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4

【沿 革】

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於民國35年6月5日成立時,即設置史地學系。首任系主任由院長李季谷先生兼任,37年由諶亞達先生承接為第二任,38年由沙學浚先生繼為第三任。51年史地學系擴成歷史與地理兩學系,56年7月1日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仍隸屬文學院,仍由文學院院長沙學浚先生兼任系主任。59年8月本系成立地理研究所,由劉衍淮先生出任所長。60年8月沙院長為專心推展院務,系主任一職由賀忠儒先生承接,62年8月劉鴻喜先生接任研究所所長,系所合一後歷任系主任為陳國章先生、石再添先生、陳國彥先生、楊萬先生、蔡文彩先生、徐勝一先生、黃朝恩先生、潘朝陽先生、陳國川先生、丘逸民先生、歐陽鍾玲女士,現為蘇淑娟女士。

本系於民國59年8月成立碩士班,77年8月獲准成立博士班,83年成立「區域研究中心」,94年成立「地理資訊研究中心」,95年成立「地理教育研究中心」、「環境監測與規劃研究中心」、「地理影像實驗室」。地理學系之下,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結構完備,充分發揮本系的師資與設備應有之功能。

為配合各級政府教育政策的需求,本系也開設各種進修課程,如「地理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地理系空間資訊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其他各類不定期舉辦的短期進修班等,提供中學老師、空間資訊人員進修的機會,在該進修管道中則多專注於上述地理思維的教育和教學轉化。

【課 程】

本系的發展早期以培養中學地理師資為主,因應社會發展之需求,本系除了培養地理學研究專門人才,培育中學地理師資,亦訓練環境監測與防災、國土規劃、GIS設計與應用、觀光遊憩理論與實務專業人才。

本系的課程設計,是兼顧理論與實務,從地理學的空間、人地、區域、地球科學的四大傳統出發,涵蓋自然、人文、區域、地理學方法與應用四個面向來規劃。

1.師資培育

培養各級學校地理學師資,其目的在於明瞭地理學的各種理論與實際,使其具備獨立研究與教學的能力。

2.環境監測與防災學程

厚植學生基礎地理學素養及監測環境能力,培訓其對環境經營管理具有整合性發展的競爭力。最終目標在開拓本校理論與技術整合、教學與應用整合、校園與社會整合、學術與產業整合之進階性任務。

3.區域與觀光規劃學程

因應全球化趨勢與台灣發展變遷,以地理學為基礎,整合區域發展與創新及深度化觀光事業發展,培養學生具備回應理論與實踐知識,目的在訓練學生區域研究與觀光規劃的實務能力。

4.空間資訊學程

以空間資訊的理論與技術為訓練之基礎,結合人文社經、健康促進、環境資源及大地工程的應用,為社會培育空間研究、規劃、管理和決策的人才。

【師資陣容】

本系師資陣容完整(專任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助理教授3人、專案助理教授1人),均具有博士學位,學有專精,研究成果豐碩。在教學方面,均能將各種先進的研究成果納入教材,涵蓋各種地理觀念及技術,使一般畢業學生擁有完整的地理知識,有能力利用各種地理觀念與技能,從事研究、教學或其他專業工作。

【圖書與設備】

本系圖書計有地理學專用書籍萬餘冊,中外文期刊三百餘種,大比例尺地形圖兩萬餘張、中外地圖集三百餘冊、航空照片圖三千餘張。「區域研究中心」為配合鄉土地理的研究與教學,先後蒐集甚多台灣、中國大陸、亞洲鄰近國家,乃至於全球各地相關之地理研究成果與地理資訊,包括自然環境與資源、地名、地圖以及各種方志、文獻及公私典藏文書等,並應用地理資訊系統 (GIS)技術,將蒐集到的各項資料加以分類整理、建檔、研究,以充實區域地理學術研究,奠定區域研究基礎。 系裡之實驗室及教室頗具規模,如地形實驗室、水文實驗室、氣候實驗室、人文與區域地理實驗室、空間資訊實驗室、電腦教室等,這些實驗室對教學與研究均具有重大意義及指標。

