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以下簡稱本院)成立於民國71年8月(1982年8月),將原文學院美術學系、音樂學系,與工藝教育學系合併為藝術學院。87學年度,工藝教育學系(科技應用與人力發展學系)改隸科技學院,本院其後陸續增設設計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藝術史研究所、視覺設計學系。96學年度,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及表演藝術研究所合併改制為「音樂學院」,本院成為以視覺藝術創作、研究為主體之教育單位。101學年度將視覺設計學系學士班﹑工業教育學系學士班-室內設計組及設計研究所整併為設計學系,本院即由美術學系、設計學系及藝術史研究所等三大系所組成。

美術學系始創於民國36年,當時為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所設置的三年制美勞圖畫專修科,民國37年擴編為藝術系,民國56年藝術系改隸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並更名為美術學系,為國內歷史最為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多位早期國畫或西畫大師皆任教於此;美術系館內有設備完善之德群畫廊、專業教室、豐富藏書之圖書室及歐洲進口大型石膏像及其他各項教學設備。

設計學系學士班課程以「多元化」之教學規劃,碩博士班課程為設計高度實務應用,以「創作導向」作為研究模式,導入管理、企劃、行銷、政策等高階設計整合性課程。空間設有整合與創新設計、圖像與設計心理、影音剪輯等各類實驗室,並附有多種高階新穎之設備。系級中心-「文化創藝產學中心」為提升本校文創產業的競爭優勢,提供美學經濟加值之專業服務。

藝術史研究所成立於97學年度,設有西方藝術史及東方藝術史等兩組專業,西方藝術史組課程,涵蓋十五至二十一世紀西方繪畫、建築與工藝等藝術;東方藝術史組,包含書畫與視覺文化、工藝與建築、亞洲藝術與交流、台灣藝術等四大領域。購置Gernot Prunner Library所藏豐富的圖書,及各類藝術圖書,為國內擁有最豐厚的亞洲藝術史以及西方近代藝術史研究圖書資源的學術機構之一。

各領域課程

科系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在職專班
美術學系 -國畫組
-西畫組
-藝術產業學分學程
-國畫組
-西畫組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
-美術理論組
-美術創作理論組
-水墨畫
-繪畫
-文物保存維護科技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暨管理組
-美術理論組(含新媒體科技藝術)
-藝術行政暨管理班
-美術創作班
-國畫組
-西畫組
設計學系 -視覺設計組
-產品設計組
-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
-室內設計學分學程
-視覺與媒體設計組
-產品與服務設計組
-不分組 -設計創作班
藝術史研究所 -東方藝術史組
-西方藝術史組

院級特色中心及展場

98年12月在教育部及校方支持補助下成立院級中心-「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具有全國頂尖的現代化修復設備,置具完整功能之修復室與教學空間,培育本校優秀之文物修復與研究人才。為推展版畫藝術,103年10月本校廖修平講座教授捐贈成立院級「國際版畫中心」,提升臺灣版畫藝術在國際能見度及專業交流平台。 本校展覽場地包含美術系德群畫廊、設計系青田十六及本(107)年度成立之師大美術館,該館典藏本校3千餘件校友留校珍貴畫作,並具現代化設備,提供國際水準之藝文交流平台,亦期為未來本院學生實務學習與研究之場域。

師大藝術節 - 創”藝”氛圍 點亮師大生活圈

本院自1994年起舉辦一年一度師大藝術節,系列活動於3月底為藝術節起跑熱場,活動延續至6月,以視覺藝術形態呈現多采多姿的藝術節。以學生創作為主體之開幕系列活動包含創藝市集、人體彩繪、人像速寫、裝置藝術、商圈聯展及各式手作工作坊等。另整體活動包含國際交流展、研討會等,藉此拓展國際合作契機,也呈現各系所特色發展。師大藝術節為本校年度盛事,活動的舉辦增進師大校園與社區鄰里間的互動,並帶動校園及整體師大生活圈藝術氣息。

