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4

【沿 革】

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於民國35年6月5日成立時,即設置史地學系。首任系主任由院長李季谷先生兼任,37年由諶亞達先生承接為第二任,38年由沙學浚先生繼為第三任。51年史地學系擴成歷史與地理兩學系,56年7月1日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仍隸屬文學院,仍由文學院院長沙學浚先生兼任系主任。59年8月本系成立地理研究所,由劉衍淮先生出任所長。60年8月沙院長為專心推展院務,系主任一職由賀忠儒先生承接,62年8月劉鴻喜先生接任研究所所長,系所合一後歷任系主任為陳國章先生、石再添先生、陳國彥先生、楊萬先生、蔡文彩先生、徐勝一先生、黃朝恩先生、潘朝陽先生、陳國川先生、丘逸民先生、歐陽鍾玲女士,現為蘇淑娟女士。

本系於民國59年8月成立碩士班,77年8月獲准成立博士班,83年成立「區域研究中心」,94年成立「地理資訊研究中心」,95年成立「地理教育研究中心」、「環境監測與規劃研究中心」、「地理影像實驗室」。地理學系之下,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結構完備,充分發揮本系的師資與設備應有之功能。

為配合各級政府教育政策的需求,本系也開設各種進修課程,如「地理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地理系空間資訊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其他各類不定期舉辦的短期進修班等,提供中學老師、空間資訊人員進修的機會,在該進修管道中則多專注於上述地理思維的教育和教學轉化。

【課 程】

本系的發展早期以培養中學地理師資為主,因應社會發展之需求,本系除了培養地理學研究專門人才,培育中學地理師資,亦訓練環境監測與防災、國土規劃、GIS設計與應用、觀光遊憩理論與實務專業人才。

本系的課程設計,是兼顧理論與實務,從地理學的空間、人地、區域、地球科學的四大傳統出發,涵蓋自然、人文、區域、地理學方法與應用四個面向來規劃。

1.師資培育

培養各級學校地理學師資,其目的在於明瞭地理學的各種理論與實際,使其具備獨立研究與教學的能力。

2.環境監測與防災學程

厚植學生基礎地理學素養及監測環境能力,培訓其對環境經營管理具有整合性發展的競爭力。最終目標在開拓本校理論與技術整合、教學與應用整合、校園與社會整合、學術與產業整合之進階性任務。

3.區域與觀光規劃學程

因應全球化趨勢與台灣發展變遷,以地理學為基礎,整合區域發展與創新及深度化觀光事業發展,培養學生具備回應理論與實踐知識,目的在訓練學生區域研究與觀光規劃的實務能力。

4.空間資訊學程

以空間資訊的理論與技術為訓練之基礎,結合人文社經、健康促進、環境資源及大地工程的應用,為社會培育空間研究、規劃、管理和決策的人才。

【師資陣容】

本系師資陣容完整(專任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助理教授3人、專案助理教授1人),均具有博士學位,學有專精,研究成果豐碩。在教學方面,均能將各種先進的研究成果納入教材,涵蓋各種地理觀念及技術,使一般畢業學生擁有完整的地理知識,有能力利用各種地理觀念與技能,從事研究、教學或其他專業工作。

【圖書與設備】

本系圖書計有地理學專用書籍萬餘冊,中外文期刊三百餘種,大比例尺地形圖兩萬餘張、中外地圖集三百餘冊、航空照片圖三千餘張。「區域研究中心」為配合鄉土地理的研究與教學,先後蒐集甚多台灣、中國大陸、亞洲鄰近國家,乃至於全球各地相關之地理研究成果與地理資訊,包括自然環境與資源、地名、地圖以及各種方志、文獻及公私典藏文書等,並應用地理資訊系統 (GIS)技術,將蒐集到的各項資料加以分類整理、建檔、研究,以充實區域地理學術研究,奠定區域研究基礎。 系裡之實驗室及教室頗具規模,如地形實驗室、水文實驗室、氣候實驗室、人文與區域地理實驗室、空間資訊實驗室、電腦教室等,這些實驗室對教學與研究均具有重大意義及指標。

