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5

創立緣起

中國早自漢唐時代與外國有所接觸時便已有譯書的工作開始進行,尤其至清末民初,列強入侵,國事艱困之際,有識之士體認借助西學以促進中國現代化的重要,不少人士毅然投入西書中譯工作,其結果對我國政治社會文化都產生劇烈的衝擊。直至今日,隨著傳播通訊之發達,舉世已成為聲息相關的地球村,如何透過翻譯慎重採擷外國之優點,促進我國之文化科技進步;又如何透過翻譯將我國人民的多方成就傳揚海外,提昇我國之國際地位;都是國家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慎重其事的問題。

本所為國內第一所公立之翻譯研究所,歷時四年餘籌劃,於八十五年八月正式開辦。設立之目標,一為配合當前社會所需,兼顧科技整合,培養各領域專業口筆譯人才;另一方面則強調翻譯之學術及理論研究,以配合國家發展政策,擴大國際文化交流,提昇學術研究水準。

良師益友

本所師資陣容強,除積極延聘專任教師,並禮聘國內各大學教授或專家任教。筆譯組教授多為著作等身之名家,如延聘自香港中文大學之劉宓慶客座教授、中研院李奭學研究員等,口譯組教授多為具有從事高層國際會議口譯多年經驗之專家,如陳子瑋、吳敏嘉、周滿華、黃勝美等,都是我國多年來在WTO、APEC等重要經貿談判中協助政府首長折衝樽俎的幕後英雄。此外,為充實學生在文學、語言學、法政、經貿、科技、藝術各方面之素養,更敦請如彭鏡禧、李振清、羅青、席慕德等教授執教。

本所自成立之初,便深受學生之嚮往重視,第一屆招生時即創下近五百人報名,競逐十個入學名額的盛況,現在仍要求TOEFL或IELTS測驗極高成績作為參與入學考試之基本資格。所有學生來自多樣化的大學主修背景,包含文學、教育、新聞、企管、理工、醫學等,又都有優異的中英文造詣;同窗研讀,互相砥礪,自然能精益求精,不斷精進。

淬礪精煉

在課程方面,本所之口筆譯兩組,一年級多為必修科目。全所共同必修科目包括中國翻譯史、翻譯概論研究、初級筆譯練習。筆譯組的必修科目還有比較文體論、筆譯研究方法、進階筆譯練習。口譯組的必修科目包括口譯研究方法、視譯、逐步口譯、同步口譯習。以上的必修科目以外,所有學生都必須修習系列專題講座,從美術、音樂、體育、經貿、工業科技、物理等專題中獲取豐富的背景知識,以利譯事的進行。

一年級結束時,筆譯及口譯組學生均應通過資格考試,以確定其有繼續二年級課程之能力,如不能通過,則不准續修二年級課程。自二年級起,口筆譯兩組課程均分為理論及實務兩個取向。學生可擇一方向努力,分別加強理論研究或實務訓練。修畢相關科目後,學生仍必須接受學科考試及論文考試,始得畢業。在學科考試方面,理論取向學生應以筆試就「口筆譯理論」與「翻譯史」應考,實務取向學生則應就筆譯或口譯專長接受專業考試;論文部分,理論取向學生應提出三萬字以上的學術研究之論文,實務取向學生則可以筆譯作品或口譯實際表現,配合一萬字以上的自我評析報告作為論文。

由於翻譯工作需要深厚的語文基礎與豐富的專業知識,本所也鼓勵學生儘量爭取出國研習的機會,甚至規定除特殊情況外,所有學生在學期間應至國外研習三個月至六個月。本校與多所國外知名大學有合作協定,目前每年師大派往國外交換學生中,有一半是本所學生。

