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以下簡稱本院)成立於民國71年8月(1982年8月),將原文學院美術學系、音樂學系,與工藝教育學系合併為藝術學院。87學年度,工藝教育學系(科技應用與人力發展學系)改隸科技學院,本院其後陸續增設設計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藝術史研究所、視覺設計學系。96學年度,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及表演藝術研究所合併改制為「音樂學院」,本院成為以視覺藝術創作、研究為主體之教育單位。101學年度將視覺設計學系學士班﹑工業教育學系學士班-室內設計組及設計研究所整併為設計學系,本院即由美術學系、設計學系及藝術史研究所等三大系所組成。

美術學系始創於民國36年,當時為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所設置的三年制美勞圖畫專修科,民國37年擴編為藝術系,民國56年藝術系改隸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並更名為美術學系,為國內歷史最為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多位早期國畫或西畫大師皆任教於此;美術系館內有設備完善之德群畫廊、專業教室、豐富藏書之圖書室及歐洲進口大型石膏像及其他各項教學設備。

設計學系學士班課程以「多元化」之教學規劃,碩博士班課程為設計高度實務應用,以「創作導向」作為研究模式,導入管理、企劃、行銷、政策等高階設計整合性課程。空間設有整合與創新設計、圖像與設計心理、影音剪輯等各類實驗室,並附有多種高階新穎之設備。系級中心-「文化創藝產學中心」為提升本校文創產業的競爭優勢,提供美學經濟加值之專業服務。

藝術史研究所成立於97學年度,設有西方藝術史及東方藝術史等兩組專業,西方藝術史組課程,涵蓋十五至二十一世紀西方繪畫、建築與工藝等藝術;東方藝術史組,包含書畫與視覺文化、工藝與建築、亞洲藝術與交流、台灣藝術等四大領域。購置Gernot Prunner Library所藏豐富的圖書,及各類藝術圖書,為國內擁有最豐厚的亞洲藝術史以及西方近代藝術史研究圖書資源的學術機構之一。

各領域課程

科系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在職專班
美術學系 -國畫組
-西畫組
-藝術產業學分學程
-國畫組
-西畫組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
-美術理論組
-美術創作理論組
-水墨畫
-繪畫
-文物保存維護科技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暨管理組
-美術理論組(含新媒體科技藝術)
-藝術行政暨管理班
-美術創作班
-國畫組
-西畫組
設計學系 -視覺設計組
-產品設計組
-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
-室內設計學分學程
-視覺與媒體設計組
-產品與服務設計組
-不分組 -設計創作班
藝術史研究所 -東方藝術史組
-西方藝術史組

院級特色中心及展場

98年12月在教育部及校方支持補助下成立院級中心-「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具有全國頂尖的現代化修復設備,置具完整功能之修復室與教學空間,培育本校優秀之文物修復與研究人才。為推展版畫藝術,103年10月本校廖修平講座教授捐贈成立院級「國際版畫中心」,提升臺灣版畫藝術在國際能見度及專業交流平台。 本校展覽場地包含美術系德群畫廊、設計系青田十六及本(107)年度成立之師大美術館,該館典藏本校3千餘件校友留校珍貴畫作,並具現代化設備,提供國際水準之藝文交流平台,亦期為未來本院學生實務學習與研究之場域。

師大藝術節 - 創”藝”氛圍 點亮師大生活圈

本院自1994年起舉辦一年一度師大藝術節,系列活動於3月底為藝術節起跑熱場,活動延續至6月,以視覺藝術形態呈現多采多姿的藝術節。以學生創作為主體之開幕系列活動包含創藝市集、人體彩繪、人像速寫、裝置藝術、商圈聯展及各式手作工作坊等。另整體活動包含國際交流展、研討會等,藉此拓展國際合作契機,也呈現各系所特色發展。師大藝術節為本校年度盛事,活動的舉辦增進師大校園與社區鄰里間的互動,並帶動校園及整體師大生活圈藝術氣息。