【教學與研究】

地理學以生活環境空間的現象為研究範疇,研究各種現象的空間分佈、關係及區域特性,並聚焦於如此社會環境空間特性和自然與人文環境如何相互為用。藉由人文和自然地理的理論建構、理論驗證和空間技術的精熟使用,解釋和理解現象的空間與環境面向和意涵,進而從規劃與設計的理念,提供空間環境趨吉避凶的思維與規劃,目的在於促進國家與社會的適切發展,並影響社會大眾守護生活環境。本系自民國59年成立碩士班及民國77年成立博士班以來,即秉承前述宗旨,從事精深的地理研究與教學,培養研究生的獨立研究能力。碩士班一年級,著重地理學各種以論和方法的研討,二、三年級則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博士班一、二年級,著重地理學分科高階領域的專業素養,三、四年級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碩博士班透過專題演講與相關課程安排,提供研究生肥沃的學術養份。學生之修課和論文寫作過程,指導教授和研究生緊密聯繫,形成活躍的學風。為積極促加強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本系安排每週三下午地理學專題演講,促進學術討論氛圍與研究風氣。

本系研究風氣鼎盛,為了鼓勵研究活動,提高地理學術水準,每年均彙編出版各種期刊及叢書,目前已出版「地理學研究」、「地理研究」、「地理研究叢書」、「系友會刊」、「地友」、「地理教育」、「地理教育叢書」、「地理研究專刊」。此外,本系教師更廣泛獲得國科會、教育部、臺電公司、水資會、臺灣省民政廳、文獻委員會等單位的補助或委託,從事多項專門性的學術專題研究,成果豐碩。

本系學術活動頻繁,自1997年起每年舉辦「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另外,教師除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外,為更進一步促進師生的研究風氣,並加強大家的研究能力,本系自七十七學年度時,將碩士班的地理論著評讀、博士班的地理學專題討論及老師的學術研討會集中於每週三下午舉行。有關師生將輪流評讀論文或報告研究心得,並作公開討論和意見交流。內容方面,碩一同學以評讀外文地理論著為主,題目自選或由指導教授決定;碩二同學以匯報個人碩士論文進度為主;博士班同學及本系老師,則自行決定內容。

【獲獎與認證】

本系經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95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101年度大學校院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含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暑期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師生交流】

本系設有學生評鑑制度,隨時反映教師的教學情況。為讓學生意見能充分表達,在系所會議設置學生代表二名,可參與議案的討論與表決。此外,本系每學期舉辦師生座談會,建立師生交流的機制。對於凝聚師生對本校、本系的內聚力,效果良好。

