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以下簡稱本院)成立於民國71年8月(1982年8月),將原文學院美術學系、音樂學系,與工藝教育學系合併為藝術學院。87學年度,工藝教育學系(科技應用與人力發展學系)改隸科技學院,本院其後陸續增設設計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藝術史研究所、視覺設計學系。96學年度,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及表演藝術研究所合併改制為「音樂學院」,本院成為以視覺藝術創作、研究為主體之教育單位。101學年度將視覺設計學系學士班﹑工業教育學系學士班-室內設計組及設計研究所整併為設計學系,本院即由美術學系、設計學系及藝術史研究所等三大系所組成。

美術學系始創於民國36年,當時為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所設置的三年制美勞圖畫專修科,民國37年擴編為藝術系,民國56年藝術系改隸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並更名為美術學系,為國內歷史最為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多位早期國畫或西畫大師皆任教於此;美術系館內有設備完善之德群畫廊、專業教室、豐富藏書之圖書室及歐洲進口大型石膏像及其他各項教學設備。

設計學系學士班課程以「多元化」之教學規劃,碩博士班課程為設計高度實務應用,以「創作導向」作為研究模式,導入管理、企劃、行銷、政策等高階設計整合性課程。空間設有整合與創新設計、圖像與設計心理、影音剪輯等各類實驗室,並附有多種高階新穎之設備。系級中心-「文化創藝產學中心」為提升本校文創產業的競爭優勢,提供美學經濟加值之專業服務。

藝術史研究所成立於97學年度,設有西方藝術史及東方藝術史等兩組專業,西方藝術史組課程,涵蓋十五至二十一世紀西方繪畫、建築與工藝等藝術;東方藝術史組,包含書畫與視覺文化、工藝與建築、亞洲藝術與交流、台灣藝術等四大領域。購置Gernot Prunner Library所藏豐富的圖書,及各類藝術圖書,為國內擁有最豐厚的亞洲藝術史以及西方近代藝術史研究圖書資源的學術機構之一。

各領域課程

科系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在職專班
美術學系 -國畫組
-西畫組
-藝術產業學分學程
-國畫組
-西畫組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
-美術理論組
-美術創作理論組
-水墨畫
-繪畫
-文物保存維護科技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暨管理組
-美術理論組(含新媒體科技藝術)
-藝術行政暨管理班
-美術創作班
-國畫組
-西畫組
設計學系 -視覺設計組
-產品設計組
-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
-室內設計學分學程
-視覺與媒體設計組
-產品與服務設計組
-不分組 -設計創作班
藝術史研究所 -東方藝術史組
-西方藝術史組

院級特色中心及展場

98年12月在教育部及校方支持補助下成立院級中心-「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具有全國頂尖的現代化修復設備,置具完整功能之修復室與教學空間,培育本校優秀之文物修復與研究人才。為推展版畫藝術,103年10月本校廖修平講座教授捐贈成立院級「國際版畫中心」,提升臺灣版畫藝術在國際能見度及專業交流平台。 本校展覽場地包含美術系德群畫廊、設計系青田十六及本(107)年度成立之師大美術館,該館典藏本校3千餘件校友留校珍貴畫作,並具現代化設備,提供國際水準之藝文交流平台,亦期為未來本院學生實務學習與研究之場域。

師大藝術節 - 創”藝”氛圍 點亮師大生活圈

本院自1994年起舉辦一年一度師大藝術節,系列活動於3月底為藝術節起跑熱場,活動延續至6月,以視覺藝術形態呈現多采多姿的藝術節。以學生創作為主體之開幕系列活動包含創藝市集、人體彩繪、人像速寫、裝置藝術、商圈聯展及各式手作工作坊等。另整體活動包含國際交流展、研討會等,藉此拓展國際合作契機,也呈現各系所特色發展。師大藝術節為本校年度盛事,活動的舉辦增進師大校園與社區鄰里間的互動,並帶動校園及整體師大生活圈藝術氣息。

