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以下簡稱本院)成立於民國71年8月(1982年8月),將原文學院美術學系、音樂學系,與工藝教育學系合併為藝術學院。87學年度,工藝教育學系(科技應用與人力發展學系)改隸科技學院,本院其後陸續增設設計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藝術史研究所、視覺設計學系。96學年度,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及表演藝術研究所合併改制為「音樂學院」,本院成為以視覺藝術創作、研究為主體之教育單位。101學年度將視覺設計學系學士班﹑工業教育學系學士班-室內設計組及設計研究所整併為設計學系,本院即由美術學系、設計學系及藝術史研究所等三大系所組成。

美術學系始創於民國36年,當時為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所設置的三年制美勞圖畫專修科,民國37年擴編為藝術系,民國56年藝術系改隸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並更名為美術學系,為國內歷史最為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多位早期國畫或西畫大師皆任教於此;美術系館內有設備完善之德群畫廊、專業教室、豐富藏書之圖書室及歐洲進口大型石膏像及其他各項教學設備。

設計學系學士班課程以「多元化」之教學規劃,碩博士班課程為設計高度實務應用,以「創作導向」作為研究模式,導入管理、企劃、行銷、政策等高階設計整合性課程。空間設有整合與創新設計、圖像與設計心理、影音剪輯等各類實驗室,並附有多種高階新穎之設備。系級中心-「文化創藝產學中心」為提升本校文創產業的競爭優勢,提供美學經濟加值之專業服務。

藝術史研究所成立於97學年度,設有西方藝術史及東方藝術史等兩組專業,西方藝術史組課程,涵蓋十五至二十一世紀西方繪畫、建築與工藝等藝術;東方藝術史組,包含書畫與視覺文化、工藝與建築、亞洲藝術與交流、台灣藝術等四大領域。購置Gernot Prunner Library所藏豐富的圖書,及各類藝術圖書,為國內擁有最豐厚的亞洲藝術史以及西方近代藝術史研究圖書資源的學術機構之一。

各領域課程

科系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在職專班
美術學系 -國畫組
-西畫組
-藝術產業學分學程
-國畫組
-西畫組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
-美術理論組
-美術創作理論組
-水墨畫
-繪畫
-文物保存維護科技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暨管理組
-美術理論組(含新媒體科技藝術)
-藝術行政暨管理班
-美術創作班
-國畫組
-西畫組
設計學系 -視覺設計組
-產品設計組
-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
-室內設計學分學程
-視覺與媒體設計組
-產品與服務設計組
-不分組 -設計創作班
藝術史研究所 -東方藝術史組
-西方藝術史組

院級特色中心及展場

98年12月在教育部及校方支持補助下成立院級中心-「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具有全國頂尖的現代化修復設備,置具完整功能之修復室與教學空間,培育本校優秀之文物修復與研究人才。為推展版畫藝術,103年10月本校廖修平講座教授捐贈成立院級「國際版畫中心」,提升臺灣版畫藝術在國際能見度及專業交流平台。 本校展覽場地包含美術系德群畫廊、設計系青田十六及本(107)年度成立之師大美術館,該館典藏本校3千餘件校友留校珍貴畫作,並具現代化設備,提供國際水準之藝文交流平台,亦期為未來本院學生實務學習與研究之場域。

師大藝術節 - 創”藝”氛圍 點亮師大生活圈

本院自1994年起舉辦一年一度師大藝術節,系列活動於3月底為藝術節起跑熱場,活動延續至6月,以視覺藝術形態呈現多采多姿的藝術節。以學生創作為主體之開幕系列活動包含創藝市集、人體彩繪、人像速寫、裝置藝術、商圈聯展及各式手作工作坊等。另整體活動包含國際交流展、研討會等,藉此拓展國際合作契機,也呈現各系所特色發展。師大藝術節為本校年度盛事,活動的舉辦增進師大校園與社區鄰里間的互動,並帶動校園及整體師大生活圈藝術氣息。

國際學術交流

