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4

【沿 革】

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於民國35年6月5日成立時,即設置史地學系。首任系主任由院長李季谷先生兼任,37年由諶亞達先生承接為第二任,38年由沙學浚先生繼為第三任。51年史地學系擴成歷史與地理兩學系,56年7月1日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仍隸屬文學院,仍由文學院院長沙學浚先生兼任系主任。59年8月本系成立地理研究所,由劉衍淮先生出任所長。60年8月沙院長為專心推展院務,系主任一職由賀忠儒先生承接,62年8月劉鴻喜先生接任研究所所長,系所合一後歷任系主任為陳國章先生、石再添先生、陳國彥先生、楊萬先生、蔡文彩先生、徐勝一先生、黃朝恩先生、潘朝陽先生、陳國川先生、丘逸民先生、歐陽鍾玲女士,現為蘇淑娟女士。

本系於民國59年8月成立碩士班,77年8月獲准成立博士班,83年成立「區域研究中心」,94年成立「地理資訊研究中心」,95年成立「地理教育研究中心」、「環境監測與規劃研究中心」、「地理影像實驗室」。地理學系之下,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結構完備,充分發揮本系的師資與設備應有之功能。

為配合各級政府教育政策的需求,本系也開設各種進修課程,如「地理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地理系空間資訊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其他各類不定期舉辦的短期進修班等,提供中學老師、空間資訊人員進修的機會,在該進修管道中則多專注於上述地理思維的教育和教學轉化。

【課 程】

本系的發展早期以培養中學地理師資為主,因應社會發展之需求,本系除了培養地理學研究專門人才,培育中學地理師資,亦訓練環境監測與防災、國土規劃、GIS設計與應用、觀光遊憩理論與實務專業人才。

本系的課程設計,是兼顧理論與實務,從地理學的空間、人地、區域、地球科學的四大傳統出發,涵蓋自然、人文、區域、地理學方法與應用四個面向來規劃。

1.師資培育

培養各級學校地理學師資,其目的在於明瞭地理學的各種理論與實際,使其具備獨立研究與教學的能力。

2.環境監測與防災學程

厚植學生基礎地理學素養及監測環境能力,培訓其對環境經營管理具有整合性發展的競爭力。最終目標在開拓本校理論與技術整合、教學與應用整合、校園與社會整合、學術與產業整合之進階性任務。

3.區域與觀光規劃學程

因應全球化趨勢與台灣發展變遷,以地理學為基礎,整合區域發展與創新及深度化觀光事業發展,培養學生具備回應理論與實踐知識,目的在訓練學生區域研究與觀光規劃的實務能力。

4.空間資訊學程

以空間資訊的理論與技術為訓練之基礎,結合人文社經、健康促進、環境資源及大地工程的應用,為社會培育空間研究、規劃、管理和決策的人才。

【師資陣容】

本系師資陣容完整(專任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助理教授3人、專案助理教授1人),均具有博士學位,學有專精,研究成果豐碩。在教學方面,均能將各種先進的研究成果納入教材,涵蓋各種地理觀念及技術,使一般畢業學生擁有完整的地理知識,有能力利用各種地理觀念與技能,從事研究、教學或其他專業工作。

【圖書與設備】

本系圖書計有地理學專用書籍萬餘冊,中外文期刊三百餘種,大比例尺地形圖兩萬餘張、中外地圖集三百餘冊、航空照片圖三千餘張。「區域研究中心」為配合鄉土地理的研究與教學,先後蒐集甚多台灣、中國大陸、亞洲鄰近國家,乃至於全球各地相關之地理研究成果與地理資訊,包括自然環境與資源、地名、地圖以及各種方志、文獻及公私典藏文書等,並應用地理資訊系統 (GIS)技術,將蒐集到的各項資料加以分類整理、建檔、研究,以充實區域地理學術研究,奠定區域研究基礎。 系裡之實驗室及教室頗具規模,如地形實驗室、水文實驗室、氣候實驗室、人文與區域地理實驗室、空間資訊實驗室、電腦教室等,這些實驗室對教學與研究均具有重大意義及指標。

