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以下簡稱本院)成立於民國71年8月(1982年8月),將原文學院美術學系、音樂學系,與工藝教育學系合併為藝術學院。87學年度,工藝教育學系(科技應用與人力發展學系)改隸科技學院,本院其後陸續增設設計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藝術史研究所、視覺設計學系。96學年度,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及表演藝術研究所合併改制為「音樂學院」,本院成為以視覺藝術創作、研究為主體之教育單位。101學年度將視覺設計學系學士班﹑工業教育學系學士班-室內設計組及設計研究所整併為設計學系,本院即由美術學系、設計學系及藝術史研究所等三大系所組成。

美術學系始創於民國36年,當時為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所設置的三年制美勞圖畫專修科,民國37年擴編為藝術系,民國56年藝術系改隸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並更名為美術學系,為國內歷史最為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多位早期國畫或西畫大師皆任教於此;美術系館內有設備完善之德群畫廊、專業教室、豐富藏書之圖書室及歐洲進口大型石膏像及其他各項教學設備。

設計學系學士班課程以「多元化」之教學規劃,碩博士班課程為設計高度實務應用,以「創作導向」作為研究模式,導入管理、企劃、行銷、政策等高階設計整合性課程。空間設有整合與創新設計、圖像與設計心理、影音剪輯等各類實驗室,並附有多種高階新穎之設備。系級中心-「文化創藝產學中心」為提升本校文創產業的競爭優勢,提供美學經濟加值之專業服務。

藝術史研究所成立於97學年度,設有西方藝術史及東方藝術史等兩組專業,西方藝術史組課程,涵蓋十五至二十一世紀西方繪畫、建築與工藝等藝術;東方藝術史組,包含書畫與視覺文化、工藝與建築、亞洲藝術與交流、台灣藝術等四大領域。購置Gernot Prunner Library所藏豐富的圖書,及各類藝術圖書,為國內擁有最豐厚的亞洲藝術史以及西方近代藝術史研究圖書資源的學術機構之一。

各領域課程

科系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在職專班
美術學系 -國畫組
-西畫組
-藝術產業學分學程
-國畫組
-西畫組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
-美術理論組
-美術創作理論組
-水墨畫
-繪畫
-文物保存維護科技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暨管理組
-美術理論組(含新媒體科技藝術)
-藝術行政暨管理班
-美術創作班
-國畫組
-西畫組
設計學系 -視覺設計組
-產品設計組
-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
-室內設計學分學程
-視覺與媒體設計組
-產品與服務設計組
-不分組 -設計創作班
藝術史研究所 -東方藝術史組
-西方藝術史組

院級特色中心及展場

98年12月在教育部及校方支持補助下成立院級中心-「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具有全國頂尖的現代化修復設備,置具完整功能之修復室與教學空間,培育本校優秀之文物修復與研究人才。為推展版畫藝術,103年10月本校廖修平講座教授捐贈成立院級「國際版畫中心」,提升臺灣版畫藝術在國際能見度及專業交流平台。 本校展覽場地包含美術系德群畫廊、設計系青田十六及本(107)年度成立之師大美術館,該館典藏本校3千餘件校友留校珍貴畫作,並具現代化設備,提供國際水準之藝文交流平台,亦期為未來本院學生實務學習與研究之場域。

師大藝術節 - 創”藝”氛圍 點亮師大生活圈

本院自1994年起舉辦一年一度師大藝術節,系列活動於3月底為藝術節起跑熱場,活動延續至6月,以視覺藝術形態呈現多采多姿的藝術節。以學生創作為主體之開幕系列活動包含創藝市集、人體彩繪、人像速寫、裝置藝術、商圈聯展及各式手作工作坊等。另整體活動包含國際交流展、研討會等,藉此拓展國際合作契機,也呈現各系所特色發展。師大藝術節為本校年度盛事,活動的舉辦增進師大校園與社區鄰里間的互動,並帶動校園及整體師大生活圈藝術氣息。