本院近年來積極與海外相關視覺藝術領域院校進行交流互訪,簽署學術合作協議,延聘優秀國內外師資,聯合舉辦跨國美展、學術合作計畫、國際學術研討等實質性學術交流,鼓勵學生參加國際競賽,並吸引諸多外籍學生前來本院研讀進修。
簽署院系所級學術合作學校──
大陸地區: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學系及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
亞洲地區: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韓國同德女子大學藝術學院、韓國成均館大學設計學系、泰國藝術大學繪畫、雕塑與平面藝術學院。
歐美地區:瑞士西北應用科學及藝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前巴塞爾設計學院)、捷克布爾諾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德國帕德柏恩大學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研究所、英國西英格蘭布里斯托大學(電影製作系、平面設計系、動畫製作系、攝影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視覺藝術中金魚形象之研究——林君芳繪畫創作論述
    (2021) 林君芳; Lin, Chun-Fang
    金魚,天生的表象優勢於集體豢養且透過人工培育後,成為流傳千古的觀賞玩物。長久與之共處之下,人類逐漸對其產生不同面向的期待與精神寄託:審美期待和象徵寓意。金魚本是作為觸動視覺官能的娛樂,但經由視覺將其形象滯留於潛意識裡,並對於生活環境的冀望抑或是對未來產生的未知感到不安,因此將心理的意識念想投向金魚,而逐漸形成文化社會中無需文字語言的象徵形象;而至今的科技社會中,因人對科技的展現與視覺官能刺激需求愈趨膨脹,可見金魚的體態逐漸朝向精緻化甚至極端的方向呈現,此現象的發展也讓金魚產生新的意義詮釋;因此時間流逝下,金魚給予人的信息或意義呈現亦不斷的變動與增加。在千年的歷程中,金魚不斷地因人的意識欲求,由內而外的產生不同內涵的體現或直觀解釋,在此載體成形的過程中,是基於何種因素而形成一隻隻嬌小卻海納眾多意識形態的金魚,即是於此次研究探討之方向。第一章闡述筆者與金魚間的連結而產生研究的動機,並梳理出完整的研究目的與方向;第二章針對各式金魚形象的功能探討,藉由符號、圖像和影像等視覺形象,分為物質視覺性、象徵性及意指性三個部份,分析金魚形象的源起和影響;第三章則陳述筆者的創作歷程及文本根據的影響,何以朝向金魚創作中的元素與理念的建構;第四章介紹筆者於〈金魚索麻〉作品的細節內容與思維;最後,總結則將前述的理學文本、社會環境經驗,結合筆者自身對金魚的省思與藝術的踐履,將內容統整歸論並導向於此論文研究之目的。
  • Item
    解構認同的研究── 從文化消費探究美學之用 (1990~迄今)
    (2008) 林雪貞; Hsheh Chen Lin
    「認同」是當前台灣主要關懷的文化議題之一,甚至是最重要的議題。九○年代後,認同議題與歐美美學理論的發展主軸幾乎是重疊並進的,僅管其中政治因素,在台灣社會的獨佔性,對影響美學實踐上的重要性,大大不同於西方社會中,「象徵」、「文化」(含宗教)與「政治」三個因素的先後排序。不過這個排序在西方也正快速轉變中,政治因素逐漸有後來居上的趨勢。相對地,台灣此刻正努力從「政治社會」邁向「文化社會」,所以「文化政治」理論的探勘,不僅是觀察台灣美學理論發展的一扇視窗,而且具有政治實踐與美學實踐交界層面上的雙重意義。西方近現代美學研究,向來具有歷史,而且擁有豐富的學術成果;晚近「認同」議題更躍升為顯學,特別是其相關的批判論述,更值得吾人引為反思借鏡。承此,本文的研究,就是希望能藉著一窺西方美學思辯與實踐經驗的堂奧,與台灣社會發展,相互印證。而立足「文化消費」的高點鳥瞰,足以讓我們清楚瞭望這一片遼闊的美學領域。最終,我們得到一個走向「差異化」的歷史邏輯和「差異化」的文化政治之下的合法化趨勢,在趨向全球化的今日,或可提供我們對未來解決認同問題,一個創造性思維之方案。
  • Item
    旅行者心境下的風景畫-陳妙芳風景系列創作論述
    (2016) 陳妙芳; Chen, Miao-Fung