國際學術交流

本院近年來積極與海外相關視覺藝術領域院校進行交流互訪,簽署學術合作協議,延聘優秀國內外師資,聯合舉辦跨國美展、學術合作計畫、國際學術研討等實質性學術交流,鼓勵學生參加國際競賽,並吸引諸多外籍學生前來本院研讀進修。
簽署院系所級學術合作學校──
大陸地區: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學系及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
亞洲地區: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韓國同德女子大學藝術學院、韓國成均館大學設計學系、泰國藝術大學繪畫、雕塑與平面藝術學院。
歐美地區:瑞士西北應用科學及藝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前巴塞爾設計學院)、捷克布爾諾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德國帕德柏恩大學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研究所、英國西英格蘭布里斯托大學(電影製作系、平面設計系、動畫製作系、攝影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她們都是兔子-徐書涵創作論述
    (2022) 徐書涵; Hsu, Shu-Han
    本研究自2019年開始,筆者以自身為女性的身份為出發點,藉由文獻探討,梳理父權制在藝術史中所造成的影響,發掘古典西方繪畫作品中,男性視角的觀看至今仍如何影響著社會中的視覺習慣及審美標準,女性藝術家又是如何凝視女人,在比較男性和女性兩種凝視下的再現方法與形式過程中,探討歷經大眾傳播媒體以及網路世界活絡的時代變革,當代社會中的厭女心態作為父權制的變相延續,至今如何內化並體現在這個社會當中。在女性地位逐漸提升的當代,當女性試圖抗拒傳統的凝視時,勢必要面對觀看者與被凝視的對象之間的權力關係,因此筆者將探討從過去到現在,藝術創作中女性形象與女性氣質,在不同文化與時代背景之下的發展與異同,進而解析美少女作為流行文化中的視覺符號所產生的價值,以及作為男性凝視下被消費的形象面向。藉由創作研究,探討運用繪畫創作,論述作品從零到完成,創作的過程、媒材使用的方法,在技巧上反覆的琢磨與試驗,找到適切的形式與手法,同時在創作理念上利用文本的輔助確立邏輯的正確性,傳達筆者身為當代女性對社會所塑造出的女性形象的不安與質疑,逐步建立個人作品中獨特的表現風格。
  • Item
    台灣茶「業」女性代言人之研究---以日治時期平面設計圖像為例
    (2005) 陳逸玲; Chen, Yi-Ling
    摘要 在台灣茶業發展史上,由男性觀點所塑造出的女性代言形象非但見證台灣茶業的起飛,亦屬於藝術史研究中尚未被深入討論的一環,相當值得加以研究。本論文透過這些代言茶業商品及政策的台灣女性圖像,擬以當時所發行的平面傳媒作為代言台灣茶業的女性圖像來源,種類涵括了日治時期書報廣告、插圖、海報、期刊封面、繪葉書、包裝紙等,主要針對圖像部分作分析與解讀,並論及畫面中說明文字的部分。盼加以釐清日治時期台灣設計風格理念與女性圖像應用之間的互動關係,同時期望能夠解讀當時客觀環境下的女性本體,與其被轉譯的各式風貌與身份象徵,藉以豐富台灣婦女史之研究。 日治時期平面傳媒中女性代言圖像相當多元,不論是作為期刊雜誌封面人物、文章之插圖主題、消費產品的代言人等等,皆是藉由各類女性再現之典型以作為大眾消費或政策宣傳之媒介。