國際學術交流

本院近年來積極與海外相關視覺藝術領域院校進行交流互訪,簽署學術合作協議,延聘優秀國內外師資,聯合舉辦跨國美展、學術合作計畫、國際學術研討等實質性學術交流,鼓勵學生參加國際競賽,並吸引諸多外籍學生前來本院研讀進修。
簽署院系所級學術合作學校──
大陸地區: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學系及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
亞洲地區: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韓國同德女子大學藝術學院、韓國成均館大學設計學系、泰國藝術大學繪畫、雕塑與平面藝術學院。
歐美地區:瑞士西北應用科學及藝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前巴塞爾設計學院)、捷克布爾諾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德國帕德柏恩大學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研究所、英國西英格蘭布里斯托大學(電影製作系、平面設計系、動畫製作系、攝影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0
  • Item
    角色智慧財產授權之品牌設計探討
    (2024) 李佩珊; Lee, Pei-Shan
    自2018年起,台灣逐漸重視智慧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以下簡稱IP)的經濟產業需求,此經濟範圍涵蓋智慧財產中的著作權交易,涉及文字創作如小說和故事、圖像創作如動漫與卡通,以及跨領域的影視、動畫與遊戲等一切可重複利用的授權與販售內容。賴文智(2021)指出文化創意產業中的IP,主要是指品牌加上內容的整體,並以知名度及愛好者為其授權交易的基礎;本研究目標以角色IP授權為主,因此可說角色IP不僅是圖像創作與設計,亦透過商業授權創造利益,以品牌經營增加知名度,總體目標是創造經濟且延續價值,透過不斷地授權不僅強化角色的喜好度更延續角色的商業生命。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的目標為:探討角色IP創作者與經營者在法律授權、角色識別設計與角色品牌三面向上的使用範圍、設計與經營方式;研究透過文獻分析得知角色IP授權的三大面向為法律、設計與品牌,再以文獻分析所得結論作為研究方法設計的架構,透過4個高度識別的國際個案分析與5個角色設計經營者的訪談分析所得:(1)角色IP授權涉及著作權授權後的商業利用與利益分享,以智慧財產權中的商標權保護,且商標權有利於角色生命的延續,另可透過營業秘密跨領域合作,擴大角色影響力;(2)角色設計在外在造型上需要符號識別化與簡化,其內在設定需要明確的世界觀與個性使受眾產生共鳴;(3)角色IP需具品牌獨特性與個性化以提高知名度,經營角色需積極與受眾互動以增加黏著度,才能在商業市場上提高授權能力。本研究提出角色IP可行的設計思考流程、品牌經營的可參考方式、及商標權的使用與維護;以及日後AI新科技影響設計相關領域時,後續可研究的參考資訊。
  • Item
    立體書概念應用於珠寶品牌 快閃活動展示設計創作研究
    (2022) 李佳珉; Lee, Chia-Min
