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以下簡稱本院)成立於民國71年8月(1982年8月),將原文學院美術學系、音樂學系,與工藝教育學系合併為藝術學院。87學年度,工藝教育學系(科技應用與人力發展學系)改隸科技學院,本院其後陸續增設設計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藝術史研究所、視覺設計學系。96學年度,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及表演藝術研究所合併改制為「音樂學院」,本院成為以視覺藝術創作、研究為主體之教育單位。101學年度將視覺設計學系學士班﹑工業教育學系學士班-室內設計組及設計研究所整併為設計學系,本院即由美術學系、設計學系及藝術史研究所等三大系所組成。

美術學系始創於民國36年,當時為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所設置的三年制美勞圖畫專修科,民國37年擴編為藝術系,民國56年藝術系改隸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並更名為美術學系,為國內歷史最為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多位早期國畫或西畫大師皆任教於此;美術系館內有設備完善之德群畫廊、專業教室、豐富藏書之圖書室及歐洲進口大型石膏像及其他各項教學設備。

設計學系學士班課程以「多元化」之教學規劃,碩博士班課程為設計高度實務應用,以「創作導向」作為研究模式,導入管理、企劃、行銷、政策等高階設計整合性課程。空間設有整合與創新設計、圖像與設計心理、影音剪輯等各類實驗室,並附有多種高階新穎之設備。系級中心-「文化創藝產學中心」為提升本校文創產業的競爭優勢,提供美學經濟加值之專業服務。

藝術史研究所成立於97學年度,設有西方藝術史及東方藝術史等兩組專業,西方藝術史組課程,涵蓋十五至二十一世紀西方繪畫、建築與工藝等藝術;東方藝術史組,包含書畫與視覺文化、工藝與建築、亞洲藝術與交流、台灣藝術等四大領域。購置Gernot Prunner Library所藏豐富的圖書,及各類藝術圖書,為國內擁有最豐厚的亞洲藝術史以及西方近代藝術史研究圖書資源的學術機構之一。

各領域課程

科系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在職專班
美術學系 -國畫組
-西畫組
-藝術產業學分學程
-國畫組
-西畫組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
-美術理論組
-美術創作理論組
-水墨畫
-繪畫
-文物保存維護科技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暨管理組
-美術理論組(含新媒體科技藝術)
-藝術行政暨管理班
-美術創作班
-國畫組
-西畫組
設計學系 -視覺設計組
-產品設計組
-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
-室內設計學分學程
-視覺與媒體設計組
-產品與服務設計組
-不分組 -設計創作班
藝術史研究所 -東方藝術史組
-西方藝術史組

院級特色中心及展場

98年12月在教育部及校方支持補助下成立院級中心-「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具有全國頂尖的現代化修復設備,置具完整功能之修復室與教學空間,培育本校優秀之文物修復與研究人才。為推展版畫藝術,103年10月本校廖修平講座教授捐贈成立院級「國際版畫中心」,提升臺灣版畫藝術在國際能見度及專業交流平台。 本校展覽場地包含美術系德群畫廊、設計系青田十六及本(107)年度成立之師大美術館,該館典藏本校3千餘件校友留校珍貴畫作,並具現代化設備,提供國際水準之藝文交流平台,亦期為未來本院學生實務學習與研究之場域。

師大藝術節 - 創”藝”氛圍 點亮師大生活圈

本院自1994年起舉辦一年一度師大藝術節,系列活動於3月底為藝術節起跑熱場,活動延續至6月,以視覺藝術形態呈現多采多姿的藝術節。以學生創作為主體之開幕系列活動包含創藝市集、人體彩繪、人像速寫、裝置藝術、商圈聯展及各式手作工作坊等。另整體活動包含國際交流展、研討會等,藉此拓展國際合作契機,也呈現各系所特色發展。師大藝術節為本校年度盛事,活動的舉辦增進師大校園與社區鄰里間的互動,並帶動校園及整體師大生活圈藝術氣息。

