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以下簡稱本院)成立於民國71年8月(1982年8月),將原文學院美術學系、音樂學系,與工藝教育學系合併為藝術學院。87學年度,工藝教育學系(科技應用與人力發展學系)改隸科技學院,本院其後陸續增設設計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藝術史研究所、視覺設計學系。96學年度,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及表演藝術研究所合併改制為「音樂學院」,本院成為以視覺藝術創作、研究為主體之教育單位。101學年度將視覺設計學系學士班﹑工業教育學系學士班-室內設計組及設計研究所整併為設計學系,本院即由美術學系、設計學系及藝術史研究所等三大系所組成。

美術學系始創於民國36年,當時為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所設置的三年制美勞圖畫專修科,民國37年擴編為藝術系,民國56年藝術系改隸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並更名為美術學系,為國內歷史最為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多位早期國畫或西畫大師皆任教於此;美術系館內有設備完善之德群畫廊、專業教室、豐富藏書之圖書室及歐洲進口大型石膏像及其他各項教學設備。

設計學系學士班課程以「多元化」之教學規劃,碩博士班課程為設計高度實務應用,以「創作導向」作為研究模式,導入管理、企劃、行銷、政策等高階設計整合性課程。空間設有整合與創新設計、圖像與設計心理、影音剪輯等各類實驗室,並附有多種高階新穎之設備。系級中心-「文化創藝產學中心」為提升本校文創產業的競爭優勢,提供美學經濟加值之專業服務。

藝術史研究所成立於97學年度,設有西方藝術史及東方藝術史等兩組專業,西方藝術史組課程,涵蓋十五至二十一世紀西方繪畫、建築與工藝等藝術;東方藝術史組,包含書畫與視覺文化、工藝與建築、亞洲藝術與交流、台灣藝術等四大領域。購置Gernot Prunner Library所藏豐富的圖書,及各類藝術圖書,為國內擁有最豐厚的亞洲藝術史以及西方近代藝術史研究圖書資源的學術機構之一。

各領域課程

科系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在職專班
美術學系 -國畫組
-西畫組
-藝術產業學分學程
-國畫組
-西畫組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
-美術理論組
-美術創作理論組
-水墨畫
-繪畫
-文物保存維護科技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暨管理組
-美術理論組(含新媒體科技藝術)
-藝術行政暨管理班
-美術創作班
-國畫組
-西畫組
設計學系 -視覺設計組
-產品設計組
-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
-室內設計學分學程
-視覺與媒體設計組
-產品與服務設計組
-不分組 -設計創作班
藝術史研究所 -東方藝術史組
-西方藝術史組

院級特色中心及展場

98年12月在教育部及校方支持補助下成立院級中心-「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具有全國頂尖的現代化修復設備,置具完整功能之修復室與教學空間,培育本校優秀之文物修復與研究人才。為推展版畫藝術,103年10月本校廖修平講座教授捐贈成立院級「國際版畫中心」,提升臺灣版畫藝術在國際能見度及專業交流平台。 本校展覽場地包含美術系德群畫廊、設計系青田十六及本(107)年度成立之師大美術館,該館典藏本校3千餘件校友留校珍貴畫作,並具現代化設備,提供國際水準之藝文交流平台,亦期為未來本院學生實務學習與研究之場域。

師大藝術節 - 創”藝”氛圍 點亮師大生活圈

本院自1994年起舉辦一年一度師大藝術節,系列活動於3月底為藝術節起跑熱場,活動延續至6月,以視覺藝術形態呈現多采多姿的藝術節。以學生創作為主體之開幕系列活動包含創藝市集、人體彩繪、人像速寫、裝置藝術、商圈聯展及各式手作工作坊等。另整體活動包含國際交流展、研討會等,藉此拓展國際合作契機,也呈現各系所特色發展。師大藝術節為本校年度盛事,活動的舉辦增進師大校園與社區鄰里間的互動,並帶動校園及整體師大生活圈藝術氣息。