    在商業化的銷售手段中,展示設計相對是以一種較為感性靈活的手法,為企業品牌做形象包裝。現今的展示陳列的表現形式多元且媒材多樣,具特色的櫥窗,也時常吸引路人們停下腳步駐足觀看。成功優異的展示設計,不僅是產品資訊的宣達,更可將產品提升為不同空間場域的藝術作品。透過不同方式媒材的視覺呈現,能傳遞給觀者不一樣的感受和訊息。本創作研究的目的,期望能歸納出立體書結構延伸至書本以外的展示特點;並統整分析展示設計的特性;結合立體結構與快閃活動與其展示設計趨勢,為品牌提供一創新的行銷活動模式。在研究方法上,以文獻探討匯整立體書的結構種類和技術,同時分析展示設計在不同應用中的功能與目的;案例分析是蒐集篩選符合國際知名取樣標準的品牌案例,對照比較其在過往活動中,呈現的風格、色彩、手法,分析當前品牌展示設計的趨勢走向,作為本研究創作之參照依據。最後導入創作實證,以三種不同形式的立體書結構,結合法國珠寶品牌Les Néréides的三款經典主題,呈現既符合品牌固有形象概念又具突破創新的活動展示設計。經由創作研究後獲得以下數點結論:一、立體書透過簡單的打開、抽拉等動作,迅速便利的完成展示的性質,特別適合應用在時效短暫的快閃活動中;二、展示設計透過多元創新的形式,容易達成資訊的傳遞並與觀者進行雙向溝通;三、情境式融入的場景,能給予消費者產生好奇心理,可為立體書結合快閃展示活動的未來趨勢;四、提供商業品牌未來一個新型態概念的展示模式,提升行銷效益。關鍵字:立體書、快閃店、品牌、展示設計
  • Item
    地方特色品牌識別系統化創作研究-以東澳國小為例
    (2021) 顏莉文; Yen, Li-Wen
    品牌時代的現今,多數品牌以建立明確、易於辦識的識別形象系統,建立市場好感與識別性,做為迎戰市場的策略之一,亦代表著品牌的核心精神與願景。偏鄉小學先天擁有獨特的特有文化,也挾著資源不足的劣勢。盼以品牌經營之理論與經驗,增強文化獨有特質,提升學童的民族認同與自我認同,以先天所擁有的優勢改善其所面臨的不足。本研究創作之個案對象為宜蘭縣南澳鄉東澳國小,是一座典型的偏鄉小學,其擁有一支知名的運動隊伍「東澳射箭隊」,經常代表臺灣征戰國內外,其間雖屢獲佳績,但射箭隊的練習及比賽所需經費,遠遠超出既有的補助,隊伍比賽的經費是校內每年的難題,僅靠著全校師生於每年四至六月飛魚季,製作飛魚製品販售,籌措運作經費。本研究盼為其設計一套適切的校徽識別系統,做為東澳射箭隊背書品牌識別,同時也建立東澳射箭隊之專有識別設計,並依此品牌識別延伸創作週邊募資商品,配合原有之東澳飛魚禮盒,除協助增加資金的籌措,也期明確的識別能讓東澳國小加強與外界的接觸點。本研究過程分為以下部份:(一)文獻探討:探究文化之定義及元素,與品牌、學校品牌、品牌識別,助於瞭解其文化及建立品牌識別形象之必要性。(二)個案分析:以東澳國小為核心其內部之文化、發展歷程、校舍環境、人員組織等進行調查,作為創作的依據。 (三)東澳國小的分析及創作:綜合文獻及個案分析,採用符號分析法、系統設計方法,提出創作策略,進行東澳國小校徽識別系統、東澳射箭隊識別及相關募資品規畫創作,助其對外行銷,能夠增加與外界的接觸點,改善資源匱乏的困境,盼亦藉以加強東澳學童對於學校的及自我的認同感。(四) 結論與建議:藉本研究過程之程序,提出本研究之所獲成果與建議。
  • Item
    台灣油畫市場贗品問題研究
    (2007) 黃于玲; Yu-Lin, Huang
    贗品,始終被視為藝術市場最大的問題。台灣畫廊產業曾經就贗品氾濫造成的市場衝擊,多次進行檢討與呼籲。贗品問題之研究,無論是站在藝術產業、收藏家、文化政策面,都是一個嶄新的領域。尤其將它放在文化經濟角度來觀察,更具有創新的意義。 在源自1980年代油畫贗品發生的脈絡中,我曾經以業者身分經歷多起贗品事件,對我而言,如何保持客觀的立場,提綱挈領,是首要工作。以畫廊業的觀點來看市場問題,則可以更準確描述問題癥結所在。由於我在經營畫廊時特別重視行銷,所以本文在分析贗品的誘因、以及市場何以走入畸形發展時,也加入藝術行銷、品牌經營的概念,以全新的角度來探討贗品與市場的因果關係。 