本論文所要探討的台灣茶業女性形象廣泛地普及於眾人的視覺感官中,並受到茶葉消費族群認同,它們具有兩個重要特質:其一為予人親切熟悉感受的「普遍性」,其二為能夠推廣茶業活動,甚至是引領流行時尚的「指標性」。究竟什麼樣的女性形象能夠訴說著日治時期茶葉飄香的興盛情況?又是什麼樣的女性形象能夠結合茶葉消費,走在時代先端,塑造出理想生活之模範?所謂台灣茶業女性代言人的典型涵蓋了那些不同的面貌?具有那些屬性特質?她們與代言的茶葉商品、產業或意識形態之間的連結類比隱含著什麼樣的時代價值觀?而這些女性造型又是透過何種美術設計風格的包裝,與文化背景因素的支持,始成為具有說服力的銷售形象?這些議題都將作為本論文所要探討並加以詮釋解讀的範疇。
  • Item
    電腦單機遊戲中的女性角色形象研究
    (2009) 翁毓莛; Wong, Yu-Ting
    本研究蒐集網路各大單機遊戲平台上,各類以女性為主要角色的遊戲畫面,進行當中女性形象與特徵的分析,透過統計與歸納,從中找出當今玩家在電腦遊戲中可接觸到的女性角色的代表形象,並作為日後開發新的女性角色的參考。本研究蒐集並採計共92件遊戲的女性角色樣本。研究結果顯示,遊戲中女性角色年齡多侷限於19至29歲間;角色的職業皆能找到與之對應的真實社會職業,但職業種類仍相當侷限;遊戲中女性角色的造形,能夠反應真實社會中女性偏好的裝扮,也符合一般大眾對女性形象的理解與期望。女性角色在網頁圖片上負責展售遊戲,在遊戲中則陪伴或成為女性玩家的分身或代言,玩家的自我形象會投影在遊戲的角色上。這些以女性為主角的遊戲的主要玩家群已不在男性,遊戲設計者也已開始重視這塊越來越多女性玩家加入的遊戲市場。日後想投入開發女性遊戲相關類型的設計師,除了應瞭解女性玩家真實的想法及喜好,更應該加入創意開發更多元的產品。
  • Item
    新藝術風格應用於印花創作研究—以現代女性消費心理為例
    (2018) 陳淑敏; Chen, Shu-Min
    新藝術Art nouveau為西元1880年至1910年橫跨歐美地區,以線條表現與裝飾美為主要目的藝術風格思潮,新藝術在當時並非為全新的藝術形態,而是吸收外來文化並融合多種時期的藝術特色。抱持著對舊時代的感懷兼具世紀末對邁向新時代的憧憬,複雜的情感造就出新藝術不僅只是風格,更是個思想活動風潮。時值女權運動的萌芽發展,女性藝術教育普及與女性專業技能的培養,加上女性的消費能力提高,造就許多以女性為新藝術風格主題的海報與設計。本研究將探討新藝術風格特色與當時女性形象,並以KJ歸島法與訪談方式,針對新藝術插畫圖像風格的表現手法進行分類,共獲得九種經典新藝術女性形象,分別為1.官能性感、2.生活閒適、3.歡愉熱情、4.高貴上流、5.知性專業、6.淡漠孤獨、7.神聖靈性、8.優雅唯美、9.神秘簡化。經瞭解當時對女性造型的描寫,喜好推崇以豐乳肥臀與腰線的展露為主;並將女性象徵為神話故事中的女神,給予性感神秘氛圍。愉悅的表情與華麗飛揚的裙襬線條代表著自我解放,更有女性穿著褲裝騎乘腳踏車作為自由新生活的表現,皆為新藝術展露女性形象樣貌之手法。各年代的女性皆以當時代的歷史文化背景反映在自身的形象上,自二十世紀以來,女性觀念的改變與女性自我覺醒,女性意識的提升促成消費動力,女性生活與消費產生更緊密的連結。本研究將新藝術時期風格海報圖樣所得經典女性形象,結合現代女性消費心理思維,以新藝術裝飾性手法設計九種主題絲巾印花,呈現於服飾與生活飾品,透過女性的織品裝飾彰顯個人特色與自我意識。本研究對新藝術風格文獻與探討研究流程,結合女性消費心理所設計之圖樣,可供日後設計者依此脈絡作為創作元素與靈感的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