國際學術交流

本院近年來積極與海外相關視覺藝術領域院校進行交流互訪,簽署學術合作協議,延聘優秀國內外師資,聯合舉辦跨國美展、學術合作計畫、國際學術研討等實質性學術交流,鼓勵學生參加國際競賽,並吸引諸多外籍學生前來本院研讀進修。
簽署院系所級學術合作學校──
大陸地區: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學系及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
亞洲地區: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韓國同德女子大學藝術學院、韓國成均館大學設計學系、泰國藝術大學繪畫、雕塑與平面藝術學院。
歐美地區:瑞士西北應用科學及藝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前巴塞爾設計學院)、捷克布爾諾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德國帕德柏恩大學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研究所、英國西英格蘭布里斯托大學(電影製作系、平面設計系、動畫製作系、攝影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6
  • Item
    臺灣2011年至2021年海洋科學類兒童圖畫書圖解設計類型與插畫風格分析
    (2024) 王心穎; Wang, Hsin-Ying
    臺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典型海島型國家。海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大至關聯到全球的氣候調節與生態環境變遷,與平日生活相關,包含航運交通、資訊供給、經濟發展與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皆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身處於地理位置優勢、擁有豐富海洋資源的我們,親近與了解海洋為必要。透過從小的海洋教育,以培養孩子正確的海洋知識概念。本研究欲分析2011-2021年國內自製與進口版權,內容與傳遞海洋知識相關之資訊型科學類兒童圖畫書,分析其圖解設計類型、內容表現與插畫風格特徵。樣本取自臺北市、新北市立圖書館,以及實體店面與網路販售書籍,共蒐集63本圖畫書樣本冊數。第一部分「圖解設計表現形式分析」,分析為上述圖畫書內所有與「海洋」內容相關之內頁圖面,共蒐集1139筆跨頁,並參考類似研究(楊宗榮,2010;陳黎枚,2003)等之方法,以9種圖解設計方法的表現形式特徵進行圖解設計分析與判斷。第二部分「插畫風格分析」,此部分按照上述每本圖畫書的風格多樣性而定,取一張至三張代表性內頁共126筆樣本(含跨頁和單頁)作為風格分析使用,再加上63本書封作為分析參考用。並參考相關研究(伊彬,2015;伊彬等,2022)之風格分析方法與風格架構,進行圖畫書插畫風格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具象說明法」與「註文解釋法」為整體圖解方法應用主軸,其次為「綜合圖表」、「圖示強調法」、「構造剖面法」。(2)圖像風格共11大項,以「裝飾圖案化」、「設計概念式繪畫」、「童話卡通特質」、「並置」為主軸。(3)各風格大項再分出36小項風格。其中因畫面構成特徵新增SA、SB、SC,3種科學類風格小項,成為此類資訊型科學類兒童圖畫書的風格特徵。(4)樣本未發現「類國畫」、「童趣」、「劇場攝影」風格大項。(5)本研究風格相較伊彬(2015)既有政府出版品更為成人化、裝飾性與強調設計感。(6)本研究與政府出版品於「並置」、「漫畫」風格數量有顯著不同,原因於兩者文本性質的不同加上兩者風格樣本的繪圖者於插畫訓練的程度不同而產生風格上的差異。伊彬(2015)政府出版品以文學類、故事性的呈現,部分樣本為中小學生或社區居民等素人插畫家所繪製,本研究以非文學類、非故事性的呈現,本研究則具有商業競爭力的職業童書插畫家進行繪製。因此,既有研究有大量「童趣」、「漫畫」風格,本研究完全沒有「童趣」,「漫畫」風格也不到5%。
  • Item
