顯示,遊客背景中的年齡、婚姻、教育程度、職業、收入、交通工具與消費金額對動機產生顯著差異。本研究依據實證結果與研究目的,提出相關研究建議,除確保遊客遊憩品質、滿足其遊憩動機與提升觀光競爭能力外,也以期能夠激發遊客接觸或探索陶藝文化之興趣,最終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 Item
    八德埤塘生態公園對遊客吸引力、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
    (2016) 顏亭瑜
    桃園地區的埤塘有百年歷史價值,也是重要的文化地景。隨著時代改變,埤塘逐漸減少或消失,為了保存埤塘,設立八德埤塘生態公園,作為埤塘轉型的示範點,以發展休閒、生態、觀光面相,同時保護富歷史文化價值的埤塘。加上生活型態轉變,休閒遊憩活動已成為國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假日的埤塘公園往往聚集眾多人潮。本研究想了解八德埤塘生態公園的遊客之旅遊動機,是受到何種資源的吸引而來、對公園軟硬體設施的滿意度、是否有重遊意願。本研究採取量化研究方式,運用問卷調查以及統計方法,了解八德埤塘生態公園的遊客之背景與特性;並使用SPSS統計軟體來分析八德埤塘生態公園對遊客的吸引力、滿意度與重遊意願為何;最後探討造訪八德埤塘生態公園之不同人口特性的遊客,與吸引力、滿意度、重遊意願間的相互關係。 研究發現,八德埤塘生態公園對遊客的吸引力、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並不會因為遊客居住地不同而有差異,意即八德埤塘生態公園的觀光資源能夠吸引居住在不同地區的遊客前來拜訪,不論在地或外地遊客在拜訪後感到滿意並願意再度重遊,顯示了八德埤塘生態公園的獨特性,並提供了埤塘未來轉型的可能方向,讓埤塘的保存與民眾生活結合,且能提供多樣化的休閒遊憩活動。期望能提供給政府相關單位與相關業者作為維護、改善之參考,並提供遊客良好的休閒遊憩品質,使埤塘公園的場所保存成為共同生活印象。
  • Item
    民眾對景美溪自行車道的環境識覺及滿意度之研究
    (2015) 梁寧恩; Liang, Ning-En
    民眾對景美溪自行車道的環境識覺及滿意度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一、比較不同背景屬性的騎乘民眾,在騎乘行為特性的差異情形。二、探討不同背景屬性與騎乘行為特性的騎乘民眾,在環境識覺及環境滿意度的差異情形。三、探討環境識覺與環境滿意度的相關情形。四、探討環境識覺與行為意向、環境滿意度與行為意向的相關情形。本研究是以在景美溪左右岸自行車道,從事自行車活動經驗的騎乘民眾為參與對象。以環境識覺量表與滿意度量表為研究工具。依據本研究假設分別以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進行資料分析,所得結果發現:一、個人背景屬性在騎乘行為特性的差異情形: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類別及居住地在騎乘同伴、平常騎乘時間、平常騎乘時段、每月平均騎乘次數、騎乘自行車來源等皆達顯著差異。二、個人背景屬性與騎乘行為特性在環境識覺及環境滿意度的差異情形:(一)環境識覺方面:1.在個人背景屬性:41歲以上、31-40歲在認知態度及主動行為皆顯著高於18-20歲;從事服務業在認知態度顯著高於學生。2.在騎乘行為特性:參與自行車社團在主動行為顯著高於未參與自行車社團;在認知態度及主動行為上,獨自騎乘均顯著高於和家人親戚共同騎乘;預計騎乘2小時在認知態度顯著高於預計騎乘1小時以內;兩者皆有騎乘在認知態度及主動行為顯著高於非假日騎乘,而在假日騎乘在認知態度顯著高於非假日騎乘;自備自行車在主動行為顯著高於租借自行車。(二)環境滿意度方面:1.在個人背景屬性:31-40歲在自然環境顯著高於18-20歲,而18-20歲在周邊設施顯著高於31-40歲、41歲以上,且21-30歲在周邊設施亦顯著高於31-40歲;國高中、專科、大學在周邊設施顯著高於研究所以上;具備學生身分在周邊設施顯著高於服務業、其他業類;居住在新北市在周邊設施顯著高於台北市。2.在騎乘行為特性:參與自行車社團在自然環境及周邊設施顯著高於未參與自行車社團;與同學共同騎乘在周邊設施顯著高於與家人親戚共同騎乘;假日騎乘在周邊設施顯著高於兩者皆有騎乘;早晨騎乘在自然環境及周邊設施顯著高於下午騎乘。三、環境識覺與環境滿意度呈顯著中度正相關,顯示騎乘民眾的環境識覺愈高,在環境滿意度的傾向也愈高。四、環境識覺與行為意向、環境滿意度與行為意向的相關情形:環境識覺與行為意向呈顯著高度正相關;環境滿意度與行為意向呈顯著中度正相關。亟望本研究結果,除提供未來後續研究參考外,亦提供臺灣各地方政府管理自行車道的規劃團隊,在進行車道規劃或改善車道時之實際參考,以符合騎乘者需求,倍增更多民眾投入騎乘行列,享受片刻無碳生活的優遊空間。 關鍵詞:環境識覺、滿意度、景美溪自行車道