本文第二章,從台灣的油畫市場看贗品的歷史背景、誘因、歷年發生的贗品事件以及影響例如:產生信心危機與市場畸形發展等,同時研究贗品的製造與鑑定技術。第三章,觀察各界對贗品的立場,如產官學界對贗品處理的方式、爭議性作品的法律處理、業界面對贗品時所扮演的角色等。第四章,從品牌行銷看贗品與市場的因果關係。第五章結論,最後建議建立政府官方、法律與藝術互動機制,以及藝術品鑑定中心和藝術資料庫。 市場存在偽作者與鑑定者技術的競賽,台灣的贗品糾紛頻傳,產官學界的立場與態度往往是問題的關鍵。由於油畫贗品的產銷涉及刑責,本文在撰寫的時候,最困難的部分也落在法律面。本研究重點不是鑑定、或法律,所以對於本文所稱為贗品者,泛指無法證明為真跡的作品,相關資料引自126篇以上報紙輿論的撰述,希望拋磚引玉,作為後續研究的基礎。 近年,文化經濟熱門,經濟學者費里說:「沒有健全的經濟基礎,藝術無法生存;沒創造力,經濟無法繁榮。」,「人們仿製最渴望的事物」。贗品是市場興盛的產物,贗品問題是市場不健全的結果。為了藝術市場的健全,所有參予者:藝術家、畫廊、拍賣公司、收藏家、美術館,都有維護油畫市場整體利益的責任。
  • Item
    賀寶芙品牌美感體驗之行銷研究
    (2015) 蔡禮湄; Tsai, Li-Mei
    當今美學已廣泛應用在品牌行銷中,亦有不少研究針對某些特定品牌進行分析。本研究以賀寶芙為研究主題,試圖從文獻找出各方面的美學觀點,以美學分析角度去探討該品牌如何運用美感體驗策略,打造市場行銷計畫、推廣健康觀念,為「美善社會」奠定基礎。   本研究乃針對賀寶芙美感體驗行銷概念而發,特就四方面深入探討: 一、以美學元素爲品牌行銷的概念研究-本研究針對美學與視覺識別規劃及美感體驗做重點式分析。 二、研究賀寶芙美感體驗之應用分析-以賀寶芙「年度盛會」及「營養俱樂部」   為樣本,做各面向分析,包括:活動體驗、產品味覺體驗、視覺體驗、認知   體驗、情感美學之體驗及健康課程學習等。 三、賀寶芙品牌行銷分析-探討該品牌如何利用多重管道(例:產品包裝、全世   界各地運動賽事贊助、廣告代言等)塑造品牌健康的形象,並以複製的手法   使其影響力無遠弗屆。另外,更分析其如何展現企業的社會責任,建構「美   善社會」,同時也提升賀寶芙品牌形象及價值。 四、「半結構式訪談」-藉由資深經營者及消費者對賀寶芙品牌美感體驗行銷之   相關認知及見解,驗證本研究設定方向及論點價值。      此論文之研究成果,盼能讓相關研究者更了解賀寶芙品牌的美感體驗行銷。   
  • Item
    電視頻道品牌形象廣告之創意探討
    (2011) 徐翊鈞; SHU YI CHUNG
    台灣的電視產業蓬勃發展,競爭激烈,但是對於電視品牌的觀念卻非常薄弱。電視品牌如何被識別,如何在眾多競爭者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特別在「電視頻道包裝」-電視頻道的識別系統這部分,很多的電視頻道運用了很多的顏色,也製作了很多動態的形象廣告,這些製作物是不是能很清楚的表達電視頻道的核心價值、理念、願景。 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了解什麼是「品牌」,特別針對「電視頻道品牌」做分析。接著討論電視頻道包裝(VI)部分,包括On Air Gaphic 和 Off Air Gaphics,然後針對On Air Gaphic部分中的形象廣告討論,導入案例分析,剖析各家電視台的形象廣告。也藉由ZMET(隱喻抽取技術)研究,請電視台工作人員蒐集圖片做為線索,透過圖片中所含的隱喻,藉由有效的探索與創造心智活動,分享視覺隱喻背後所隱藏的構念,整理出來的構念和圖像資料也作為形象廣告創作的元素。 ZMAT研究和案例分析以新唐人亞太電視台為例¬,一個國際性的電視台。結論的部分為:(1) 「安全感」、「包容」、「融合」、「自信」等共同構念(construct) 是屬人心中最深層的對於「唐」的想法。