【教學與研究】

地理學以生活環境空間的現象為研究範疇,研究各種現象的空間分佈、關係及區域特性,並聚焦於如此社會環境空間特性和自然與人文環境如何相互為用。藉由人文和自然地理的理論建構、理論驗證和空間技術的精熟使用,解釋和理解現象的空間與環境面向和意涵,進而從規劃與設計的理念,提供空間環境趨吉避凶的思維與規劃,目的在於促進國家與社會的適切發展,並影響社會大眾守護生活環境。本系自民國59年成立碩士班及民國77年成立博士班以來,即秉承前述宗旨,從事精深的地理研究與教學,培養研究生的獨立研究能力。碩士班一年級,著重地理學各種以論和方法的研討,二、三年級則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博士班一、二年級,著重地理學分科高階領域的專業素養,三、四年級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碩博士班透過專題演講與相關課程安排,提供研究生肥沃的學術養份。學生之修課和論文寫作過程,指導教授和研究生緊密聯繫,形成活躍的學風。為積極促加強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本系安排每週三下午地理學專題演講,促進學術討論氛圍與研究風氣。

本系研究風氣鼎盛,為了鼓勵研究活動,提高地理學術水準,每年均彙編出版各種期刊及叢書,目前已出版「地理學研究」、「地理研究」、「地理研究叢書」、「系友會刊」、「地友」、「地理教育」、「地理教育叢書」、「地理研究專刊」。此外,本系教師更廣泛獲得國科會、教育部、臺電公司、水資會、臺灣省民政廳、文獻委員會等單位的補助或委託,從事多項專門性的學術專題研究,成果豐碩。

本系學術活動頻繁,自1997年起每年舉辦「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另外,教師除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外,為更進一步促進師生的研究風氣,並加強大家的研究能力,本系自七十七學年度時,將碩士班的地理論著評讀、博士班的地理學專題討論及老師的學術研討會集中於每週三下午舉行。有關師生將輪流評讀論文或報告研究心得,並作公開討論和意見交流。內容方面,碩一同學以評讀外文地理論著為主,題目自選或由指導教授決定;碩二同學以匯報個人碩士論文進度為主;博士班同學及本系老師,則自行決定內容。

【獲獎與認證】

本系經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95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101年度大學校院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含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暑期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師生交流】

本系設有學生評鑑制度,隨時反映教師的教學情況。為讓學生意見能充分表達,在系所會議設置學生代表二名,可參與議案的討論與表決。此外,本系每學期舉辦師生座談會,建立師生交流的機制。對於凝聚師生對本校、本系的內聚力,效果良好。