  • Item
    宜蘭海岸遊憩效益之經濟評估--以外澳海灘為例
    (中華民國工程環境學會會刊委員會, 2011-07-01) 陳宛君; 廖學誠 
    宜蘭外澳海灘是一個因海沙堆積而產生之新興遊憩區。本研究分析這一新興遊憩區之遊客遊憩體驗、遊憩滿意程度、旅遊行為意向及遊憩經濟價值。研究結果顯示,外澳海灘確實具有顯著的遊憩價值,以單界二元條件評估法估計,外澳海灘每年提供每一位遊客552.97元的遊憩經濟價值,以雙界二元條件評估法估計亦有571.57元/年的經濟價值。遊客對外澳海灘之自然景觀、水上活動以及海灘活動普遍感到滿意,並認為外澳新生海灘公共設施需要改善。外澳海灘遊客主要來自台北地區,其次來自宜蘭當地;男性多於女性;男性遊客到訪頻率及停留時間均高於女性。大部分遊客具有正面之行為意向:願意再次來外澳海灘遊玩、會向他人宣傳推薦、願意以外澳海灘作為下次出遊第一選擇。來自台北地區的遊客之重遊意願高於宜蘭當地遊客。
  • Item
    遊客對宜蘭縣四條森林步道的環境識覺分析
    (中華林學會, 2009-06-01) 廖學誠; 林鴻忠; 林香歷
  • Item
    王功漁港地區遊客重遊意願及再發展之研究
    (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2011-09-01) 張淑貞; 李素馨 
    自1996年「王功甦醒」文藝季活動打響王功名氣後,王功已成功轉型爲休閒觀光漁港,但近年來遊客量逐漸遞減,如何再發展已成爲觀光永續發展的重點,瞭解遊憩吸引力、遊客滿意度及重遊意願,將有助於再發展方向建議。本研究共調查423有效遊客問卷,結果顯示:(1)王功遊憩吸引力普通,屬地方型遊憩區。(2)景觀資源構面最具遊憩吸引力、消費環境構面之吸引力最低;景觀資源、消費環境和遊憩活動構面對整體遊憩吸引力有顯著正向影響力。(3)停車交通和景觀資源滿意度最高,消費環境和解說指引滿意度較低;景觀資源和解說指引構面對整體遊憩滿意度有顯著正向影響力。(4)整體吸引力、整體滿意度和分項遊憩活動滿意度構面對重遊意願有顯著正向影響力,且滿意度比吸引力對重遊意願影響力較大。(5)遊客遊憩體驗後之滿意度顯著高於體驗前認知。(6)居住中部地區、專程來此、重遊和停留時間較長者之重遊意願較高。總結來說,王功遊憩區雖具有一定遊憩魅力,但地方特色未彰顯,未來宜善用在地資源、增加遊憩機會,改善消費環境、創造美食特色,完善旅遊資訊、行銷王功意象。
  • Item
    臺中市豐樂公園委託民間經營管理後遊憩動機與遊憩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臺灣造園景觀學會, 2009-02-01) 李素馨; 陳昭仁; 謝宗恆 
  • Item
    遊客遊憩體驗因果關係之研究
    (地理學系, 2002-05-??) 劉瓊如; 林若慧; 蔡財興
    本文旨在驗證海岸型遊客之遊憩體驗滿意度與忠誠度之因果關係研究,首先依據文獻回顧建立觀念性架構,其次以問卷方式調查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內2,185名遊客之遊憩體驗,再以線性結構方程模型(LISREL model)探討構成遊客遊憩體驗滿意度之影響因素,以及遊客滿意度與忠誠度二者之間係,以建構遊客之遊憩體驗的因果模式,同時亦探討季節因素、旅遊次數與旅遊停留時間等變數對因果模式之調節效應。研究結果顯示:自然景觀、遊憩活動與服務設施等滿意度是影響其整體遊憩滿意度之決定因素,其中以服務設施滿意度的影響為最大,其次為自然景觀與遊憩活動等項目之滿意度,而遊客之整體遊憩滿意度會進而影響其重遊意願;另外,遊客之旅遊次數與停留時間均對遊憩體驗的因果模式發生調節作用,然而季節因素並未對因果模式發生影響,進一步探討因為季節性所造成的活動擁擠感,結果發現遊客所感受的擁擠感受才是真正影響重遊意願的另一調節變項。本研究結果將能提供主管機關作為服務改善策略或品質提昇方案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