    成年人對圖畫書插畫風格偏好趨勢-以獲選2007至2022《好書大家讀》兒童圖畫書為例
    (2024) 何季璇; Ho, Chi-Shiuan
    插畫在圖畫書裡不單只是將文字圖像化,亦扮演著傳遞資訊的重要角色。越來越多 教育工作者運用繪本作為教學媒介傳遞生態議題,兒童判斷力不夠尚未能分辨出合適的 圖畫書內容,在書本的選讀上大多是透過父母與教師引導。因此本研究以成年人作為研 究對象,希望能了解此族群對圖畫書插畫風格的偏好,增加生態圖畫書被選讀的機會。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彙整出五種圖畫書插畫風格組成焦點小組進行研究,並以問 卷調查法分析成年人對圖畫書插畫風格的偏好分佈與因素以及地區和性別是否存在差 異。研究結果顯示如下:1.成年人對於圖畫書插畫風格喜好之趨勢結果為:(1)最喜歡「溫馨西畫」的插畫 風格。(2)最不喜歡「客觀寫實」和「怪趣漫畫」的插畫風格。2.成年女性與成年男性對於圖畫書插畫風格偏好並無顯著的差異。3.居住六都成年人與非六都成年人對圖畫書插畫風格喜好有顯著的差異性。4.成年人對於圖畫書插畫風格偏好的因素結果為:(1)最喜歡的因素為「氣氛」,最不喜歡的因素為「色彩搭配」。(2)男性最喜歡的因素為「構圖」;女性最喜歡的因素為 「色彩搭配」。男性最不喜歡的因素則為「構圖」、「色彩搭配」;女性最不喜歡的因素則 為「色彩搭配」。(3)六都最喜歡的因素為「構圖」、「色彩搭配」;非六都最喜歡的因素 為「氣氛」。六都最不喜歡的因素為「色彩搭配」;非六都最不喜歡的因素為「色彩搭配」。從資料結果中可知成年人對於插畫風格的偏好為「溫馨西畫」,具有故事情感的可 愛角色與著色層次豐富的畫面最受成年人喜歡。最不喜歡的插畫風格為「客觀寫實」與 「怪趣漫畫」。除了要避免太過於寫實性的圖像描繪,還要注意角色造型不要因為想創 作出有趣幽默的怪趣風格,描繪出奇怪的造型反而會弄巧成拙產生出負面效果。構圖、 氣氛、色彩搭配為成年人對於圖畫書插畫風格偏好因素的前三項。
  • Item
    臺灣地區 Vtuber 造形風格設計研究
    (2022) 陳奕涵; Chen, Yi-Han
    2005年開始,YouTube創立從影音數位延伸至社群直播,因著社交媒體的興起,造就了網紅世代的來臨,Youtube平台全球有2億使用者,對於品牌的經營透過Youtube行銷,能更接近潛在消費者。Youtube網紅透過品牌經營及賺取廣告費、直播時觀看者的贊助,創造龐大商機。隨著5G互聯網時代興起,AR、VR的應用趨近普及化、深入日常,人類在網路的平行時空中,建立虛擬世界的夢想已不再是口號,虛擬YouTube(Virtual YouTuber)稱為Vtuber,風潮從日本吹向全世界,Vtuber也漸漸成為近年來,在臺灣地區大眾文化產業新興產業。自2019年起,因Live2D軟體應用與FaceRig動作捕捉等技術的崛起,Vtuber知名度開始快速上升。而Vtuber本身就是充滿文化符碼的非人類符號,透過好的設計規劃,能更符合大眾需求、創造更高的文化價值與市場價值。透過蒐集Vtuber造形、風格、文化符號等相關文獻,做為探討與分析的學理依據,並將文獻彙整為表格形式分類,參照YouTuber網路訂閱人數評估出臺灣當紅15位女性Vtuber,並將15位Vtuber進行內容彙整、分析、歸納,並得知臺灣地區Vtuber觀眾偏好Vtuber性格為可愛型、寵物陪伴型角色IP、六頭身比例、百搭造形風格、清爽的色彩意象。本研究之研究價值在於透過系統性的分析、統整、歸納與探討,彙整出提供Vtuber背後經營者,依性格分類相對應之Vtuber角色IP、造形、色彩意象、繪畫風格等設計規則,歸納出更符合造形設計規範及大眾愛好的Vtuber造形設計依據,後續依其設計參照,進行以創作者本身為例的Vtuber造形設計規劃,進行實例繪製與創作,期望提供後續研究者進行更深入研究,以及臺灣Vtuber創作者作為造形設計之參考依據。
  • Item
    2000 - 2020年國內外自我認同圖畫書之內容與形式分析
    (2021) 呂岱綺; Lu, Tai-Chi