國際學術交流

本院近年來積極與海外相關視覺藝術領域院校進行交流互訪,簽署學術合作協議,延聘優秀國內外師資,聯合舉辦跨國美展、學術合作計畫、國際學術研討等實質性學術交流,鼓勵學生參加國際競賽,並吸引諸多外籍學生前來本院研讀進修。
簽署院系所級學術合作學校──
大陸地區: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學系及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
亞洲地區: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韓國同德女子大學藝術學院、韓國成均館大學設計學系、泰國藝術大學繪畫、雕塑與平面藝術學院。
歐美地區:瑞士西北應用科學及藝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前巴塞爾設計學院)、捷克布爾諾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德國帕德柏恩大學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研究所、英國西英格蘭布里斯托大學(電影製作系、平面設計系、動畫製作系、攝影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親情語彙—陳惠秋人物繪畫創作研究
    (2022) 陳惠秋; Chen, Hui Chiu
    本論文是以學齡前兒童與家人間的情感為主題,探討人物繪畫中情感的表現。在藝術中,情感是構成創作的要素,然如何掌握抽象的語彙,將情感與意念轉換成可視的直覺形式,進而掌握繪畫的感染力?透過文獻與學理的研究,了解人物繪畫中情感表現的特質,在創作實踐中建立個人情感形式的繪畫語言,此為本論文主要研究的目標。在第一章緒論中,敍述個人創作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包括研究的範圍、方法、流程和名詞釋義。第二章說明我的學理基礎與文獻探索:從美學與藝術的創作本質去思考繪畫語言的形式;再從社會學和兒童心理學了解學齡前兒童的親情情感特徵;分別從親情文學和中西藝術親情圖像作品,觀察藝術家對親情的詮釋和表現;最後從印象派對色彩的表現和色彩的情緒性、色彩的象徵性暗示等文獻尋找個人的情感連結。第三章闡述個人在本次研究中的創作思惟與理念:包括創作的形式、採用的媒材、技法與作品創作過程。第四章作品解析:針對本次創作系列的作品,個別作說明。第五章結論:通過本論文的撰寫與創作實踐,藉學理的探索和梳理,重新審視個人對人物畫的創作思维,對於情感的表現與形式的轉換思考都有所啟發。在作品草圖階段,以「統合感」、「藝術生命形式」、「審美移情」來回檢討靈光乍現下所構思的畫面,能為自己的創作計劃找到方向,自我期許在未來持續的創作中,能發展出更多繪畫的可能。
  • Item
    幽微裡的象徵:當代水墨創作意象中的陰柔氣質與指涉意涵
    (2010) 孫翼華; Sun Yi-Hua
    藝術,是最隱微的時代見證者,不論是以順應的方式與時代合流,或是以反省的態度與時代抗衡,它都無法脫離與時代的依存關係。台灣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繪畫創作,漸次發展出揉合日本文化及東方哲學的「陰性美學」,可說是非常具有台灣區域性文化的特色之一。本文藉由一種新的閱覽角度,直接面對而不刻意強調或迴避女性的身份,以當代水墨創作中的陰柔氣質為主要觀照對象,藉以梳耙出「陰柔審美」之系統性論述及個人的主題性創作。 本文分為七大部分:第一章緒論,內容包含創作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限制及名詞釋義。主要是從全球化的框架下,藝術風格、觀念出現「文化雜化」( Cultural hybridity )的現象來介入文化傳統性的議題,在其演繹的過程中,「陰柔審美」的創作感知再現於當今文化脈絡下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環圍於當代藝術的多元視角的場域中,藝術價值試圖放入後現代主義方法學的解構論、符號學及中西方美學……企圖撥正長期以陰柔氣質為次,陽剛氣質為優之兩者包裹在一起的意識型態;同時透過不同視角下的指涉意涵,試圖讓陰柔氣質於水墨創作此一領域,呈現出更為豐富的審美架構。