追求卓越

本所自成立之初,便深受學生之嚮往重視,第一屆招生時即創下近五百人報名,競逐十個入學名額的盛況;且採取從嚴教學的高標準原則,許多學生戲稱本所是全國入學最難、畢業更難的研究所,確非虛言。事實上,本所畢業最低學分,筆譯組理論取向學生為37學分,實務取向學生為37學分;口譯組理論取向學生為52學分,實務取向學生為69學分,應該也是全國各研究所少見的規定。但是,本所全體師生都有共識,唯有作最高的自我期許,才能達成超群的成就,因此,莫不兢兢業業,迎接挑戰。相信凡是通過考驗的畢業生,都能依個人志趣,或為國內領導翻譯研究的學者或教授,或為首屈一指的口筆譯專家;共同努力,達成建立翻譯實務專業尊嚴、與提昇翻譯研究學術地位的理想。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8
  • Item
    《漂鳥集》之中譯及評析
    (2003) 卓加真; Jia-chen Chuo
    本論文旨在將筆者翻譯泰戈爾(Rabindraneth Tagore, 1861-1941)《漂鳥集》(Stray Birds)一書的過程中,所累積的心得予以整理歸納。 《漂鳥集》是泰戈爾自行英譯成的詩集,在台灣的出版市場上很受歡迎。可算是泰戈爾作品中出版次數最多的詩集。由於英語並非泰戈爾的母語,因此這本詩集中的寫作方式,也與一般英詩有所不同。 這篇論文主要分兩個部分,第一部份為譯文評析,第二部分為譯文之初譯稿和出版稿的對照,筆者以附錄之形式收錄於後。在第一部分譯文評析方面,筆者將整體結構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筆者翻譯《漂鳥集》的緣起、泰戈爾詩集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以及在中國和台灣出版市場上,關於泰戈爾詩集的出版狀況。第二章為《漂鳥集》與其作者之介紹,說明原作的風格以及其語言特性。第三章將討論泰戈爾《漂鳥集》在翻譯上所會遇到的問題,以及不同譯者對於這些問題的處理方式。第四章為筆者所譯《漂鳥集》初譯稿與出版稿的比較。第五章為結論與心得。
  • Item
    從文本功能看翻譯策略:《法蘭克.卜克曼的一生》翻譯過程分析
    (2003) 許壽峰; Hsu Shou-Feng
    本研究為一本譯文文本翻譯策略的觀察分析,目的在呈現翻譯過程中,影響翻譯決策的重要因素如何經過譯者的權衡取捨等考量,於譯文中呈現。 本研究的文本為《法蘭克•卜克曼的一生》傳記第一至九章,筆者本人即為譯者。本研究的基本觀點是把翻譯活動視為一種跨文化溝通的活動,因此分析重點在於原文透過翻譯呈現為譯文後,原文文本所具有的各種溝通功能,究竟是獲得保留、部分流失,或是有所轉變。。 對於翻譯過程的分析,則是採用Christiane Nord所提出的「文本功能 — 翻譯策略」分類對照架構,從原文與譯文文本功能的比對中決定翻譯過程中究竟採用了哪些策略。分析結果顯示,根據Nord的架構來看,本研究的文本,在翻譯時主要基本採用了等功能翻譯、異功能翻譯、類體裁翻譯等三類翻譯策略,並且就不同文本體裁的翻譯實例舉例討論說明。 關於特殊文化因素的翻譯處理,在研究的文本中特別明顯的主題是基督教宗教文化,這類內容可能因為譯文讀者未必具有理解內容所需的文化經驗,因此譯文對讀者而言會有類似「異功能」翻譯的效果。 另外,研究結果發現一種譯文呼喚功能不減反增的另類「異功能」翻譯。這是因為文本中涉及中國歷史紀實內容部分,對中文讀者來說具有的呼喚功能,會大於原文文本對原文讀者的呼喚功能。使得相關專有名詞的處理就有點類似進行回譯(back translation)。
  • Item
    〈序曲.在海灣〉-─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譯註
    (2002) 余淑慧; Soh-fee Yee
    本文旨在譯介現代英國/紐西蘭女作家凱瑟琳.曼斯菲爾德(Katherine Mansfield)兩篇重要的短篇小說:〈序曲〉(“Prelude”)與〈在海灣〉(“At The Bay”)。論文的架構主要可分成兩大部份:第一部份是導論,第二部份是譯文與譯註。 導論細分五節。第一節概述曼斯菲爾德(下文簡稱曼氏)的生平與著作。第二節綜述曼氏的小說藝術、地位、影響等文史資料,進而略述其小說特色及翻譯所可能遇到的問題;為了方便說明,文中酌引名篇〈花園宴會〉(“The Garden Party”)為例,討論各家(徐志摩,馮鍾璞,謝瑤玲)譯文得失,並嘗試提供解決方案。 第三節討論曼氏作品的中譯概況,分別介紹少數幾本譯作及其特色、得失。第四節簡述〈序曲〉與〈在海灣〉兩篇小說的內容大意,背景資料及筆者選譯這兩篇小說的原因。第五節討論曼氏與翻譯的關係,最後以我的譯後感言總結全文。 論文的第二部份是〈序曲〉和〈在海灣〉兩篇小說的中譯與譯註。譯文力求準確,流暢;翻譯過程遇到的細節問題,例如小自一字一詞的考證與翻譯,大至文史社會的淵源脈絡,凡此種種皆採隨譯隨註的方式,列在每頁譯文頁尾,是為譯註。
  • Item
    《婚姻、離婚與子女適應》翻譯評析