【未來展望】

核心課程訓練廣博,讓學習者容易銜接各種專業或轉換跑道;因應就業市場的專業學程,讓你具備紮實的技能與專長。歡迎所有熱愛生命、關懷人類、勇於探索、樂於體驗的青年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在大地上播下地理的種子,讓我們共同營造永續而美麗的家園!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以原住民族知識為本的教育:建構布農族的地理教育
    (2020) 林昱成; Lin, Yu-Cheng
    臺灣的原住民族長期以來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已經在臺灣建立了一種長期的空間使用方式,可以被稱為「傳統生態知識」。但是在歷史的發展中,受到多個外來政權帶來統治的衝擊,使台灣的原住民族面臨語言、宗教、經濟、土地、教育等多方面的衝擊。若要找回原住民族的教育主體性,在民族教育的架構底下,必須將教育內容以原住民族知識為本,建立屬於原住民族的教育。 本文試圖先檢討臺灣現行的原住民族教育的困境與問題,以及在當下108課綱的社會領域中修正。接著找出以布農族為本的原住民族知識,加以分析哪些是布農族的地理教育中應該要有的內容,以及如何將這些教材融入教材內容中。最後建立出布農族的地理教育,期望做到一種原住民族課綱建立的範本與藍圖。
  • Item
    連結主義應用於高中地理教學-以學生共同編輯維基百科西亞詞條為例
    (2017) 王裕賢; Wang, Yu-Hsien
    本研究主要使用因應科技時代來臨,應運而生的教學理論「連結主義」,進行教學設計並評估教學成果及成效,提供連結主義在台灣的實證研究的紀錄和資料。同時為呼應近年來興起的教育改革,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中所強調的素養教育,將課程教學目標與素養能力串聯,提升學生公民素養、資訊素養、媒體識讀等多項學生面對未來挑戰所需具備之知識、能力與態度。經文獻探究後研究者設計連結主義式的教學模組,安排在為期一學期的選修課程中,引導學生使用維基百科工具修改西亞詞條內容,以團體探索法作為教學策略,設立分組合作學習平台,將學生進行異質分組,最後以維基(wiki)百科作為成果展現平台,為了評估連結主義學習模組的學習成果,使用多元評量,調查認知、情意與技能目標的達成狀況,包含使用學生歷程檔案(實作、書面報告),學生回饋問卷,學習滿意度問卷,以及教師參與紀錄進行學習歷程分析,了解教學內容成效,進行質化與量化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連結主義的教學模組能幫助學生素養能力的提升,也能強化學生對與西亞的認知,跨學科合作也能培養學生整合學習內容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達成十二年國民教育所期望的素養教育目標。
  • Item
    地理美學的延伸與推廣:以通識教育課程「地理學通論」之心智圖系列操作應用為初探
    (地理學系, 2017-05-??) 蔡怡玟; Yi-Wen Tsai
    地理美學(geographical aesthetics)乃屬於一種人居處於大地或空間間的凝視、回眸和有關於主、客體間回繞等感受性等的問題,同時其進一步而言,亦是一種人居處於大地之中,對其所「見」、所「看」有「置身」於世的想像與其可能存有之樣態。因此,本文嘗試以環境-心理來關照這地理學門中所主要探究之人與地之互動層面和關係。於此,筆者將以在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所開設之「地理學通論」課程中之環境觀察—心智圖(mental map)之系列作業操作,來探求這地理美學的可能。而在課堂操作中,我們發現:如此課程操作實是可以引導同學從自身之五感知覺出發並亦觸及其對於地方/空間之思考和其本質探問。再者,本初探亦是嘗試將地理學的學習融入美感教育,同時並亦使得學科之學習可以更具備博、雅、美之精髓和實踐。此外,在國內地理學門的教學過程中亦甚少將美感教育融入其學科教育之精神和本質中,因此在此一系列課程操作我們發現若是將此一對於大地直觀指涉的美感經驗來嫁接地理教育和環境教育,應是可以更培養學生具備對環境觀察之敏銳度和更具關懷周遭環境的觀察力與探究之能力。
  • Item
    日本地理教育中的災害整備
    (地理學系, 2014-11-??) 井田仁康; Yoshiyasu IDA
    日本地理教育包括國中的社會領域及高中地理課均強調災害整備教育,尤其是在2011 年東日本大地震災害後,日本更加注重災害整備教育,課程內容著重如何判讀災害地圖及製作災害整備圖。當學生遇到重大災難時,他們必需根據地圖及知識去進行判斷、決策及行動,以保護他們自己並幫助其他人們。這些能力必須在中學地理教育中學會,日本地理課程即試圖去提升這些能力。另一方面,有一些災區並未完全復原,部份學生在學習上也遭遇困難,因為他們經歷過海嘯、房舍傾倒、淹水流失及悲慘記憶等,以致於腦海中時常顯現受創場景,在學校中很難教導他們災害這件事。
  • Item
    科普活動---2010年高中與國中小地理競賽
    (2010/06-2011/02) 沈淑敏; 陳哲銘; 李明燕
    為迎接新世紀挑戰,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均強調為學生培養「帶得走的能力」。地理科跨自 然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強調自然與人文環境的互動,著重地方、區域、國家、全球的關連, 並且培養使用地圖和3S 資訊科技(含GIS、RS、GPS)、環境觀察、議題討論等技能,極有助 於培養青年學子認識環境和理解世界。我國社會「考試領導教學」的偏執仍盛,現階段大學 學測或高中基測等又以選擇題為主要測驗題型,不但限制了評量的多元化,進而更妨礙高層 次能力的培養。有鑑於此,地理學界和各級學校教師合作,為高中和國中小辦理競賽,開發 多元評量方式,並派隊參賽與國際競賽,以掌握國際地理教育發展脈動。 「高中地理奧林匹亞」分為團體賽(地理小論文賽)和個人賽(國際地理奧林匹亞選手 資格賽),主要目的為勵高中生進行專題研究,並選拔出優秀選手出國參賽。國中小的「國家 地理知識大競賽」強調開發多元的題型,自2008 年增設的「環境觀察能力測驗」,更一步推 動青少年對在地環境的觀察技能和態度,透過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的提問,來熟悉科學歷 程。本年度將承繼以往的良好基礎,辦理第九屆「高中地理奧林匹亞」和第六屆「國家地理 知識大競賽」。配合兩項國內賽,辦理教師研習,以求競賽辦理和教學現場的良性互動;並將 持續開發線上地圖拼圖遊戲,擴大競賽推廣成效。此外,我國也將於今年夏天主辦8th International Geography Olympiad(已於另專案申請獲得補助)。目前「高中地理奧林匹亞」、「國 家地理知識大競賽」是國內分別針對高中和國中小社會領域唯一的全國性和國際性比賽,本 工作團隊將繼續努力,使競賽辦理更臻完善。
  • Item
    科普活動---2010年高中與國中小地理競賽
    (2010/06-2011/02) 沈淑敏; 陳哲銘; 李明燕
    為迎接新世紀挑戰,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均強調為學生培養「帶得走的能力」。地理科跨自 然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強調自然與人文環境的互動,著重地方、區域、國家、全球的關連, 並且培養使用地圖和3S 資訊科技(含GIS、RS、GPS)、環境觀察、議題討論等技能,極有助 於培養青年學子認識環境和理解世界。我國社會「考試領導教學」的偏執仍盛,現階段大學 學測或高中基測等又以選擇題為主要測驗題型,不但限制了評量的多元化,進而更妨礙高層 次能力的培養。有鑑於此,地理學界和各級學校教師合作,為高中和國中小辦理競賽,開發 多元評量方式,並派隊參賽與國際競賽,以掌握國際地理教育發展脈動。 「高中地理奧林匹亞」分為團體賽(地理小論文賽)和個人賽(國際地理奧林匹亞選手 資格賽),主要目的為勵高中生進行專題研究,並選拔出優秀選手出國參賽。國中小的「國家 地理知識大競賽」強調開發多元的題型,自2008 年增設的「環境觀察能力測驗」,更一步推 動青少年對在地環境的觀察技能和態度,透過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的提問,來熟悉科學歷 程。本年度將承繼以往的良好基礎,辦理第九屆「高中地理奧林匹亞」和第六屆「國家地理 知識大競賽」。配合兩項國內賽,辦理教師研習,以求競賽辦理和教學現場的良性互動;並將 持續開發線上地圖拼圖遊戲,擴大競賽推廣成效。此外,我國也將於今年夏天主辦8th International Geography Olympiad(已於另專案申請獲得補助)。目前「高中地理奧林匹亞」、「國 家地理知識大競賽」是國內分別針對高中和國中小社會領域唯一的全國性和國際性比賽,本 工作團隊將繼續努力,使競賽辦理更臻完善。
  • Item
    The Continuity of Geography Learning Contents in Japan