    旅行與繪畫是最能激發筆者生命熱情的兩件事,藉由旅行讓人暫時擺脫習性的單調。經由接觸不同的風俗文化及場景,激發出高昂的情緒能量。旅行的美好回憶更能澱積為心靈滋養活化的泉源,而繪畫則是筆者對世界表述、溝通的重要手段。每每完成一幅作品後,總能讓心靈做一番徹底的滌盪洗滌,生命獲得重新啟發的酣暢淋漓感。這兩者之間若即若離、似有似無的關係激起筆者深入研究的動機,是以,以此為題完成此一論文。 筆者首先探究旅行的歷史,試著瞭解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不同時代旅行的方式與目的,及其對藝術發展的影響。筆者藉由美學理論的觀點,探討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與環境地貌對審美意識的影響。並透過研究文藝復興到當代藝術的幾位風景繪畫大師的創作理念與技巧,來辯證旅行與繪畫的關係。 此次「風景」的創作主題,則是立意於回顧筆者在不同季節裡孜孜行旅,忘我作畫,自我追尋的初衷;另一方面也藉此展現萬物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景象。筆者將秉持這股熱情,在追尋美的藝術領域中繼續耕耘。 關鍵字: 旅行、繪畫、歷史、風景畫、審美
  • Item
    以書法藝術作為審美輔導教育之研究----桃園少年輔育院為例
    (2000) 張瑞香; Chang Jui-Hsiang
    論文摘要   本研究鑑於現代國人的書法藝術審美理論知識參差不齊,試從歷代與現代書法理論中,探尋諸多零散立論,且參酌近人所作實驗研究報告,了解書法藝術習作與創作有助於靜心澄慮、修身養性,擬從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活動為出發點,探討所引發的作用與成效。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一)探討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理論,設計適用於桃園少年輔育院學生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的課程結構與教學策略。 (二)擬定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的評量標準,作為評量桃園少年輔育院學生學習書法教學成果之參考。 (三)探討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對桃園少年輔育院學生具有由審美教育入手,培養自主性快樂學書與定靜工夫的輔導作用。   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分析法」探究相關理論,並採用「準實驗研究法」設計實驗教學進行研究。主要研究對象係取自桃園少年輔育院學生實驗組一四○名、控制組七○名,共計二一○名學生。他們全部接受「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測驗」之前 測與後測,同時實驗組一於課程結束之後,填寫「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活動學習意見反映調查表」。   為期十二週的實驗教學結束之後,分別將蒐集的前、後測驗分數,使用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及次數分配等統計方法,進行統計分析處理,另有團體觀察記錄、個別觀察記錄、學書答問,作為輔證,以驗證本研究之各種假設。   綜合本研究所得到的結果,簡要歸納約有下列幾項主要發現: 一、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理論的探討方面: (一)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包含書法批評、書法史、美學與習作、創作四領域之教學,各領域之性質與教學的模式經過分析探討,發現在書法批評與書法史二項領域的教學活動中,對於桃園少年輔育院的學生而言,以書法批評教學為基礎,配以書法故事的陳述講解,再進行書法 史教學較能提升同學自主性學書法的興致,尤其是寓教於樂的輔導活動,在師生教學互動中,已有增強習寫自信心,定靜等潛移默化的功效。 (二)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結構與教學策略之相關研究分析方面: 1.課程結構: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的組成要素包含學生、書法作品、教師、教學情境等;而課程取向主要是以書法藝術審美取向的學科為中心;教學活動設計則注重連續性、順序性與統整性;教學模式是以費德曼之描述、分析、解釋、評價四個程序來進行;另有輔導智能活 動的催化作用。 2.