(2) 抽取出來的共同構念(construct)中,發現很多的的構念(construct)是屬於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安全感)第二階層安全需求和(自信)第四階層尊重需求。(3) 把很多電視台形象廣告的元素解碼,看見他們在調性、表現形式和製作技術(tone . format . technique)上如何運用,對於從事電視頻道品牌形象廣告設計上有很大的幫助。(4) 創作運用的元素很豐富,但是表現方式必須根據核心價值延伸,符合核心價值的表現才是關鍵。(5)從ZMAT研究、案例分析到創作電視品牌形象廣告,是有連貫性的。
  • Item
    中小型企業品牌形象識別設計整合策略-以台商科宏化妝品公司為例
    (2010) 毛詠洵; MAO YUNG-HSUN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各行各業為求搶奪先機無不絞盡腦汁思考如何提升競爭力,望能成為市場上的強勢品牌。但對台灣大多數的中小企業來說,儘管產品在世界上具有優質的製造水準,但對發揚品牌知名度的執行力卻不足,在歷經十幾年生產線拓展後,開始面臨子品牌經營完善但企業本身母品牌卻發展不全的情況,如何利用品牌策略來處理此問題便是本研究要探討的議題。本研究以中國大陸台商「科宏化妝品公司」為個案實行範本,提出中小型企業品牌形象識別設計的整合策略,提供未來相關單位發展品牌整合策略的範例參考。 企業識別系統(簡稱CIS),目前台灣許多大型知名企業都了解並採用,中小企業也跟著效仿此經營模式,卻未善用此套識別系統的核心價值,只是一味地模擬外在視覺設計,在經營策略的規劃上卻未跟進。近幾年「品牌」的觀念興起,許多新創品牌紛紛拋棄傳統的CIS做法改採用這股新型的品牌設計風潮,兩種設計策略看似互相抵制,但對一間漸有規模的中小企業來說,若能將兩者去蕪存菁合併使用,若策略規劃得當,不失為一個可以更加強化品牌資產的好方法。 本研究首先針對主題進行與品牌和企業識別系統相關文獻資料整理,針對個案對內方面採取個案研究法(包括SWOT分析法和行銷7P研究法),並做事實資料整理和現況調查;對外方面則採取標竿學習法,選取相似背景的競爭者做資料比對並提出值得效仿的策略建議;另外針對研究主題進行的內部調查則採取深度訪談法及問卷調查法,待數據資料處理完畢進行分析,歸納出研究結果。針對研究結果對個案進行「企業品牌形象識別設計」的改造創作,運用設計策略將CIS與品牌的觀念融入其中,最後匯整出一套全新的設計方法。研究結論則提出研究過程中經歷的狀況並予以五項設計建議,望未來品牌整合設計的議題能更加專業化,為中小企業塑造永續發展的新契機。
  • Item
    uni咖啡品牌形象建立之視覺設計與應用研究
    (2010) 周慈菁; TZU-CHING CHOU
    本研究利用咖啡市場的探究與現行行銷面向的蒐集與探討,比對於目前市場上興盛的咖啡品牌,試圖提出適切的視覺設計運用於此產業。透過對主要競爭者:illy及LAVAZZA的分析,與次要競爭者STARBUCKS的分析可發現,此三種品牌將「精品行銷」帶入市場,提高顧客對產品的吸引力。另外,他們亦重視形象識別設計、包裝設計及室內的裝潢與呈現的味道與主題,彼此間的品牌識別有明顯的市場區隔。透過競爭者的分析,本研究創作鎖定以「芒果黃」作為與其他競品的視覺區隔,暖色系傳達出溫暖與活潑的色彩意象,亦能傳達台灣在地人文特色。 現今的消費型態,美學掌握了消費者第一眼的目光,有時候更是主宰了消費者購買的慾望,對咖啡產業來說,值得密切注意的是,重視生活品味此消費族群具有高消費能力,但市場上較少主推結合精美包裝設計的「新鮮精品咖啡豆」之台灣品牌,若能更深入挖掘此一消費群、給予符合他們的品味與氣氛,更能增添產品吸引力與製造商機。