    圖畫書的種類包羅萬象,其中一種類型,故事內容與「自我認同」相關,兒童可以透過閱讀此類書籍增加自信、了解自我,同時透過圖畫書改善情緒問題,幫助成長。自我認同感可以幫助兒童心靈成長,近年來兒童心理健康受到重視,家長也越來越注重圖畫書的教育品質,因此,在圖畫書內容與形式的呈現上,需要創作者與出版業共同把關。本研究欲分析2000-2020年,台灣市面上以中文出版,主題為自我認同的兒童圖畫書,樣本來源為新北市圖書總館,總共蒐集242本自我認同圖畫書樣本。研究分為內容分析與風格分析兩個部分,內容分析階段,將探討故事架構、認同類型與性別平衡問題;風格分類階段,則按照伊彬(2015)之風格分類架構進行歸類與比較。研究結果如下:1. 242本樣本主角情緒可歸納為三大類型:依照樣本數量由多至少為「內在需求」、「外在因素」、「無負面情緒」,故事架構缺乏創新,鼓勵創作者重視「無負面情緒」之主角情緒架構,嘗試跳脫悲觀情緒框架。 2. 242本樣本內容可歸納為五大認同類型:數量由多至少為「安全感」、「身體意象」、「能力」、「自我追尋」、「身分」。3. 以整體數量來看自我認同圖畫書中存在角色性別比例失衡之問題,男性主角明顯多於女性主角:(1)作者性別影響主角性別,尤以男性創作者更為明顯。(2)主角類別影響主角性別,動物與其他植物等類型主角的性別比例較人類比例更懸殊。(3)認同類型影響角色性別,唯有「身分」類型樣本,女性主角比例高於男性,其餘四大類型皆以男性主角比例高於女性,尤以「能力」類型性別比例最為懸殊。(4)社會議題可能是影響當年圖書館兒童書選書性別比例之因素。4. 以教育內容來看自我認同圖畫書性別教育內容越來越多元:(1)性別教育內容更多元,除了女權議題,更多了同性婚姻議題、多元性別、尊重不同性別氣質等教育題材。(2)角色設計開始突破性別刻板印象,創作者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的設定,在角色設計中,職業與外貌不再受到性別侷限。5. 自我認同圖畫書可歸納出12大項風格類型:以「童話卡通特質」為最大宗風格,「裝飾性圖案化特質」、「漫畫氣質」則並列第二大宗風格特徵。6. 兒童本位為自我認同圖畫書的風格選擇的重要考量。7. 出版國家地區影響風格類型的分布,亞洲地區風格分布較平均。8. 攝影後製、3D繪圖軟體技術的輔助,讓圖畫書的繪圖形式更多元。本研究建議作者、出版商和選書者應維持兒童圖畫書內容中的主角性別比例平衡,家長與師長可針對兒童遭遇之困擾,按照本研究對自我認同類型之分類進行書籍的選擇,並建議後續研究者,在未來研究中重視新風格的比例。
  • Item
    從經濟層面探討2004年到2019年臺灣民間出版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演變
    (2022) 張長蓉; Chang, Chang-Jung
    臺灣邁入少子化的時代,生育率的逐年遞減,對整體社會、產業都產生了影響。孩童逐漸成為家庭中的核心角色,少子化反而帶來了一股新商機,兒童圖畫書也更加受到大眾重視。不同於以往,現今兒童圖畫書產業正處在有利於其發展的大環境之下,因此,其風格面貌會在質與量上做出何種改變值得進一步探討。本研究欲分析2004-2019年臺灣民間出版兒童圖畫書,樣本來源為台北市立圖書館,總共蒐集1114筆插畫樣本,歸納出14大項36小項風格。研究方法採用圖像分析法,風格分類階段按照伊彬(2015)之風格架構進行分類歸納整理。經由研究結果與討論,歸納出下列結論:一、新民間風格特質:(1)樣本高度集中於少數主流風格。(2)以兒童本位為主要考量。(3)整體風格之畫面級次不再與年代具關連性。(4)插畫角色造型扭曲與世俗化表現。(5)數位媒材發展造成插畫家風格樣貌改變。二、插畫風格發展與經濟背景關係密切。三、兒童圖畫書國際市場加速擴展。四、進口版權兒童圖畫書衝擊:(1)模仿國外創作風格與故事題材。(2)擠壓到本土創作市場。五、當代兒童圖畫書行銷機會:(1)少子化趨勢。(2)大開本圖畫書行銷優勢。(3)把握電子書市場。(4)建立品牌以自我提升。六、兒童圖畫書發展環境促使插畫風格多元化:(1)網路媒體增加作品曝光度。(2)插畫家出身背景多元化。七、圖畫書行銷手法改變與解套現象。八、兒童圖畫書風格教育的重要性:(1)兒童化風格推動閱讀優勢。(2)風格集中影響兒童審美教育。本研究依據結果中的現象與趨勢,對後續相關研究提出的建議為:1. 藉由經濟預測推敲未來兒童圖畫書插畫之主流風格與趨勢。2. 以訪談資料佐證探詢兒童圖畫書出版社的經營理念與策略。3. 加入故事題材與風格關係研究。4. 加入電子書與數位出版市場上研究。5. 加入非文學性質之兒童圖畫書研究。6. 針對圖畫書之其他設計元素進行研究。
  • Item
    臺灣2016至2019年進口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分析
    (2022) 洪于茜; Hung, Yu-Chien