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經常運用的教學策略有:觀察法、發問法、討論法、比較法、探究法、書法藝術審美結合創作法、輔導智能活動法、統合教學法等。不同的教學策略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且提升學生的視覺感受與開放性思維能力。 二、有關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能力的評量標準方面: (一)本研究擬定書法審美輔導教育能力的評量標準,其中包括: 1.學書認知能力:包括書法基本語彙、書法史常識的認知能力。 2.學書鑑別能力:包括書法基本語彙、書體常識的鑑別能力。 3.學書審美能力:包括各類書體、流派風格特色之審美常識。 4.學書輔導能力:包括接受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後所得輔導成效之定靜能力。 5.學書技巧能力:包括書法習作、創作方面的技巧能力。 (二)書法作品不同流派風格的辨識能力:不同書體辨識能力、流派風格特色之認知、書法流派與書法家之辨識、流派風格特色之辨識、個人風格特色之辨識能力。其中包括: 1.不同書體辨識能力。 2.篆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 3.隸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 4.楷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 5.行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 6.草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   此評量工具,經過信度、效度分析,結果發現有顯著的相關,可見本測驗之評量標準與方式對於桃園少年輔育院學生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能力的評量,具有適用性。 三、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對桃園少年輔育院學生書法藝術審美輔導能力影響方面: (一)有關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之學習成效   實驗組一學生的書法藝術審美輔導能力顯著優於實驗組二與控制組的學生,即表示採用書法藝術審美輔導統合教學法的實驗處理,對於書法藝術審美輔導能力有影響;而實驗組二與控制組之間也都有差異,但兩者的差異並未達顯著效果。 (二)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學書認知能力分析   實驗組一學生對於書法基本語彙、書法史常識等認知,受到實驗處理之實驗組一學生對於書法作品之審美鑑賞能力受到實驗處理之影響而有所提升。 (三)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學書鑑別能力分析   實驗組一學生對於書法基本語彙、書體常識的鑑別能力,受到實驗處理之影響有所提升。 (四)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學書審美能力分析 (五)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學書輔導能力分析   實驗組一學生因練習書法時數不足十小時,文房四寶不得發下自由使用經常習寫、輔導活動未能確實一一進行等因素,導致未能受到研究假設的支持。 (六)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學書技巧能力分析   實驗組一學生對於書法習作、創作技巧能力受到實驗處理之影響有所提升。 (七)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不同書體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分析   實驗組一學生對於不同書體辨識能力、篆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隸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行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受到實驗處理之影響有所提升;而楷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草書不同流派風格書家作品辨識能力因教學限制未能 受到研究假設的支持。 