【教學與研究】

地理學以生活環境空間的現象為研究範疇,研究各種現象的空間分佈、關係及區域特性,並聚焦於如此社會環境空間特性和自然與人文環境如何相互為用。藉由人文和自然地理的理論建構、理論驗證和空間技術的精熟使用,解釋和理解現象的空間與環境面向和意涵,進而從規劃與設計的理念,提供空間環境趨吉避凶的思維與規劃,目的在於促進國家與社會的適切發展,並影響社會大眾守護生活環境。本系自民國59年成立碩士班及民國77年成立博士班以來,即秉承前述宗旨,從事精深的地理研究與教學,培養研究生的獨立研究能力。碩士班一年級,著重地理學各種以論和方法的研討,二、三年級則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博士班一、二年級,著重地理學分科高階領域的專業素養,三、四年級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碩博士班透過專題演講與相關課程安排,提供研究生肥沃的學術養份。學生之修課和論文寫作過程,指導教授和研究生緊密聯繫,形成活躍的學風。為積極促加強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本系安排每週三下午地理學專題演講,促進學術討論氛圍與研究風氣。

本系研究風氣鼎盛,為了鼓勵研究活動,提高地理學術水準,每年均彙編出版各種期刊及叢書,目前已出版「地理學研究」、「地理研究」、「地理研究叢書」、「系友會刊」、「地友」、「地理教育」、「地理教育叢書」、「地理研究專刊」。此外,本系教師更廣泛獲得國科會、教育部、臺電公司、水資會、臺灣省民政廳、文獻委員會等單位的補助或委託,從事多項專門性的學術專題研究,成果豐碩。

本系學術活動頻繁,自1997年起每年舉辦「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另外,教師除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外,為更進一步促進師生的研究風氣,並加強大家的研究能力,本系自七十七學年度時,將碩士班的地理論著評讀、博士班的地理學專題討論及老師的學術研討會集中於每週三下午舉行。有關師生將輪流評讀論文或報告研究心得,並作公開討論和意見交流。內容方面,碩一同學以評讀外文地理論著為主,題目自選或由指導教授決定;碩二同學以匯報個人碩士論文進度為主;博士班同學及本系老師,則自行決定內容。

【獲獎與認證】

本系經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95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101年度大學校院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含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暑期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師生交流】

本系設有學生評鑑制度,隨時反映教師的教學情況。為讓學生意見能充分表達,在系所會議設置學生代表二名,可參與議案的討論與表決。此外,本系每學期舉辦師生座談會,建立師生交流的機制。對於凝聚師生對本校、本系的內聚力,效果良好。