    圖畫書在兒童閱讀與審美教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臺灣長期進口外國兒童圖畫書,來自不同國家的插畫風格對國內創作者與讀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既有國內圖畫書插畫風格研究的結果觀察,它們反映了不同時空背景下圖畫書普遍的風格特徵。然而尚未有研究針對特定時空下的進口兒童圖畫書風格進行深入分析。因此本研究針對臺灣於2016年至2019年出版之進口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進行比較與分析,探討與分析該時期的圖畫書插畫家風格特色。以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與民生圖書館之圖畫書為樣本來源,先以圖畫書繪者國籍分類與統計,再根據當年度各國所佔百分比進行系統分層抽樣,得到682筆插畫樣本。研究方法承襲伊彬(2015)的整體直觀法與14種風格大項進行分類,項目名稱如下:「類西畫表現」、「類國畫表現」、「設計概念式繪畫」、「抒情寫實」、「溫馨甜美」、「童話卡通特質」、「漫畫氣質」、「怪趣」、「童趣」、「裝飾圖案化特質」、與「類版畫剪紙等民俗特質」、「立體書」、「拼貼」、「並置」。研究結果將既有研究中的14大項風格增為15大項。結論包括:(1)整體圖畫書風格偏向年輕、兒童化,以「童話卡通」、「漫畫」、「裝飾圖案化特質」風格為三大主軸。(2)出現結合人物模型與小型劇場進行拍攝的「劇場攝影風格」。(3)亞洲國家插畫風格朝向兒童主義風格發展。(4)歐美國家風格雖然多集中於「童卡」卻保留有插畫家個人特色。(5)韓國風格在亞洲國家中變化劇烈,並且偏向西方國家氣質。本研究同時觀察到:(1)熱門動畫電影改編圖畫書、次文化風格影響兒童審美。(2)插畫家受流行風格影響而出現「扁平化」圖畫書風格。(3)兒童對圖畫書互動需求增加形成紙本立體書的多樣化。(5)出版社進口跨年齡圖畫書,臺灣邁向全年齡圖像閱讀。(6)視障讀者的圖像閱讀議題需被重視,圖書館並未有完整雙視圖畫書資源,而以點字圖畫書居多。期望以上結果能提供國內藝術教育學者、出版社、創作者與研究人員作為插畫風格研究之參考依據。
  • Item
    「魔幻寫實繪畫」之探索
    (2013) 鄧仁川; Jen-Chuan Teng
    在繪畫上,一次大戰後由德國藝評家佛朗次.羅(Fronz Roh,1890 -1965)所提出的「魔幻寫實主義」(Magic Realism)這種稱謂,大致適用於任何顯示出小心翼翼於草圖工程與精雕細琢的平面表現藝術,他們將現實加工或重建,在畫面中創造出高度的離奇感和困惑的情境,但反對「超現實主義」之過度幻想。 隨著時代的演變,魔幻寫實主義加入了不同文化的觀點與轉化,時有和「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與「幻想藝術」等相重疊的地方。整體而言它是:基於「人性的」與「現實的」主題精神,採用具象寫實方式,而且往往是以「人的形象」為符號進行創作;其詮釋手法各異,但又共享某些特點,諸如重視傳統繪畫技能、回歸秩序與永恆,以及改造與轉化自然現實成為具有個人風格的「心靈畫境」等。其所關心的主題與表現方式,一直以來也是筆者在創作上所認同與追求的。 本論文研究之目的,乃藉由「魔幻寫實繪畫之探索」檢視筆者之思想脈絡與創作軌跡、探究個人作品與魔幻寫實繪畫的相關性,期能較完備地建立自我創作風格與理論體系。
  • Item
    展線— 線條對於當代水墨風格之開發探討
    (2006) 陳寬儒; Chen Kuan Ru
    本研究從圖像之線條風格出發,探討線條表現在畫面中風格呈現的重要性,分析探討古今風格強烈的名家對於線條的運用,並闡述個人創作中對於線條表現在各種題材上的運用,除了單純線條本身的造型表現,使用各種形式的線條組合堆積形成畫面,表現「速度感」,或是「質量感」也是本文研究重點。 從十八描法切入探索從古到今線條描繪的發展,進而探討從有法到無法的線條風格演進,如何在成千上萬難以計數的眾多藝術家中脫穎而出,個人獨特的風格表現是相當重要的,若是沒有個人風格,畫的再好都可能埋沒在畫家群中。 在創作論述中,將作品分為兩大系列,「山水意象」系列:描繪出心中對於山水的詮釋,「生活感受」系列:敘述內心對於生活的種種感觸,此外利用特殊的線條風格語彙以及另一個創作元素,使用的特殊半自動技法「皺縮法」類似潑墨潑彩,強調顏料碰觸到上了重墨的宣紙,皺縮沉澱所產生的線條肌理,我因此命名「皺縮法」。控制墨的濃淡,或是顏料流動沉積的方向,可以運用在各種形象表現上,與手繪線條交互運用,未來將更進一步研究發展使之更加成熟成為獨特創作風格。