    (2002) 蔡正儀; Casey Cheng-I Tsai
    本論文共分五章,主要探討《婚姻、離婚與子女調適情形》(Marriage, Divorce,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一書的中文翻譯,並就譯文加以評論與分析。第一章緒論為筆者接下本書翻譯之緣由,第二章「原著介紹」簡介本書作者艾莫瑞博士的學經歷,歸納本書各章的內容大意,並提供原文書評。第三章「翻譯策略與流程」,提出翻譯策略制訂的方法與工作流程。第四章「譯文評析」以Juliane House倡議的翻譯品質鑑定方法為架構,配合西班牙學者Nicole Martinez Melis與Amparo Hurtado Albir等人提出的六項翻譯能力,舉例說明譯文的處理方式,並評估譯者的專業能力。最後加上讀者的回饋與意見,以期做到客觀、專業的評鑑。第五章「結語」為全文的總結,筆者並以此次翻譯工作的經驗為基礎,提出心得與讀者分享,並為日後翻譯品質評鑑的研究發展方向,提供一己之見。
  • Item
    當花邊不敵流言:〈花邊教主〉官方及網路字幕組譯文比較
    (2009) 司徒懿; Julia Szu-Tu
    網路BT技術日新月異,逐漸改變人們收視習慣,愈來愈多人觀看的影片不再是店頭租售或電視播映的版本,而是網路字幕組發佈的版本。本文即以掀起網路下載及點播熱潮的美國劇情影集〈花邊教主〉(Gossip Girl,2008) 為研究對象,研究文本為第一季共十八集的譯文,版本包括華納官方及網路四大美劇字幕組譯文,旨在比較官方及網路字幕組的翻譯策略及翻譯特色,並試對台灣字幕產業現況提出反思。 研究發現,網路字幕的特色主要有四,包括註解、零翻譯、歸化、譯者可見度。譯者可見度反映在譯者可掛名、添加個人訊息及使用流行詞彙等上。相較下,官方版本無一註解,僅有極少數零翻譯或歸化的例子,譯者不得掛名、避免使用流行詞彙,且以原文優先,譯文無任何個人訊息,譯者可見度較網路字幕譯者低落許多。官方在翻譯品牌、網站名稱時,傾向僅譯上義詞,雖較符合簡化原則,但也導致原文若干流行時尚元素流失。 網路字幕一般予人品質低劣、錯誤百出的刻板印象,本研究卻發現,官方扭曲原意的誤譯情況甚至多於兩個網路版本,但錯別字的情況確實是網版較多。另外,由於本文涉及網路字幕組探討,而國內現有相關研究甚少,因此也梳理有關資訊,試瞭解其運作機制、觀眾群、未來發展,並由此反思台灣現今字幕翻譯產業。
  • Item
    講者手勢對英譯中同步口譯速度之影響
    (2009) 簡志翰; Zhi-Han Jian
    許多研究探討過講者視覺訊號 (Visual Input from the Speaker, VIS) 對同步口譯的影響,但未有一致結論,這或許是因為不同情況下講者視覺訊號有所差異所致。本研究依據 Ekman 與 Friesen (1969) 之定義將講者視覺訊號範圍縮小到「實做性動作」(intrinsic kinetograph),並依據 Gile 的氣力模型 (1995) 及相關文獻,假設實做性動作搭配英文相對動詞出現時,有助於縮短同步口譯時的反應時間 (Ear-Voice Span, EVS)。本研究分別以二十名專業口譯員為受試者進行實驗,並填寫問卷。研究結果顯示:一、特定或一般題材並未對反應時間造成顯著影響;二、實驗前半段看到實做性動作並未對後半段反應時間造成顯著影響;三、同一題材情況下,實做性動作並未對反應時間造成顯著影響;四、口譯員性別、年資亦未顯著影響反應時間。 然而受試者於開放式問卷中指出,實做性動作能否發揮效益取決於協調氣力(Coordination Effort)。此外,看到實做性動作的十五名受試者中有十一名認為該手勢有助於想出中文相對動詞。建議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索該類動作是否無助於想出中文相對動詞,亦或因協調氣力受到手勢干擾而抵銷其實際助益。
  • Item
    臺灣基督教會口譯活動初探
    (2009) 曾話晴; Hwa-chin Tseng
    本研究為針對臺灣基督教會口譯活動之初探研究,旨在了解臺灣教會口譯現況之外,又探討教會口譯聽眾與教會口譯員對教會口譯品質與教會口譯員角色之看法,並比較其異同。研究亦以專業會議口譯員之觀感為比較標準,嘗試了解教會聽眾在教會口譯評量上的偏好,又查驗教會口譯是否能歸類於社區口譯。 由於教會口譯的相關研究稀少,加上過去口譯評量項目定義不明,因此本研究試著從聽眾、教會口譯員與專業會議口譯員之角度探討教會口譯的品質與口譯員角色。問卷設計以回答以下三大問題為主軸:1.臺灣基督教會口譯之現況,2.教會聽眾與教會口譯員對於教會口譯品質及角色的看法及其比較,3.教會聽眾與專業會議口譯員評斷教會口譯品質時有無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教會口譯聽眾與教會口譯員在品質與角色的期待上大致相符,並比一般會議口譯之聽眾及口譯員更重視口譯員之「可靠」與「幫助者」角色,此與過去社區口譯研究之結果類似。兩組受試對象僅在較不為重視的項目上達到統計上顯著之差異,而聽眾與會議口譯員之口譯評量結果亦無任何顯著性差異。研究最後並整合教會聽眾與口譯員對教會口譯活動之建言,其中包括訓練、溝通、支持、回饋與口譯模式等面向。