【未來展望】

核心課程訓練廣博,讓學習者容易銜接各種專業或轉換跑道;因應就業市場的專業學程,讓你具備紮實的技能與專長。歡迎所有熱愛生命、關懷人類、勇於探索、樂於體驗的青年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在大地上播下地理的種子,讓我們共同營造永續而美麗的家園!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頭前溪流域水資源評估分析
    (2007) 黃琡勻
    水資源的供需平衡維繫著高科技科學城的新竹都會區未來發展,而未來用水逐漸吃緊且乾旱時期水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顯示出區域內水資源管理的重要。水資源規劃建立在對基礎水文資源的掌握,本文即以水質和水量的角度來探討頭前溪流域水資源的使用與分配。 研究對象分為地下水、河川與水圳三者。以不同用水標的為原則,河川與地下水屬生活用水與農業用水標的;而水圳則主要以農業用水標的為主。河川水質依據行政院環保署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的資料,以台灣河川水質指數WQI及河川污染指數RPI兩指標及乾濕季節來評估水質狀況;水圳以灌溉用水水質標準評估,採樣時間配合兩季耕作「放水」時期,分別為2006年8月及2007年3月;地下水則以灌溉用水水質標準與自來水水源標準來評估。採樣時間為反映乾溼兩季差異,以2006年8月及2007年1月為主。地下水與水圳檢測項目包括電導度(EC)、pH、溶氧(DO) (地下水除外)、鈉離子(Na+)、鉀離子(K+)、鈣離子(Ca2+)、鎂離子(Mg2+)、硫酸根離子(SO42-)、碳酸根離子(CO32-)、碳酸氫根離子(HCO3-)、氯離子(Cl-)、氨氮(NH3-N)、硝酸鹽氮(NO3-N)及懸浮固體物(SS)。 研究結果發現河川水質主要受到季節降雨量的影響,懸浮固體值為影響水質好壞最重要的參數,其次為總磷。水質在一般情況下屬良好及普通,適合一般生活用水標準;水圳水質上游優於下游,春耕時期雨水較多,水質較夏季良好,水質符合灌溉水標準。研究區淺層地下水可開發量充裕,雖已受到某種程度的汙染,不符合生活用水之標準,卻可作為生活與工業用水的調節性水源。
  • Item
    清代新竹鳳山溪流域閩客族群空間分布之探討
    (2013) 李科旻; Ke-Min Li
    歷來解釋臺灣閩、客族群空間分布的立論基礎,有根據清代文獻記載,或日治時期的「新竹州第一統計書」與「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兩項資料。但許多研究者以漢民之原鄉省籍來界定族群屬性,將其中的福建籍(閩籍)視為閩南族群,廣東籍(粵籍)則視為客家族群,會發生許多對行政區域、族群文化區及其方言能力認知混淆的現象。 本研究利用查閱古籍文獻、宗族族譜,還有村廟捐款名單等方法,在研究區內找出190筆世居宗族資料,且能回溯宗族之中國原籍至鄉鎮以下的行政層級;再將這些宗族原籍置入以閩、客地名所繪製的歷史方言地圖中,即能界定宗族是閩或客。原籍位處方言過渡帶,不易界定族群身份的宗族,經作者至閩、粵地區進行田野調查,也進一步確認其族群屬性。世居宗族在清代的族群身份既已回復,就能重現清代鳳山溪流域閩、客族群的分布態勢。 鳳山溪流域橫跨施添福所主張的清代三個人文地理分區,流域內所屬漢墾區範圍,泉州閩南人占據濱海平原,饒平客則趨近於土牛溝;保留區中,饒平客、海陸客、四縣客散居其內,潮、惠兩府閩南人與客家族群出現交錯混居的現象;最後,四縣客廣泛分布在保留區與隘墾區,在隘墾區的族群結構中出現高達五成以上的優勢比例,且呈現比其他客家社群更深入上游河谷,緊鄰清代、日治時期生番領域之特性。 研究區世居宗族祖籍地幾乎分布在今日閩南地區的泉州市、廈門市,還有粵東地區的梅州市、潮州市、揭陽市與汕尾市,且集中在各地區主要水運線的沿岸鄉鎮,尤其是粵東之韓江、黃岡河、榕江與螺溪,以及閩南的晉江。這些宗族同鄉或同姓的比例相當高,顯見其渡臺前多具有地緣與血緣關係。 本文認為以「閩南人少近山,客家人不濱海」的觀點論述,更能解析清代閩、客兩族在地表空間的分布特性。這是深受地理位置與國家政策交織而成的歷史脈絡,以及原鄉生活方式所影響。
  • Item
    清領時期芎林橫山地區客家地域形塑之探討
    (2013) 呂展曄; Chan-Yeh Lu