四、在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活動的意見問卷的反映方面:   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活動,從實驗組一學生在學習意見的反映問卷上看來,約有70%以上的實驗組一學生,對於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活動均有正向的評價,可見此教學活動頗受桃園少年輔育院學生的接受與肯定。 (一)實驗組一學生,有70%以上認為自己在接受十二週的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課程後,對於教學活動方式與作業練習覺得有變化,而且感興趣,也增加面對書法作品時思考判斷的機會。 (二)實驗組一學生,在接受十二週的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課程後:有66.7%認為自我的感覺與信心有所增加;有48.3%認為會自主性練習書法;有43.3%認為會主動參觀書法展。研究者認為若能有長期的教學與習寫,意願相對會提高。 (三)實驗組一學生,在接受十二週的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課程後:有86.7%認為自己的書法術語、語彙有增加;70%認為書法流派風格辨識能力有增加;68.3%認為自己寫書時會更有信心;66.7%認為自己用毛筆寫字的熟練度有所增加;更有80%認為自己的定靜程度已有增加 ,為「學書輔導能力」添加佐證。 (四)實驗組一學生在接受十二週的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課程後;有50%希望能繼續加入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活動課程;有68.4%認為自己會運用書法審美鑑賞的方法步驟來欣賞書法作品。可見學生們在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活動中是頗有收穫的。 五、桃園少年輔育院院方擬於暑假正式聘約研究者擔任「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教師,有意廣為推廣書法教育。 六、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與相關文獻探討,對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與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 參考文獻……………………………………………………………215 一、中文部份………………………………………………………215 二、西文部份………………………………………………………219 附錄一 實驗組一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教學課程大綱………220 附錄二 實驗組一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活動設計……………223 附錄三 「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研究」實驗教學申請書……235 附錄四 「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研究」任課教師自述表……236 附錄五 (杜忠誥,民88)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通識課程」     「書藝與人生」課程大綱………………………………237 附錄六 「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研究」學生問卷調查表     預試卷……………………………………………………238 附錄七 「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育研究」學生問卷調查表     正試卷……………………………………………………246 附錄八 「書法藝術審美輔導教學活動學習意見反映調查表」250 附錄九 思想開闊,器度恢宏──陳振濂教授來台辦展、講學     綜合報導…………………………………………………252 附錄十 好性情,寫好字──專訪磊翁夫子謝宗安先生………267 附錄十一 處理衝突情境檢核表…………………………………273