    (地理學系, 2013-11-??) Yoshiyasu Ida
    In Japan, geography is taught in Social Studies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and in Geography and History which is subject name in senior high school. World history has been the required course while geography has not. As a result, less than half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 geography now and many students only learn it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While the learning contents have been still focused on life area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y have been focused on “Geography of Japan and the world” in junior high school since the National Curruculum in 2009. On the other hand, some people believe geography should be the require course in senior high school because geography learning is not enough now. Some schools already set geography as the required course experimentally and the MEXT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ys attention to the effect. In addition, the integrated education for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one for junior high and senior high schools have increased in Japan. Though the impacts of this new trend are not clear now, there is a possibility that the opportunities to learn geography may be expanded because such schools have more time to teach the subjects. Moreover, the curriculum will be re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geographical points of view and inquiry, not learning areas. It is expected that they will be more theme-centered in senior high school so that students can cultivate the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s and thinking ability, and conduct field research more often than before.
  • Item
    Changing Perspectives of Geographical Education in Singapore: Staying Responsive and Relevant
    (地理學系, 2013-11-??) Geok-Chin Ivy Tan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a key national strategy to ensure Singapore's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and growth. Before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in 1997, a major educational reform with the official vision of Thinking Schools, Learning Nation (TSLN) was introduced by the then Prime Minister at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inking. The aims of Thinking Schools, Learning Nation were to develop critical and creative thinking, instil lifelong learning passion, and promote nationalistic commitment in the young. To support the TSLN vision several initiatives were implemented to promote thinking skills, National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Sequentially, to enable schools to implement these new initiatives another thrust called Teach Less, Learn More (TLLM) was introduc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is paradoxical phrase is a call to teachers to be less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rote learning and to move away from teaching for tests and examinations. Instead, they are to engage their students with more studentcentered pedagogies to prepare them for the challenges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focus of Teach Less, Learn More wa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pedagogies in order to promote more active learning on the part of the learners. To support all these new thrusts and initiatives, the curriculum review committee boldly recommended a content reduction in all subjects thereby freeing up more curriculum time for more studentcentered pedagogies in the classrooms.Against this background, geographical education in Singapore has undergone critical transformations to be responsive and relevant to the needs of the changing educational scene inSingapore since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his paper will critically discuss the changes in terms of geographical content, pedagogy and assessments and also highlight the challenges in geographical education in Singapore as a result of these chan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