    對於清代台灣族群的空間分類,一般均以閩人靠海、客籍靠山的傳統印象,而新竹縣芎林、橫山兩鄉位於清代土牛界外的保留區、隘墾區,即屬於客家族群的優勢地區。然而「客家」卻是個浮動的名詞;清代以廣東原鄉對粵東遷入漢族的相對他稱為客家;日治時期以原鄉籍貫來劃分閩、粵類別;目前客委會則以族群自我認同來定義客家。而本研究則以兩鄉世居宗族的原鄉祖籍作空間分布的依據,藉以探討清代客家族群在研究區內型塑的過程。 經研究發現,本研究區兩鄉世居宗族原鄉血緣性色彩濃厚,不論保留區或隘墾區,多以有力宗族擔任墾首,招得原鄉親族共同拓墾的例證甚多;同時世居宗族地緣性特徵亦明顯,世居宗族祖籍地來自惠州府陸豐縣占33.5%,嘉應州鎮平縣占17.0%,嘉應州長樂縣占13.8%,潮州府饒平縣9.9%,此四地已占本研究區世居宗族調查樣本的70%以上。 本研究區於乾隆朝以前的漢人拓墾多集中分布於芎林鄉石壁潭以西,具有閩客雙語能力的姜勝智(海陸閩)擔任實際拓墾的佃首,較能影響與之同籍的世居宗族(海陸客、海陸閩)以較大的比例遷入;嘉慶年間為隘墾區內眾墾區庄的拓墾初期,進墾的世居宗族不但來源地雜異性大,定居的空間分布也不限保留區或隘墾區;道光以後進入隘墾區的世居宗族以四縣客的比例較高,其主要宗族大多異地開基,待宗族繁衍超過土地贍養力後,支派二次遷移至這段時期尚在發展的隘墾區。 此外,研究區世居宗族的原鄉祖籍地主要信仰為三山國王,本研究以位於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的原鄉祖廟之空間觀點,與研究區內六座三山國王廟的香火來源和移民祖籍地對應,亦可顯示有較高比例的移民來自原鄉的三山國王信仰盛行區。
  • Item
    新竹紅毛港的區域型塑與其周邊的族群關係
    (2010) 葉佳蕙
    本文採新區域地理的觀點,將新竹紅毛港區域的形塑與發展視為一動態的歷史地理過程。本研究企圖究明新竹紅毛港的區域形塑與其周邊族群的關係,首先分析地理環境特性,次則探討拓墾歷程和傳統聚落的形成及聚落的形態特徵,再就族群分布的空間結構討論新竹紅毛港的區域形塑與族群互動的關聯性。 紅毛港位於新竹縣新豐鄉的西北隅,其區域所指涉的範圍為埔和、坡頭、新豐三村。紅毛港區域發展的起點是明末清初以來,在河口附近形成一個出口狹小而港區寬闊且丘陵環繞的屈指狀潟湖,最早聚落依存這個天然形勢而發展,是新竹地區漢移民史上重要的登陸口岸。 形塑紅毛港區域的力量一為自然環境特性,紅毛港位於鳳山丘陵以北的湖口臺地區,屬於相對封閉的邊陲地帶,受都市化影響較小。本區屬於紅土台地,土地貧瘠,位於水源輸送末端,再加上濱海的地理環境特性,土地贍養力不佳,使聚落的成庄年代與聚落的始墾年代有20-50年的時間差。本區聚落呈現散村景觀,聚落的形態大抵是早期移民的宗族繁衍所發展出的單姓小型集村,且靠海聚落規模較小,內陸聚落規模較大,亦反應了土地贍養力的良窳。 紅毛港背倚紅土臺地,前臨潟湖與大海,本區先民農、漁兼營,這樣的自然環境特性,形塑紅毛港為具備向海與向陸發展多元維生方式的區域經濟性格。 另一形塑紅毛港區域的力量為人文環境,清代至今紅毛港一直是個具有獨立區域性格的地區,與本區及周邊地區的族群分布態勢有密切關連。本文從萃豐庄、語音分布、通婚圈和祭祀圈的角度來探討新竹紅毛港地區及其周邊的族群關係。閩、客自清代移居紅毛港地區後,呈現原鄉移民聚集的現象,閩客間少有械鬥的情況,與閩粵庄主能充分合作有關。 紅毛港是個由85%以上的同安籍移民裔所構成的區域,其口音至今保留濃厚的同安口音特性;由沿海至內陸,泉系閩南人、半福佬客、半福佬客與客家人混居,有秩序分群而居,形成三個方言地理區。 紅毛港地區的通婚圈中同村通婚比例高,且多屬近距離的通婚,顯現人際網絡建立在地緣及血緣關係的基礎上。通婚對象來自半福佬客占不同籍貫間通婚比例中的36.4%,這群具雙語能力的半福佬客能克服語言的隔閡,打破福廣籍貫的藩籬。 紅毛港地區呈現一個自然村對應一間土地公廟的態勢,紅毛港三村福德廟發展成位階較高的行政村公廟,「三村」明確指明祭祀圈範圍及顯現紅毛港的區域意識。池和宮祭祀圈包含閩籍聚居的紅毛港地區及鳳坑村沿海,池和宮將紅毛港地區結合為一地緣性共同體,扮演村廟的角色,池和宮是本區最重要且最具有意義的景觀。紅毛港地區周圍的客家庄信仰有義民廟溪南祭典區、溪南中崙三元宮、溪南福龍宮、楊梅伯公崗集義祠皆將閩籍聚居的紅毛港地區及鳳坑村沿海排除在外,祭祀圈的劃分深受族群意識影響。
  • Item
    新竹地區客家移民祖籍分佈的空間意涵解析—以湖口及新埔的調查為例