國際學術交流

本院近年來積極與海外相關視覺藝術領域院校進行交流互訪,簽署學術合作協議,延聘優秀國內外師資,聯合舉辦跨國美展、學術合作計畫、國際學術研討等實質性學術交流,鼓勵學生參加國際競賽,並吸引諸多外籍學生前來本院研讀進修。
簽署院系所級學術合作學校──
大陸地區: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學系及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
亞洲地區: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韓國同德女子大學藝術學院、韓國成均館大學設計學系、泰國藝術大學繪畫、雕塑與平面藝術學院。
歐美地區:瑞士西北應用科學及藝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前巴塞爾設計學院)、捷克布爾諾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德國帕德柏恩大學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研究所、英國西英格蘭布里斯托大學(電影製作系、平面設計系、動畫製作系、攝影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臺北市立動物園園區指標系統設計創作
    (2023) 馮煒棠; Feng, Wei-Tang
    臺北市立動物園幅員廣大,園內指標數量繁多,過去未針對整體識別系統進行統整及規範,因此可見園區內各類材質、各種色系的指標牌。本研究透過文獻蒐集與實地考察,深入了解服務指標系統之創作原則以及臺北市立動物園之園區指標系統的現況與指標牌材質趨勢分析,並進行專家訪談對以上研究進行設計實務創作。綜合以上研究歸納出幾個具體結論,當代動物園指標系統的設計多以動物具象剪影為主,其次,指標系統應蘊含友善空間的精神並與環境空間做設計語彙融合,最後透過系統性整體設計幫助遊客提升辨識度與園區形象提升,可作為日後接續研究的參考依據。透過整體設計的設施氛圍,改善指標系統之品質,並藉由統一的主視覺概念,達到整體園區的辨識性,清楚引導遊客參觀各展區,期以營造人性化、安全與舒適的休閒場所,進而提供遊客獨特的遊憩體驗,提升遊園品質及感受。
  • Item
    國小五年級環境美學課程之設計與實施
    (2015) 吳惠娟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究環境美學課程的發展與實施歷程,並自實施課程後評估課程之實施成效;再從課程規劃與實施的歷程中,檢視教師專業的實踐與轉化。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取向,透過質性與量化的研究方法,自文獻探討中汲取環境美學之內涵概念,將理論轉化為可實行之課程,發展環境美學課程。以高雄市一所國小五年級一個班級為研究對象,就當地環境背景及環境議題、環境藝術及都會環境為教材內容,進行環境美學課程的規劃並進行教學研究。課程歷經前導研究,再進入正式研究階段,透過循環反思歷程來審度此課程。. 研究獲致以下結論,理論轉化為具體策略得以掌舵環境美學課程;環境美學課程可深構藝術學習的內涵;環境美學課程可培植土地的歸屬與環境美感認知;教師自此歷程中得以發展出謀劃課程及因應教學困境之能力。 最後,提出以下建議:課程實施宜循序漸進並持久進行,其成效便能顯著;課程實施宜集結其他領域教師參與;探求不同課程概念及理論取向之課程發現;納入不同學習階段的研究對象使教學應用更具系統;進行相同地域不同學校的課程實施之比較;探究影響學習表現的因素之研究。
  • Item
    形構山水-鄭生祥水墨創作論述
    (2012) 鄭生祥; Cheng, Sheng-Hsiang