第二章則透過中西方的文獻分析,其中涵括了西方的陰性書寫及東方的陰柔美學,並以古典水墨藝術中的陰柔原型及作品來進行梳理與解析。第三章的研究是透過陰柔氣質的內涵價值及多元文化下的性別思維,消解傳統的二元論的制式模組,並以陰柔審美所建構的當代水墨創作作品來進行驗證。第四章則介入當代藝術的相關論述,以當代水墨創作中的外顯語符與指涉意涵為研究標的,透過當代水墨畫中的個人語符及在越界中再造新水墨的創探意圖來進行文本的佐例梳理。第五章及第六章則是藉由上述理論課題交付創作實踐的具體呈現,透過內涵理念的鋪陳及圖像形式的嘗試與創發,所提出「懸浮•隱入」的系列創作,再以客觀的自省角度進行作品的分析與檢討。 最後的結論部份,醒出在台灣藝術生態百花齊放的今天,若觀看的視角仍是:水墨與傳統畫上等號,當代與西方水乳交融,水墨藝術是否將永遠歪斜於當代的邊緣。個人相信:只有當陰柔氣質與當代水墨不囿於傳統的定義之際,水墨藝術方有可能自在地與當代對話;陰柔發微的美學氣質,也才能作為繪畫創作中極為重要的價值表徵。
  • Item
    思緒.蔓延-情境與空間的繪畫創作研究
    (2007) 王俊棠
    摘 要 本論文是從創作者的角度,面對一個主體性的創作探討研究,如何將自己的思惟模式凝聚到作品的呈現,旨在探討所謂「思緒•蔓延」情境與空間的一種無限延伸。作品中應用一種象徵與隱喻的手法從早期以靜物畫為主要創作,延伸至小女孩與環境的結合以一種「思緒」為一主軸,進而延伸思考,而以油畫材料為此一創作媒材,利用多元處理手法來表達長久以來蟄伏在自我心中對生活、對理想及對現實的一種觀照。 本篇主要論述分為第壹章緒論,第一節研究緣起,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範圍,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架構,第四節名詞釋義(一)思緒(二)蔓延,第貳章 文獻分析與探討,第一節個人創作之脈絡源流,(一)新古典主義劇場式的氛圍(二)超現實主義圖像語彙的應用(三) 後現代主義多元性的處理,第二節個人創作之學理基礎,(一)個人創作之理念(二)光與圖像之探討,第叁章思緒.蔓延主題形成的時代背景及情境與空間的繪畫研究,第一節思緒.蔓延主題形成的時代背景,第二節情境與空間的繪畫研究,第肆章個人創作理念之剖析與實踐,第一節個人創作理念之形成(一)靜物畫的象徵表現,(二)人物與情境空間的結合,(三)後現代挪用拼貼的處理手法,第二節創作媒材與技法的運用,(一)技法,(二)媒材,第伍章作品解析,第陸章結論與個人未來研究。主題探討部分有1.靜物繪畫與空間的探討2.人物與情境空間的結合在這一系列的創作當中寄望透過繁複的思考與多元的表現手法,讓自己在創作上如同主題「思緒•蔓延」一樣,無限延伸。 關鍵字:思緒、蔓延、情境、空間、小女孩、象徵、繪畫創作
  • Item
    台灣城鄉印象的漢字象徵海報創作研究
    (2010) 嚴巧如
    漢字的書寫與應用歷經長久的發展,在藝術上的表現相當豐富;除了中國書藝系統的書法和篆刻之外,在民間美術字中更展現常民對漢字的感情與生命力,而發展至今漢字的視覺設計表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俯拾皆是,並且充滿未來性。做為一個視覺設計的研究與實務者,理應對漢字設計的啟源、發展和精神內函有深入的知悉與掌握,而對於漢字造形圖案的設計更應有一定的表現能力,因為那不只是美學能力的基礎,更是對自我文化的認同與追尋。 由於研究者出生的年代與求學、研習視覺設計的成長過程中,與漢字的創新設計有很大的疏離,初始對漢字設計並無明顯的喜好。對漢字設計的興趣起源來自國內設計社團所舉辦的漢字設計展覽,與國外出版品中的亞洲設計師的漢字設計作品,從中發現漢字之美;一個已有數千年歷史文化的字體,在設計師的巧思之下,創造出一種可讀又可看、既東方又現代感、既抽象又有裝飾之美的視覺品味,它是一種令擁有者感到無比驕傲的文化因子,它是一種讓我們在西方美學文化裡暮然回首的力量,它是讓我決定以漢字為研究方向的關鍵。 本創作以漢字的源由與應用發展為始,分析整理漢字圖案在不同領域、不同年代的創作,另外也研究象徵表現手法於漢字設計的學理依據、優缺點及可行性,以探討在漢字象徵表現的海報設計是否有可依循的設計法則。另外從城鄉的定義出發,透過資料的整理,尋找城鄉的形象界定,做為研究創作主題探討的基礎,同時分類整理國內外關於城鄉形象主題的平面廣告與海報創作,歸納設計題材與內容的相關聯系,使本研究的基本資料能盡量完整。 研究者在獲得漢字象徵表現手法應用於海報設計的可行性後,以台灣城鄉形象海報的主題進行創作,在創作過程與作品呈現中,檢驗漢字設計的思考脈胳,整理出象徵於漢字設計的方法,提供未來創作者或後續研究者的參考方向。