【未來展望】

核心課程訓練廣博,讓學習者容易銜接各種專業或轉換跑道;因應就業市場的專業學程,讓你具備紮實的技能與專長。歡迎所有熱愛生命、關懷人類、勇於探索、樂於體驗的青年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在大地上播下地理的種子,讓我們共同營造永續而美麗的家園!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桃園閩客交界地帶的族群空間分布特色與族群互動關係
    (2012) 林雅婷; Ya-Ting Lin
    空間傳統為本文的研究觀點,利用空間分析的研究方法,本文針對桃園閩、客交界地帶族群空間分布特色與族群互動關係進行探討。據統計,研究區的世居宗族主要來自惠州府陸豐縣、嘉應州鎮平縣與長樂縣以及潮州府饒平縣,具有明顯的原鄉血緣性和地緣性色彩。清代漢籍移民遷徙來臺並定居臺灣的過程中,宗族聚集而居且共同開墾,血緣性色彩濃厚;同音系社群大多有集中分布的特色,亦呈現明顯的地緣性特色。 整體而言,研究區的族群結構以四縣客、海陸客以及海陸閩為主體。個別了解六鄉鎮的族群結構,中壢、平鎮、楊梅實為客家人優勢區,觀音、新屋、八德屬於閩、客混居區。此細緻的族群調查,已打破社會大眾與學界對於桃園地區南、北族群分布的粗略概念。根據研究區和世居宗族大陸原鄉兩地的田野訪查,確認半福佬客、南靖客和祖籍來自福建省永定縣古竹、高頭、湖坑三鄉鎮的永定客為閩、客雙語社群,渡臺之時即具備雙語能力。依據閩、客方言下各音系社群的分布情形,本研究認為夾在桃園北閩(漳州閩)、南客(四縣客和海陸客)強勢音系社群中間的「海陸客、海陸閩混居區」、「次音系社群混居區」和「詔安客優勢區」,可視為桃園地區閩、客族群互動的緩衝地帶,呈現一個帶狀分布的態勢。 桃園閩、客交界地帶六鄉鎮市的族群結構和族群空間分布態勢,從現今語言分布大致可確認,但已無法細緻反映真實的情形。本研究藉由世居宗族開基祖的祖籍資料,還原清末甚至是更早以前研究區處於傳統農業時期的族群結構和分布特色;進一步探討清代研究區土地拓墾的過程,反映族群間合作與競爭的互動關係;而地方公廟、神祇祭拜的祭祀圈結構,則鮮明呈現閩、客族群意識。
  • Item
    清代彰化永靖、埔心、員林地區閩客族群空間分佈及其特色
    (2014) 施縈潔
    彰化縣永靖鄉、埔心鄉、員林鎮地區具有特殊的閩南語腔調,本文以空間分析的方法,蒐集研究區世居宗族資料和歷史背景,分析此地的族群結構,並探討的族群空間分布、信仰祭祀圈以及族群關係。 根據資料統計,研究區內的世居宗族主要來自潮州府饒平縣、漳州府詔安縣及平和縣,來到本地之後,在分布上呈現潮州府佔居研究區中部與西南部,漳州府佔居東北部的狀況,具有明顯的地緣性色彩。在族群結構上,客家宗族數略高於閩南族群,在空間分布上有同音系社群聚集的現象,員林鎮東部為漳州閩,永靖、埔心鄉中部則是以潮州閩為主。本研究區主要姓氏張姓、黃姓、陳姓,具有同姓聚集的狀況,其他姓氏也有這樣的狀況,具有強烈的血緣性,而這些世居宗族的族群關係,在地緣上由近到遠、由親至疏,建構出本地族群的空間分布。本地的主要廟宇信仰祭祀圈因族群、原鄉祖籍而有所不同,如溪湖霖肇宮與潮州移民、大村五通宮與黃姓宗族、永安宮與七十二聯庄組織等,本文從歷史上的大型分類械鬥事件以及當時的族群關係來分析祭祀圈結構,以釐清當地族群互動的時間與空間變遷。 在族群分類上,研究區原鄉的饒平縣、詔安縣、平和縣和南靖縣等是閩客交界帶,透過地名和現在的語言界線,判斷研究區世居宗族的族群屬性,並從清代的械鬥中瞭解族群關係的變化。在彰化平原上,本研究區是粵人比例最高的地區,但並不是因為粵人較閩人晚到或是本地自然環境差而被迫選擇之地,且在清代的文獻中,「粵人」和「客人」並非和現在所說的「客家人」同義。另外本地有相當多的「福老客」族群,本文探討了幾個常見被認為是福老客的指標,並且嘗試釐清這些指標與福老客的相關性。 整體而言,本研究區目前幾乎是閩南語優勢區,歷史上出現過的潮汕話、詔安客話、饒平客話已經所剩無幾,但還有殘留一些語音在日常生活中,而地區性的大廟也可以從祭祀圈範圍看出族群意識的影響。
  • Item
    清代新竹鳳山溪流域閩客族群空間分布之探討
    (2013) 李科旻; Ke-Min Li
    歷來解釋臺灣閩、客族群空間分布的立論基礎,有根據清代文獻記載,或日治時期的「新竹州第一統計書」與「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兩項資料。但許多研究者以漢民之原鄉省籍來界定族群屬性,將其中的福建籍(閩籍)視為閩南族群,廣東籍(粵籍)則視為客家族群,會發生許多對行政區域、族群文化區及其方言能力認知混淆的現象。 本研究利用查閱古籍文獻、宗族族譜,還有村廟捐款名單等方法,在研究區內找出190筆世居宗族資料,且能回溯宗族之中國原籍至鄉鎮以下的行政層級;再將這些宗族原籍置入以閩、客地名所繪製的歷史方言地圖中,即能界定宗族是閩或客。原籍位處方言過渡帶,不易界定族群身份的宗族,經作者至閩、粵地區進行田野調查,也進一步確認其族群屬性。