    (2010/01-2010/11) 韋煙灶
    研究者利用田野調查(原鄉訪查、族譜、祖塔墓誌、宗祠碑文及訪談口碑)、地圖及網絡檢索比對,彙整新豐、新屋、楊梅及觀音等地的各傳統聚落世居宗族的祖籍地發現:祖籍調查必須翔實到鄉鎮級行政區,其次,建立在田野調查與地圖資訊的解析上,才可獲致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如新屋及楊梅以社子溪為界,以北(大溪墘庄)為能操閩、客雙語的海、陸豐籍半福佬客族群,以南(萃豐庄)為以海陸腔客話為主的客家區,新屋與楊梅交界地帶聚集許多祖籍長樂縣的世居宗族,其客語口音卻偏海陸腔,進行翔實的祖籍調查及原鄉訪查,發現均來自長樂安流以南地區,長樂與陸豐以蓮花山脈相隔,其間有隘口可通,當地長樂口音略近海、陸豐腔而非四縣腔,故可併入海陸客話區;楊梅土牛溝以東之地(諸協和墾庄)為四縣客聚集之地,整個社子溪流域的次方言群分佈頗具區域規律性。 利用微觀的田野調查與宏觀的地圖比對與原鄉訪查的研究途徑,可更細緻解釋族群分佈的區域規律性,進一步有助於釐清清代竹塹地區拓墾的族群互動關係。目前本研究將觸角延伸到同為客家方言區的新埔及湖口。本研究目的在於:1.驗證研究區的客族群分佈是否具有區域規律性?2.觀察研究區族群的互動關係;3.探討客家移民及祖籍分佈的相關性。本研究選定新竹縣湖口鄉及新埔鎮作為調查樣區。
  • Item
    新竹地區水資源之研究
    (2001/08-2002/08) 韋煙灶; 張智欽
  • Item
    新竹平原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變遷與居民維生方式的轉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98-11-01) 韋煙灶
    The coastal area of Hsinchu plain locates in the periphery of agricultural land-use. The coastal type of the area belongs to liman coast, that combines lagoons with offshore bars and spits. In general, there are rich biomass in the ecological region of lagoons. They offer multiple opportunities for the inhabitant living in study area to develop their various sustaining styles. These sustaining styles included fishery of alongshore, cultivation of oyster, shells gathering, saline making and port charges and so on. Bacause more and more lagoons, offshore bar and spits became tidal flat in study area, the sustaining styles had been changed from marine to land by degree. At same time,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cultivated land rises gradually. Owing to the various and highly productive water district, the increasing gradually tidal flat and the rise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even though over-population resulted from overloading of cultivated land the lineage clans could be still last and more prosperous than 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