  • Item
    唐代繪畫中婦女造形與審美之研究
    黃士純; Huang Shih Chun
    唐代社會的發展特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國事強盛、經濟繁榮的時代背景與兼容並蓄的文化交流,匯集而成為「大道通長安」泱泱大國的國際景象。審美思潮呈現於文學家的情思與思考方向,展現「大漠雄風」的豪情與「詩情畫意」的抒情,發展出自我風格明顯的審美趣味,體現在婦女造形上,出現以「豐腴」為美的特殊審美形式,成為重要的典型象徵。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探討,並從婦女的社會地位與生活狀況做背景式的瞭解。 時代風格特徵與印象,來自於藝術作品的呈現,其中繪畫所崇尚自然與寫實的特性,在藝術發展成就非凡的唐代,體驗唐人發乎生命的自信與感動,「人物畫」發展到成熟階段,從婦女造形的演變中,更見流程與發展,亦跟隨社會的發展呈現興衰起伏的歷程,並從繪畫,雕塑,文學等藝術作品中,探討唐代藝術作品所營造婦女的形象。 從唐代階段性的轉變,到前後期畫作的傳承影響與表現的特徵與時代意義以顯現唐代繪畫中婦女造形與審美的特質:若將唐代的社會發展以人類的成長作比喻,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的階段,繪畫中婦女造形的演變,以體態言,經歷了從「瘦長」到「豐肥」的形態。以現存的畫跡分析,唐代的審美思潮承襲前朝細長風格而來,初唐時期(中宗以降)內外在審美角度已經轉變,玄宗時更具體形象化,影響到中晚唐對於女性美的要求:以妝扮言:從樸素到華麗,從華麗到奢華;體態從「勻稱」、「圓潤」、「豐腴」到「豐肥」。 其女性美在繪畫表現的歷程:從初唐的醞釀時期、盛唐的形質並茂,中唐時期的延續到晚唐時期的形勝於質。從傳統的既定樣式發展成為自我風格的「典型化」特徵,產生「樣式化」的形式摹寫,週而復始的循環。審美心理轉變,有相對性的發展,有別於其他朝代的審美特質引起注目,若能將此特質加以發揮,並能配合民眾心理,便能脫穎而出,成為象徵的典型,形成時代的風格特色。 審美思潮隨著各種因素而改變,如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化、種族的因素等,是具特殊性、變異性與傳統性的特質。唐代審美型態的轉變,歸納出其中的影響因素:文化的融合:內在與外在的轉變;生活型態的轉變:物質生活的提昇、戶外活動及樂舞的盛行;社會價值的認定:上層社會與物質生活的追求、權力與富貴的象徵。繪畫中唐代婦女造形的特徵和審美意義:「環肥燕瘦」--審美型態的改變;「雲想衣裳花想容」--繪畫題材的轉變;「大唐盛事的迴響」--藝術作品的心理投射。 從唐代繪畫中婦女形象與審美的探討,可視其婦女與時代、社會的關連,審美思潮的體現與藝術創作的經營方式,探究社會美、藝術美與理想美的差距,藉由藝術作品,瞭解社會與藝術發展的心理層面,並以唐代為引作為現代的思考,使婦女在藝術作品中扮演的角色,落實於形質俱美的精神內涵。
  • Item
    不同性別與世代對流行插畫女性人物年齡及情色度之審美評價、偏好與愉悅程度
    (2009) 劉羽涵; Liou, Yu-Han
    時下以青少年為主要消費族群的當代動漫文化裡充斥著性感的女性角色,甚至流行童稚與情色相結合的「童顏巨乳」類型。在女性人物的年齡與情色程度之間似乎存在複雜的美感,本研究探討不同性別的成年人與青少年是否對於不同年齡與情色程度的女性人物有不同的美感評價。本研究設定刺激物為以女性為主角的流行插畫,按女性人物年齡與情色程度分類,以封閉式問卷作為實驗工具,參與者為40-55歲成人男女,及16-18歲青少年男女。參與者觀看刺激物並填寫問卷,得出資訊以量化統計軟體spss 13.0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內容清新健康,氣氛愉悅、傳達正面情緒的插畫最具美感;2.人物形象童稚純真或成熟嫵媚性感是最具美感的兩大女性人物類型;3.情色程度高的內容最難引發美感。4.青少年的評價普遍低落於成年人,青少年男性尤其低落;5.人物的年齡對於男性的審美評價有較大的影響,男性認為少年人物特別具有美感;而情色程度而言,只有重情色度使男性特別青睞。6.女性較男性對於人物年齡的審美評價差異不大,但女性仍然較男性認為童年人物及成年人物具有美感,尤其較男性更能欣賞成熟的女性人物。而對於輕情色度及中情色度的審美評價高於男性。
  • Item