國際學術交流

本院近年來積極與海外相關視覺藝術領域院校進行交流互訪,簽署學術合作協議,延聘優秀國內外師資,聯合舉辦跨國美展、學術合作計畫、國際學術研討等實質性學術交流,鼓勵學生參加國際競賽,並吸引諸多外籍學生前來本院研讀進修。
簽署院系所級學術合作學校──
大陸地區: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學系及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
亞洲地區: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韓國同德女子大學藝術學院、韓國成均館大學設計學系、泰國藝術大學繪畫、雕塑與平面藝術學院。
歐美地區:瑞士西北應用科學及藝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前巴塞爾設計學院)、捷克布爾諾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德國帕德柏恩大學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研究所、英國西英格蘭布里斯托大學(電影製作系、平面設計系、動畫製作系、攝影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形體拆解─物「相」重構專題研究
    (2013) 蔣岳賢; Chiang-Yueh-Hsien
    本研究從繪畫的原始基礎出發,以形體的結構性及圖像學為本,來探討事物除眼見以外深入的精神內涵。 在創作中以人物為主要表現對象,加入創作者主觀的心理層面,再藉由拆解後重新建構成能直接觸發觀者的形態,以另一種角度表現對於人類體態與周圍事物的相互關聯及微妙的構成,運用寫實的繪畫技巧、視覺心理學及圖像的象徵主義等原理,將拆解後的肢體抽絲剝繭,依其僅存的精髓,再經過巧意安排與重構,還原成素描最初的構圖形態,表現對人的敏感度並創造傳統人物寫實作品中更進一步的表現方式。 此論文的最終研究目的在於揉合超現實主義試圖創作寫實繪畫的新視覺感受,重新思考以「人」為繪畫主題能否產生新的發展方向,故以「拆解」去深入解讀人的體態與構成,以「重構」來分析每一個生活在當代的女性肢體在繪畫中的形象與背景意義,最後加入創作者的心象以作品表現並加以驗證。
  • Item
    「指涉」與「重建」:達彌施藝術符號學的課題
    (2019) 劉佳宜; Liu, Chia-Yi
    本研究旨在探討達彌施對兩個課題的處理:「指涉」與「重建」,以此兩個觀察點,發現藝術符號學的特性。達彌施的思考是混融在不同範圍上的,包含對繪畫表達的重新觀看、認識,以及對於方法論的檢討。本研究從「指涉」與「重建」兩種問題開展,即嘗試以不同的觀察重心,相對於單一重心,以涵蓋藝術符號學中不同片段的思考,指出此一理論的觀點與定位。 本文的四個章節,分析了達彌施所論的四個議題:〈論繪畫理論〉、〈論再現〉、〈論繪畫空間〉、〈論句法〉。〈論繪畫理論〉分析了達彌施對傳統繪畫理論的檢討,進而發現繪畫問題與方法論問題的並置探討,是引出不同視角,並阻斷唯一見解形成的手段;〈論再現〉則發現了達彌施對主要問題的重新設定,其面對「再現」,以表達問題作為重心,離開它所涉及的形上學問題,藉此讓整體符號學的探討脫離特定問題框架限制;〈論繪畫空間〉分析達彌施對指涉的直接勾勒,發現此一勾勒超乎對繪畫的詮釋,而更是一種方法論的演示,展現了相對實在的切入方法,有別於一般看法聚焦於假設性因素。它因而更能發現繪畫空間呈現的微妙因素;〈論句法〉則歸納達彌施對形成意義過程的看法:「指涉」既非繪畫本身的規律,也不是一種解讀規則可以概括的,而是兩者的交會結果。 研究發現,勾勒「指涉」與「重建」思考方式並非兩個分開的問題,而是形成達彌施藝術符號學的主要工作:即超越各種認知模式,並且發現繪畫表達超乎設想的變化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