  • Item
    《政治為什麼重要?——讓民主政治發揮功用》之中譯與評析
    (2008) 龐元媛; Pang Yuan-yuan
    本論文共分四章,旨在探討《政治為什麼重要?——讓民主政治發揮功用》(Why Politics Matters: Making Democracy Work)之中文翻譯以及翻譯過程。第一章「研究背景」介紹原文、譯文並予以比較。第二章涵蓋研究目的、基本觀點與研究架構。第三章介紹文本類型、文本功能與翻譯策略,並引用譯文實例說明應用情形。第四章結論總結本研究發現並提出建議。
  • Item
    口譯員風險辨識與緩減策略之初探
    (2008) 傅虹; Hung Fu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isk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popular subject in both academic studies and business practices. It is because the consequences of some events had been so devastated that traditional ways of handling unexpected incidents proved to be ineffective. Though the notion of risk has not been connected or mentioned in the study of the profession, Interpretation, it is worthwhile to see what the risks are for interpreters when conducting this profession so as to analyze those identified risks and decide what mitigation strategies to employ to better protect this profess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intends to identify the risks faced by an interpreter from the stage where an interpreter accepts the assignment to the stage where an interpreter receives payment for the services rendered, and from the identified risks to see how they are managed now by interpreters in Taiwan and from the world. By simulating the risk identification process, I made Check list of hazards in each stage, and have classified them according to most direct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I found that risk management ofControl Methods, such as Avoidance, Prevention, and Contractual Basis, is much more like pre-loss safety net; as for Risk Financing resorts, they are more post-loss mechanism, used to partially make up certain aspects of losses.
  • Item
    翻譯的信與達: 尋找平衡的過程
    (2005) 范大龍; Christopher J. Findler
    本論文著重討論筆譯活動(translation)中的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與意譯(free translation),作者首先提出各學者對直/意譯之看法,並討論此二概念於中國地區之發展、分析直/意譯策略之學習對作者的翻譯有何影響。此外作者也分析影響中翻英之種種因素,及譯者如何於筆譯之信(accuracy)與達(readability)間取得平衡。作者最後討論自己的筆譯方法及策略,並提出作者取捨這些翻譯方式的原因,翻譯原稿為蘇起之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