    青少年與成年人對於動態影像之審美判斷與眼球運動差異—以音樂錄影帶為例
    (2009) 王晢茗; Je-Ming Wang
    臺灣在1990年代左右整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由於媒體的開放與科技的進步,台灣青少年在充滿視覺影像資訊的環境下成長,與年長世代有著截然不同的視覺經驗與價值觀念。發源自歐美文化的流行音樂錄影帶,其新型態的視覺風格與敘事手法改變了過往媒體長久以來的表現形式,儼然成為流行文化影像的代表。本研究針對12~15歲青少年與35~55歲成年人兩大年齡組,以音樂錄影帶為視覺刺激物,控制「畫面節奏」與「敘事手法」兩個變相。透過眼動儀實驗以及問卷兩種方式,記錄受測者在觀看視覺刺激物時的眼動模式以及觀看視覺刺激物後的情緒感受。研究結果顯示:(1)在偏好、美感以及愉悅項目下,世代與畫面節奏產生顯著交互作用。青少年偏好畫面節奏快的影片,也覺得比較美與愉悅;成年人偏好畫面節奏慢的影片,也覺得比較美與愉悅。(2)在偏好與美感項目下,世代與敘事手法產生顯著交互作用。相較於成年人,青少年較偏好非線性敘事的影片,也覺得比較美。(3)在意義項目下,世代與畫面節奏產生顯著交互作用。相較於青少年,成年人認為節奏慢的影片比較有意義。(4)在眼球運動方面,青少年觀看影片時的「平均注視時間」比成年人長,且達到顯著。(5)在「平均注視時間」方面,當觀看節奏快或非線性的影片時,全體受測者的平均注視時間較長,且達到顯著。(6)在「平均掃視幅度」方面,當觀看節奏快或非線性的影片時,全體受測者的平均掃視幅度較大,且達到顯著。(7)在「瞳孔大小」方面,青少年在觀看所有影片時,其瞳孔都比成年人大,且達到顯著。研究證實流行影像的特性:如快速的剪接、誇張的鏡頭運動、跳躍與破碎的敘事等等,的確使得青少年的接受度較高;相較於成年人重視敘事內容,青少年著重於動感畫面帶來的快感。而眼動儀的數據顯示,「經驗」與「熟悉度」會影響受測者觀看影片時的眼球運動模式。
  • Item
    台灣西部地區國小學童體型與身體意象 對視覺形象比例審美喜好之影響
    (2009) 李雁君; Lee Yen Chun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體型之國小學童會否喜好與自身體型比例相似之人物圖像或抽象矩形,又會否受到性別、年級、地區、體型滿意度、自認肥胖度、理想體型等背景因素影響,次要目的則補充國內研究對國小中、低年級學童身體意象不足部分。研究方法上,方便抽樣台北縣、桃園縣、雲林縣、台南縣之四所國小共714位一、三、五年級學生,憑其喜好勾選認為美的圖像,內容包括男性成人、女性成人、男性孩童、女性孩童之寫實畫作和雕塑照片,及抽象矩形圖片;再將參與者審美選擇對照其身高體重所計算之BMI值,經統計分析,本研究發現:一、瘦身的主流價值帶給女性和過重與肥胖者較大的壓力、年級越高自認體型越胖,與既有文獻相符;過輕體型學童期望擁有普通體型。二、男性學童比女性學童喜歡較胖的人物體型比例,可見男性學童審視人物體型標準不若女性學童嚴苛。三、年級越高學童較欣賞、也較期望擁有中庸均勻之體態,應為審美觀成熟、美感提升緣故。四、台北縣學童最滿意自身體型,與文獻中都會區兒童自我概念優於鄉村區兒童情形呼應。五、桃園縣學童有喜好較寬之視覺形象比例趨勢;推測為客家族群與閩南族群傳統生活條件需求不同,形成對體型價值觀的差異。 六、體型與視覺形象比例的喜好沒有關係;但個人對自己體型的滿意度會影響其對視覺形象比例的喜好:沒有不滿意自身體型者,對視覺形象比例喜好有與自身體型比例相似之趨勢、不滿意者對視覺形象比例喜好有與自身體型比例相反之趨勢。七、理想體型會反應在其對視覺形象比例的審美喜好選擇上;因理想體型為很胖者選擇的圖像比例,明顯較理想體型很瘦者來的寬、過輕的女性學童則比體型過重與肥胖的女性學童喜愛較寬的「抽象矩形」比例、欲胖者顯著較實際體型與理想體型相符者與欲瘦者喜愛較寬的「抽象矩形」比例、實際體型與理想體型相符者比欲瘦者喜愛較胖的「男性孩童」與「女性孩童」體型比例,且有欲胖者喜好較寬之視覺比例、欲瘦者則較喜好偏細瘦的視覺形象比例之趨勢。八、三個年級學童對「女性成人」體型比例的審美喜好無差異、又體型過輕的男性學童比體型正常的男性學童,喜愛較瘦的女性孩童體型比例,推測上述兩種情形乃受到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影響。
  • Item
    不同性別青少年對卡通圖像之審美與偏好差異
    (2012) 黃志成