    水墨畫在十九世紀以來迄今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相當大。許多喜愛水墨畫的先進都以各種論述為其努力,希望水墨畫有其更多元的可能性。當許多理論一味的讚賞西方的藝術思維,貶抑中國傳統繪畫精神的同時,卻嚴重犯了一個邏輯上的錯誤—沒有一種文化可以憑空而來,我們是文化的繼承者同時也是開創者,筆者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希望在中國繪畫思維中找尋養分以及結合西方的藝術理論,梳理出自我的創作架構。 本研究主要分為五個層次探討,第一:理論思維根基。從中國寫景造境談起,說明審美思維的轉變和表現方式的差異,探討歷代畫家所帶給後世的藝術養分及創新思維,並由擬像介入山水畫表現中。第二:以視覺心理學中,圖地反轉原理做山水畫創作發想。第三:環境美學探討,並以環境議題運用到山水畫創作的可行性。第四:藝術家探究。列舉以造境、圖地反轉、環境議題為創作手法的藝術家,從他們的創作理念和思維的繼承與創新加以探討解析。第五:個人的創作研究。從前四項的探究中分析自己的創作理念、題材立意、表現手法...等,加上作品說明。 個人創作以山水畫為主軸,其中包括擬像介入、圖地反轉原理的運用、環境議題表現。嘗試在中國繪畫藝術觀中探尋養分以及結合西方的藝術思維作為創作理念的思考,以不同的構圖形式呈現,期待在此過程中,能使自我的創作方向和路程更加踏實與清晰。
  • Item
    自然休閒場域的社會藝術教育研究--以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為例
    (2014) 邱安笛; Anti-Chiu
    本研究旨在探討自然休閒場域中的社會藝術教育的施行,以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此場域為主研究個案,自然休閒場域藉由文化的推展,藝文活動的舉辦,發揮社會藝術教育之功能。研究者針對園區內林管處的育樂課、作業課以及處長等專案協力者針對園區的歷程、經營與活動進行訪談研究探析,進一步討論羅東自然教育中心的專案教師與經理進行的教育課程、活動,另一方面也針對園區的遊客參觀體驗後的問卷分析。進而提出對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羅東自然教育中心、自然休閒相關場域、未來研究等三個對象之建議。 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一、 從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看自然休閒場域的社會意義與價值--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具複合式內涵能提供多元跨域學習的藝術教育場域。 (一) 上位者的開放、遠見的經營視野,再生園區。認為人是文化中重要元素。園區低衝擊、低開發、低商業氣息保有歷史文化遺產發揮永續價值。 (二) 利用森林美學的形式原理構築出自然美的環境,結合公共藝術品。學習日本代代木公園的場域經營氛圍,遵照美學的概念、自然的法則、生物多樣性的想法。 (三) 不僅是自然生態可涵括科學、森林林業歷史、昆蟲、動植物、園藝、建築等相關專業領域的教師皆可以跨域學習,與藝術教育連結,共同結合出更出色、創意更能體現園區內涵的課程,共同成長。 二、 從專案協力者對自然休閒場域提供之社會藝術教育規劃--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是讓在地藝術、文化伸展的舞台。 (一) 動態與靜態的多元活動展演,活絡場域,環境氛圍是最佳的舞台空間,讓表演更生動、讓園區充滿生命力。 (二) 展館空間展示了在地藝術家、社區的工藝、藝術,園區是凝結在地情感之平台。 三、 從專案教師看自然休閒場域提供之社會藝術教育的看法與規劃--羅東自然教育中心的地理優勢、豐富教學資源以及專業團隊之扶持。 (一)地理位置位於羅東市中心內,相較於其他位於高山上的森林遊樂區的自然教育中心,擁有相對優勢的交通位子。羅東自然教育中心之專案協力者,團隊間的學習夥伴關係,中心讓教師、志工擁有自由彈性的發展空間。 (二)羅東自然教育中心之專業的行政端與教學端配合,建立完善的教學評量檔案以供下次活動參照。整體分析那個紀錄裡面,會包含1.報名者的資料分析。2.行後會議。3.問卷分析。4.活動整體建議。5.活動花絮、照片統整。 (三)課程與藝術教育作一個結合,也是由於場域的優勢,園區的自然環境是最棒的體驗教室,可以讓學員直接到戶外感官學習,直接引導學員進行美感體驗,利用創作轉化認知的內涵,利用繪畫技巧來記錄自然生態的奧秘,開啟學員利用微觀的視角來看這個生態這個園區進而以宏觀的美學視野看台灣、看世界。 (四)羅東自然教育中心就是一個優良的典範,因為休閒因多元機能結合而深化其價值,不僅可以帶動宜蘭縣的經濟發展,也可以是帶動環境、藝術相關教育的上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