世居宗族在清代的族群身份既已回復,就能重現清代鳳山溪流域閩、客族群的分布態勢。 鳳山溪流域橫跨施添福所主張的清代三個人文地理分區,流域內所屬漢墾區範圍,泉州閩南人占據濱海平原,饒平客則趨近於土牛溝;保留區中,饒平客、海陸客、四縣客散居其內,潮、惠兩府閩南人與客家族群出現交錯混居的現象;最後,四縣客廣泛分布在保留區與隘墾區,在隘墾區的族群結構中出現高達五成以上的優勢比例,且呈現比其他客家社群更深入上游河谷,緊鄰清代、日治時期生番領域之特性。 研究區世居宗族祖籍地幾乎分布在今日閩南地區的泉州市、廈門市,還有粵東地區的梅州市、潮州市、揭陽市與汕尾市,且集中在各地區主要水運線的沿岸鄉鎮,尤其是粵東之韓江、黃岡河、榕江與螺溪,以及閩南的晉江。這些宗族同鄉或同姓的比例相當高,顯見其渡臺前多具有地緣與血緣關係。 本文認為以「閩南人少近山,客家人不濱海」的觀點論述,更能解析清代閩、客兩族在地表空間的分布特性。這是深受地理位置與國家政策交織而成的歷史脈絡,以及原鄉生活方式所影響。
  • Item
    客、閩族群對河流通名之用法差異
    (地理學系, 2016-05-??) 韋煙灶; Yen-Tsao Wei
    本文融合地理學、語言學與歷史學的科際整合研究途徑,針對臺、閩、粵閩客族群之河流通名:江、河、溪、港、川、水、嵙、窠、坑、溝等的語源進行討論,並探究這些河流通名在臺、閩、粵之閩語區與客語區的空間分布特色及其形成之因果關係,提出學理與文獻的論證。本文透過閩、粵分省地圖冊中擷取相關的河流地名資料,進行歸納與統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不論以福、廣省別或閩、客方言區區分,高等級河流通名均以「江」占明顯優勢;低等級河流通名,在閩方言區以「溪」占明顯優勢,在閩西南客方言區仍則「溪」佔優勢,但河的比例高過閩、粵之閩方言區甚多,在粵東客方言區則以「河」佔明顯優勢。在臺灣,絕大多數的河流通名為「溪」,少數以「河」為通名的高等級河流,如淡水河、基隆河,是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由「溪」轉換為「河」;研究證據顯示,客家語習慣於以「河」為河流通名。此外,「港」、「坑」、「溝」,以及原鄉特定區域使用之特殊客式河流通名,如「嵙」、「窠」,移植到臺灣卻已逐漸丟失其意,為強化作為「溪流」的語意,而以疊加或替換「溪」作為河流通名。不論在中國福建與粵東,或是在臺灣,地圖上使用的河流通名,主要是受不同族群對河流稱呼的慣用詞影響,而此慣用詞又與各自語言形成過程的歷時演變、區域開發過程與移民祖籍的地緣性有密切關聯性。此外,掌握地名命名權的當權者使用的語言歸屬也是關鍵。本文同時希望能藉此研究成果,導正部分中、小學地理教學中認為的「『溪』和『河』的稱呼,常是河流流量穩定性作為區別標準」積非成是的說法。
  • Item
    以閩、客式地名來重建臺灣閩、客族群原鄉之歷史方言界線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3-12-01) 韋煙灶; 曹治中 
  • Item
    清代大溪墘庄閩、客宗族互動關係之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13-05-01) 韋煙灶; 林雅婷
  • Item
    清代大溪墘庄閩、客宗族互動關係之探討:以姜、范姜、郭三姓為例
    (地理學系, 2013-05-??) 韋煙灶; 林雅婷; Yen-Tsao Wei; Ya-Ting Lin
    雍正13 年( 1735 )郭振岳與姜勝本向南崁社土官老密氏等購買土地招佃開墾,郭振岳原名郭振掬,為新屋鄉永安村郭氏渡臺始祖,祖籍為潭州府龍溪縣昇平堡。一群祖籍惠州府陸豐縣大安墟鹽墩鄉的姜姓宗族,約於1735-1736年間渡海來臺。《范姜姓族譜》記載范姜殿高等5 位兄弟於1736-1758年間自祖籍地惠州府海豐縣公平墟陸續渡臺,抵大溪墘庄拓墾。就族群而論,郭姓宗族代表潭州閩系,姜姓宗族代表海陸閩系,范姜姓則代表海陸閩系過渡到海陸客系的角色。郭振掬先居臺南, 1722 年遷淡水廳大溪墘,業戶報陞戶名為「郭振岳」其開墾的土地非常廣大,東至高山頂,西至海涯,南至大溪(今社子溪) ,北至大堀溪(今觀音鄉境內)。乾隆9 年( 1744 )郭振岳與姜勝本對半均分土地,拈定大溪瓏西胖,姜勝本墾號則拈得大溪權東畔土地。《范姜姓族譜》宣稱姜勝本業戶圖記為渡臺而且之一的范姜殿高(姜殿高)所有,但在乾隆16 年(1 751) 認墾大溪墘中興莊前土地的契字上文「今有個姜般高自己前來給出墾單」既是作為大溪墘庄墾佃的姜殿高,但為何不署名范姜殿高?如何會是姜勝本墾號的領導人?范姜姓與姜姓的淵源如何?均引發此兩姓後代的爭論。大溪墘庄是清代北臺械們最少地區之一,促使本區族群關係相對和諧的原因與這三姓背後所代表的族群及其地緣、血緣性有密切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