  • Item
    文化品牌模式之設計策略研究-以峨眉鄉東方美人茶為例
    (2010) 周育妏; Chou Yu-Wen
    文化反映出精神、意識與區域群體特性,存在人類的地方就會留下生命的跡痕,在同一文化地域中生成出固有風土,並產生相攝而又具有特質的文化;品牌是具像亦是抽象的符碼,在社會演進與文化歷程過程裡,由為人所辨識的符號、標記等漸漸成為一種表徵與各生活型態下的風格,深沉地洞悉文化,透過文字、記號、符號、圖像等來傳達,又或直接涉入去體驗,讓「文化」在現代中成為一種更能接近大眾的型態表現,操作這些載體的則是文化中的抽象價值觀、信仰、人類的需求、生活風格等,藉以「品牌」從有形與無形中更接近文化。本研究探討文化品牌模式建構之設計策略運用,從文化品牌模式、文化創意等相關文獻來分析並前往峨眉當地進行訪談,釐清並整合文化品牌模式,再針對設計的角度切入,建構出設計策略該如何運用於文化品牌的模式,將模式流程導入社區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並結合應用,研究中以峨眉鄉東方美人茶為例進行深度探討,收集相關台灣茶葉熱泡飲消費者特性,及茶類市場包裝設計研究資料輔助進行,運用文化品牌的設計的策略面來將其建構成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策略模式概要如下: 1.定義研究之文化創意產業別界定為地方文化產業,並對該產業進行產業分析深度探討。 2.針對該地方文化產業之設計策略發展,將地方文化以視覺文化歷程進行文化符碼編碼。 3.同於品牌概念,文化品牌亦著重消費者需求與認同,更特別著重文化符碼與文化品牌的隱性的感性行銷與體驗價值,設計師(文化中介者)應強化自我將文化符碼體現形塑為文化品牌的能力。 4.經由上述1、2、3項歷程,設計師(文化中介者)可以開始進行產品形象規畫與品牌概念化,視消費者產業別與產品或服務在使用價值、交換價值、符號價值與體驗價值的觀點,來做為實務創作與行銷方式的重要參考。 文化創意產業是現今世界的潮流,現今是一個極度重視文化與生活風格的社會型態,將文化的因素考慮在設計中,再將由文化為內涵的設計寓於生活之中,學習由理念與架構開始建構我們的創作,思維所要進行的創作之設計本質,在地方文化品牌的設計策略模式探討與創作實驗實作中,期能為提升峨眉的藝文觀光加入一股助力,也為其他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且待發展的社區區域帶來參考價值。
  • Item
    地方特產品牌應用於視覺設計創作之研究
    (2007) 朱盈珍
    本研究主要探討:如何應用視覺設計建構地方特產品牌形象,俾利地方特產在市場上之行銷及宣傳,並以新竹縣新埔鎮客家柿餅作為實際案例,進行視覺形象設計與品牌之間的關聯性研究。 透過文獻的探討,本文歸納出「色彩」、「圖形」及「文字」為視覺傳遞的主要要素,進而提出視覺設計理論應用於地方特產品牌應達成:傳達商品訊息、建立品牌認知、刺激消費需求與宣傳地方文化等四項任務。研究結果則顯示:視覺設計在輔助塑造產品的品牌形象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若能建立獨樹一格的地方特產品牌,將有利於產品的市場宣傳及行銷。 「設計」不侷限於商業實用性的功能面向,更是文化及生活的一部份;在消費文化產品中注入設計概念進行品牌推廣,更能彰顯商品的文化附加價值。同時,當消費者了解到設計價值的重要性與存在的意義之後,將更有助於提昇消費者的生活美感。 本研究由分析結果擬定設計策略,以作為視覺設計應用於地方特產品牌之創作基礎,使地方特產之視覺設計更具創意與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