  • Item
    雲形應用在活動視覺設計的創作研究-以花蓮縣玉溪地區「雲鄉花海節」為例
    (2007) 李敏雲; tina lee
    摘 要 雲可以造雨來滋潤大地的每一根草一棵樹,與人類生活已產生密不可分之關係。雲紋這氣紋圖案深刻反映了古人宇宙為氣的觀念,氣紋展現左右上下旋轉和升降形態,呈現一種玄妙惑,而以一種秘而不宣的藝術符號,傳達著古人極其豐富的宇宙觀。所以打開一部中國裝飾藝術史,「祥雲」紋飾極盡豐富的形象樣態,顯示了中華民族對「雲」的文化興趣和審美熱情,成為表徵民族精神的典型象徵,瞭解雲圖形及古代雲紋與民眾生活之思想信仰、生活方式、心理活動及其代表意義是值得研究的議題。 本研究透過對中國雲紋紋樣的歷史演變做系統性的整理分析,深入探討其紋樣的特殊內涵與價值,及與幾千年來與民眾生活之關係,以作為設計概念之基礎,並透過天象觀察雲形變化,釐清出「雲」呈現的吉祥意念、美的意念、情感意念,企圖以新造形模式及美的訴求來發展創作空間。在經濟競爭時代,促銷公關活動已成為現代民眾生活的一部份,透過明確的主題概念輔以寓意鮮明的圖像,視覺設計可協助達到宣傳活動的目的。中國各式紋飾非常多元,各有各個寓意,發覺可古為今用在各項活動主題概念設計上,因此,目前以「雲紋」作為本研究之創作主體,並嘗試運用在各項活動文宣、空間佈置及產品設計上,其成果可提供未來設計者一個具體可行的設計取材方式。 本研究並以花蓮縣玉溪地區觀光產業文化行銷活動作為創作實例,透過設計概念展開與實作,呈現創作實驗之精神。
  • Item
    臺灣社會圖像與人文心象
    (2007) 紀美華; Mei-Hua Chi
    本創作論文『臺灣社會圖像與人文心象』,為探討臺灣社會人民的生活現狀及思想現况,因社會現狀是具體可見的,故稱為『社會圖像』,在創作上採取具象表現技法;人民思想則較不具體,但需用感覺的,故稱為『人文心象』,在創作上採取象徵表現技法。 人類生活累積形成文化,文化經由語言或文字,一代代的繁衍下來,由於人類的遷移,不同種族間的不同文化相互衝擊、相互融合,產生新的文化。臺灣是南島文化的發源地,曾受荷蘭、明鄭、滿清、日本、國民黨政府的統治。文化上融合了明鄭、滿清文化,故臺灣文化雖源自漢文化,但歷經數百年不同種族的文化衝擊,已融合成臺灣特有的多元文化。 臺灣在資本主義政策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社會上階級對立,人民對未來缺乏信心。筆者以人道觀點來呈現臺灣的過去印記。用寫實技法描述現在,用樂觀態度以象徵技法呈現臺灣多元社會,這個社會是快樂温馨且充滿希望。 第一章:論述臺灣社會狀況形成的原因,與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第二章:對社會的關懷以臺灣社會圖像與人文心象為主題的心路歷程。第三章:『臺灣社會圖像』系列與『人文心象』系列所採用的創作形式,創作技法與媒材介紹。第四章:作品創作的心路歷程,表現形式,及其主要內涵和創作理念。第五章:回顧三十餘年的創作心路歷程,確立以社會關懷為創作主題。同時以詼諧的態度,廣濶的胸襟,多元媒材和技法來呈現臺灣社會及對國家的關懷。
  • Item
    島國圖誌:島國圖誌系列創作與恐怖美學之關係研究
    (2007) 宋威遠
    人類藝術的進程中所表現的面相相當廣泛,無論藝術家或哲學家,長久以來都在思考或摸索〝美〞是什麼?〝美〞在哪裡?所建構的美學思想或藝術流派大都圍繞著〝理想美〞,在比例上甚少有對醜惡、缺陷,或遊走於道德邊緣的恐怖美學提出創見和批判。然而這個被許多人視為離經叛道的美學分支,卻納含了大量人類的集體潛意識及許多被壓抑的情感,當我們正視內心的恐懼並將其轉化為藝術的再現時,恐懼可以成為有意義的美學課題,因此對恐怖美學之論述與創作有其必要性。