    從卡通圖像廣泛運用於商業活動中,顯示卡通不再只是兒童的專利,也不僅僅是青少年間所流行的次文化,而是橫跨世代間的創意文化產物。性別間因為生理構造不同,後天文化環境教育的影響,往往造成審美與偏好上的差異。何種卡通圖像特徵能跨越性別藩籬?不同性別青少年對於卡通圖像的主題、形式之審美與偏好差異為何?性別、形式或主題之間是否對審美與偏好有交互作用存在?是研究者欲研究探討的目的。本研究設計之刺激物為卡通圖像,按卡通形式分類為:平塗、粗框線、色塊立體、3D立體、複合風格5形式;再依卡通主題為分類為:嘲諷荒謬、愛情倫理、科幻打鬥、俠義偵探、特異功能、運動競技、神話傳說7主題。以封閉問卷做為實驗工具,參與者為台北市西區某私立高職之200名高中生,年齡為15-17歲之間,男女比例各半。本研究藉由實驗施測與ANVOA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卡通主題」的審美與偏好由生理直觀決定;2.「卡通形式」的審美偏好受文化視覺環境影響;3.「卡通主題-形式」為生理直觀與文化視覺環境相互作用影響;4.青少年最欣賞「科幻打鬥」主題的美感,最喜歡「神話傳說」主題;5.青少年認為「色塊立體」形式最具美感同時也最喜歡;6.女性整體審美程度與偏好評價均高於男性;7.男性較女性能欣賞而偏好「色塊立體」形式,寫實具深度的畫面;8.女性較男性能欣賞而偏好「粗框線」形式,可愛平面化的畫面;9.男性的審美與偏好相關性較為緊密,女性審與偏好程現分離現象。
  • Item
    不同性別與專長之高中生對於漫畫男主角頭部細節形式偏好與漫畫閱讀習慣
    (2014) 劉俊良; Liu Chun Liang
    本研究希望了解台灣不同性別與科系的高中生,對香港、台灣、日本、美國的漫畫男主角眼、鼻、嘴風格的偏好。因此以立異取樣法收集100個各具畫風的漫畫男主角頭像,並排除四格和單幅漫畫。收集方法是從台灣、香港、美國的漫畫出版社官網得到書名,再由google、百度搜尋其漫畫作品男主角正面頭像,或到漫畫出租店租回掃描。並請4位專家與作者一起歸納分類出8種眼睛:「寫實眼睛」、「半寫實眼睛」、「唯美眼睛」、「一般眼睛」、「大眼睛」、「特大眼睛」、「簡約眼睛」、「特殊眼睛」。以及6種鼻子:「寫實鼻子」、「鼻子與鼻孔」、「只有鼻子」、「只有鼻孔」、「沒有鼻子」、「特殊鼻子」。和4種嘴巴:「寫實嘴巴」、「上唇下唇與嘴巴線條」、「下唇與嘴巴線條」、「只有嘴巴線條」。並將以上眼、鼻、嘴的風格分類做成問卷中的三個題目,再加上14題漫畫相關問題一起做成問卷,參與者為台北市與新北市A、B兩所私立高職共計160名高中生。160名高中生分別為:高一本科男女生各20名、高一非本科男女生各20名、高三本科男女生各20名、高三非本科男女生各20名。之後將160份問卷以統計軟體SPSS Version 21統計其結果,研究結果顯示: (1)高中男生偏好「寫實眼睛」與「半寫實眼睛」高於女生達顯著差異,女生偏好「唯美眼睛」高於男生達顯著差異,本科偏好「寫實眼睛」與「半寫實眼睛」與「特殊眼睛」高於非本科達顯著差異,非本科偏好「特大眼睛」高於本科達顯著差異。全體平均偏好「一般眼睛」、「簡約眼睛」、「唯美眼睛」、「寫實眼睛」,較不偏好「特殊眼睛」、「特大眼睛」、「半寫實眼睛」。 (2)高中男生偏好「寫實鼻子」高於女生達顯著差異,本科偏好「寫實鼻子」與「只有鼻孔」高於非本科達顯著差異。全體平均偏好「鼻子與鼻孔」與「只有鼻子」,較不偏好「特殊鼻子」和「沒有鼻子」。 (3)高中男生偏好「寫實嘴巴」高於女生達顯著差異,本科偏好「寫實嘴巴」與「上唇下唇與嘴巴線條」高於非本科達顯著差異。全體平均偏好「下唇與嘴巴線條」與「上唇下唇與嘴巴線條」,較不偏好「寫實嘴巴」與「只有嘴巴線條」。 (4)高中生偏好漫畫男主角年齡為「18、19歲」。 (5)高中生無論男女「都會看」男生漫畫與女生漫畫。 (6)高中生偏好看漫畫的管道為「網路」。 (7)高中生一週看漫畫的時間為「4到5小時」。 (8)高中生最偏好「日本漫畫」,較不偏好「香港」與「美國」漫畫。 (9)高中生最偏好「日本漫畫」的原因為「畫風」與「故事」。 (10)高中生最不偏好「香港」與「美國」漫畫的原因為「畫風」與「故事」。 (11)高中生最喜歡的漫畫作品為海賊王與進擊的巨人。 (12)高中生偏好漫畫男主角頭髮的長度為「耳下未過肩」與「耳上」,對「光頭」與「及腰」較不偏好。 (13)高中生偏好漫畫男主角頭髮是「有瀏海」。 (14)高中生偏好漫畫男主角頭髮形式為「線條+網點+光澤」與「有光澤」,對「無光澤」與「線條+網點」較不偏好。 (15)高中生偏好漫畫男主角眉毛為「中」與「細」眉毛,對「特粗」與「無眉毛」較不偏好。 (16)高中生偏好漫畫男主角眼睛表現形式為「有一點亮點」與「有多處亮點」,對「只有中間亮點」與「無亮點」較不偏好。 (17)高中生偏好男明星的國家為「美國」、「日本」、「台灣」、「韓國」,對「香港」、「新加坡」、「中國」較不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