  • Item
    繪畫語言及其構成探討暨個人創作研究
    (2001) 劉家鈞; Liou Chia-Chun
    本研究的範圍主要界定在「繪畫語言」及「個人創作理念」的探討上,期能透過對於繪畫構成因素解析,進而豐富個人的繪畫創作。但有人認為,將一件藝術創作的構成因子,如同數理般,以科學化的方式加以分解研究,如此只會更早宣告藝術創作的死亡。一般而言,他們所持的理由不外乎是他們認為一件藝術品,本身就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生命,若將之支解分析就不復存在藝術的生命及價值了。筆者認卻為不儘然如此,唯有對藝術創作所使用的語言能有深刻的了解,才有可能藉此將心中的意念情感表露於作品中,甚至加以轉化,形變、移植、重塑語言的生命,並發展出個人的獨特語彙,深化個人的創作縱深。 繪畫語言的探討也就是對於繪畫表現形式的研究,繪畫是在怎樣的情況底下被創作出來的,而創作者又要如何去面對在創作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本論文將從繪畫史的角度切入,探討過去的藝術發展潮流及藝術理論,並對針對部份的作品分析,將實際與理論結合,以客觀理性的探討,提供自我反思的機會,期能在視覺藝術蓬勃發展的現代,用最能真切還原自我的表現形式從事於繪畫創作。 本文在第二章中將針對繪畫構成的幾個重要因素,如線條、空間、色彩、構圖、光影、視覺焦點等,按節次加以分析,試圖在拆解繪畫創作語言的過程中,以一種較為客觀的研究方法,綜合歸納找尋自我創作的養份,再以個人主觀的意念,運用繪畫語言創作具獨創性的作品,並配合筆者現階段的作品剖析這些繪畫要素,在我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藉以澄清自我的創作理念。第三章將運用研究方法上所常見的比較法,將幾種在繪畫史上曾出現的重要風格做比較,嘗試探討各種繪畫風格特徵,以期能在自我的風格試探中,反芻過去,找尋日後自我發展的脈絡。第四章的主題是繪畫語言的構成,如何運用我所能掌握的視覺元素,選擇主題,運用最適切的技法、媒材,構築自我的藝術世界,深切的傳達個人的情感、理念,是本章所探討的重點。第五章即本論文的結論,嘗試提出個人現階段對繪畫的觀念,為自我的創作提供一個更理性的綜合與分析,沉澱複雜的心智思維,拓展更寬深的繪畫境域。
  • Item
    海上畫派形成背景及其花鳥畫風格之研究
    盧福壽; Lu, Fwu Show
      海上畫派之成立已為美術史家所共認,其形成背景複雜、風格多樣, 成員眾多,歷來對個別畫家之探討,成就可觀。本文則以宏觀的角度,就 畫派整體成因,結構及風格(花鳥畫)試作析論。全文架構為-首章略述 研究目的、文獻資料及與論旨相關之名詞解釋。第二章由地理環境及政治 ,經濟與社會背景探求海上畫派成立之因素、及贊助者的文化修養與審美 品味。第三章就西化、科舉、民俗版畫等文化背景、尋求和繪畫相關影響 之程度與可能性。第四章則評析畫派的分期、起止時間、畫家生平事略及 結社交遊。第五章、略述花鳥畫史發展,花鳥畫派中較盛之原因,並從內 容、構景、技法試求分類。第六章:比較海上畫派花 類型表現上的差異 性。並歸納其風格特質,分條詳述,兼而評析可能的影響和淵源。末章則 論述畫派的整體評價和影響,並作總結。 海上畫派的形成與壯大緣於 上海開埠後優勢的經濟力,其主體-移民與商人,則促成海上畫家通俗與 多樣性的風格取向。而清末學書與金石考證的風氣興盛,對海上畫家繪畫 風格也造成普遍性的影響。 書畫會由純聯誼,演變為多功能與性質的 組織,乃繪畫商品化的必然結果,而畫家以此為交遊學習之所、易於相互 影響,形成異體之共趣。 就發展而言,以出身民間,純職業書家為主 體之前期花鳥畫風格較重筆墨格法,偏向自然唯美之表現,造形準確、技 法巧熟、能表現花卉與翎毛的融合機趣。而後期以文人為主體,並受金石 書法直接影響的畫家,則注意書法筆趣之表現,個性之抒發極強,題材做 為內容之意義與效果漸弱。但綜觀海上畫派之花鳥畫仍表現出下列的共同 風格特質。 一、由工而寫、兼工帶寫,二、以書入畫、融書為畫,三 、師法前賢、自用我法,四、鮮麗而俗艷的賦色,五、形式化與平面化- 由疏體到密體的演變。 海上畫派之創變,褒貶不一,但就美術史發展 而言,仍在傳統之內,而其影響近代繪畫甚大,並在持續之中。 The establishment of Shang-Hai School has been recognized by art historian. The school has a background of complex formation, a varied style and a large membership.Constantly,its achievement on the exploration for the individual painter is consinderable. This essay try to analyse the school's entire cause of formation, structure and style ( flower and bird painting) with a grand point of view. The structure of this essay is like this : 1) The first chapter is a generalization about the research purpose, documentary material and the defining of the term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purport. 2) The second chapter explores the element of Shang-Hai School's establishment and the supports' cultivation and appreciation from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back- ground. 3) The third chapter is from some culture background such as westerni zation,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folk print to seek the degree and possibility of the interrelated affect about the painting. 4)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ses the school's stage and the beginning and end time first, then to discusses all the painters'life and circle of friend. 5) The fifth chapter relates briefly how the history of flower and bird painting developed and why it is more popular than others in Shang-Hai School. Then this chapter tries to classify the painting from the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technique. 6) The sixth chapter is going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Shang-Hai School's flower and bird painting in the stage and the expression of painters' type, afterward to induce the painting' s character of style with detailed artical and finally to analyse the possible influence and source of the painting. 7) The last chapter states the whole value and influence of the painting and gives the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hang-Hai School has been recognized by