  • Item
    生命的開口—「窗」
    (2009) 常業宏; Yeh-Hung Chang
    作為建築「開口」部門的「門」與「窗」有著截然不同的個性,尤其是窗。窗不是設計來讓人跨越的,窗下的牆具有阻隔的性質,欲迎還拒的態度,使得打開的窗子並不代表全然的接受,同樣的也不代表窗內的人可以任意離開。而關上的窗,仍常可使視線穿越無礙,所以也未必就是禁閉和拒絕,再加上各種不同設計、功能的窗、有限的肉體和無限的精神、虛實之間的轉換……,種種既模糊又矛盾的特性,都使得窗更像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更適合作為文學和藝術上表現的題材。 以生命的開口-「窗」為主題,從過往的生命經驗和思考為出發點,藉由不同形式的窗來對應和探索個人生命底層的記憶和思惟,進而轉化為藝術創作的養分。本論文共分為五章,分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包含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 創作的理論基礎:從建築和文學中的窗,到作品中的虛實意象和象徵進行學理上的探討。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分析:就個人創作的理念、內容、形式和媒材技法作進一步的分析。 第四章 作品解說:從創作思考、作品內容與形式、表現技法三方面,逐一分析說明每件作品。 第五章 結論:總結創作研究之感想與省思。
  • Item
    生命的幻化與意象
    (2005) 張玉珍
    本文以莊子的藝術精神為創作的觀點,其作品中有不少對事物轉化的描述,在人與蝴蝶的幻化中,我們以哲學的觀點來應證一切事物都存在聯繫的基本原則。莊子所揭示的人生理想,其逍遙自得、無拘無束的浪漫精神,給予藝術創作寬廣的發展空間。除了從舊有的傳統藝術美學中擷取養分,來思考創作的動機與發展,呈現出自我創作的無限空間,並「變古為今」、「引西潤中」,蛻變成展現時代風潮的新思維。 基於這樣的理念,而產生此次的創作研究,以下便就此研究架構作一簡述: 第一章 緒論:包括了研究動機、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生命的幻化與意象」系列創作與研究的關係。 第二章 企圖以莊子的藝術精神為創作的觀點及研究西方美學中的幻化、意象相關議題,以理解中國和西方的主要藝術思潮,增進理論的基礎,充實繪畫內容和形式。 第三章 討論以「蝴蝶」的藝術創作中,所呈現出的情感符號與象徵,及其內涵與精神,作佐證創作思想的資料。 第四章 以「蝴蝶」作品中的幻化與意象為創作理念,首先闡述個人的創作理念及思想內涵,解析作品的表達意念、表現形式、以及技法與媒材之運用,以期在多元藝術面貌中尋求自我價值的意義。 第五章 結論:總結個人創作研究的結論,與個人創作之展望與努 力的目標。
  • Item
    我的青春白日夢
    (2018) 王文君; Wang, Wen-Chun
    在繁忙和充滿壓力的現實生活中,筆者時時刻刻都在做著白日夢因為筆者在現實生活中缺乏勇氣,且無法實現的事情總是太多而無奈總是太多,如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試著在受到壓迫的無奈現實生活中尋找樂趣和自己所幻想的綠地和藍天,並且悠遊其中而暫時脫離了現實生活之中許多的無奈,而白日夢並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而是被壓抑情慾的表徵。由於社會迅速進步,無時無刻中都在改變著,像力讓人輕易超越現實的限制,看到未來發展的無限面貌與可能。最終,筆者將內心的想像世界注入了一個更全景式的廣闊空間,並企圖引發起觀者在熟悉的影象之中和綺麗的幻想之間進行一場顛覆常理的精采辯證。 筆者於本此探究討論裡,因為自身個性及嗜好及自身情感世界,就將其創作的題材訂於人類之生活及情感題材和自身的不合邏輯的冥思想像世界之中,重新建構不同的視界,擬物虛構創造不存在之景物,筆者透過哲思轉化,提升為心靈的形式,表現豐富的感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